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王社教
基本概况

姓 名:王社教

职 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历史人文地理

电子邮件:wangsj@snnu.edu.cn

办公地点: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副楼N116

通讯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42号信箱

个人简介
王社教,男,安徽桐城人,历史学博士。1991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历史地理学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对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农业和乡村地理尤为关注。主要学术兼职有: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和《历史地理》编委等。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5年,获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奖励。
获奖情况
教学工作
代表性论著
出版学术著作
(一)独立著作
1、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王社教,汉长安城,西安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社教,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城乡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二)参编著作
1、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两汉部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
2、朱士光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下篇第一章、第二章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3、朱士光主编,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第六章,西安出版社,2003年12月
(三)主编著作
1、王社教主编,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
发表学术论文
(一)期刊论文
1、王社教、石坚军,2017,元代塔塔里屯田与粮仓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7卷2期
2、王社教、石坚军,2017,元代“忠翊侍卫屯田”沿革考,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3、王社教,2017,中国历史地理学向何处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2卷1期
4、王社教、冯勰,2011,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6卷第3期
5、王社教,2010,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卷第6期
6、王社教,2008,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地理研究,第27卷第1期,P155—161
7、王社教,2007,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2期,P311—316
8、王社教,2009,对西安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唐都学刊,第25卷第4期,P84—86
9、王社教,2007,清代山西的田地数字及其变动,中国农史,第26卷第1期,P42—49
10、王社教,2006,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P71-77;
11、王社教,2006,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期,P73-81;
12、王社教,2004,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5期,P27—31
13、王社教,2004,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1期,P138-148;
14、王社教,2003,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P79-86;
15、王社教,2003,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古都学研究,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6、王社教,2002,民国初年山西地区的植树造林及其成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7卷第3辑,P105-109;
17、王社教,2001,明清时期畜养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3辑,P80-86;
18、王社教,2001,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3期,P81-87;
19、王社教,2001,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4期
20、王社教,1999,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P131-143;
21、王社教、朱士光,2000年,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22、王社教,1999年,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23、王社教,1999年,论西汉定都长安与关中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24、王社教,1999年,汉长安城八街九陌,文博,1999年第1期;
25、王社教,1998,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和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P117-132;
26、王社教,1997,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中国农史,第16卷第3期,P41-47;
27、王社教,1997,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棉麻生产与蚕桑业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28、王社教,1996,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29、王社教,1995,明代双季稻的种植类型及分布范围,中国农史,第14卷第3期,P31-37;
30、王社教,1995,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稻生产和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31、王社教,1995,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32、王社教,1994,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33、王社教,1994,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34、王社教,1994,清代安徽人口的增减与垦田的盈缩,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35、王社教,1993,再论安徽称省时间与建省标志,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
36、王社教,1992,清代安徽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37、王社教,1992,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
38、王社教,1991,安徽称省时间与建省标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期。
(二)论文集论文
1、王社教,200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朱士光等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P99-122;
2、王社教,2001,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P543-552;
3、王社教,1998,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P235-244;
4、王社教,1999,论唐都长安的人口数量,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12月增刊;
5、王社教,2004,有关统万城建城史和环境史的几个问题,侯甬坚主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
6、王社教,2007,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2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P360-366;
7、王社教,2008,历史时期太原的葡萄酒,范世康、王尚义主编《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8、王社教,2008,殊途同归: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刘翠溶主编《自然与人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12月,P333—355
9、王社教,西安的“水荒”及其解决途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009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10、王社教,2012,明清时期山西部分州县市集布设之分析,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
11、王社教,2014,由区域经济都会到区域行政中心——秦汉魏晋时期合肥城市职能的转化,秦汉魏晋时期的合肥史研究,《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黄山书社,2014年10月
12、王社教,2020,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地理因素分析,华林甫主编《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20年6月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已结项。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已结项。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陕西古旧地图整理与研究”,在研。
4、参与: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