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僧海霞
基本概况

姓 名:僧海霞

职 称:教授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敦煌学

电子邮件:

办公地点:

通讯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42号信箱

个人简介
僧海霞,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研究员,陕西省省级档案专家。2021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历史地理和敦煌医药文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获奖情况
1.参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敦煌学概论》建设,教育部,2020年;
2.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工作者”称号,甘肃省,2020年;
3.《历史时期陕西地区黄帝祭祀风俗的变迁》获黄帝文化研究成果奖,2023年;
4.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9年;
5..《敦煌学课程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
教学工作
代表性论著
专著:
1.《清代民间信仰与景观研究:以陕西太白山神为例》,科学出版社,2019年。
论文:
1.《兴废殊途:明代松山新边沿线城堡的变迁与环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2.《两汉之际“河西五郡”共同体的建构与解体——兼论金城郡的地缘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1期。
3.《从“荒滩废垒”至“丝路明珠”: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区域空间意象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4.《20世纪初地理环境决定论视野下的中亚人群性格及成因探析》,《西北民族论丛》(第二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
5.《历史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界标及其意象变迁研究》,《地理科学》,2017年第8期。
6.《从“关限”至“废垒”:明至民国嘉峪关的意象变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7.《民俗学视阙下近代甘青藏区的“男逸女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8.《历史时期太白山主体信仰景观变迁与机制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敦煌< 备急单验药方卷>考补》,《敦煌研究》,2018年第6期。
10.《唐宋时期“药中王”诃黎勒医方探析——基于敦煌医药文献的探析》,《敦煌研究》,2016年第2期。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2016年甘肃社科规划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古道资源保护及开发研究》,已结项。
2.2017年教育部项目《近代外国人中国西北考察中的丝绸之路认识研究》,已结项。
3.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中国段城市景观变迁研究》,在研。
4.2022年黄帝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陕西地区黄帝祭祀的传统风俗研究》,已结项。
5.2022年陕西省社科重大项目《“三交史”资料汇编·陕西卷》清代部分,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