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1年第2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王社教《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论文发表
   2.赵景波《陕西黄土高原500kaBP的古土壤与气候带移动》论文发表 
   3.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论文发表
   4.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论文发表 
   5.吴宏岐《抗战时期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其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贡献》论文发表 
   6.王继《中国社会现代化错失机遇的历史考察》论文发表
   7.朱士光、侯甬坚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文集》出版 
   8.朱士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一书出版 
   9.常云昆《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一书出版 


     1.王社教《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0卷第3期(81-87页),之后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61-65页)。该文指出1999年春,我国发生了8次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比以前急剧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其实这种天气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本文根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在公元4世纪前只发生过2次,4至10世纪700年里共发生过39次,11至15世纪500年里共发生过97次,16至19世纪400年里共发生过115次,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但这种增加不是直线式的,其中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在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的约100年时间内,未曾见到一例沙尘天气的记载,值得注意。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正月、二月、三月、四月发生的比率约占71%,五、六、七、八、九、十6个月发生的比率仅占14%。从空间分布上看,甘肃、宁夏、青海、内蒙、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江西、浙江、辽宁等地都有沙尘天气发生的记载,其中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多发区。另外,沙尘天气多发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位置移动,在1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10世纪以后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分析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低层空气的不稳定有关,强大而持续的风力是沙尘天气发生的直接动力,而干燥的气候、疏松的土质和稀少的植被则是沙尘天气发生的另外三个必备条件,戈壁沙漠不是我国沙尘天气产生的唯一源地,有许多地方是就地起沙。人类活动的加剧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从而加速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加重沙尘天气发生的程度。 
     2.赵景波《陕西黄土高原500kaBP的古土壤与气候带移动》论文发表在《地理学报》2001年第56卷第3期(第323—331页)。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确定了长武和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的CaCO3和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该层古土壤为酸性淋溶土壤。长武和西安第5层古土壤剖面构型分别为Bts-Cs-CL-Bk-C型和Bts-Cf-Cs-Cl-Bk-C型。该层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有Fe2O3淀积的深部风化层,表明当时风化作用至少已开始进入铁铝氧化物迁移的化学风化中期阶段。Fe2O3、CaCO3迁移特征、孢粉、粘土矿物和深部风化层等6项指标显示距今500KaBP前后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当时年均降水量显著增加。在比今明显温暖的典型间冰期,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作用,当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大为好转。 
    3.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发表在《地理科学》2001年第1期(第30~35页)。文章认为,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与黄土L0之间的界限,是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和土壤资源退化的标志。这个时期的气候干旱化和水土生物资源退化,促使流域上游游牧文化取代定居农业文化,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历史上表现为游牧民族的南侵,迫使先周人从泾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向南迁移到关中盆地西部的周原,即“古公弃豳迁岐”。当时的气候干旱化还造成了河水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严重饥荒,社会动荡和商周之际朝代更替。这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季风环境敏感带人地关系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综合分析黄土剖面土壤资源退化记录,和历史文献中水土生物资源退化的记录结合已有的14C和TL测年数据、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了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与黄土L0之间的界限年代为14C年代取3030±80a B.P.,即历史纪年3100aB.P.,或者1150aB.C.。 
     4.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发表在《中国沙漠》2001年第15卷第2期(188-194页)。文章认为西晋以后十六国之一的夏国(AD407-431年)都城统万城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其建国基础便成为恢复鄂尔多斯高原自然景观的核心。为了提高历史文献记录的分辨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该文通过对现存文献记录的断代考证研究,参用分析精度较高的第四纪地质实验结果和部分考古资料,在北魏(386-534)一个时代进行历史文献记录的分要素考证研究,取得的结果是本时段内库布齐沙漠面积分布到高原东面,但不能认为已接近黄河,记录中的“大漠”可以认定为较大的沙漠,鉴于这一带为北魏君主多有所获的田猎之区,还不能视其为无草无木的流动沙丘。毛乌素沙地仍属风沙地貌,其草场类型多样,过渡性特征更为明显。由于黄河河道从六盘山上端北去东流南下形成河套格局,主要支流及湖泊亦相应分布于黄河两岸,即高原边缘,居民在套上黄河支流发育地段从事农桑活动,高原主体部分则是畜牧业生产地区,南侧边缘已有农业种植及水渠。这一时期虽有大风、大水、雪霜天气交替出现,但天气状况基本正常,推测高原上呈现沙草并存的半干旱荒漠草原景观,而人类生存方式同环境要求之间有一致的表现。 

     5.吴宏岐《抗战时期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其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贡献》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6卷第4期(43-56页)。文章指出“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曾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委派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从1932年3月至1945年6月,这个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了13年之久。在人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其与陕西省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的合组机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当时西安城市规划、地形测量与土地估价、筑路修桥与水利建设、城市绿化与乡村建设、古迹文物保护诸方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值此西部大开发之际,其颇具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思想与一些具体的城建措施,对当前西北地区城市尤其是古都西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细致研究了抗战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的缘起与裁撤原因、西京筹备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并论述了西京筹备委员会和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地形测量与土地估价、筑路修桥与水利建设、城市绿化与乡村建设、古迹文物保护诸方面对当时西安城市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 
     6.王继《中国社会现代化错失机遇的历史考察》论文发表《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87-92页)。文章认为世界现代化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各种发展机遇进行了尝试性和初步性的考察,探究了中国错失这些历史机遇的各种原因。作者认为,在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各个时期里,中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但是,中国因为欧洲发展较早的先进国家的侵略以及自身发展因素的缺乏,而错失了这些发展机遇,这些原因使中国至今仍然落后于其它发展较早的现代化国家。这一考察还分析指出,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现代化正轨,因而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提供了历史借鉴。 
    7.朱士光、侯甬坚主编《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与治理对策会议文集》出版。这是2000年11月18-23日本中心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作为本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的增刊出版。会议是在原定的五个研讨主题内向各地学者征集论文,即(1)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时期自然、人文环境变迁过程与机理;(2)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变迁中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估;(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技术与方法);(4)西北地区秀美山川历史情景的恢复与重建;(5)黄土高原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根据来自日本和全国各地代表提交论文的内容,文集按(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2)黄土高原历史环境变迁;(3)黄土高原现代环境研究;(4)黄土高原居住环境和建筑文化;(5)黄土高原经济社会文化考察五个部分加以编排的。全书共收论文61篇,约60万字,大32开,合424页。 
     8.朱士光、吴宏岐主编《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王社教、马波博士等参加撰写)2001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35万字,另附彩图18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早在远古蛮荒之时,她就哺育着两岸的华夏民族,孕育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文化发生、发展、壮大的悠悠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不仅是重要源头,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占有主体的地位。黄河文化不仅最富地域特色,而且也最具民族文化特性。可以这样说,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为了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由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区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共同组织并编写出版了十卷本《黄河文化丛书》,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卷。 
   《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分上下两篇。上篇6章,分别从黄河流域居室的缘起和原始之居、黄河流域的传统民居、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黄河流域的古代城市、黄河流域的古代都城和帝王行宫、现代化建设大潮中的民居、村镇和城市6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居住文化的源流、发展、特色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下篇5章,分别从黄河流域古代的水运交通、陆路交通、行俗与行人、古代交通管理与运输组织、现代交通5个方面对黄河流域行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研究。这部著作,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二、角度新颖,分析深入; 
     三、为现实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 
     编者指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当前黄河流域各省、区,在联手协作,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仅从黄河流域“住、行文化演化历程中,就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即“要进一步治理好黄河,切实保护与改善其生态环境”;“要下大力气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城镇建设,特别是古都所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注意做好保持古都风貌的工作”。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在详细考察了黄河流域住、行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9.常云昆《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一书是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批准号99BJLO16)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本中心支持的研究课题。全书约25万字,已于2001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黄河断流为切入点,以黄河水权制度的研究为主线,论证了水资源的经济产权制度与用水效率的关系,明确提出在不改变公有水权的基础上,实行可交易水权制度是解决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是国内学术界首例对黄河水权制度的全面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于解决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缓解黄河断流问题的严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解决中国水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