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一组“西部开发的历史反思”文章(2002年6月)
2.延军平、严艳《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论文发表
3.袁林《陕西历史水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论文发表
4.桑广书、甘枝茂、岳大鹏《元代以来洛川塬区沟谷发育速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研究》论文发表
5.甘枝茂、桑广书《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问题》论文发表
6.赵景波、岳应利、杜娟《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旋回划分》论文发表
7.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论文发表
8.侯甬坚《“人造沙漠”到“沙漠化”概念的实践过程》论文发表
9.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论文发表
10.刘景纯《宝鸡10县城镇近代化的过程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迁》论文发表
1.由我中心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刊物最近一期发表一组“西部开发的历史反思” 笔谈(2002年6月),编辑部为此加了编者按:
2000年9月,在国家积极实施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中,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成立。为充分发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中心已举办“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西安,2000年11月)、“西北地区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西安,2001年11月),即将举办“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小城镇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天水、成县,2002年8月)。对于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及其变化过程,尤其是对于引起这种变化的动力因素的研究,学术界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同时还存在不少分歧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贯关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前沿领域问题,尤其是历史地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现发表一组以“西部开发的历史反思”为中心内容的笔谈文章,欢迎读者对各位作者发表的见解,展开讨论和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组文章的题目是:
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笔谈》
葛剑雄《调节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环境的关键》
朱士光《历史时期丝绸之路通塞的启迪》
侯甬坚《西汉政府在西北边疆开发中的投入》
王守春《楼兰古城兴废的历史教训》
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
胡 戟《漫议西部开发的过去和未来》
蓝 勇《西部开发史研究中的理论与现实思考》
2.延军平,严艳《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发表在《地理学报》2002年第57卷第3期(第343~353页),论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区域——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生态购买。作者认为: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生态致富”,论文全面论述了实施生态购买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途径,提出了生态购买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建议国家启动生态购买工程。
3.袁林《陕西历史水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1辑(第34~40页),论文以全面系统的史料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陕西历史水涝灾害发生的统计规律。指出水涝灾害的三种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特征,揭示了水涝灾害的频次特征、周期特征、阶段特征和地区特征,其定性和定量结论对现实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桑广书,甘枝茂,岳大鹏《元代以来洛川塬区沟谷发育速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研究》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2辑(第122~127页),论文用史料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洛川旧县古城的兴废为地面解译标志,以旧县南沟为研究小流域,恢复了元代以来洛川黄土塬区沟谷发育与土壤侵蚀过程。计算出了不同时段南沟的沟谷发育速度、土壤侵蚀强度,具体为洛川县旧县南沟元代以来沟头平均前进速度为1.018 米/年;沟谷和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6584.66吨/平方千米·年,4654.36吨/平方千米·年。沟谷发育速度、土壤侵蚀强度有加剧的趋势,近现代以来尤为明显。通过分析得出元代以来洛川塬区沟谷发育速度、土壤侵蚀强度有加剧的趋势,其变化与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降水量较丰富时沟谷发育、土壤侵蚀较强;人为加速侵蚀与自然侵蚀相叠加是近现代洛川塬区沟谷发育、土壤侵蚀剧烈的主要原因。建国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效果显著,但水土保持的任务依然艰巨。
5.甘枝茂、桑广书《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问题》发表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6卷第1期(第62~65页),论文论述了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项战略性措施,分析了在满足农村人口粮食的基本需求情况下,退耕坡地仍有很大潜力,以及从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时期植被分布来看,黄土高原广大地区种树种草是可行的;并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必须重视的有关问题。
6、赵景波、岳应利、杜娟《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旋回划分》发表在《中国沙漠》2002年第22卷第1期(第10~15页),根据黄土土壤特征的研究和黄土地层古土壤的识别和划分,结合磁化率测定,研究了黄土剖面冷干与温湿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的分层和代表的气候旋回变化。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和演积成分,它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能够可靠地作为冷干气候的指示;250万年来的黄土地层至少可分为51层灰黄色古土壤与50层红褐色古土壤,代表了51个生物、气候、土壤旋回和亚旋回的变化。在50万年来的温湿气候阶段中,气候波动更频繁。
7.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发表在《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论文根据出土甲骨文中的气象物质资料,探讨了商朝末年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指出在距今8500年至3100年之间的气候大暖期,今宝鸡至安阳一线南侧的黄土高原东南部是亚热带环境,有利于旱作农业的发展。殷墟晚期至周初气候明显变干旱,近3100多年来气候主要属干旱型,定居农业文化因向游牧文化转变,商末商人向东南一带发展与此有关,周人不断由此向南迁都,向东发展,也与气候的干旱化有关。
8.侯甬坚《“人造沙漠”到“沙漠化”概念的实践过程》发表在《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244~262页),针对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人造沙漠”观点一直存在争论,论文首先阐述了“人造沙漠”观点的论述背景,即50年代苏联地理专家在华考察时发表了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大片流动沙地的看法;国内学者所作的沙漠地区考察研究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50-70年代我国北方沙漠地区人民创造的“人进沙退”具体事例,从另一面证明人的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演变具有影响力。又立足于历史人文主义立场,从对历史遗产的继承、反映人的社会能动作用、突出制度因素、接受社会伦理学提出的问题四个方面,探讨了“人造沙漠”观点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根据。并认为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问题会议产生的影响,应当是促使国内原有的“人造沙漠”概念转变到“沙漠化”概念的外在因素,进而论述了沙漠与沙漠化术语的区别,同一性质人类活动下自然环境变化的不同去向等问题。
9.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2辑(第76~83页),秦都咸阳城范围由渭北与渭南两区域组成,城区外围又有郊区、故秦、秦等多圈层区域,各区域的性质并不相同,应该分析辨明,才能较肯定地对古今学者在秦都咸阳范围上的观点进行评论。论文坚持秦都咸阳渭水贯都之说,又肯定渭北说有较大的合理性,认为东西八百里的咸阳实质上指代故秦地。
10.刘景纯《宝鸡10县城镇近代化的过程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迁》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7卷第2辑(第116~121页),探讨了宝鸡市辖10个县城小城镇近代化的过程、特点,论述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若干小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变迁原因,认为:(一)1937年前后的两个阶段,宝鸡10县城镇的近代化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937年前,像广大的内陆地区一样走的是一条传统式的自上而下的缓慢变革之路,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发展极为缓慢;1937年后,走的是一条主要由“区域外力”因素推动和实现的跳跃式发展道路。从当时的背景看,这有很大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外在近代要素(工业、人员、技术等等)的直接迁入;(2)内市场发育差,与近代化要求脱节。城镇的工商业产品主要供应战时军需。因此,表现出强烈的“战时”色彩;(二)在同等条件下,近代铁路交通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城镇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区位促进交通,交通强化和造就新的区位,从而改变旧有的城镇格局,促进新的城市布局。因此,在西北地区迫切需要发展小城镇的今天,在现有落后的市场条件和资金缺乏情况下,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走这样的道路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