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获“先进社团”荣誉称号
2002年10月8日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被西安市民政局评为1998——2002年度先进社团。西安历史地理学会是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西安地区历史地理及相关专业的学者组成的我国唯一的地方性的历史地理学学会。该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特别是在古都西安、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经连续三次被西安市民政局评为先进社团。
法国Bruno教授与中心人员学术交流
Bruno教授工作于法国波尔多建筑与景观学院,主要从事城市建筑、历史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的研究工作,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学院兼职教授。因研究方向的相似性,2002年10月10日Bruno教授与中心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目前,Bruno教授准备进行的课题为“西安城市形态的转型1947~2000”,已组建成由西安建大、西安市规划局、法国巴黎大学、波尔多建筑与景观学院以及挪威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单位与院校组成的研究梯队。此次Bruno教授即有意加强与中心的合作。另外,Bruno教授还就其所从事课题的大致设想以及一些具体的考察计划与在人员交换了意见。
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成崇德教授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2002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大学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成崇德教授乘参加西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来我中心与全体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成先生以《清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设想》为题介绍了编写清史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在清史研究中,成先生非常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这与历史地理学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当然,编写清史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因此,成先生表示希望今后两个基地加强合作,互通信息,谋求共同发展。此外成先生又介绍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断代史研究基地的组建特色及相关问题,对中心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周昆叔院士与中心科研人员进行座谈
2002年10月16日晚上八点至十点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院士与中心全体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座谈。周院士从叙述其与历史地理学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侯仁之院士对他的影响,继而周先生谈到历史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托的关系。此外,周院士还具体谈及西部开发中环境考古、历史地理学应当着重研究的一些问题。西北地区环境发展有自身特色,同周围地区环境具有同步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西部环境问题要进行典型案例的解剖,比如对统万城的研究等;对典型事件的理解,比如对楼兰古城消失这一事件的原因的分析等。同时中心人员就下列问题与周先生交换了意见:关于竺可桢先生的气候曲线问题的认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农田开发与环境承载力关系的研究中缺陷;尘暴与降尘之间的异同;黄土高原植被问题等等。在学术研讨之外,周先生还谈及生活中大家应注意的健康问题等,座谈会气氛融洽、热烈。
黄土高原塬面植被变迁论文报告会举行
2002年10月19日(星期六),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ZDXM770013]课题组、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校级重点研究课题——“黄土高原植被变迁的历史地理学和环境考古学再研究”研究组计划的“黄土高原塬面植被变迁论文报告会”,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2层会议室如期召开。
由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教授利用历史文献记录奠定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迁研究成果,已成为当前该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一项主要依据。黄土区第四纪以来的古植被研究,在植被系统演替、地质时代的划分、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特别是对揭示黄土形成的气候条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故而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这方面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
鉴于学术发展和当前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次论文报告会确定以黄土高原塬面植被变迁为研究方向。报告会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侯甬坚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致辞。报告人分别采取历史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植物生态学、环境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最近的工作入手,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校内外许多教师、研究生与会,并参加了报告讨论。
这次会议的报告人和报告题目分别是:
侯庆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报告题目:黄土高原植被特征
李小强副研究员、周 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报告题目:最近12000aB.P.以来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
黄 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题目: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分布规律
赵景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报告题目:关中黄土塬区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
李令福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
报告题目:三原县徐木塬唐陵前沟谷侵蚀及其原因
侯甬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
报告题目:《诗经》植物志——有关黄土高原的植被记录
西北环发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议
2002年10月20日,西北环发中心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5层会议室召开了教育部重大项目评审会议。就萧正洪教授的《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研究》、王欣教授的《新疆历史时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关系研究》进行评审。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田均良研究员、西北大学西北史地研究所李健超教授、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赵荣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周伟洲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环境学院黄春长教授及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参加。会议由历史地理学学术委员会周伟洲主任主持。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吴宏岐教授列席,中心学术秘书萧爱玲记录。
委员们首先听取了萧正洪教授的《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研究》、王欣教授的《新疆历史时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关系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然后进行讨论并提出修订建议。会后则成萧正洪、王欣两位教授依据专家们所提建议及时修改论证报告。中心按时将填报项目的所有材料报送教育部。
张国平教授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2002年11月20日,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张国平教授应中心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张教授在经济史、宗教文化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近年来已承担了我中心相关课题,为进一步加强两岸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特聘请张教授为中心兼职研究员。
随后张教授在以“台湾妈祖庙的香火及其周围商圈的发展”为题的报告中,由宏观的亚洲及全球金融事业发展状况及其内在机制,谈到具体的台湾妈祖庙的兴衰及其连带的经济学等相关问题。虽然,台湾地区与西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上有很大差异,分处于不同的地域文明之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但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中心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方向相一致,因而引起了在座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同时,部分研究人员还从历史地理专业角度出发提请张教授在以后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会后,张教授还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分析了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他对中国经济在世界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乐观。
西北环发中心结合专业实际贯彻十六大精神
2002年11月28日晚,西北环发中心在党总支委员侯甬坚的主持下,组织全体教工、博士生、硕士生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本单位的专业实际,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到会人数38人。
中心主任朱士光同志就报告内容,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和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学科建设发展谈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文、理学科皆备,与西部开发关系密切,我们单位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一定要瞄准西部开发这一大课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强化创新意识,争取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把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上;吴宏岐副主任谈了西北环境整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侯甬坚副主任着重对江泽民同志报告在理论上的一些新发展和突破,做了进一步阐述;博士、硕士生在讨论中也踊跃发言,结合专业学习,畅谈如何利用当前新形势,发挥科研创新作用,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通用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报告是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伟大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长期的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对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深远意义。当前,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来,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科研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多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以出色的科研业绩发挥我们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作用,为再造山川秀美的中国西部地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后朱士光教授以“深入研究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切实贡献”为题撰文畅谈十六大精神(稿件已投到《光明日报》)。
朱士光教授赴日参加学术研讨会
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应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于12月8~14日赴日本京都参加了“东亚地区都市形态与文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讲了题为“古都西安的变迁发展及其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的学术论文。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日、韩、美、加、新等国学者60余人。研讨中不少学者对西安城市形态在历史时期的变化状况及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关系以及在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持古都风貌,特别是汉唐长安城特色等问题十分关注。
积极进行“城市雕塑体系”研究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城市的独特的身份和标志”。中心主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就如何“确立西安市的身份与地位、塑造城市个性、展现古都西安历史文化底蕴”等有关古城西安的保护、建设与规划问题上,同西安市规划局城市雕塑委员成员及相关专家们交换了意见。并自10月份来,带领中心研究人员萧爱玲博士积极着手进行“城市雕塑体系”课题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进一步搞好城雕设计、规划奠定了基础。
吴宏岐教授参加“陈桥驿先生八十寿辰暨历史文化
名城、名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2002年12月19日至22日,中心副主任吴宏岐教授受邀赴杭州参加了由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举办的“陈桥驿先生八十寿辰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吴宏岐教授受中心主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的委托,分别宣读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古都学会致陈桥驿先生的贺信,对陈桥驿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具体研究,尤其是在《水经注》研究、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区域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吴越文化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所做出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与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吴宏岐教授还同与会代表一起考察了雷锋塔等杭州南线新开发旅游景点以及浙江省嵊州市区内的城隍庙、崇仁古镇、王羲之墓、华堂村、嵊州古城墙等古迹,参加了与嵊州市政府组织的座谈会,并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为适应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学术支持作用,2002年12月28日上午9:00—下午16:00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与西安市社科联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联合举办“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西安市社科联领导(邓友民院长、李骊明院长)及有关研究人员、西安历史地理学会有关会员(朱士光、吴宏岐、侯甬坚、萧正洪、耿占军、钱耀鹏、孙福喜、唐亦工、杜甫亭、贾云等)、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部分博(硕)士研究生。
会议围绕“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展开讨论,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文化价值的历史渊源、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及变化、历史文化价值内涵与外延的分析、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会上对朱士光教授主编的《古都西安的变迁与发展》一书进行了评议。
中心人员获奖励情况
萧正洪教授的专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获第四届吴玉章奖。该书随后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三等奖。
周伟洲教授的专著《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臧学出版社,2000年7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民族学一等奖;
王社教教授获2002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王社教教授是我中心最为年轻的一名教授,曾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朱士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区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研究。目前,王教授已出版、发表学术专著及论文30余篇,已取得相当显著的成绩。
李令福副研究员获“西安市曲江旅游度假区资助”课题。在西部开发形势下,西安市南扩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曲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园林文化区也将被建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区域。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曲江新城,有必要对曲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与科学评估。为此,中心李令福副研究员通过竟标,最终获得了曲江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设计的“曲江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与研究”的课题,此课题预计于2003年元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