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专辑出版
2、李令福《北魏艾山渠初探》论文发表
3、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发表
4、王社教《
史念海教授与中国古都学研究》论文发表
5、刘景纯《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论文发表
6、赵景波、侯甬坚等《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论文发表
7、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论文发表
8、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论文发表
9、朱士光《论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研究之关系》论文发表
10、朱士光参与撰写的《黄河文化史》出版
11、王双怀等《长安史迹研究》新译本问世
12、李令福主持的“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项目结项完成
1、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专辑出版
关于统万城遗址在历史文化和对外宣传上的定位问题,有人说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唯一的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有人说它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千年匈奴都城”,诸如此类,说法多样。我们认为统万城遗址的定位主要是在“沙漠古都”和“匈奴古都”上,其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自公元413年起,大夏国统万城的修建,至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
2、它的行政建置及各个居住民族的历史比较清楚,防御功能明显,构成中国古代农业、牧业民族交往历史的一部分;
3、面积近2㎞2的城址保存较好,建筑材料取之当地,富有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4、作为沙漠、黄土自然过渡地带上的古代城址,记录了该地区历史环境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专家认定它是中国北方环境变化研究的一处重要地点;
5、现存西城西南角楼、南墙马面遗迹的外观,具有罕见的的真实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表达了人类在沙漠地带求取生存和竭力发展的愿望,它所包含的最大特色和美学特征,现已成为统万城遗址的象征;
6、已问世的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和传媒作品,正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
我中心编辑这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专辑的用意,是为2003年在陕西省靖边县召开的“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交流使用,作为会议的发起和主办单位,为会议献上一份礼物,这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这份礼物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能起到直接为现实社会和学术研究服务的作用,具体的编辑工作是按下面3个意图来展开:
(1)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统万城名录工作有关的计划和资料公诸于世,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
(2)将多次调查或考察统万城遗址的报告收编、征集在一起,以便为各方面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有用的统万城学术研究档案;
(3)将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同日本友人东城宪治先生合作建立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广而告之,赢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这份专辑原计划2003年4月10日征稿截止,5月出版,6月用于“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后因各地抗“非典”形势的紧迫性,经商议决定推迟研讨会的召开时间(现定于今年9月21日至23日召开)。在各方面作者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文章已汇齐,予以先行付印,为的是给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方便。
促使本中心对沙漠古都统万城展开研究的原因,一是学术传承,二是现实召唤。以往的统万城研究提出的问题有:面对最近2000年特定地区环境演变中的人文过程,如何从历史遗迹里提取人类活动的痕迹,探索人文因素影响环境变化的方式、作用和强度,利于接近历史的真实,揭示环境演变的规律;如何针对解读历史文献记录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开展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实验工作,以利于提高历史记录分辨率;……除了在这次研讨会上能对这些问题加深研究外,本中心愿意加强同各个方面研究力量的合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矢志不渝地研究西北历史环境,在这中间,希望得到学术界同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目 录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统万城]
中国世界遗产工作评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郭旃)
[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附]自然遗产的申报程序
现阶段保护、研究统万城遗址的意义(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靖边县人民政府)
[附]铁弗匈奴(刘虎、赫连勃勃)世系表
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
陕西统万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初探(郑慧颖、延军平)
[统万城遗址考察和研究]
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侯甬坚)
[附]复榆林李太守熙龄查夏州城故址禀(何丙勋)
1956年统万城遗址调查(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
开拓统万城研究新领域的一次考察——记侯仁之教授1964年夏率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和统万城遗址的考察(朱士光)
1972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匈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证据(李健超)
[附]史念海教授关于统万城的论述摘录
1975~1977年统万城城址勘测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大夏统万城址考古记(戴应新)
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邢福来)
2001~2003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李令福)
统万城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评述(邓 辉)
统万城研究论著索引(侯甬坚收集)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
[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金筹集和管理办法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建立(李令福)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侧记(刘 燕)
磨难使人坚强 人生充满乐趣(日本/东城宪治)
东方风来——日本植树专家东城宪治侧记(吴国彬)
统万城迎来日本绿色使者(霍春生、王 军)
[文化散文]
夜宿统万城(侯甬坚)
黄河白尘东逝水(吴国彬)
赫连勃勃的城(朱幼棣)
2、李令福《北魏艾山渠初探》论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周伟洲教授主编的《西北民族论丛》第一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论文首先讨论了北魏时宁夏引黄灌溉工程艾山渠的修建过程,其后从渠口的选址与渠道坝的建筑两方面来论证艾山渠引水技术的合理性,从利用古高渠、轮灌制等方面说明了艾山渠输水技术的先进性。最后详细分析了艾山渠修建的现实效益与历史意义,认为其渠不仅促成银川平原迅速成为北魏的粮产基地,而且对后来本区农业发展影响极大,奠定了“塞上江南”形成的历史基础。
3、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周伟洲教授主编的《西北民族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论文首先讨论了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的渠道名称,在前人6条渠道的基础上增补到13条;其次论述了本渠的性质及其与其它诸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本渠是一条大干渠;最后,分析了有关各渠的户口数量与元代亦集乃地区人口的规模。
4、王社教《史念海教授与中国古都学研究》论文发表
该文刊登在《中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8卷第2辑。论文作者认为,史念海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不仅在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地名学、方志学等学科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还是中国古都学的创始人,为中国古都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概括起来,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发起和创立了中国古都学会,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
2、创建了中国古都学,奠定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坚持“为世所用”的治学理念,指明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4、总结和勾划出了中国古都发展的基本面貌和规律,推动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发展;
5、不断开拓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新领域,开辟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广阔前途;
6、对古都西安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5、刘景纯《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论文发表
该文刊登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2辑。清代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多承袭明制,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发挥着军事功能;与以前不同的是,本域军事城镇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总体的衰落、数量减少和功能转化。具体表现在军事城镇行政化、城镇自然消亡及由兵员锐减而导致的军事功能减弱等;沿“边”地区增置的军事防卫城堡也不少,但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军事色彩和军事城镇的地域特色始终是相当突出的。由于历史运动的复杂多变和政治、军事格局的变迁,城镇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城镇本身变化频仍。了解其间城镇演变的历史问题不但必要,而且有助于当今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明王朝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属极边之地,万里长城横亘其北部,边防军事地位尤为突出。为了加强这一带防御,除长城的作用外,明朝曾于此设置了诸多军事城镇,包括卫、所、堡等。清取代明王朝后,接管了这些城镇,使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发挥着军事作用。这里所说的卫、所城镇就是其中地位较高的两种。为此,本文截取清代前中期这一时段,对其军事城镇作了初步探讨,得出了一系列新认识。
6、赵景波、侯甬坚等《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在《干旱区地理》2003年第26卷第1期(第17-22页)。这项成果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全新世环境中的土壤类型、植被演变规律等问题,通过古土壤中的CaCO3、Fe2O3、Al2O3的含量,及淀积层微结构的识别,就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环境演变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是根据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西安市吴家坟两地的黄土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古土壤类型研究,得到下列4个研究结论:
(1)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300-5000a)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而不是学术界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
(2)该区全新世可分为3个时期9个阶段,即全新世早期(距今10000-8500a)、晚期(距今2500-0a)分别包括2个阶段,中期(距今8500-2500a)包括5个阶段;
(3)该区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森林草原出现;
(4)该区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左右。
这项代表性成果为进一步完善作者提出的黄土高原环境演变的“淀积理论”,提供了佐证和依据。尤其是通过岐山剖面孢粉图的指示分析,分出该区经历的全新世3个时期9个阶段,早期比现代冷,中期比现代暖,晚期与现代类似冷,其中Ⅰ3带植被最茂密,是含栗、化香等亚热带乔林的落叶阔叶林,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左右,是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在提取有价值信息,细化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阶段、说明各阶段植被类型和气候特征上,这项成果给出了一个序列标准和相应的推测说明,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全新世环境与现代环境之间的继承关系非常密切,环境演变方面的新认识,对于深化和丰富人们的环境观念十分有用,因这项成果发表时间尚短(2003年3月发表),直接的社会效益还有待时日。
7、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1卷第2期,后为《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
论文作者认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另外,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类多种关系状态,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2卷第2期。
论文作者认为,历史城市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城市,即研究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组织及其演变规律;历史城市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综合性和时序性;历史城市地理学来源于地理科学和城市科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为历史时期城市兴衰及其演变规律、城市化规律、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演变(城市内部结构)规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9、朱士光《论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研究之关系》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于台湾的中国楚汉文化研究会编印的《中华文化学术论文研讨会专辑》第2集(2003年1月)。论文分析了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研究概况,论述了古都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之关系,并从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分析了今后古都文化研究的取向。作者提出今后古都研究的具体取向有:
(1)对古都所在城市或地区不论建都时期或非建都时期历史文化之源流、内涵与特征均加以研究。
(2)对涉及古都文化之问题,不论大小都同样重视进行研究。
(3)对古都所在城市或地区不论地上、地下之遗存、文物都要开展研究。
(4)对古都史籍文献之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是整个古都文化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建设,还当进一步加强。
(5)加强对古都文化整体系统的研究。
(6)重视中国古都学与古都文化之理论建设。
(7)密切结合中华文化研究,并使古都文化研究融入中华文化研究的大潮之中。
10、朱士光参与撰写的《黄河文化史》出版
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参与撰写的《黄河文化史》(李学勤、徐吉军主编),已于2003年5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上、中、下三册,共12章,170余万字,分11个历史时期全面论述了黄河流域文化之基本特征、辉煌成就与传承嬗变进程。朱士光教授负责隋唐时期之撰写工作,全章17万字,是全书重点章节之一。
11、王双怀等《长安史迹研究》新译本问世
《长安史迹研究》的作者是足立喜六先生(1871—1949年),此著作原名为《长安史迹研究》(日文名为《長安史蹟の研究》,系1933年(时当日本昭和八年)日本东洋文库论丛中的一部书,正文连同图版列为第二十之一、之二两册。中国方面由日本历史著作翻译家杨练先生译成中文后,193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给出的中文书名是《长安史迹考》。《长安史迹考》一书以其独到的撰述过程和丰富而有价值的内容,早已在汉唐长安城所在的国度里,在读过这本书的国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04~1910年,足立先生到陕西西安,是以教习身份前往的。据足立氏自述,他在陕西期间以调查长安史迹为己任,是与桑原博士(时年38岁)游历陕西时的一番指数、鼓励分不开的。在与桑原博士相处的一个月中,他颇受其影响。此后,他便于“课余之暇兼及汉唐旧都长安规模、遗迹之研究”,前后踏查了当时的长安、咸宁(清时属西安府,1914年并入长安县)、咸阳、三原、高陵、临潼、泾阳、鄠县(今户县)、盩厔(今周至县)、兴平、礼泉、乾州(今乾县,1913年改名),对未及前往的扶风、凤翔、岐山、富平、蒲城等县留下很深的遗憾。从足立先生的后半生经历可以看出,赴清国任学堂之教习,用课余调查长安之遗迹,算得上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段。
此著作所附171幅照片,23张插图,除少量出自它书,基本上都是出于足立先生之手,今日看来,尤其宝贵。日本方面利用该书进行研究的学者就有伊藤东涯、石田干之助、平冈武夫、镰田重雄、小野胜年、佐藤武敏、和田清、盐入良道、爱宕元、妹尾达彦、户崎哲彦等人,中国方面利用此书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不少,但是此书于1935年出版之后,国内无再版之书,原版书已很难找到,致使对该书的利用受到影响。
这次由王双怀、淡懿诚、贾云翻译的新译本,系由三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图书(2003年1月出版),不仅将原版书中的照片、插图如数用上,满足了学术界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恢复此著作原名。陕西师范大学黄永年先生审阅了书稿,并为新译本作序;西北大学李健超先生审读了译稿,并提出了具体意见;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为之撰写了足立喜六先生简介。
12、李令福主持的“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项目结项完成
此项目是西安市曲江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的重点规划项目,资助金额5.2万元。2002年9月立项,2003年5月课题成果完成,共约45万字。今经西安古都学会、西安市社科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科研成果等级评定为优秀。
成果共分六编:
第一编,曲江历史文化总论,共六章内容,对曲江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点、影响与地位等进行了总体论述。唐代曲江园林景致优美,人文建筑壮观,成为了都城长安皇族、高官、士人、僧侣、平民汇聚胜游之区,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就发生在这里,因而成为论述的重点。
第二编,古今图画绘曲江——图像资料编。
第三编,唐代诗人咏曲江——《全唐诗》资料编。
第四编,古代典籍记曲江——文献史料编。
第五编,历史名人与曲江,通过20余个历史文化名人如玄奘、杜甫、白居易、汉武帝、唐玄宗等在曲江的活动,表现历史文化的精大博深。
第六编,现代学者论曲江。
其中第二、三、四、六这四编分别从不同侧面汇集了古今有关曲江历史文化的典籍图像资料,表现出曲江文化可写可画可歌可论的不同侧面。
通过对曲江历史文化的整合,可以看到曲江是古都西安的文脉所系,今后曲江新城的建设与开发应该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吸取经验,以复兴汉唐文化为主要内容,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文化中心都市。
本项目主要参加者有西北环发中心硕士研究生吴鹏飞、白茹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