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4年第2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西北环发中心近期全力投入,迎接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检查
2.侯甬坚教授出席教育部新一届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会议
3.朱士光教授赴厦门参加《清史》典志组第二批委托项目会议
4.吴宏岐教授等参加“西安城市发展白皮书”课题研讨
5.李令福副研究员参与地方城市发展讨论
6.西北中心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
7.中国史学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著名专家学者在西北环发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
8.“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项目结题
9.史念海先生诞辰九十二周年纪念会暨中心“河山网”开通仪式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西北环发中心近期全力投入,迎接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检查

    按照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最近工作安排,对全国高等学校第二、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检查工作,将在本月内陆续进行。据悉,教育部专家组将在6月20日左右前来我校,对西北环发中心研究基地进行面对面的评估检查。
    今年年初以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对重点研究基地规定的五项建设目标及相关内容,我校西北环发中心已开始作各项准备工作,来迎接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检查。最近,在学校及科研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图书馆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北环发中心正全力投入最后的准备工作,决心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专家组的评估检查。
    目前,西北环发中心所在的文科科研楼,在经过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和营造后,内部面貌焕然一新,西北环发中心、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及研究生精神饱满,在呈现着良好学术氛围的环境中积极工作和学习,力争使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侯甬坚教授出席教育部新一届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会议

    2004年5月17~18日,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我校新当选的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委员、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副司长、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朱小萍处长到会讲话,他们按照教育部领导对科技委工作的指示精神,对学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二是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副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陈骏教授作了关于教育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资源与环境篇”的介绍。三是邀请与会专家举行报告会,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交流。
    与会委员就如何加强学部建设及充分发挥学部作用、学部2004-05年工作内容、制定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施“985二期工程”、高校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凝练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专家报告会上,侯甬坚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的学术报告。


朱士光教授赴厦门参加《清史》典志组第二批委托项目会议

    国家清史编纂工作目前已逐步展开,这是一项我国史学界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重新编撰新《清史》的重大社会科学研究工程。2004年6月上旬,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教授作为《清史》典志组第二批项目委托人赴厦门参加会议。
    新修《清史》共分为92卷,每卷约35万字,总计约3220万字,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清史·生态环境志》作为《清史》典志部分继天文历法志、地理志之后的第三志,是历代正史中所未曾出现过的。
    朱士光教授指出,这一新志书在《清史》中的设立,无疑是我国历史典籍编撰工作继《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之后,在典志撰写体例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由于以往史书中未见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志书,可资借鉴的成果较少,因而编纂难度较大,《清史·生态环境志》初步设想由总述、分述和综述三部分组成,其中分述部分按照我国大地理单元和区域特点,分为东部地区篇、西北地区篇、西南地区篇。
   《清史·生态环境志》的编纂将自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历时5年完成。最终成果《清史·生态环境志》为35万字,《清史·生态环境志》资料长编、考异为50万字。
    朱士光教授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其著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西北历史时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发表有关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论文60多篇,深入探讨了我国历史时期尤其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为申报这一项目、编纂好《清史·生态环境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组成的课题组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书、申报书,相关工作将陆续展开。


吴宏岐教授等参加“西安城市发展白皮书”课题组研讨

    4月份以来,中心吴宏岐教授、萧爱玲博士多次参加了“西安城市发展白皮书·人文化发展理念组”的研讨活动,就西安城市人文化发展的内涵、基本思路、必要性以及西安人文资源的优势特点和发展的内容、任务进行了讨论。西安城市人文化发展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重塑西安城市精神、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关心市民生活、构建学习型城市、加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掘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构件人文化政府等十个方面,目前讨论稿已经完成。


李令福副研究员参与地方城市发展讨论

    2004年3月19日,中心李令福副研究员参加了《大唐芙蓉园建设方案汇报会》。该会议由西安市副市长乔征主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市长孙清云、副市长李雪梅及市城建局、规划局、旅游局、雁塔区、曲江新区的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作为特邀专家,李令福从提升西安市文化品味方面论述了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唐芙蓉园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对具体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2004年5月18日,中心李令福副研究员在西安市旅游局召开的《中国西安十三王朝大型巡游活动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大做马文化文章的建议,受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重视。
     




西北环发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4月12日上午9时在中心会议室召开了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由委员会主任周伟洲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学术委员朱士光教授、葛剑雄教授、冯宗宪教授,中心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吴宏岐教授列席,学术秘书萧爱玲记录。委员们审议了朱士光教授起草的“中心三年建设报告”,就迎接教育部评估和现场考核等有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并选定了两个课题作为中心本年度的重大研究项目上报教育部。此外,会上还就中心行政、项目经费管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中国史学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学术交流活动

    中心积极利用中国史学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之机,邀请葛剑雄教授、行龙教授、辛德勇教授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4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来我中心和师生座谈。葛剑雄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者,向中心师生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CHGIS的研究体系、内容、方法,以及葛剑雄先生“走进非洲”的相关情况等,引起中心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向葛先生提出问题,葛先生作了非常深刻而有趣地回答。
    4月14日晚,山西大学行龙副校长应邀率三位博士研究生来中心与师生进行座谈讨论。在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概要介绍了西北环发中心沿革概括以及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之后,行龙教授与中心师生就黄土高原、山西地区环境、社会、人口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双方就今后加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西北环发中心的共同研究、学术交流等达成一致意见。
    4月15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辛德勇教授应邀与中心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辛先生从历史军事地理学角度,对楚汉战争期间的进军线路、攻防设施等作了系统研究,回答了同学们的各种提问。最后,辛先生鼓励同学们继续发扬陕师大历史地理所的传统,认真扎实地做学问,一定能够出成绩。


“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项目结题

     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教授主持的西安市政府、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委托课题“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于2004年5月结题。
为适应当前西安市正在蓬勃开展的建设“大水大绿新西安”工程的需要,西安市政府、市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单位于2003年11月开始筹划开展“西安水环境的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并委托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教授主持“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子课题的研究,以之作为整个课题的基础。
从2003年11月底开始,由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进行先期资料的收集整理、文本初稿撰写、地图绘制、实地调查地点的落实等工作,后从2004年4月至5月间,由朱士光教授、吴宏岐教授、李令福副研究员、史红帅博士、萧爱玲博士、严艳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李大海、晏波、王静等组成的课题组对西安地区南至大峪、沣峪、石砭峪,北至泾渭交汇处,东至灞河、鲸鱼沟,西至户县渼陂、涝河地域范围内的古代河道、桥梁、渡口、码头、水利工程遗迹等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踏勘,对西安水环境尤其是“八水”的历史变迁有了更为充分、全面地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文本的修订和地图的绘制。
    2004年5月下旬课题组向西安市规划局提交了“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结题成果,分为一套四本,包括“西安水环境的历史变迁”文本、专题地图集、现状图片集、资料索引。文本约10万余字,专题地图集由23幅地图组成,现状图片集则包含实地考察过程中拍摄的能充分反映水环境现状和问题的50余张照片(系从千余张照片中选出),资料索引则列出西安水环境研究可资参考的基本研究文献目录。
    该课题主要基于区域水环境由生态、生活、生产水环境三部分组成的认识,对西安地区历史时期八水变迁、湖沼湿地、乡村农田水利工程、城市生活水利设施、城乡水环境兴废及其原因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根据实地考察所见西安水环境现状对今后水环境的保护、利用等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课题成果提交后,西安市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多位专家认为这一工作对于西安市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将会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并对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史念海先生诞辰九十二周年纪念会暨中心“河山网”开通仪式

    6月26日,在文科科研搂三楼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史念海先生诞辰九十二周年纪念会暨中心“河山网”开通仪式。会议围绕史念海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缅怀史念海教授对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召开。陕西师范大学校领导及史先生生前工作单位领导、好友、学生、亲属、环发中心全体人员到会,吴宏岐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省民进主委刘锦才先生、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先后发言,中心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就“河山网”的定名作了说明,周伟洲、李之勤、李健超、马驰、刘明远等先生专门撰文并追忆史先生的业绩。与会人员均表示,要发扬光大史念海教授的学术思想!恩师史念海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