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4年第1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朱士光、吴宏岐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一书出版
2.李令福著《关中水利与环境》一书出版
3.王社教 《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保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论文发表
4. 朱士光 《古都西安的变迁与历史文化变迁之关系》论文发表
5.朱士光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论文发表
6.艾冲《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论文发表
7.吴宏岐  李瑞《关于中国古都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论文发表
8.李令福《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论文发表
9.李令福《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主要产区的变化》论文发表
10.赵景波  岳应力  杜娟《陕西洛川黄土中第5层古土壤与环境研究》论文发表
11.杜娟  赵景波《长安少陵塬全新世以来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论文发表12.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3.任泉香  侯甬坚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论文发表
14.陈宝群  黄春长  李平华《陕西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成壤环境变化研究》论文发表
15.贾耀锋  庞奖励《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研究》论文发表
16.刘敏  甘枝茂《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额济纳绿洲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发表
17.徐小玲  延军平《毛乌素沙地沙产业的环境效应及绿色沙产业的实施途径研究》论文发表
18.吴宏岐  王洪瑞 《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论文发表
19.侯甬坚《历史视角:透视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论文发表
20.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论文发表
21.李令福参与编写的《曲江新区中长期(2004-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于2004年5月4日通过专家鉴定,完成结项。
22.  2004年6月12日李令福参加的《大唐盛世文化与芙蓉园建设》课题顺利完成。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朱士光  吴宏岐主编《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西安出版社2003年月12月版。本书是由中共西安市委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组织撰写的“古都西安”丛书中的一本,因被视作该套丛书的“担纲”之作,所以当初是由丛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承担撰著任务。2001年3月27日史念海先生以88岁高龄辞世后,丛书编委会决定由朱士光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完成了这一书稿。并于该年9月上旬,拟出了撰写之指导思想与提纲,约请了有关专家参与撰写,提出了分工方案。各章节撰稿人是:
  第一章  绪论  朱士光
  第二章  在天之中的山河形胜地  萧爱玲
  第三章  史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钱耀鹏
  第四章  商代遗址与周都丰镐  孙福喜
  第五章  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都城——咸阳  李令福
  第六章  西汉帝都——长安  王社教
  第七章  天可汗之都——由隋大兴城发展到唐长安城  张 萍
  第八章  五代北宋金元时期城市之变迁  吕卓民  朱永杰
  第九章  明清西安府城  史红帅  吴宏岐
  第十章  民国时期之西安  吴宏岐  阎希娟
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西安市的发展  杜甫亭
  第十二章  西安市城市发展之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与职能区域之变化  任云英
  第二节  历史时期城市文化内涵及其传承演变  任云英
  第三节  历史时期城市生态环境变迁及其与城市发展之关系  于凤军  徐象平
  第四节  新的世纪  新的西安  朱士光
   各章节撰搞人在拟出了撰写细目后,均抽出时间,甚至放弃休假加班加点认真著述。西安市建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她作为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等重要王朝的首都,在我国与世界历史上地位崇高。为了充分展示她辉煌的历史风采与精深的文化内涵,需要一本具有本书这样的体例与规模的专著。本书则充分展示了古都西安的这一文化内涵。

    2.李令福著《关中水利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本书主要利用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按五个时段,分别论证了关中农田水利、都市水利与漕运具体工程的分布、走向、规模、效益等,总结了各时代关中水利的发展与布局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得出了一些新结论,如本文认为,关中农田水利经过一个由淤灌向浇灌的发展阶段,郑国渠是引浑淤灌的水利工程,六辅渠才是关中大型浇灌水利工程的创始,具有承前(郑国渠)启后(白渠)的重要意义。引泾灌渠在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北系郑国渠、六辅渠系逐渐分化式微,形成了冶、清、浊、漆、沮诸水各自独立的中小型浇灌渠系,而南系三白渠在刘仁师的全面整理改造下,形成了干支斗渠渠系完备,堰闸斗门引输分水设施齐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奠定了关中宋元明清乃至今日引泾渠线的布局,而且在全国具有特殊意义。

   3.王社教  《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保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文章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这一时期内,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但收效甚微,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4. 朱士光《古都西安的变迁与历史文化变迁之关系》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东亚地区的都史形态与文明史研究》2004年1月版。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西安不仅建城与建都历时长久,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一) 周秦汉唐等王朝与政权建为都城时期。这一时期自公元前1059年周文王作丰起至公元904年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被挟持离开长安时止。在这近2000年时间里,正如前述有16个王朝与政权  相继建都,历时长达1133年。(二) 五代至清末区域中心城市时期。这一时期自公元904年唐末哀帝被迫离开长安起至1911年满清王朝覆灭止。在这1000余年中,经历了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政权与王朝的统治,但始终是区域性行政、经济与文化中心。(三) 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迄今,已90余年。西安经历了中华民国近代化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现代化建设时期。在上述三个发展时期,西安之城市形态与结构、功能均有变异,而这些发展、变化既与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制度演替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受到思想文化观念及其嬗变的深层次的影响。由于西安之城市形态在这三个时期之发展、变化与历史文化嬗变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颇为典型,本文即顺序试加阐述。
    纵观西安三千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前期两千年,从西周丰镐都城的建筑,到秦始皇营建“弥山跨谷”的庞大帝都咸阳,又历经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之西汉帝国都城长安的建设,再至达于鼎盛之唐代“天可汗之都”长安城的横空出世,拔地建成,其都城之规制均具有东方都城之风范,在国内外都邑营建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期,即唐之后至清末一千年间,虽不再为都,但仍是中国西北,甚至西部之重要政治、军事要枢与经济都会。城市规模与布局适应这一转变与需要逐步获得恢复及发展,不仅发挥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还依然保持了历史名都的风韵。后期,即近一百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尽管历经战祸与社会动乱,西安的城市建设艰难的进行了向近代化的转化,现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目标迈进。如果透过三千年来西安城市变迁与发展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还是内涵丰富传承不绝的中华文化。尽管到了现代,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历史文化风彩和自己独特个性等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因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借鉴了不少世界发达国家之规划理论与建设技术,如中心集团,适度分散的开放式平面格局以及现代化快捷路网结构等,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营造山水城市、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仍在发挥并仍将发挥其重大的精神支撑与具体指导作用。因而可以预期,在新的世纪里,一个赋有中华传统文化风韵,又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具有国际化都市品味的西安市,将会逐步建成,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5.朱士光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6.艾冲  《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发表于《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通过对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的考证与分析,作者认为,沙陀突厥东迁全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东迁始于贞元六年(790),系自北庭一带迁往甘州地区;第二次东迁之途曲折艰难,先于元和初年(806)自甘州南徙“河外”地域,继而于元和三年自“河外”东迁归唐,循西倾山而东,走水谷地,转北而趋石门山,款灵州塞,抵达盐州境;第三次东迁则极顺利,起自盐州,东经夏、银二州,渡黄河,赴陉北云、朔二州地界。

    7.吴宏岐  李瑞《关于中国古都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本文已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2期作了摘录。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8.李令福 《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论文认为隋大兴城对龙首原梁洼地形的利用没有停留在空间规划上,而是给它们赋予了文化内涵,在冈阜上布局各类建筑运用的是《周易》“六爻”理论,改造曲江为皇家禁苑芙蓉园时又引入了曲水流觞的人文传统。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上的典范,对今日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事业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9.李令福《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主要产区的变化》发表于《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本文分阶段论述了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并考证了清末山东棉花的亩产、总产及其商品率。基本结论如下:一,在政府扶持下,明初期棉花引种山东省并得以迅速推广;分布上的广泛均衡性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体现。二,明中叶以后,山东棉花种植在北方率先走向专业商品化,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两大商品棉产区;后来由于供销地理的变化,鲁西南产区衰落下去,而鲁北平原却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产区。三,清末山东引种推广了美国长绒棉,全省植棉26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65斤,总产籽棉169万斤,其中长距离贩售率为40%。

    10.赵景波  岳应力  杜娟《陕西洛川黄土中第5层古土壤与环境研究》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1期。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表明,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一带500ka前后发育的第5层古土壤上、下部分层的CaCO3淀积层和部分Fe2O3已迁出了古土壤层,该层古土壤是不具CaCO3淀积层的淋溶性中酸性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I-Bk-C型。这一古土壤底部之下发育了风化淋滤黄土层,指示当时风化淋滤深度和强度比现今大,是250万年来最温湿气候事件的显示。该层古土壤发育时亚热带气候迁移到了黄土高原中部,当时年均温度为1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850mm左右。
    11.杜娟  赵景波《长安少陵塬全新世以来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1 期。据作者观察和测量,对长安县少陵塬区土壤侵蚀特征和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塬区土壤侵蚀的确定依据不是侵蚀面,而是土层保存程度和土层厚度的变化。高平地土壤侵蚀较弱,低地与洼地侵蚀较强。由塬边向塬内土壤侵蚀普遍减弱,但塬的内部也有侵蚀增强的显示,这种变化取决于塬内地形的起伏。气候对土壤也有明显的影响,无论是在全新世冷干期,还是在全新世温湿期,都存在着土壤侵蚀,但冷干期侵蚀厚度比温湿期显著大,前者侵蚀厚度比后者大7倍多。约从3100aBP全新世黄土沉积开始,土壤侵蚀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折。

    12.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第1期。本论文发表在《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现为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历史时期民族分区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于边界省区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其影响甚至及于当代。对陕西来说,陕北地区行政建制与州县分区的形成就与明王朝对蒙战争有很大关系。随着军事营堡的构筑,军事城镇不断商业化,最终形成这一区域州县分区的总体结构。以往人们研究明王朝对蒙古战争大多局限在民族争战、经济耗损以及对王朝盛衰影响等方面,而对这一战争在形成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即很少有人注意。因此,这篇论文以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城镇发展及商业化进程为题,加以探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特殊民族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时段特征。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明对蒙古的战争贯穿明王朝始终,在双方边界形成绵长的军事战地带,影响到这一地区正常的行政建置与经济发展。陕西北部地区正处于这一地带之内,为加强防御,明王朝在这一地区修筑边墙,扩大驻军规模,构建军事交通线,布设营堡。明代中期以后,这些营堡,即军事城镇扩大之后,军事消费增多,加速了该区域商品流通,形成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13.任泉香  侯甬坚《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这一时期内,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但收效甚微,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14.陈宝群  黄春长  李平华《陕西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成壤环境变化研究》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2期。本文通过对陕西扶风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磁化率、酸碱度和粒度测主分析,揭示了周原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黄土剖面中的埋藏古土壤So形成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湿环境中,古土壤So中黄土夹层(Lx)的存在,表明6000aBP前后季风气候发生转折,在先6000~5000aBP出现一个干旱阶段,并使得全新世大暖期分裂成为两个主要的温湿阶段。大约从3100aBP开始,受全球降温过程的影响,季风气候朝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全新世大暖期的成壤作用被黄土堆积所取代。现代表土大约从1500aBP开始发育。

    15.贾耀锋  庞奖励《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研究》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2期。本文根据李湾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关中盆地东部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2~6μm的细粒级组分反映了夏季风的强度或成壤作用的强度,26~53μm的较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季风的强度,大于53μm以上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冬他风的异常变化特征,小于2μm粘粒组分和6~26μm的较细粒级组分的含量变化可能反映了两种动力条件下搬运的大气粉尘本底;粒度组成变化同时说明: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在关中盆地东部地区亦有明显的反映,6000~5000aBP的干旱事件在关中盆地具有普遍性。

    16.刘敏  甘枝茂《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额济纳绿洲的影响及对策》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2期。位于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更是黑河中上游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已严重影响到额济纳绿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作者通过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合理分配水资源,严禁开荒,退耕还林(草),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节水农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17.徐小玲  延军平《毛乌素沙地沙产业的环境效应及绿色沙产业的实施途径研究》发表于《中国沙漠》2004年第2期。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研,本文运用沙产业理论,根据该区目前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再次沙漠化等问题,提出了“绿色沙产业”的概念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该区发展沙产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该区具有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优越条件,今后可以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该产业。

    18.吴宏岐  王洪瑞《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 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它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时序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段性。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19.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20.侯甬坚《历史视角:透视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发表于《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现实问题大多渊源于历史,放在中国西部大概更是如此,现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是在以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里长时期生成、累积和演变的综合结果。文章以经济发展的起跑线、人口问题、生态恢复问题为例,在历史的视角下,对其加以论证和说明,以达到加深对西部现实问题的认识。总结认为,历史上的开发活动仅涉及地理表层,水平层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已拥有相当的物质储备和资金技术,当代人理应了解历史,摸清家底,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和亚洲,面向全世界,从战略高度着眼于未来,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和平环境,走出适合西部自然条件的生态经济之路,争取在西部开发方面有所作为。

    21.李令福副研究员参与编写的《曲江新区中长期(2004-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于2004年5月4日通过专家鉴定,完成结项。本课题受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托,总经费30万元。李令福承担了《基础与环境编》的撰写工作,共完成4万余字,分为八节,分别是自然地理概况、水资源条件、人口和土地资源、历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遗存与旅游资源、区位优势与周边区域发展概况、前期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附有地图6幅,统计表7个。

    22.李令福参加的《大唐盛世文化与芙蓉园建设》课题顺利完成。本课题受西安市重点工程大唐芙蓉园建设领导小组的委托,由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的相关历史、文学、园林学者组成,主要解答建设者提出的历史文化疑难问题,形成文字3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