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4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 迎校庆60周年中心举办系列学术报告
    2. 李久昌博士生参加“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学科)”  
    3. 朱士光教授等组织并参加“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
    4. 李令福、侯甬坚获陕西省科技史学会优秀论著奖
    5. 中心王社教研究员获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6. 东城宪治先生再次为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捐赠善款
    7. 中心侯甬坚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8. 我校与四川大学共同主持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
    9. 刘景纯博士获准立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0. 李令福博士参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界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
    11. 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参加西安市社科联活动
    12. 中心举办葛全胜等著《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论文讨论会
    13.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会召开会议
    14.朱士光教授等赴西南师大研讨《清史·生态环境志》的编纂工作  
    15. 侯甬坚教授在京参加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16. 中心举办庆元旦迎新晚会
    17. 西北环发中心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完成
    18. 基地检查评估整改报告按时上报


        1、迎校庆60周年中心举办系列学术报告

    为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西北环发中心共举办了五场七人次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之一:日本中央大学妹尾达彦教授专场报告
    9月24日(周五)下午3时,中心为庆祝我校建校60周年在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活动中心 2层报告厅, 举办了由日本中央大学妹尾达彦教授主讲了我中心首场学术报告会。妹尾达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曾在我中心的前身——历史地理所留学,并接受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的指导,研究领域主要在唐代长安城、洛阳城等专题上,显然已成为国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专家。妹尾先生这次报告的题目为《白居易的长安与洛阳》。参加这次报告会的,不仅有师大老校区的广大师生,还有许多冒雨赶来的新校区听众。讨论会中,听会者对妹尾先生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及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术报告之二: 中心科研人员报告会
    10月11日下午,中心科研人员王社教研究员、史红帅 博士在师大文科科研楼三层学术报告厅,分别作了以《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研究》和《利用金石文献研究城市历史地理的若干认识 ——以明清西安城为例》为题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之三:中心科研人员报告会
     10月13日下午,中心主任朱士光 教授在师大文科科研楼三层学术报告厅就《清史·生态环境志》撰写的思路、内容、框架与听会的师生们进行了广泛交流;继而李令福 副研究员又以《龙脉、水脉与文脉——唐代曲江之于唐都长安》为题对古都西安及现代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剖析,引起了到会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极大兴趣。  
                 学术报告之四:辛德勇先生学术报告会
    10月14日(星期四)上午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学术活动中心2层会议室,西北环发中心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辛德勇研究员回校举行专场学术报告会。
    辛德勇先生相继于1985年、198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担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副主编。1992年10月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史研究》期刊主编。 辛德勇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古代文献研究,他的代表作有:《隋唐两京丛考》(专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论文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九卷、合译),《黄河史话》、《未亥斋读书记》,发表《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等学术论文、译文数十篇。
     辛先生报告的题目是《关于西安碑林阜昌石刻〈禹迹图〉 与〈华夷图〉的一些问题》。报告中辛先生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将历史文献资料进行重新分析、考证和排比,把仅从报告结论上看似繁琐的考证问题描绘成了历史遗案的揭秘,耐人寻味。
               学术报告之五:  龚胜生先生学术报告会
    10月17日(星期天)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龚胜生先生以《 瘟疫:人类的同行者——历史医学地理相关问题的新探索》为题在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 学术活动中心2层会议室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龚胜生先生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史念海教授,于199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创立了“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是国内有影响的青年地理学家。近年来龚胜生将专业知识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积极为湖北省和武汉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为“武汉城市经济建设圈”和国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咨询。龚胜生先生的报告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还加强了其对历史地理学专业“有用于世” 的治学之道的认识。

              2、          李久昌博士生参加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学科)”
     10月17至21日,中心2002级博士研究生李久昌同学参加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学科)”。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学科)”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全面提升我国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届论坛设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6个分论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64所大学的400余位博士研究生及40余位特邀嘉宾和专家学者参加。国务院学位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黄宝印处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王少阶教授等亲临论坛指导。在三天的论坛中,近20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分别在各个分论坛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高屋建瓴式的主题演讲,为论坛带来了最新的业界动态,展现了学术大师风采,受到与会博士生的热烈欢迎。论坛严格按照学术会议程序和标准进行,入选论文分为论文宣读、张贴两种,论文宣读按PPT演示、提问与解答、专家点评等三部分进行。
    共有174位博士生在分论坛上宣读了论文,就各自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发表真知灼见。李久昌同学在历史学分论坛上作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的学术报告。论坛期间,武汉大学会还举办了与有关学院老师及博士生座谈交流、专场音乐会、夜游武大等一系列“走进珞珈”活动。与会的博士生也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相互交流切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黄宝印处长介绍,今后,教育部将把这项活动继续举办下去。
    李久昌同学返校后就参加本次论坛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与汇报,他认为博士生学术论坛确实为我们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扩大我们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丰富知识,激发热情,活跃思维,提高素质,大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参加论坛,也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进一步激发了迎头赶上、勇于创新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3、朱士光教授等组织并参加“郑州商城3600年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
 
    2004年11月1-5日,中国古都学会联合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古都学会,在古都郑州召开了“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会议围绕郑州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讨,与会专家肯定了郑州作为商代前期首都的历史事实,认为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早期具有政治中心的巨大作用,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会议的这一成果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为此编发了专稿,40余家媒体的记者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西北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作为中国古都学会会长,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题为《20世纪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回顾与21世纪的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中国古都学会正副秘书长李令福副研究员、王社教研究员也参与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前者作了题为《论郑州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学术报告,后者提交给大会的论文是《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了交流。我中心副主任吴宏岐教授也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郑州商都的形制及内部结构》的学术报告,我中心研究生李久昌、李瑞、郝鹏展也参加了学术研讨,分别提交的论文是《20世纪以来洛阳古都研究的学术回顾》、《北宋东京娱乐空间研究》、《论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了交流。我中心研究生白茹冰也向大会提交了题为《论牡丹在唐都长安的引种与扩展》的学术论文。
    大会期间,中国古都学会还召开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经过选举,西北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被选为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李令福副研究员、王社教研究员分别被选为正、副秘书长,吴宏岐教授被选为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会秘书处仍设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
         4、李令福、侯甬坚获陕西省科技史学会优秀论著奖

    11月份,我中心李令福副研究员所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著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在本次陕西省科技史学会优秀论著评选中,获得优秀著作一等奖。
侯甬坚教授所著《“人造沙漠”到“沙漠化”概念的实践过程》一文(刊阙维民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在本次陕西省科技史学会优秀论著评选中,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

         5、中心王社教研究员获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2004]41号文件,我中心王社教研究员的著作《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东城宪治先生再次为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捐赠善款

    11月初,日本植树专家东城宪治先生又一次来到西安,来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为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再次捐赠善款(120万日元),以备为明年春季的植树活动做好资金准备。东城宪治先生同时还带来了今年春季参加统万城遗址植树活动的日本妇女小川贞子女士的赠款(40万日元),捐赠作为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基金(西北环发中心办公室代管)。
    今年春季,东城宪治先生、小川贞子女士及留学生影近育美同学,同我中心师生一道,受到了统万城遗址所在的——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则村村民的欢迎,并同大家建立了友谊,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最近,为表彰小川贞子女士对改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所作岀的努力,西北环发中心给她寄出了表彰信。

           7、我中心侯甬坚教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日前,教育部表彰了2004年度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我中心侯甬坚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时受到教育部表彰的还有1083名 “全国优秀教师”和194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8、我校与四川大学共同主持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结果,由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申报,首席专家延军平教授主持设计投标的“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项目,被获准与四川大学合作主持,我校获得资助经费30万元。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计划,是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为落实这项任务,教育部又于2003年8月制定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设立重大攻关项目的宗旨、原则和实施办法作了具体规定。
    2004年7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启动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萧正洪副校长在暑假期间多次组织有关会议,布置申报工作,亲自审查申报材料,进行质量把关。我校社会科学处刚一成立,就积极行动,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及专家进行专题论证,组织队伍,落实申报项目,并拨专款予以支持。
    我校西北环发中心以“一切为了申报成功”为宗旨,积极组织力量,精心安排申报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从全校范围内遴选投标项目的首席专家,跨院系组织研究队伍,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审查申报和汇报材料,准备工作十分认真细致,为实现中标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项目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申报工作,无私奉献聪明才智,在申报和答辩工作中已经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

         9、刘景纯博士获准立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刘景纯博士今年申请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近日获准立项,此项目(04F004Z)资助金额为1.2万元。本课题准备以清代为时段,以黄土高原地区为区域范围,以小城镇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方法为手段,全面探索和揭示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地理特征,以及小城镇文化的当代命运诸问题,总结该区域小城镇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法则,为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理论上的借鉴。课题参加人为耿占军、严艳,预期将于2006年7月底以专著的成果形式结项。


         10、李令福参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暨第四界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

     11月21-25日,我中心副研究员李令福参加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界东亚农业史国际研讨会”,会议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在大会举行的换届选举中,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与李令福副研究员被选为新一届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

        11、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参加西安市社科联活动

    10月24日,中心科研人员西安市历史地理学会正、副秘书长吴宏岐、肖爱玲,西安市唐文化史秘书长张萍参加了由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西安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西安市佛教协会主办,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奈良日日新闻社、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协办的“空海入唐1200周年与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李令福副研究员、吴鹏飞硕士生也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
    11月28日,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应邀参加了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的20周年联庆活动,中心吴宏岐教授、张萍副教授、肖爱玲讲师作为社科联下属学会的骨干分子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12、 中心举办葛全胜等著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论文讨论会

    2004年12月3日(星期五)下午3时,中心科研人员自发举办的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所著《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论文(见《地理研究》第23卷第3期,2004年,第374-384页)讨论会,在文科科研楼3层报告厅举行。侯甬坚教授主持讨论会,参加人员有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及绝大多数研究生。萧正洪副校长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讨论会上科研人员、研究生踊跃发言,会议持续了两个来钟头。
    葛全胜等5位作者在论文中陈述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1)中华文明演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高分辨率环境要素序列建立与时空特征分析;3)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4)适应研究与不同地域适应模型建立;5)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6)华夏故土嬗变集成研究及其图谱编制;7)文化的区域差异问题研究。这些看法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大家从各个角度发言,对论文的观点展开了评论,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是:论文作者基于理科研究习惯和手段,所建议的重点研究领域,尚难以为历史学出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所接受,原因在于缺乏条件。也有一些师生赞成论文所体现的鲜明的研究意向和方向,认为值得寻找、创造条件去尝试和开展。
    侯甬坚教授认为:今年5月,葛全胜研究员等5位作者立足于地理科学舞台,联名发表《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一文,将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体制与科研体制改革对学术研究带来挑战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其气概和责任感,溢于言表,透过纸背。我们确知这是地理学界不曾有过的对于历史地理学专业的长篇专论。这些见解立意高,富有远见和指导性,如果有学科带头人、相应的学术氛围和学科背景支持,尤其是很好的创新意识,即使是历史学者,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做出历史内容突出、展示方式新颖的出色工作,也有利于改变使用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些既定套路,有利于中国学者的历史地理研究走向更高的层次。
作为讨论会的余绪,又转移到了“河山网”论坛上,在12月份内,因为这样的谈论话题不断,使网上讨论呈现相当活跃的场面。

            1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会召开会议

    12月6日上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会召开会议,听取编辑部《关于近三年来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报告》,审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审稿规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责任编辑条例》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审稿单》三个规定,并就本刊今后的办刊方针和措施进行讨论。本刊顾问、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教授,本刊编委、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工作小组组长萧正洪教授,以及在西安的其他编委朱士光教授、周伟洲教授、黄春长教授、贾二强教授、常云昆教授、侯甬坚教授、吴宏岐教授、王社教研究员、李令福副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本刊主编朱士光教授主持,编辑部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做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近三年来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报告》,并就三个规定做了说明。各位编委对上述报告和规定进行了认真审议,对编辑部近三年来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对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修改并通过了有关规定,并对本刊今后的办刊方针和措施进行了充分讨论。
编委们一致同意将本刊刊名的英文译名由现在的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自2005年第1期改为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并将现行的16开本改为国际通行的A4开本,将刊物出版周期由每季度末月10日出版提前到每季度首月10日出版。
编委们认为,本刊作为国内历史地理学唯一学术期刊,不仅要及时反映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其成为反映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还应肩负起引领学术方向和潮流的责任,为此,编辑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1、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通过严格的审稿制度,将真正能反映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水平、反映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进展的稿件挑选出来,拒绝关系稿件、平庸稿件;2、自由投稿与组稿相结合,编辑部应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向,可以有意识的设立一些特色栏目,组织文章,也可以根据《论丛》的办刊方向和学术研究动态,约请相关专家撰写稿件;3、注意矫正有些作者研究问题自说自话,不讨论、不交锋的通病,在栏目制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就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争鸣;4、注意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编委们还认为,本刊发表文章的编排格式和规范应从历史学方面来考虑,坚持现在的格式,而文章的写作风格可以多样化,尊重不同专业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此外,编委们还就编辑规范、图表处理、注释问题、发行工作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4、朱士光教授等赴西南师大研讨《清史·生态环境志》的编纂工作

    12月16至24日,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与史红帅博士赴西南师范大学,与该校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商讨他们所共同承担的《清史·生态环境志》的撰写体例与分工问题,并于12月30日按要求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提交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在西南师范大学期间,朱士光教授应邀在该校历史文化学院作了题为《西部大开发对西北地区环境保护的冲击与促进》的学术报告。




               15、侯甬坚教授在京参加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2004年12月26日至27日,侯甬坚教授(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部委员)赴京参加了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26日上午的第一次大会上,赵沁平副部长代表教育部作了讲话,科技委主任倪维斗院士(清华大学)作了工作报告,谢焕忠司长代表教育部科技司作了报告,之后,会议向全体委员和新闻媒体揭晓了“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对获奖学校颁发了证书和奖金。26日下午,按科技委10个学部,分组讨论了科技委如何加强战略研究,做好重大咨询建议等问题。
    27日上午,会议特邀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顾大伟司长、科技部高技术发展司邵立勤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何鸣鸿主任、教育部“985办”郭新立主任作了专题报告,各位委员认真听取了这些报告,从而对国家需求层面的整体考虑有了更多的认识。27日中午,周济部长在百忙中来到会议代表驻地,同全体委员共进午餐,并就农村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教育、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方向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部科技委是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担负着对高校在科技工作中贯彻中央的重大决定以及对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咨询建议、筹划我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承担重大项目的评审等重要任务。新一届科技委的工作意向表明,今后将在重大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咨询、积极参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的编制工作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会议期间,侯甬坚教授同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进行了交谈,向他征求了西北环发中心及历史地理学发展方向的意见。

                       16、中心举办庆元旦迎新晚会

    经过精心准备,12月28日,中心在启夏苑二层多功能厅举办了2004年庆元旦迎新年晚会。中心大多数教职工、几乎所有的硕士、博士生和来宾80余人济济一堂,共庆佳节。晚会由中心副主任吴宏岐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唐亦工教授除对中心全体师生的新年祝福之外,还就中心一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心工作等进行了简单总结,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再取得更大收获。文艺晚会由硕士生李大海、熊梅主持,精彩节目连连不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17、西北环发中心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完成

    进入今年第四季度,陕西师范大学机关工作人员第二轮岗位聘任工作结束之后,各学院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也陆续展开。到12月,校党委组织部到西北环发中心进行了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动员,经过民主测评和对被推举人员的具体考察工作,12月31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王涛同志、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司晓红同志来到中心所在的文科科研楼,宣布了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的研究决定:任命侯甬坚同志为西北环发中心主任,王社教同志为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侯甬坚、王社教同志即席表态,感谢学校各级组织和中心同仁对新班子的关心和支持,一定尽自己的责任,做好西北环发中心的各项工作。西北环发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单位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挂靠单位,单位人数不多,但十分重要,学校各级领导历来十分重视。最后,王涛副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对西北环发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注意加强自身建设、规划好中心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员结构和抓好队伍建设等三项要求。
    朱士光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会间他对校党委评价上一届班子的意见表示满意,并感谢学校和中心同仁对上一届班子及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各种帮助。

                   18、基地检查评估整改报告按时上报

    2004年6月24日,教育部专家组前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北环发中心”),展开三年一次的基地评估检查工作,为时一天,工作顺利。经过这次评估检查,专家组对西北环发中心基地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对下一步的基地建设给出了准确的定位。
    陕西师范大学对教育部专家组整改意见所持态度是积极的,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萧正洪教授明确表示:对基地建设要严格管理,加强投入,学校在基地发展方向和环节操作上会给予具体指导和支持,尤其是有关基地制度建设方面,专业人员构成、国际交流、学术环境优化方面,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基地管理办法》),努力将西北环发中心建成下一轮的优秀基地。在2004年12月的整改意见讨论会上,学校领导和社会科学处对此给予了认真的承诺,并和基地主任及骨干讨论了共同负责的建设目标。基地根据专家组检查评估后的反馈意见,提出整改报告共分五个部分,共5000余字,已于12月底上报教育部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