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一书出版。
2.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一书出版。
3.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论文发表。
4.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度》论文发表。
5.张 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论文发表。
6.王社教《有关统万城建城史和环境史的几个问题》论文发表。
7.王社教《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论文发表。
8.严艳、吴宏岐《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论文发表。
9.肖爱玲、朱士光《关中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论文发表。
10.侯甬坚《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论文发表。
11.刘景纯《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论文发表。
12.李令福《论北宋关中小城镇的发展及其类型与分布》论文发表。
13.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论文发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4. 朱士光《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流域文化研究,以长江文化研究为例》论文发表。
15.史红帅《清代西安城会馆的初步研究》论文发表。
16.甘枝茂、岳大鹏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论文发表
17.赵景波、李胜利《西安高陵距今1400——1100年间渭河洪水演变研究》论文发表。
18.肖军、赵景波、张琼华《渭南市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论文发表。
19.李令福主编《曲江文史宝典——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一书出版。
20.朱士光《古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论文发表。
1.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一书,
由三秦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
2003年9月在陕西省靖边县召开“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后,我中心由侯甬坚教授具体负责联系出版社和论文集编辑工作,由靖边县人民政府、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承担出版资助,到今年8月我中心主办“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顺利发送到每位会议代表手中。论文集收录了“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近40篇,与统万城遗址相关的大夏国等历史资料也收入其中,成为我中心为统万城遗址研究提供的第二部学术著作。
2.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全书选收作者论文30篇。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该书细致理解近代科学的分化特点和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本书将历史地理学置于历史学、地理学两大学科交叉结合部位上进行考察,论述了该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价值,强调视具体的研究对象使用相应的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着手各个点、线、面的实际训练及相互结合,利于在较高层面上达到重现区域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目标。就中国历史地理学从沿革地理转换而来的近代过程的客观分析,表达了它自身的逐步成长将会有助于其母体(历史学和地理学)发展的学科特点。鉴于其基本研究资料的历史性质,即使时至今日,在沿革地理基础上逐渐完善的考证方法,仍旧是历史地理研究人员的基本功和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力求如实地复原过去环境变化的场景,揭示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准确地掌握调节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政策尺度。
3.韩茂莉论文《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发表于《地理学报》2004年第4期。
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毗邻地区的聚落是分析论证农业开垦范围与环境扰动的重要依据,作者将这一地区的聚落分为两类,其中之一为散居在各处的基层聚落,规模小,人口少,围绕聚落形成的耕地范围也有限,不是造成环境扰动的主要方面。另一类以府、州城为中心形成的聚落,人口集中,耕地范围大,且大部分州治城邑属契丹历史纪念地,而不是农业垦殖适宜地;个别州治城邑地处沙地中部,不具备农业开垦的条件,由于人口集中,这些农田插花地不但范围大,而且是引起环境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地区。
4.韩茂莉论文《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度》发表于《地理研究》2004年第5期。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哈河流域为核心的辽中京地区人口数额相近,但辽上京地区人口接近或达到这一地区人口容量的临界值,环境已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求,最终以人口迁出形式求得人口与资源的暂时平衡;而辽中京地区,由于资源环境较优,整体上人口与资源禀赋保持平衡,仅局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能持续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人们以二次移民形式完成新一阶段生存环境的选择。
5.张 萍论文《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发表于《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本文通过对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规模与组织形式、庙会市场的时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的考察,剖析了明清时期陕西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庙会市场在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的省区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过对陕南、关中两区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同轨迹,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所形成的不同的市场体系,以及庙会市场在其中所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
6.王社教论文《有关统万城建城史和环境史的几个问题》发表在本中心主编的《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关于统万城的建城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当深入的工作,但仍有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关于统万城的建城史,其始建年代应在东晋义熙九年,即413年,而不是在西汉奢延县故城基础上的改筑;统万城的废毁应在蒙古军队灭西夏时,即1227年,而不是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统万城实际上延用了814年。统万城在作为大夏国国都的时代,周围的自然环境应与后代不同,是一个草原植被比较茂盛、水源条件较为丰润的环境,但学界常常引以为据的勃勃语“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善者也”,只是赞叹统万城北七十里的契吴山之壮丽,而非赞叹当时统万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多么优美。
7.王社教论文《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太原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发展速度缓慢,而且波动很大,经济地位更趋下落。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发展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一波三折,发展水平和速度不高的情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除了战争摧残、自然灾害频繁和赋役繁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太原所在的山西中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来说比较落后,供需两方面都不是很旺盛;二是太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发挥经济中心的功能。
8.严艳、吴宏岐论文《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本文之研究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 采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但对生态环境却是一种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结论 : 经济建设应当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肖爱玲、朱士光论文《关中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5期。
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关中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揭示了关中早期城市分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区域城市数量、人口等级规模、职能分工诸方面说明当时该区城市群雏形已经形成。结论: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区域城市得以发展的契机。2,关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则不断地改变着本区域的环境特征。
10.侯甬坚论文 《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4期。
本文是作者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在中国史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2004年4月14~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上所作的报告,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认为:在古代-近现代中国,历时数千年人类活动展开所具有的时空条件、土地面积和经营方式、人口规模和质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形态延续条件等基本内容,在世界各国中是难有其比的。国外许多科学家将加大力度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文为主),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变化可能具有的影响和作用份额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身上,是有充足理由的。如若发挥国情和历史地理专业优势,现阶段可以视为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是:(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2)流域生命-文化环境的构成及其成长;(3)河湖海系统的演变;(4)制度和政策因素怎样调节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5)提取和整理对地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文事件。为了对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研究中需要做好的事项有:(1)排查文献资料中的人为主观撰述因素;(2)核实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的范围或方面;(3)分析人类活动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因素;(4)充分估计自然本身的力量;(5)尊重和学习其它专业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验结果。时至今日,科学事业发展的形势,已经将历史学加入自然科学研究计划的工作提到了研究时间表上。
11.刘景纯《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4期。
本文利用地志资料, 对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清代地志关于市镇的记述很不平衡,市镇的概念和内涵在诸多方志中不一致;市镇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般行政区划,也不是一方的行政中心;市镇包括市集主要表现为一方经济中心地的功能,社会活动是伴生的现象。市镇按集日分配看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年集、月集和日集,其具体情形和分布略有不同,地域特征显著。由于地志资料记述较为混杂,在作具体研究中应当澄清和分析,而不可贸然用之。
12.李令福论文《论北宋关中小城镇的发展及其类型与分布》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4期。
该文从县城经济职能的加强、建制镇的普遍兴起及其数量发展方面论述了北宋关中小城镇的兴起,并对其结构与布局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宋代是关中小城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其类型多样且能相互转化,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交通干道与工矿区。
13.王双怀论文《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全文转载。
近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西北地区,情况万为严重。从大量资料来看,气候振荡、滥垦滥伐和不合理的开发是导致西部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朋西部水环境变迁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采取优化水环境的措施,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4. 朱士光论文 《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流域文化研究,以长江文化研究为例》发表于《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流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一、关于长江文化之流域性整体特征问题。二、关于长江流域范围内各区域文化研究问题。三、关于长江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生态文化研究的问题。作者认为,以上三点研究感想尚需更深入研究,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使对长江文化的研究能够构建出具有流域性文化特性的体系。当然也希望能对其它江河流域文化之研究有所补益,从而丰富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
15.史红帅论文《清代西安城会馆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2004年总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清代西安城作为西北地区的军政、文化和商贸重镇,城市会馆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地域来源广泛。本文依据地方史志、图籍碑刻等相关文献,对清代西安城会馆的基本类型、空间分布、规模格局及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西安城会馆是清代西安城商业贸易活跃和文教活动兴盛的重要指征,也是西安城在西北地区和全国居于重要城市地位的反映。
16.甘枝茂 岳大鹏等论文《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划分为河谷平原型、坡麓台地型、支毛沟型及梁峁坡型等4种类型。论述了乡村聚落具有规模小、密度小、分布不均匀,沿树枝状水系递减,大多有向阳、向沟、向路等特点。分析了聚落用地情况,其中院落用地较大,占聚落总用地的41.8%-58.6%,人中密度大的绥德、米脂地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少(391平方米);而人口密度小的榆阳区户均聚落占地较多(498平方米);乡村聚落实际占地比一般统计数字大47.8%,同时聚落用地数量在不断增大,并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
17.赵景波、李胜利论文《西安高陵距今1400——1100年间渭河洪水演变研究》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根据高陵渭河河漫沉积中72个样品的颗粒分析和史书记载的年代资料,研究了西安高陵渭河距今1400——1100年间洪水深度、洪水变化阶段和气候变化,资料表明,高陵渭河距今1400——1100年间河漫滩沉积物厚度为34左右,由粉细砂层和中粗砂层构成,至少包括9个明显的沉积层,粗细交替变化明显;这9个沉积层楚地反映了9个明显的大洪水阶段;在唐代距今1400——1100年之间的进期,渭河洪水深度常达4米以上;当时水流量比现代大,降水量比现代多。
18.肖军、赵景波、张琼华论文《渭南市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根据渭南市1990-2002年环境污染监测结果分析得出:近13年来渭南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工业废气处理率呈下降趋势,且处理率不高;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排放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综合利用率很低。产生工业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水平低,公众环保意识差,环境管理松懈,过多考虑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等。通过与国内其它城市的比较得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加强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和废气处理能力,提高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环境管理,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19.李令福主编《曲江文史宝典——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该书是曲江新区管委会资助的西安市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共52万字,由曲江历史文化总论、古今图画绘曲江、唐代诗人咏曲江、历史典籍记曲江、历史名人与曲江、现代学者论曲江、曲江历史大事编年与耀古腾今新曲江等八编构成,从多个方面总结概括了源远流长的曲江历史文化,可以直接为新区现代文化建设服务。该书是西安市区县文化专题研究的开篇之作,西安市各机关相关领导人手一册,进行学习,《西安晚报》2004年12月21日专门对此书的出版做了报道。我中心研究生潘明娟、吴鹏飞、白茹冰、周亚、郝朋展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20.朱士光论文《古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发表于《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中国众多的古都是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二、古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极品。三、古都研究与保护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