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侯甬坚《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一文发表
2.侯甬坚《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一文发表
3.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一文发表
4.朱士光《论新郑黄帝故里在黄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地位》一文被《光明日报》刊登
5.朱士光主编《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出版
6.朱士光《古城西安的发展变迁》载《中国古代地图集(城市地图)》)7.朱士光《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一文为人大报刊资料转载
8.张萍《论唐代饮食文化的佛俗渗透》论文发表
9.张萍《从唐长安家庙分布格局看中古城市景观与王朝政治之关系》论文发表
10.赵景波《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对植树造林的影响》论文发表
11.李瑜琴、赵景波《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论文发表12.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与都城长安》论文发表
13.史红帅、朱士光《隋唐长安城市水系的景观生态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发表
14.中国古都学会编辑《中国古都研究》第20辑出版
15.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论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侯甬坚《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一文发表
侯甬坚教授《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刊登在《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第62-64页。此文指出,近年来的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在平静发展、逐步深入的局面中,出现了一种“历史环境”研究的提法。文章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例,从其申报论证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过程,以及该中心的研究历程、目标的阐述,说明这是国内第一家使用“历史环境”术语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文章着重分析了“历史环境”和历史地理两种提法及其内容的比较意见:(1)历史环境、历史地理研究同义同理;(2)历史环境研究可以更明确地体现为现实服务的一面;(3历史环境研究可以更好地面对环境科学;(4)“历史环境”一词属于有新意、易理解的词语表达形式;(5)“历史环境”的表述视野开阔,层次亦高,利于建立环境思想认识论。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历史环境研究,是受制于各自的专业背景、研究目标和理解层次。总的看来,与现实关系密切的研究题目,较为适于提出历史环境研究;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最宜保持历史地理研究的风格。
2.侯甬坚《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一文发表
侯甬坚教授《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村松弘一譯),发表在日本《東洋文化研究》第7號,2005年3月,第153-176頁。
1964年7月,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带领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统万城遗址进行了调查。一直到1973年,侯仁之先生撰写的《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一文才在《文物》期刊上(第1期)发表,这篇论文将统万城遗址作为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提出来进行研究,不仅得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结论,而且还指出掩藏在沙漠中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在环境变迁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将统万城遗址作为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之间过渡地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来展开研究,其过程体现了历史环境变迁的复杂性。论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评述,简要归纳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收集和分析了气候、生物、文献、考古、第四纪地质方面的证据,并以榆林卫初建时的环境状况为旁证,复原了统万城遗址的环境面貌。即:大夏国兴建统万城时,其周边环境已经受到风沙侵袭,是以气候为主导因素的自然背景在制约着毛乌素沙地的演化,而主要不是人类活动的作用,其环境质量当时属于沙质草原,呈现着沙草并存的半干旱荒漠草原景观。统万城遗址作为一个变迁实例的意义在于,以后的人类活动起因、过程、强度不一,但都是在沙地条件下展开的。
3.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一文发表
朱士光教授《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一辑。作者根据中国古都学近年来实证性研究蓬勃开展,成果丰硕,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形势,强调了适时加强理论建设对推进这门新兴学科深入发展之重要作用;同时对当前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从学术层面上提出了三点见解,指出应充分注意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与任务、深刻把握其学科特性、恰当关注其学科组成的层次性与相应之理论体系之层次性;论文还对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之途径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
4.朱士光《论新郑黄帝故里在黄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地位》一文被《光明日报》刊登
《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第10版刊登了朱士光教授《论新郑黄帝故里在黄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地位》一文。该文与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张文彬研究员、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的论文置于一版,集中反映了4月10日至11日在河南新郑市举行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讨论成果。该文阐释了当前研究黄帝文化的重大意义,论定了黄帝首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河、崩后葬于桥山这三处重要的活动遗迹,明确论述了黄帝故里在黄帝文化研究中有着它特有的重要地位。
5.朱士光主编《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出版
朱士光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朱士光教授为本书作序,并收录他为《中国古都研究》第15辑《序》。
该《汇典》分12卷,分类收集了与新郑黄帝故里故都有关的古代与近代化重要的史料文献,如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重要史籍文献摘要、黄帝活动遗迹与纪念性古迹、古今碑刻、当代文选、诗词、姓氏起源、黄帝文化节等,总计50万字。
6.朱士光《古城西安的发展变迁》载《中国古代地图集(城市地图)》
朱士光教授与任云英副教授合作撰写的《古城西安的发展变迁》(第二作者),收入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城市地图)》,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该文依据史籍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论述了西周、秦、西汉、隋、唐时期城市布局状况及其特点与历史影响,探讨了五代以后迄于清末西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变迁。该文作为书中收录的有关西安的11幅古地图的文字说明。
7.朱士光《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一文为人大报刊资料转载
朱士光教授《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一文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今年2月人大报刊资料《地理》2005年第一期转载。
文章论述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8.张萍《论唐代饮食文化的佛俗渗透》论文发表
《论唐代饮食文化的佛俗渗透》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唐代饮食文化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受佛教饮食习俗影响极大。当时社会上食素者广泛存在,统治者甚至用法律条文加以约束,推行佛教斋月、斋日制;佛教文化深入人心,百姓入寺吃斋形成风气;饮食品种崇尚用佛教术语命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对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研究这一论题,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教习俗对唐代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张萍《从唐长安家庙分布格局看中古城市景观与王朝政治之关系》发表
张萍研究员《从唐长安家庙分布格局看中古城市景观与王朝政治之关系》论文收录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论唐代城市建设》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高品官员立庙奉祖历朝历代均有成规,唐代仍然如此。这种立庙制度大致可分官立与私立两种。官立庙堂为皇族中如赠皇帝、太子、皇后庙;私立者为品官自立。由于长安乃国之首都,是皇族及高品官员集中之地,因此也是官私庙堂集中之地。立庙制度主要来源于宗庙制度。地理分布上,官立庙堂分布规律反映出统治阶级等级、亲疏关系的差别。百官家庙的地理分布上则表现出:唐前多分布在近城里坊,唐后期多集中街西及城南四坊较荒僻之地。由于长安人口的膨胀,唐代官员多于城北近城地段营宅,城南偏僻之处立庙,导致官员宅、庙分离,且带来制度上的变迁,有异于汉晋。
10.赵景波《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对植树造林的影响》论文发表
赵景波教授《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对植树造林的影响》一文,发表于《中国沙漠》2005年第3期。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和陕北、关中土壤含水量的测定,讨论了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范围及其对恢复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当中的生态建设中,不论是发展人工林还是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都不宜选择耗水多,生长快的植物种,而应适当发展生长适中偏慢的乔、灌、草种。
11.李瑜琴、赵景波《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论文发表
李瑜琴、赵景波《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论文发表在《中国沙漠》2005年第5期。论文通过调查和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类型、盖度、生物量及土壤特征等影响,可以得出过度放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也给牧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过度放牧引起了草原植被的退化和土壤质量的退化,特别是春季的过度放牧对草原植被和土壤质量破坏更为严重。笔者提出对草原土层盐碱含量、植被盖度、深部土层含水量、地面大气湿度与含尘量进行检测,并依次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牧业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对于牧业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12.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与都城长安》论文发表
李令福研究员《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与都城长安》论文发表在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论唐代城市建设》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是唐都长安最有活力的地方,留下了曲江流饮、杏园探花、雁塔题名、芙蓉园看花、乐游园登高、月灯阁打球等文坛佳话,系盛唐文脉所在。曲江之所以能成为唐长安城的文化中心,是因为它正好位于唐都长安龙脉(龙首原)与水脉(曲江)的交汇处。
13.史红帅、朱士光《隋唐长安城市水系的景观生态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发表
史红帅博士、朱士光教授《隋唐长安城市水系的景观生态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发表在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论唐代城市建设》一书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4.中国古都学会编辑《中国古都研究》第20辑出版
中国古都学会编辑的《中国古都研究》第20辑出版,该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共收入46篇。其中收录我中心科研人员共有5篇,吴宏岐教授2篇《元代至清末西安城市形态与结构演变》、《北宋东京水门考》收录其中,王社教研究员《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李令福研究员《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 博士生张慧芝《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分别发表。
15.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论文发表
王晖教授《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论文发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论文从出土文字资料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夏后启是其母化为石后崩裂而出的神话传说,原型是夏启之母在生启时,因难产而死。传说中“黄帝四面”的神话,曾被孔子解释成黄帝派使臣于四方,但在出土汉简中明确记述说黄帝有四张面孔,不过这应是宗庙中有四面的祭主之状。虹霓神话传说及形成原因甚多,据殷墟甲骨文来看,其原型是长有两个龙头且能以头入河流水溪饮水的动物。而子弹库楚帛书整合了上古零碎的创世神话资料,成为我国迄今能见到的最完整的创世神话故事。出土文献为古代神话原型的研究提供了最新资料,也为神话原型研究提供了最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