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暑期合作调查圆满结束
2.山东师大副校长王志民教授来中心参观
3. 朱士光教授参加省丝路陕西段考察
4.中心师生暑期参加“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5. 日本名古屋大学石原润教授等来我中心访问
6. 朱士光教授参加国家旅游局专家座谈会
7.朱士光教授等参加西安市城市特色研讨会
8. 西北环发中心新人介绍
9.中心新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暂行规定》
10.德国著名环境史专家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一行三人访问我中心
11.中心召开新学期师生见面会
12.侯甬坚教授参加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13.朱士光教授参加省文物局秦陵保护座谈会
14.朱士光教授参加哲社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评审
15.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如期召开
1.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暑期合作调查圆满结束
继2004年暑期首度携手之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于2005年6月28日~7月19日就“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议题再次开展合作研究,其中包括7月5日~13日在陕北延安和米脂、14日~18日在银川等地的前后两个阶段的农村实地调查。日前,这一合作调查工作已圆满完成。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在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资助下,以中央华盛顿大学Richard Mack(经济学)、萧红(社会学)、Roberta Soltz(生物学)、James Cook(亚洲研究)等4位教授和2名助教作为指导教师,从全美各大学招收了15位优秀本科生从事此项合作研究计划。该项目旨在向学生提供科学严谨的学术指导,使之有机会从事多学科合作研究以及国际性的田野调查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方法,提升对外合作研究的能力,也招收了12位研究生参与此项研究,并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副主任王社教教授、史红帅博士、张青瑶老师作为指导教师。
另外,此次合作研究还邀请了西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秦燕教授及其研究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史耀疆博士及其研究生参加,参与工作的中美大学总数超过10个。
在6月28日抵达西安之前,美方考察团成员已集结在中央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为期约10天的前期培训和资料搜集工作,而中方师生亦已于5月即开始在王社教教授、史红帅博士指导下开展了相关筹备工作,这为双方合作之初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不同的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中美双方研究人员分为经济学、环境史、社会学和水利四组,自6月28日下午中美师生会面后,各个小组即开始了前期问卷设计、资料搜集等工作,并在6月29日、6月30日两天听取了四场有关陕北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环境变迁、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报告(报告人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秦燕教授、西北环发中心张萍教授、陕西师大旅环院延军平教授、旅环院严艳副教授)。
7月1~2日,美方师生前往乾陵、法门寺、兵马俑、华清池等地参观。3~4日在师大师生的协助下继续查阅文献资料,并听取陕西省水保所专家专题讲座。
7月5日晚,中美师生乘火车前往延安,6日晨抵达,入住窑洞文化特色极为鲜明的石窑宾馆。史耀疆博士曾在陕北工作十年,因而对延安之行安排极为周密。当天先后参访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毛主席故居等红色旅游胜地,时值全球共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与美方师生重温中美联合抗日的辉煌篇章,使得此次合作研究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山东师大副校长王志民教授来中心参观
7月10日,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民教授来中心参观,中心朱士光教授等代表中心领导介绍了中心概况,并陪同他们参观了中心阅览室、书库与机房。
3.朱士光教授参加省丝路陕西段考察
8月14-16日,朱士光教授应邀参加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全国政协委员桂晓风一行对丝绸之路陕西段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宝鸡市区一些景点的考察,并对一些重要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对陕西省、宝鸡市党政领导提出了建议。
4.中心师生暑期参加“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8月17-19日,西北环发中心侯甬坚、王社教、张萍三位老师及博士生张慨、王晗,应邀参加了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较大规模的专题讨论议,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新的分支学科——环境史传入中国大陆后的第一次集会。会议从第一号通知发布,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在大会开幕式之后的主题报告会上,会议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翠溶院士作了《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的报告、文化部中国文物研究所景爱研究员作了《环境史引论》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作了《现代生态理念与农史研究》的报告、我中心侯甬坚教授作了《人类家园营造的历史——初探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的报告。
在18日的大会报告上,会议邀请我中心王社教研究员作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报告、张 萍研究员作了《城市经济地位递嬗与景观变迁——基于明代陕西西安、泾阳、三原经济关系的考察》的报告、王晗博士生作了《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的报告。
这次讨论会集合了国内外对环境史研究积极参与的学者和研究生,他们代表了历史地理学、农业史、环境史、世界史若干专业的研究群体,讨论了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诸要素的历史变化、生态环境与社会构造和运行空间、灾害-疾疫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和文化共9场专题报告。会议利用晚上时间,还专门组织了“新锐之声”青年论坛,给青年学者登上学术讲堂提供了展现身手的机会。在会议闭幕式上,南开大学等会议主办单位对本届学术讨论会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代表们期望今后会有第二届、第三届学术讨论会接续召开。
5.日本名古屋大学石原润教授等来我中心访问
8月19日上午,日本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石原润、滋贺大学秋山元秀教授等来中心访问,朱士光教授、刘景纯副教授等代表中心领导进行了接待,与他们作了学术交流。
6. 朱士光教授参加国家旅游局专家座谈会
8月19晚,朱士光教授应邀参加了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在会上就我国丝绸之路与古都之旅游工作提出了建议。
7.朱士光教授等参加西安市城市特色研讨会
9月2日,朱士光教授与史红帅博士、肖爱玲讲师参加了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举行的西安城市特色研讨会。朱士光教授在大会上作了《论保护和延续唐都长安的规划格局与城市风貌问题》的学术发言。
8.西北环发中心新人介绍
张 莉博士(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5届毕业),女。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变迁、区域历史地理、新疆史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18世纪至1949年天山北麓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已参加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新世以来冀晋蒙接壤地区人地关系形成过程研究”(北京大学韩光辉教授主持),承担“区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研究”部分(2003-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预测模型”(北京大学李有利教授主持),承担“历史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2002-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疆地区历史时期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主持),承担“清以来新疆民族经济与环境变迁研究”(2003-2005年),等。
已发表学术论文有:
张 莉,韩光辉等.近300年新疆三屯河与呼图壁河水系变迁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957-970
张 莉,李有利.近300年来玛纳斯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4):127-142
张 莉.汉晋时期楼兰绿洲环境开发方式的变迁.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86-198
张 莉.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87-98
张 莉.姑师、车师地望辨.吐鲁番学研究,2000(2):121-123
张 莉.西汉楼兰道新考.《西域研究》,1999(3):86-88
Zhang Li,A Recol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Lower Tarim River 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Sino-Germany Symposium on the Restoration Damaged Ecosystem of Tarim in Kurl-Xinjiang, Borlin, 出版中。
崔建新博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5届毕业),女。研究方向:全新世气候与环境考古研究;博士论文题目:河北平原全新世气候与新石器时代文化。
已发表学术论文有:
崔建新,周尚哲.对气候突变的初步认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5(6):264-266
崔建新,周尚哲.4000a前中国洪水与文化的探讨.兰州大学学报,2003,39(3):94-97
崔建新,周尚哲.大禹治水的文化背景和古环境信息.2004年地理学会会议论文摘要,141
崔建新,周尚哲,王杰,等.河北平原中部河湖相沉积及全新世水文气候事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中
Jianxin Cui,Shangzhe Zhou,Jie Wang,Haitao han.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Holocene climatic and hydrologic events in the middle of the Hebei Plain. IGARSS2005会议论文(EI收录),出版中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冰川冻土,2005,已接收。
卜风贤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男。2005年5月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指导教师萧正洪教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灾害史、农业经济史、农业减灾与农村社会发展。
国外研究经历有:2002年1月~2003年1月,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承担Li Fellowship研究工作。其间(11月22日),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主持《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Ancient China》学术讲座。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项目。其间(7月26-27日),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Disasters and Society—From Hazard Assessment to Risk Reduction”。
近年来,先后参加了农业史和农业灾害方面的科研课题16项,其中13项已结题完成。现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项目)、“历史时期北方地区旱灾风险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历史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有:
《农业灾害学》,陕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第二作者。
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农业灾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副主编。
《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1月,独著。
近年发表学术论文有:
卜风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地理科学,2002(4)
卜风贤.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4(5)
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的传承和发展.古今农业,2004(2)
Drought and Famine Disasters in China: From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to Contingency Planning,in Disasters and Society - From Hazard Assessment to Risk Reduction,Edited by Dörthe Malzahn & Tina Plapp, ISBN 3-8325-0585-7, 432 Seiten, Erscheinungsjahr: 2004(第一作者)。
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3)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比较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2005年,第2辑
卜风贤.后李约瑟时代中国科技史的发展趋向.农业考古,2005(3)
杜 娟硕士(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5届毕业),女。研究方向:环境变迁。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干层研究。
已发表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杜 娟,等.西安白鹿塬约8500年来土壤侵蚀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
杜 娟,等.西安地区灞河河谷土壤侵蚀量研究.中国沙漠,2003.23(4)
杜 娟,等.长安少陵塬全新世以来的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国沙漠,2004.24(1)
杜 娟,等.陕西关中全新世以来黄土塬区土壤侵蚀研究.干旱区地理,2004.27(4)
杜 娟,等.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3)
9. 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暂行规定
为提高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增加必要的交流场合,尤其是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提供扩大影响的机会,经中心行政会议、中心教授会决定,从2005年9月1日起,在西北环发中心实行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制度。
1、凡为在册的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均须执行这一规定。
2、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为毕业前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的一个必备条件。
3、举行学术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同指导教师商议确定后,向中心办公室报名(同时报上报告题目),由中心办公室确定时间,并予具体安排。
4、每位博士生的报告时间为40-60分钟,每场报告会一般安排两名报告人,报告后接受听会人员的评议。报告内容可填入《毕业生登记表》中的教学实习栏目。
5、每位博士生的报告题目及内容,必须是学位论文中的部分,而且是以自己的研究内容为主。
10.德国著名环境史专家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一行三人访问我中心
由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的牵头联系,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教授的协助之下,2005年9月3日至9日,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亚克西姆·纳得考(Joachim Radkau)教授、弗兰克·奥古特(Frank Ueköetter)副教授、图本根大学历史系柯姝宁(Sabine Kirsch)博士生一行三人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心做了短期的学术访问。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与西北环发中心的师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且对陕北地区的米脂县进行了短期的实地考察。此次访问,对于双方来说,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9月4日上午,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弗兰克·奥古特副教授、柯姝宁博士生在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三楼会议室与中心研究人员座谈,双方介绍了各自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关注的主要问题。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代表西北环发中心向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赠送了最新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以及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论文集。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教授向中心资料室赠送了一本介绍他的家乡条顿(Teutobury)森林的画册。之后,双方就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历史上黄土高原是否有森林、水土流失、中国环境史的南北差异、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中国农民当前的困境、农村社区的功能、农业税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9月4日下午、7日晚上、8日下午,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分别做了“环境史的转折点”(崔建新博士翻译)、“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主义:在市民运动和政府决策之间”(张莉博士翻译)、“马克斯·韦伯眼中的孔子:韦伯中国史观中的精神和自然力”(史红帅博士翻译)三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并且在第二场学术讲座中请弗兰克·奥古特副教授、柯姝宁博士生分别介绍了他们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第一场讲座为听众综述了西方环境史的发展历程;第二场讲座回顾了环境史发展过程中,市民运动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史”内涵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三场讲座是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在撰写《马克斯·韦伯传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论述了马克斯·韦伯对于中国的认识在20世纪初西方中国史观中的独特地位。这三场学术讲座不仅为中心的师生带来了国外学术界对环境史研究的最新信息,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地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思考,引起了中心师生与三位来访学者的进一步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学者访问期间,还安排了短暂的参观和考察。9月4日至6日,在张莉、崔建新两位博士的陪同下,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人到陕北米脂县进行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典型村庄高西沟,就高西沟发展史、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引水用水等情况进行了咨询了解,还走访了高西沟的农户。这是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学者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农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人参观了米脂县城内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老街以及宏伟壮丽的李自成行宫。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人对李自成行宫如此完好的保存到现在感到惊叹,同时也希望这种状况可以一直保持下去。此外,9月7日和8日上午,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人还参观了华清池、兵马俑、大雁塔、明清西安城墙、清真寺、钟楼等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对西安如此悠长、深厚的历史钦佩不已。
9月9日晨,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等一行三人离开西安,乘坐当天的飞机返回德国。整个访问期间,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均利用一些机会来交流思想和展开讨论,对于这次学术访问,双方都感到十分满意,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表示,回国后将在11月出版的英文版《自然与权利——世界环境史》一书中修改、增加关于中国环境史的部分,并且同意将尚未发表的三场讲座的中译稿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弗兰克·奥古特副教授也将向该刊物提供一篇不同观点的“世界环境史”论文)。在这次良好的交流基础上,双方都期待着将来能够有更多地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11.中心召开新学期师生见面会
9月8日上午,在文科科研楼420教室,中心召开了2005级新生同指导教师的见面会。中心在校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新入校的新生(4名博士生、27名硕士生)参加了会议,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了座谈会。
各位指导教师先后做了自我介绍,唐亦工教授认为各位同学应当在学习中找好自己的定位,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感性的投入。刘景纯副教授认为在历史地理学领域,人文、自然事物不可分离,历史人文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令福研究员触景生情,向大家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先生求教时的种种心得,并建议大家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互敬互爱,以求得共同进步。
各位新生也向老师和自己的新同学作了自我介绍,大家表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一道努力奋斗,虚心求教,以取得专业上的进步。
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对各位新生升入新的求学阶段,表示祝贺。他谈了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之处,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在各种评价标准中,目前最受到重视的是学术论文的撰写,这一条也的确是考量研究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的问题,他谈了以下意见:(1)在课堂学习中打好专业基础;(2)历史文献、理论著作兼学兼用;(3)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4)对专业知识应抱有好奇心、求知欲,具有敏感性;(5)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6)坚持写作练习,直至写出比较好的论文;(8)关注周围世界,关心学校、中心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通过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可以向高年级同学看齐和进行学习上的挑战。
之后,王社教研究员从切身的经历出发,谈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希望大家能够克服经济上暂时的困难,在完成学校和中心所规定的要求外,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些勤工助学活动。王老师向大家宣读了学校和中心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希望大家能够多从事一些研究性的学习,以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学业。
最后,上官娥老师宣布了本学期的课表安排。
12.侯甬坚教授参加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9月10-12日,由新入选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著名古都开封市召开。会议举办的意图是:黄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黄河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以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耀眼的文明之星,并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改造世界所取资的重要思想资源。正是基于这种认知,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决定举办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以推动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本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他提交的会议发言稿是《新视角:人类家园营造的历史——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例》。在开幕式上,他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2004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喜事表示祝贺,并对本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他说,黄河流域的地理格局和黄河文化将我们两个中心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分别在中下游的西安、开封,对黄河文明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加这次会议的著名学者有李学勤先生、邹逸麟先生、王巍先生等,河南大学老一辈知名学者朱绍侯先生、陈昌远先生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之后,代表们按照会议议程,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9月11日晚,应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侯甬坚教授在学校逸夫楼,为广大本科生、研究生举办了专场报告会。
13.朱士光教授参加省文物局秦陵保护座谈会
9月20日,朱士光教授应邀参加了省文物局召开的宣传贯彻《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座谈会,对文物古迹保护开发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4.朱士光教授参加哲社规划办后期资助项目评审
9月23-26日,朱士光教授参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会议。
15.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如期召开
2005年9月25-2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到会代表4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37篇。会议采取所有参会代表轮流报告的形式,使参会学者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共有33位学者做了报告,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
9月25日上午,萧正洪副校长到会并致开幕词,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介绍了会议的组织和筹备情况。随后,张修桂、黄春长、鲁西奇、李并成、侯甬坚教授等5位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环境变迁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时期的人为土壤侵蚀、人地关系、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制度和政策因素与环境变化研究等。报告引起了广大听会者的关注,并且在随后的几天里形成了广泛的讨论。围绕“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这个主题,9月25日下午和26日全天,共有28位学者就他们关注的问题做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其中,制度、政策(如改土归流、垦殖政策、军屯制度)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环境保护、聚落空间与环境变化、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历史时期的野生动物变迁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是各位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论题。会议期间,满志敏教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北宋京东故道流路问题的研究”、张伟然博士的“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以及鲁西奇教授提出的“以古人的视角评价人地关系”等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广泛关注,并且推动了关于“新技术、新方法、新视角”等来深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思考。
在两天的学术讨论会上,共有本中心7名研究生上台做了学术报告,他们从论文写作到幻灯演示,极为认真投入,给与会代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9月27日上午,参会学者在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3层报告厅参加了“历史地理学者的对话”学术沙龙,就“环境史与历史自然地理的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术沙龙的经验”、“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是人学还是地学”、“遥感技术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地理研究野外实地考察的经验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术沙龙的议题是自发形成的,场上的气氛轻松而活跃,通过对话,与会者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受益良多。
9月27日下午,会议代表参观了西安新建成的大唐芙蓉园。27日晚上及28日,参会代表陆续离开西安。
本次学术讨论会是2005年度的基地年会,为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年会会题的设计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吸引了一批学者自愿前来参加讨论和交流,会议的最终成果,将在明年正式出版的会议文集中予以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