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召开
2.中心研究生分会成立
3. 阙维民教授来我中心作“历史地理学构想”的学术报告
4.中心传达校研究生处最新文件内容
5. “2005年暑期中美陕北合作调查系列报告”会议圆满结束
6. 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7.李毓芳研究员来中心作“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收获”的学术报告
8. 唐晓峰教授在中心作“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漫谈”学术报告
9.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CNC-IHDP会议
10.周伟洲先生学术报告在我中心举行
11.朱士光教授与李令福研究员参加“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12.朱士光教授访问福建师范大学
13. 朱士光教授受聘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
14. 朱士光教授与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
15. 侯甬坚教授参加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16.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
17.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五届代表大会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召开
2005年9月25-2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到会代表4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37篇。会议采取所有参会代表轮流报告的形式,使参会学者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共有33位学者做了报告,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
9月25日上午,萧正洪副校长到会并致开幕词,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介绍了会议的组织和筹备情况。随后,张修桂、黄春长、鲁西奇、李并成、侯甬坚教授等5位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环境变迁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时期的人为土壤侵蚀、人地关系、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制度和政策因素与环境变化研究等。报告引起了广大听会者的关注,并且在随后的几天里形成了广泛的讨论。围绕“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这个主题,9月25日下午和26日全天,共有28位学者就他们关注的问题做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其中,制度、政策(如改土归流、垦殖政策、军屯制度)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环境保护、聚落空间与环境变化、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历史时期的野生动物变迁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是各位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论题。会议期间,满志敏教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北宋京东故道流路问题的研究”、张伟然博士的“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以及鲁西奇教授提出的“以古人的视角评价人地关系”等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广泛关注,并且推动了关于“新技术、新方法、新视角”等来深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思考。
在两天的学术讨论会上,共有本中心7名研究生上台做了学术报告,他们从论文写作到幻灯演示,极为认真投入,给与会代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9月27日上午,参会学者在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3层报告厅参加了“历史地理学者的对话”学术沙龙,就“环境史与历史自然地理的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学术沙龙的经验”、“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是人学还是地学”、“遥感技术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地理研究野外实地考察的经验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术沙龙的议题是自发形成的,场上的气氛轻松而活跃,通过对话,与会者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受益良多。
9月27日下午,会议代表参观了西安新建成的大唐芙蓉园。27日晚上及28日,参会代表陆续离开西安。
本次学术讨论会是2005年度的基地年会,为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年会会题的设计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吸引了一批学者自愿前来参加讨论和交流,会议的最终成果,将在明年正式出版的会议文集中予以集中体现。
2.中心研究生分会成立
进入9月份,西安多雨,新生入学,西北环发中心研究生人数达到了80余人。中心是一个科研单位,这么多博士生、硕士生,将是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和最大希望。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在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是提供更多的培养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在征求学校研究生处和部分老师、研究生的意见后,中心决定成立研究生分会。选举条件是身心健康,工作主动,爱动脑筋,热心为大家服务。
2005年10月13日-14日,中心在册博士生、硕士生,人手一张选票,按照《西北环发研究生分会选举说明》,完成了自己的填票、投票工作。10月14日下午,中心办公室上官娥老师同研究生代表一起开启投票箱并计票,结果是李大海、郭峰、熊梅、高芸四人当选(因第三、第四人获得票数相同,故而增设一名副主席)。
10月17日上午,通过同中心负责人一起商量讨论,发表意见,最后决定了西北环发中心第一届研究生分会成员及分工名单。在当天,中心办公室公布了选举及分工结果。
名单如下:李大海(一年级博士生)任主席(负责全部工作),郭峰、熊梅、高芸(三人均为二年级硕士生)任副主席,分别负责学术、文艺、体育工作。
从2005年10月17日起,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会-西北环发中心分会宣告成立,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3.阙维民教授来我中心作“历史地理学构想”的学术报告
10月19日下午,西北环发中心邀请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阙维民教授来我中心做“历史地理学构想”的学术报告。下午3时,报告在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三楼报告厅进行,我中心的老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近70人与会听取了报告,报告由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阙维民教授回顾了他近年来对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研究成果,他分别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缘起与经过、“Historical-geographical imagination(历史地理学构想)”的汉译、“历史地理学构想”的运用范围、“历史地理学构想”的认识系统、“历史地理学构想”的知识结构以及“历史地理学构想”的定义等六个方面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阐释,并推导出“现象—感知—认知—表述”的“历史地理学构想”认识系统。
报告结束后,中心师生就往日近代话语和当代话语的关系、历史地理学构想如何用于行为地理学研究以及此时正在西安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次大会的相关内容等方面一系列问题向阙维民教授进行了请教,阙教授对诸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最后,朱士光教授对此次报告作了总结和点评,并期望阙维民教授对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阙维民教授的报告使在座的同学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都期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精彩报告。
4.中心传达校研究生处最新文件内容
11月4日下午3时,借召开中心师生会议的机会,近百人的人群集合在文科科研楼前,留下了一次集体合影。之后,大家回到3层报告厅参加会议。
首先,中心请萧正洪副校长讲话。萧老师从学校层面,向大家讲解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设想,指导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思想及其内容,之后结合西北环发中心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就应该具有的学术定位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谈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他希望中心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
在最后的部分,萧正洪副校长讲的很细,他提出:西北环发中心是否应该搞特色战略;科研人员的个人兴趣如何同中心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在中间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就中心的学术现状而言,是否可以把姿态放低一点,把目标定的高一点;如何实现科研队伍的规模和优化;如何培养符合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的合格人才;如何平等地开展学术批评和享有学术自由;中心内部管理上如何达到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优先性;以公平公正的管理来保障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
然后,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向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传达了校研究生处的两个文件,《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学术成果暂行规定》,并对有关部分作了讲解。
最后,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就如何执行学校新的规定、以走正路获得真才实学为求学途径、调整摆正心态排解压力投入学习过程、日常注意事项等内容,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意见。
通过这次会议,中心教职工和研究生不仅知道了学校的新规定,而且还听取了学校领导的讲话,知道了学校层面对中心的希望、想法和要求,还获取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因此,这是一次比较重要的会议。
5.“2005年暑期中美陕北合作调查系列报告”会议圆满结束
11月18日下午,一次名为“2005年暑期中美陕北合作调查系列报告”的学术活动在文科科研楼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会议一开始,侯甬坚教授作了“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的黄土高原”的报告,从地质地理学、人类-农业-文化起源及历史地理学各个角度,对黄土高原研究在学术上的多层意义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
紧接着,郭峰、王天航、郝红暖、高芸四位硕士生分别代表历史组、经济组、社会组、水利组作了报告。这四个报告所研究对象相同——即陕西省米脂县的高西沟、杨家沟、官庄三村,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郭峰同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所调查三村村民对于环境的认知能力,报告题目为“乡民眼中的环境变化”。王天航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作了题为“路在何方:黄土地上的农村经济”报告,该报告对三村的经济现状作了研究,并就三村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作了初步的设计。郝红暖同学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角度入手,作了题为“环境压力下的陕北乡村社会”,探讨环境对于村民生活的压力,并就村民如何应对这种压力作了思考。高芸同学所作的题为“打破高西沟神话”的报告,则是以高西沟为个案,探讨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中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之后,报告会嘉宾、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的秦燕教授对上述四个报告给予点评。首先,她对研究生所作的工作给予肯定,认为达到了调查的目的,对此“感到欣慰”;其次,就学生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给予了指点,希望学生们能从更多的视角去研究同一个问题。
最后,史红帅博士作了题为“2005年暑期中美联合考察银川行”的报告,用图片和幽默的语言使到会人员感受了一次轻松、愉快的银川之旅。下午5点40分,报告会结束。
此次报告会为“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暑期合作调查”的一个总结。2005年7月5日~13日在陕北延安和米脂、14日~18日在银川等地的前后两个阶段的农村实地调查结束后,为了活跃中心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尽早把学生推上学术讲坛,在中心的积极安排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组织实施了这次报告会。据悉,该次报告会吸引了不少其它学院的研究生参加,反映良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6. 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由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资源、环境与中国经济”报告会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
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人类家园的营造:贯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一条主线”主题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成为中国等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或公众政策,不仅是学术界,许多社会人士也为此作岀了不计其数的研究和评述。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形式,向外界和全社会表达了历史以至今日的种种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大抵是以消蚀环境质量的消极面貌出现的见解和声音。这样一种见解和声音,在给全社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出各种环境预警信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错觉,即人类对大自然只能去适应,而不宜去主动利用、改造。回顾历史,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和前人,面对自然环境,如果不是去积极地、有效地加以巧妙利用和改造,营造岀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宜人环境,我们的国家能够从数千万人增长到数亿十多亿人口吗?我们的国家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文明和历史吗?一向所说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中华民族又该如何理解?
侯甬坚教授讲述了学术界已有的人类家园思想,结合近来的一系列思考,从新的视角提出了人类家园营造的思想,并且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为例,阐述了东方环境伦理学思想的酝酿、生成和保持过程,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样的人类家园是美好的?怎样营造人类的美好家园?”等问题。由于报告角度新颖,触及现代环保法规之外的历史文化层面内容,从传统社会中努力挖掘环境营造的地方经验和民族经验,在此基础上上升为具有东方色彩的历史经验,而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舒庆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暨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Dr.William Wright(莱惟良先生)、中国水利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王浩院士、英国驻华大使馆发展处经济顾问Leo Horm先生也先后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报告会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杨进副司长等主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以及来自北京地区欧美同学会的部分会员参加了论坛。
7.李毓芳研究员来中心作“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收获”的学术报告
11月17日晚,西北历史环发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李毓芳先生作了一场题为“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收获”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我校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举行,西北环发中心原主任朱士光教授、现正副主任侯甬坚教授与王社教研究员及西北环发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约60人听取了报告。报告由西北环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主持。
李毓芳先生首先用50余帧图片介绍了3年来阿房宫考古队的主要收获,在每平方米5个探孔的密集式钻探和多处大面积发掘的基础上,考古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过勘探发掘出土的秦代板瓦、筒瓦碎片为阿房宫前殿东、北、西三墙的顶部覆瓦残片,而在前殿遗址的其它地区,地层自上而下一般为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秦夯土台基,未发现秦地面建筑的遗存堆积,连宫殿建筑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瓦当及其残块也没有找到,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红烧土、灰渣等痕迹。李毓芳先生认为:没有发现秦代建筑材料遗迹,表明阿房宫前殿并未建成,只是打好了夯土台基和东、北、西三堵墙而已。没有发现焚烧遗迹,表明阿房宫并没被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楚人一烛,可怜焦土”,这是杜牧《阿房宫赋》描述的阿房宫,属于文学家的艺术想象,不应该看作历史真实。
李先生还对《史记》等历史文献记载的阿房宫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以与上述考古发掘结果相佐证,给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二重证据”历史考据课。李先生认为:过去考古人员钻探认定的阿房宫前殿广场是不存在的,前殿周边20余处建筑遗址应该是战国秦上林苑或西汉上林苑建筑遗址,考古队正在进行具体的分区选点发掘,希望用器物学与地层学等来证明各建筑遗址的年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彻底揭开阿房宫神秘的面纱,给国人与学者以满意的答案。
李先生精彩的学术报告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报告后半部分,广大师生分别就“阿房宫的来历与读音”、“‘阿房宫被烧’的始作俑者”、“仿六国宫的修建”以及秦汉上林苑和汉长安城的相关问题等,向李毓芳研究员进行了请教,李先生也一一给与解答。解答过程中,李先生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及人生经历讲出来,教育年轻一代专心致志搞科研,下苦功流大汗,才能有所收获。
最后,李令福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代表西北历史环发中心向考古学专家李毓芳先生带来的学术大餐与思想大餐表示感谢。
8.唐晓峰教授在中心作“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漫谈”学术报告
11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主持了2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借此机会,中心邀请唐晓峰教授为师生作学术报告。下午,唐晓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漫谈”的报告。报告会由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报告地点在文科科研楼三楼报告厅,中心师生80多人前来参加。
唐晓峰教授称地理问题可分为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学三个层次,他的报告就是从这三个层次开始的。他认为,地理知识不仅为人类所有,动物也有,有的甚至超过人类。但只有人类,在经过大脑的加工后,才会将这种地理知识上升为地理观念。但仅仅有地理知识、地理观念,还不一定是地理学。再就是地理思想,它就存在于第二、第三两个层次中。他以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陶瓮上“日”、“月”、“山”组成的图形,及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外方内圆)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地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接着,唐教授述及早期地理思想史上“唯神”、“唯物”、“唯我”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地理问题变的越来越现实,人对地理的思考不断加深,以人为主的环境理念在实践中也不断形成和完善。
其次,他从秩序观念对地理思想进行了释义——秩序的观念就是思想史的过程。秩序有诸如生态地带性、生物链……等自然秩序,和诸如五行、五方位、中轴、里坊……等文化秩序。自然秩序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提示,文化秩序则是对自然秩序的文化加工,是一种建立和创造。文化秩序产生于名分,产生于观念。人们对于秩序十分在意,中国古代的“岳镇方位,当准皇都”之说,就是讲究空间秩序的一个绝好例子。
第三,唐教授简略地谈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他说,人文的东西主要是指心性、道德、文化、情操……等人的品质,而不是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制度。地理不是仅仅“分布”在地面上,还存在于人的心里。他以宋代地图中的长城、1860年西人及中国文人所绘上海地图的不同为例,说明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背景,以及个人的经验价值积累,对地理的认知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别。
报告结束后,中心师生就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若干问题,向报告人进行了请教,唐晓峰教授对之一一作了解答。报告给予大家以很深的启发,听讲人都感到受益匪浅。最后,大家起立对唐晓峰教授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9. 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CNC-IHDP会议
2005年11月25日,侯甬坚教授接到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秘书处的邀请信,于12月10-11日,作为特邀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了CNC-IHDP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区域自然史主题再现工作的回顾和检视——立足于中文历史文献类资料”。
关于全球环境变化的IHDP计划,最初是作为一项人文因素计划(HDP)由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ISSC)于1990年创立的。2004年8月30-31日,代表中国国家层面的CNC-IHDP在北京宣布成立。第一届CNC-IHDP主席是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研究员。
大会的主题报告,分别由刘燕华主席、孙鸿烈院士、秦大河院士、江泽慧院长演讲完成。
侯甬坚教授的报告是对应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历史内容来设计制作的,其中包含了他的课题组近年工作的主要成果。报告将同自然史有关的中文历史文献记录分为9个主题,即:(1)综合类;(2)天文史;(3)气候•气象史;(4)自然灾害史(含地震史);(5)历史地貌;(6)历史土壤;(7)历史水文•水利史;(8)植物史(含森林史);(9)动物史;加上同自然史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类史方面的主题——(1)人口史•民族史;(2)人体疾病史;(3)农业史;(4)畜牧业史;(5)自然资源开发史;(6)地图史;共15个主题的专题资料集(汇编)及研究论著(图集)概述所构成。报告最后部分归纳了立足于中文历史文献类资料的四项研究任务,并向大会建议:应重视高等学校地理学、历史学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力量,给予立项支持的机会,以促使我国的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全面实施和推进。
在会议上,侯甬坚教授同有关方面建立了新的学术联系。
西北环发中心曹志红博士生也参加了会议。
10. 周伟洲先生学术报告在我中心举行
2005年12月16日(周五)下午3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先生应邀来我中心举行专场学术报告会。周先生的报告题目是——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报告会由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
唐代六胡州是学术界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周伟洲先生早在1988年就撰写、发表了专题论文。他在报告中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经过及其结论,其间还穿插着同学术界同仁的学术交流片断,用信札往来的方式反映了学人间融洽默契的交流经过,使听众颇受感染。最后,周先生还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六胡州的各种最新研究动态,及今后六胡州研究的方向和注意事项。
周先生的报告中不仅有他熟练使用的民族史研究方法,还包括古代地名定位、历史事实考证辨识等方法,对众多前来听讲的研究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熏陶。对今后将展开的鄂尔多斯高原历史环境研究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艾冲教授、陕西教育学院穆渭生博士及中心王社教、李令福、张萍研究员等也前来参加了报告会。
周伟洲先生现任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繁多。他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第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以来,他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环发中心的科研、人才培养工作十分关心,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11.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参加“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2005年10月15-16日 ,“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学术活动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与日本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我中心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李令福研究员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论淤灌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文通过对《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所载内容的分析,认为战国秦汉时代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在北方兴起,构成了中国水利发展第三阶段的主体。而这些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不是浇灌庄稼,解除农田缺水问题的,均是引取高泥沙含量的浑水淤地或浇灌庄稼,具有淤灌的性质。因而淤灌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意义特别重大,它是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大型溉田工程的主体,构成中国传统农田水利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会上,朱士光教授应山西大学行龙副教授请求,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学术总结。
12.朱士光教授访问福建师范大学
2005年10月31日,朱士光教授去福建师范大学访问了该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与该中心副主任林国平教授相互介绍了学术研究工作情况。
13.朱士光教授受聘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
2005年11月7日,朱士光教授受聘主持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李军之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又为该所师生作了《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管见》之学术报告。
14.朱士光教授与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
2005年12月20—22日,“中国古都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在古都杭州市赞成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0余个城市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3篇,分别以大会发言与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交流。
我中心朱士光教授与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他们作为这次会议主办者之一中国古都学会的会长与秘书长,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并组织工作。朱士光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在大会上致开幕词,他们还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朱士光教授《论大力推进中国古都旅游的意义、作用与对策》的学术报告,在分析古都文化旅游的意义与积极作用以后,根据我国古都的层次、类型与分布状况,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十一条古都旅游路线。李令福研究员《西安重修大唐芙蓉园对曲江历史文化的利用》的学术报告,总结了2005年西安新修大唐芙蓉园的经验,也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我中心硕士研究生张慧茹同学。
15. 侯甬坚教授参加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12月27-28日,200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作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12月27上午的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作重要讲话。周济部长谈到,根据国务院指示,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各地各高校都要围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颁布实施和《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研究制定,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认真梳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战略和政策措施。
周济部长说,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一大批创新拔尖的人才,形成一马争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努力把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在这方面的任务很重,高校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会议期间,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倪维斗主任(院士)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教育部“985办”的负责同志在会上都做了专题报告,为全体委员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动态信息和政策思路。
教育部“985办”(即学位办、“211办”)郭新立同志,介绍了重点学科的改革思路。他说,重点学科的工作起源于1985年。现在尚存在其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形势、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投入机制等问题。对于这项工作,教育部门将制定《全国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办法》,制定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以保证投入,加大考核力度,增补指南。教育部还将开展构建体系、调整结构的工作,设想在一、二级学科上设立国家重点学科,以改变现在小而分散的情况,形成集团优势,促进交叉学科,加快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据悉,全国科技大会将于2006年1月上旬在京召开。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部每年都会在其有关部门的网页上,发布相关投标信息和指南,希望各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关注。
16.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
2005年10月25—27日,“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及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十一次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近二百名参加了会议。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论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该文主要观点是,艾山渠是北魏政权在今宁夏修建的引黄灌溉工程,引水方式独特巧妙,渠道布局也科学合理,灌溉效益显著,灌区很快成为北魏西北边境的重要粮产基地,也为银川平原持续稳定地出现“塞北江南”景象奠定了基础。
17.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五届代表大会
2005年10月17-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在古都西安人民大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近两千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宣言》,号召既要对古迹遗址本体又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受邀参加了代表大会,并参加了科学研讨会第三专题“城市景观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