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中心编辑《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出版
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著作出版
3. 赵景波《关中平原420~350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论文发表
4.张力仁《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论文发表
5.张力仁《古代外官本地回避制与东西部技术转移》论文发表
6. 朱士光、肖爱玲《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论文发表
7.朱士光《清代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开篇之作》论文发表
8.张萍《明清陕西商路建设与市场分布格局》论文发表
9.侯甬坚《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论文为《新华文摘》转载
10.侯甬坚《退耕还林:一项不能松劲的工程》文章发表
11.张青瑶《清代太原盆地集镇与周边地域社会经济》论文发表
12.杜娟《西安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化与恢复研究》论文发表
13.崔建新《河北任丘剖面河湖相沉积与全新世水文气候事件》论文发表
14.崔建新《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论文发表
15.李令福《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论文发表
16.李令福《秦郑国渠的初步研究》论文发表
17. 史红帅《隋唐长安城市水系的景观生态建设及其启示》论文发表
18. 曹志红《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论文发表
19. 李大海《明清民国时期靖边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变与县治迁徙》论文发表
1. 中心编辑《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
2005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所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50余万字,16开,收入论文专题研究的精心之作42篇,再现了学界2004年乌鲁木齐年会的交流盛况。
编者前言中指出:2002年夏季,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历史地理学年会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考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过去的欧亚大陆时代、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新的世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2004年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并将这一具体工作委托给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夏季,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顺利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地理学会,一同来承办2004年的历史地理学年会。
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大学、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事业也十分兴盛,而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记录反映其内容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极为丰富,正因为如此,国内历史地理学者的分布和所研究的区域主要也在中东部,这都是事实。2003年10月,当会议承办单位设计出会议主题“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出在乌鲁木齐召开年会的通知后,各地学者对此表示理解,予以相当关注,并在2004年夏季踊跃参加了学术研讨会。现在会议论文集已经编齐,里面关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论文占有不少的篇幅,这反映了国内历史地理学界的基本研究态势,出于对这一事实的尊重,这部论文集的名称就被确定为“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
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及历史地理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国西部地区占地超过国土面积的1/3,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大,高寒、干旱、荒漠、草原、黄土等自然景观并存,这里是与地球生态系统研究有关的学者、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的天堂。西部历史地理研究在客观上有不少难处,历史地理学界在坚强信念,克服困难之后,仍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推出了不少代表性论著。这些论著大多是针对西北、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对当地一些实际问题的综合治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应有的历史借鉴作用。
2.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著作出版
刘景纯的专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刘景纯著,中华书局,2005年12月出版。该著利用地方志资料,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的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全书共分8章,依次论述了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完善、城镇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的近代化特征、城镇的分布与空间格局的变化、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功能组合结构与主要城镇的功能特征以及城镇形态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等区域历史城镇地理的重要论题。论著以实证研究为特色,论题新颖,资料翔实,结论可靠,对于区域历史城镇地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区域城镇规划和布局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 赵景波《关中平原420~350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论文发表
2005年1月出版的第1期《地理学报》上刊载了赵景波的《关中平原420~350ka BP的古土壤与环境》一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关中平原双竹村剖面、寇家坡剖面以及蓝田田家坡剖面、三官庙剖面、长安四府村剖面和宝鸡马家塬剖面黄土沉积中第4层古土壤的分析,发现西安、长安、蓝田和宝鸡中更新世中期发育的第4层古土壤已转变成风化壳,厚度变化在3.5~3.7m之间。它由4层组成,最上部的第1层是发育好的红棕色粘化层(Bts),第2层是具有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Cs),第3层是不含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Cl),第4层是CaCO3结核层(Ck)。对风化剖面中CaCO3含量、pH值、黏土含量、元素Sr、Fe2O3 和Al2O3分析,表明该风化剖面受到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和黏土化作用,并指示当时的风化淋滤深度明显超出了土壤粘化层的厚度。粘化层中黏土胶膜具亚热带土壤胶膜特征,具超微晶粒结构,由新生的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微晶粒构成,明显定向排列,这是其具有光性的原因。风化壳型古土壤的发育表明,在距今42-35万年前后,黄土高原东南部盛行亚热带气候。这一古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 Ck-C,它发育时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分别为16℃和400mm.
4. 张力仁《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论文发表
2005年第2期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刊载了张力仁的《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一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的路径及其特征,分析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产生文化摩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消除文化摩擦的主要对策,为有效地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文章中论述了技术转移作为人类的一种技术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甚至可以说,它与人类的历史同长。我国古代的技术转移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之间技术转移,特别是伴随着历代统治者们开发西部所实施的技术转移。不过,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实施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阻力和障碍,即在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摩擦。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技术转移进行了考察,了解到职文化摩擦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这对于推动当前的技术转移,有效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有所裨益的。
5. 张力仁《古代外官本地回避制与东西部技术转移》论文发表
2005年4月出版的第2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上发表了《古代外官本地回避制与东西部技术转移》一文。
文章以古代中国实行的外官本地回避为切入点,考察了官员流动的情况以及异地为官者们在促进东西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提出应当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这一经验,寻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渠道和机制,以便有效的实施东西部技术转移,促进西部大开发。
技术转移是实施西部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人才流动又是有效促进技术转移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通过实施人才流动,促进技术转移进而推动西部开发的实施与实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我国古代所制定和实施的“外官本地回避制度”及其与东西部技术转移的关系进行如下的考察与分析,为此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6. 朱士光、肖爱玲《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论文发表
2005年7月出版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刊载了朱士光、肖爱玲《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一文。
文章论述了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味的新西安。
7. 朱士光《清代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开篇之作》文章发表
2005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刊载了朱士光教授的《清代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开篇之作》一文。
文章谈到了有清一代268年间之生态环境变迁状况,不仅对民国时期,就是对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演变的影响也较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直接和重大。尽管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环境史在中国兴起较晚,但我国有着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的沿革地理学与古典历史地理学的深厚渊源与积累。赵珍博士的《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具备了解读清代历史,特别是清代西北历史提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这就是运用历史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从清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史实中,探求自然力的破坏性和人与生态的关系立意,力求揭示人类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并在不忽视西北地区原生态环境脆弱性特点的同时,着重论证在生态环境恶化过程中,人类的过量介入引发的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系的崩裂,以致难以修复,终于导致恶性循环。
8. 张萍《明清陕西商路建设与市场分布格局》论文发表
2005年8月出版的《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论文集,收录了张萍的《明清陕西商路建设与市场分布格局》文章。
文章论述了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陕西商路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陕西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通,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地域格局。入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靖,军队撤走,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商路与驿路逐渐分离。关中商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商路则朝北向与东向发展;陕南汉江水运与支流商贸运输道路逐渐繁荣,这一时期,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也出现明显改易,陕北表现尤其明显,充分表现出商路与市场分布格局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9. 侯甬坚《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
2005年第11期的《新华文摘》对侯甬坚的《关照现实:历史环境研究的出发点》进行了转载。
文章谈到在历史地理学界,原本就有利用本学科的研究论著,来为现实服务的传统。比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名为历史环境的研究就更加注重同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也因之成为今日学者的研究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环境科学进入我国学术之林,并迅速成为长为一级学科。基于认识层次上的不同分野,与历史环境有关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有环境感知、环境重建、环境变迁与环境史、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概率论)、渐变论、人—地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我们已知学识发展的客观环境既不是真空,也不专属个人领地,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那末利用来自现实社会的动力因素,发挥好学者的研究专长,正是学术研究的用心巧妙之处。
10.侯甬坚《退耕还林:一项不能松劲的工程》文章发表
2005年10月12日《陕西日报•理论周刊》上发表了侯甬坚《退耕还林:一项不能松劲的工程》一文。文章说: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已进行到了第6个年头。很明显,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退耕还林工程属于国家层面的一项制度安排。工程设计是从生态恢复和建设出发,将生态效益摆在第一位,如果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在历代王朝那里,当然是从未有过的。有的历史学者提出评价历史,应该参用环境评价标准,就此而言,在20世纪末,中国政府来到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阶段,是必然经得起环境评价标准的检验的。
生态环境建设做的好,就会荫及子孙、惠及万民;反之,将不堪设想,会对未来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形成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质而言,国家下的是一盘生态棋,全国各个地区在这一盘生态棋上,都有自己的位置。经过6年的摸索和坚持,延安产出了不少好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政府各部门不少干部走下去了解情况,认真解决了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为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体现出了自己的行政才能,为在当地走出符合地区区情的生态建设之路,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退耕还林工作是事关千秋大业的重要工程,该工程能否得到农民群众的长期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干部工作的态度、策略和质量。只有通过各级干部的细致工作,退耕还林工作得到农民群众的响应和拥护,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好处,工程才能坚持下去,政府才会有成就感,这项工作本身才能成为“德政工程”。只有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才能结出更多的硕果,而任何短期效益或短视目光如果占了上风,都会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为之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
11. 张青瑶《清代太原盆地集镇与周边地域社会经济》论文发表
《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收录了张青瑶《清代太原盆地集镇与周边地域社会经济》一文。
文章论述了清代太原盆地商业性集镇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特色,本文从镇集与村集的分布入手,细致分析集市的交易内容等经济职能,随后考察这些集镇的社会职能,进而得出结论:集镇作为其周围地域内的中心交易区,是各自地域内的社会经济兴旺点,形成各自小区域内的商贸中心;镇集和村集开市频率以地域为主要划分依据,会期以节气为主要划分依据,都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经济区域内有秩序地开市;集市中交易的内容,亦大多为粮食及日用品,遇会则种类多一些;作为一种类似中心地的商镇,在周边村落的社会生活中也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而这种商镇就担负有一定的社会职责,如赈灾救济、服务设施的设置、教育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等,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一些。
12. 杜娟《西安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化与恢复研究》论文发表
杜娟《西安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化与恢复研究》一文在2005年12月19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表。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本文研究了西安临潼人工林下0-6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干层的变化。结果表明,临潼14龄杨树林和16龄梧桐树林下150-350cm之间土层的含水量分别为8.7%和9.0%。按土壤干层划分标准(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