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6年第1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侯甬坚教授参加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05年度交流会
2.记西北环发中心成立五周年联谊会
3. 新学期中心工作会议召开
4. 博士生学术报告结束
5.2006年春季的陕北植树和考察计划顺利完成
6. 市来先生应邀在中心举行学术报告
7. 2004级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顺利结束
8. 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应邀参加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1. 侯甬坚教授参加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05年度交流会

    2006年1月7-10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在京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暨西部计划办公室召开的——“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05年度交流会。”
    1月7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陈宜瑜院士讲话,他说:“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的设计和执行情况都很好,即使这一研究计划顺利完成,基金委仍会关注有关西部环境的现状和研究状况,并根据情况加以部署。他还强调,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在质量上应好于面上的项目,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在长达3天半的交流会议上,2004、2005年已结题的36个项目负责人,按要求逐一做了专题汇报,在研的17个项目的负责人也做了专题汇报。2005年新立项的10个项目的负责人主要介绍了项目构思和工作计划(多以集成研究、模型数据开发、专题研究为主)。
    侯甬坚教授主持的“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项目,于2003年立项,现已进行了两年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该项目分西北小组(侯甬坚教授负责)、西南小组(蓝勇教授负责)同时进行工作。2005年9月25-27日,经项目负责人提议并组织,由西北环发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研讨会”(西安),集中讨论了一些问题,形成了一批成果,对项目的执行是一次很大的推动。侯甬坚教授回校后表示:在最后一年的工作中,项目组尚需抓紧时间,合理部署,推进研究。
    项目组成员韩昭庆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年度交流会议。

2.记西北环发中心成立五周年联谊会

    元月22日晚6:15分,西北环发中心成立五周年联谊会在学校启夏苑一层大厅举行。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西北环发中心,于2000年12月获得批准成立。这五年来,学校支持中心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积极建设,经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投标立项的基地重大项目已达10项;以中心名义主办的基地年会已召开6次,每次会议后都出版了论文集或论文专辑;中心的工作简报和成果简报均按时编就,起到了及时上报和对外交流的作用;中心服务社会的主要项目——“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在每年1-2次的植树活动中正逐步完善,已成为中心从事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一处野外基地。中心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进入CSSCI检索系统(2002、2004、2006年),且影响因子在不断增加。中心的人数,固定科研人员增加了8人,校内外专兼职人员达到30多人,研究生增加了60多名,中心已成为一个上百人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单位。
    联谊会由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萧正洪副校长、朱士光教授、侯甬坚教授发表了简短的致词,他们分别总结或回忆了西北环发中心这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均对校内外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及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联谊会的有赵世超教授、杜鸿科教授、吕九如教授,他们在担任校领导期间,十分关心和支持西北环发中心的成长。中心学术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研究中心冯宗宪教授也应邀参加了联谊会。此外,还有多位学校职能、服务部门的领导、20多位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参加了联谊会。
    大家认为,在自觉而认真地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过程中,中心工作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有所积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心会以比较过硬的成绩来接受教育部每三年组织一次的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及全国重点学科的评估检查。

3. 新学期中心工作会议召开

    3月3日下午3时,中心在3层会议室召开了全体工作人员会议。
    侯甬坚主任首先简要点岀西北环发中心本年度的工作内容,提请各位留意,又传达了《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工作要点》,对相关的部分进行了讲解。并对本校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历史环境变迁、历史农业地理、历史城市地理与中国古都学),在上午教授会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有关背景和信息,提出了一些看法。之后,大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他认为中心科研队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年轻化,队伍年轻就说明更大的希望是在未来,也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思考和积累。本学期乃至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整体提高中心的科研水平。大家需要开拓思路,釐清认识,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刻苦努力,总结自己的科研特点,利用本地和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有利条件,学习他人的长处,积累治学经验。还需要相互团结,试探合作研究的途径,找好平衡点,发挥课题组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合作研究的机制,尽早达到较为理想的研究状态,以利于在竞争中涌现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以有利于形成中心的标志性成果。
    王社教副主任对讨论历史地理学科发展方向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请各位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规划予以思考,以便汇总和讨论,之后确定中心科研发展的中短期研究规划。
    会后,部分科研人员又同一些博士生、硕士生,就如何有效开展实验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换了意见。
    本周是开学第一周,从下周开始教学工作进入正常化,中心的科研、教学工作又将进入繁忙的新学期。
 
    2006年有关学术会议预告:
    (1)、中日生态环境重建论坛(3-4月间)
    (地点:陕西省靖边县;筹备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
    (2)、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学术研讨会(7月15-16日)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负责人:延军平、侯甬坚教授)
    (3)、上海与沿海沿江城市的经济关系,1843~2005(6月26-28日)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联系人:吴松弟教授、樊如森博士)
    (4)、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上旬)
    (地点:西宁市;主办单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5)、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研讨会(8月中下旬)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负责人:王社教研究员/西安方面、李根蟠教授/北京方面)
    (6)、环境史研究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8-10日)
    (地点:台北;负责人:刘翠溶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
    (7)、历史地理学年会(11月份)
    (地点:广州;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南大学;会议筹备负责人:郭声波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

4. 博士生学术报告结束

    根据中心《关于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拟于本学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3位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杰瑜、朱普选、高升荣,于3月24上午在文科科研楼三层报告厅做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为其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3位博士生的报告题目分别是:
    王杰瑜:明代北防建设对晋冀蒙接壤地区的环境影响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层级构成
    高升荣: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报告结束后,3位博士生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相关教师也对3位的报告进行了评论,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效果良好。

5.2006年春季的陕北植树和考察计划顺利完成

    3月下旬,随着日本国黄土高原绿化治沙小组东城宪治先生的到来,中心06年春季的陕北植树和考察计划就开始制定了。
    3月25-28日,由中心侯甬坚、李令福老师带队,中心25名研究生连同东城宪治、市来宏治先生、3名日本留学生、1名韩国留学生,1名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本科生,作为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活动志愿者组成的考察团,在陕北地区完成了所有的预定计划。
    3月26日上午,志愿者们在靖边县林业局、东城宪治先生的安排下,在统万城遗址西南的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同林业局干部、白城则村村民一道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下午在统万城文管所王智真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考察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
    3月27日,在到达榆林后,大家一道考察了历史文化名城——榆林老城的城墙和城门、明代榆林镇北面的长城要塞——镇北台(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下午前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榆阳区西沙),到所内展览室参观。当天正值风沙天气,大家仍兴致不减,在榆林学院科研处张雄博士的带领下,又参观了榆林学院校园。下午4-6时,侯甬坚、李令福老师、东城宪治、市来弘志先生还参加了同榆林学院政史系师生间的座谈会,政史系郭冰庐、董田春、刘翠萍教授等人出席。座谈会由榆林学院科研处组织,榆林学院院长苗润才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前来参加座谈会,做了重点发言,对双方的合作研究、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晚上,侯甬坚教授应邀在榆林学院做了题为“古代城市遗址研究的多重意义——以统万城为例”的学术报告。
    3月28日一早,考察团一行又前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下属的“陕西榆林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原“沙生植物园”)进行了参观学习。之后,驱车踏上了返回西安的行程。
    中心每年举行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活动,都得到了靖边县委和人民政府、靖边县林业局、靖边县文化局及统万城文管所、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的欢迎和接待,今年又获得榆林学院希望展开相互间合作和交流活动的明确意愿,我们期望这样的工作能够如愿进行下去,以期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重建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6. 市来先生应邀在中心举行学术报告

    3月30日下午,日本学习院大学市来弘志先生应中心邀请,在西北环发中心做了一场专题报告——“十六国时期关中平原的畜牧业和游牧民族”,中心30余名师生及外单位人员前来听取了报告。
    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报告开始之前,王社教研究员代表中心向市来先生送上了感谢信,对市来先生连年参加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活动及向基地绿化事业捐款的行为,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来先生的报告,从东汉以来关中平原的人口和民族分别变迁,讲到十六国时期前秦等国的农业政策、关中平原的畜牧业和农牧分界线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报告之余,侯甬坚教授略作评述,市来先生则回答了各位听众的提问。

7.  2004级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顺利结束

    按照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中心于近日对2004级历史地理专业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中期考核筛选工作。考核小组由中心主管研究生工作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有关领导、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秘书等。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暂行办法》的规定,本次考核从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与此同时,还进行了2004级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经考核,所有研究生均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合适的论文选题进入硕士论文阶段。

8. 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应邀参加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我中心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应邀参加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月31日为阴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隆重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近万名炎黄子孙聚首祖根圣地,共拜始祖,共缅祖德。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分别作为中国古都学会的会长、秘书长应邀参加了盛典。中国古都学会近几年与新郑古都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学术会议3 次,出版论著4部,为新郑的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