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6年第2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 张萍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6BZS039
2. 关于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规定(2006年4月5日修订)
3.博士生学术报告结束
4. 2004级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顺利结束
5. “环境重建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对话”座谈会在中心三层会议室召开
6.中心研究生参加学校首届“研究生运动会”
7. 首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8. 暨南大学郭声波教授应邀来中心做学术报告
9. 侯甬坚教授随我校代表团访问日韩
10.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区域发展理论前沿与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术研讨会”
11. 李令福研究员代表中心参加“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12. 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一行访问西北环发中心
13. 王尚义教授应邀来我校做专场学术报告
14. 邓辉博士应邀前来西北环发中心访问研究
15. 邓辉博士应邀在我中心做专题学术报告

1. 张萍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6BZS039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是利用黄土高原复杂的地貌条件、复杂的市场关系,探索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下农村市场的发展演变及近代化历程。通过社会变迁与市场协调的互动关系,探索农村市场在农村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与机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问题十分复杂。农村地域大,农民人口多,农业经济落后。这一地区的农村现代化问题也是现实当中最突出的问题。今天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结构中仍包含有大量的传统成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了解现实,服务现实。

2. 关于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规定(2006年4月5日修订)
    为提高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增加必要的交流场合,尤其是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提供扩大影响的机会,中心行政会议和教授会决定,从2005年9月1日起,中心执行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制度。
    (1)、凡为在册的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均须执行这一规定。
    (2)、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为毕业前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的一个必备条件。
    (3)、举行学术报告的时间应在申请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前一学期进行,具体时间由博士生同指导教师商议确定后,向中心办公室提交报告申请,由中心办公室统一安排。
    (4)、博士生在向中心办公室提交报告申请的同时,须根据要求提供报告纸质文本。
    (5)、每位博士生的报告时间为40-60分钟,每场报告会一般安排两名报告人,报告后接受听会人员的评议。报告内容可填入《毕业生登记表》中的教学实习栏目。
    (6)、每位博士生的报告内容,必须是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以自己的研究内容为主。

3.博士生学术报告结束
    根据中心《关于博士生在读期间举行学术报告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拟于本学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3位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杰瑜、朱普选、高升荣,于3月24上午在文科科研楼三层报告厅做了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为其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3位博士生的报告题目分别是:
    王杰瑜:明代北防建设对晋冀蒙接壤地区的环境影响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层级构成
    高升荣: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报告结束后,3位博士生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相关教师也对3位的报告进行了评论,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效果良好。

4. 2004级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顺利结束
    按照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中心于近日对2004级历史地理专业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中期考核筛选工作。考核小组由中心主管研究生工作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有关领导、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秘书等。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暂行办法》的规定,本次考核从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与此同时,还进行了2004级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经考核,所有研究生均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合适的论文选题进入硕士论文阶段。

5. “环境重建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对话”座谈会在中心三层会议室召开
    4月5日晚,中心三层会议室济济一堂,其乐融融,“环境重建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对话”座谈会在这里召开。日本绿化治沙专家东城宪治先生、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张莉博士、校报记者吴国斌老师、日本留学生松永光平,以及中心20余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李令福研究员主持。
    晚7时30分,座谈会准时开始。按照主持人安排,座谈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与会者自我介绍;第二,东城先生自述经历;第三,互动发言。
    东城先生首先介绍,他说:“我是来自日本大阪的东城宪治,今晚很高兴。”普通话虽不甚标准,但很亲切。随后大家一一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二年级硕士生王晓霞的一席发言道出了她对环境重建的心声。她说:环境问题,人人有责。如果自己将来当了老师,就要带着学生参加环保事业;如果没有机会,但可以宣传这种精神;或者向陕北那样的地方捐助,让那里的孩子替自己完成绿化的心愿。她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接着,东城先生讲述了自己的行动思想和实践经历。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员,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时间的关系应当引起重视。东城先生说是以下四方面因素使他最终成为一个环境重建的积极实践者。第一,在西安留学时期所目睹的沙尘天气使他产生了绿化治沙的最初念头;第二,在日本看到的远山正瑛先生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植树的宣传片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生态环境问题进入他的视野;第三,再次来到中国后,所见恩格贝绿化基地的盐田修二先生经常跪在地上为树木修剪根部分蘖的情景成为他行动的直接诱因;最后,是路遥那句名言——“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让他长期热情饱满,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东城先生说: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消耗了自然资源,这对环境是不公平的,因此企业应当对今天的环境重建负一定的责任。具体到中日合作创建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时,他坚信“用我们的双手加上企业的资助等于统万城的绿进沙退”。
    互动发言阶段,李令福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他心目中的东城先生。李老师说自己是中心科研人员中认识东城先生最早的,这么多年一起奋斗,成为要好的朋友。在他眼中,东城先生不仅工作起来神情专注,很酷,而且内心坚强,有远大的理想。是一个有个性的实践者和实干家,一个认真细心的科学探索者,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环保专家。
随后,大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东城先生进行了交流。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东城先生的经历、精神和生活;第二,植树的技术和树木管理制度;第三,绿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东城先生就此一一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的一些问题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东城先生的发言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也因此抒发肺腑之言,表达对先生的敬佩与支持。讨论会变成了心灵的通道,让大家的心声在你我之间自由来往。
    最后,侯甬坚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说:东城先生在日本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中国意义却非同一般。他做了很多的事,可是我们的宣传还不够。作为单位和研究者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当前的植树活动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可以克服,可以做得更好。中心明年的植树活动将与榆林学院合作进行,以期进一步加强环境变迁研究力度,为环境重建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
    此时,已是10时30分,超过了预定时间整整一个小时。180分钟的思想碰撞使环境重建实践者与研究者增进了理解,坚定了信念:环境重建任重而道远,理论与实践携手向前 。

6.中心研究生参加学校首届“研究生运动会”
    4月2日,陕西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运动会在长安校区体育场拉开帷幕,校研究生处和部分院系的领导老师出席了开幕式,共有20个院系代表队参加本次运动会。
    为了更好的筹备参加运动会的各项事宜,在中心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中心研究会主要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发动各年级班委,在较短的时间内组成了由28名运动员组成的环发中心代表队;中心办公室还拨出专款,为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购买了统一的服装和太阳帽;史兵博士生也为运动会忙前忙后,还为运动员同学借来了专业的跑鞋。全体研究生同学的大力支持和扎实有效的筹备工作,为中心顺利参加全校首届“研究生运动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赛过程中,中心运动员本着积极参与的态度,认真参加各项比赛,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例如,2003级的卞建宁同学勇夺男子组100米第四名;在整个运动会竞争最为激烈、分量最重的男子4×400米比赛中,由程森、孟凡志、孟令宏、丁德超四位同学组成的环发代表队气势如虹,在20支代表队中力夺第四名,比赛现场令人激动万分,极大的振奋了全代表队的士气,所展示出来的不断拼搏、永不言弃的良好精神风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啦啦队成员主要由2004、2005级的研究生同学组成,他们不畏骄阳、不畏疲劳,始终热情的为中心运动员摇旗呐喊,构成了看台上独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落日余辉,中心代表队全体成员满载着喜悦,满载着收获,结束了一天的比赛,踏上了返回雁塔校区的校车,尽管浑身早已疲惫不堪,尽管尘土早已写在脸上,但微笑与欢乐必不可少。运动会为中心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信明年的运动会上依然会有环发中心的旗帜在高高飘扬!

7. 首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4月26日下午,中心研究生分会发起举办的首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文科科研楼三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届论坛计划举行上下两个半场的研究生论文报告会,此次为本届论坛的上半场,共有四位研究生(均为历史地理学专业)做了学术报告,分别为:
    (1).    刘伟国(硕士生三年级):《潍坊城市功能定位的历史分析》
        点评:刘景纯 副教授
    (2).    张永帅(硕士生三年级):《唐长安住宅的所有权分析》
        点评:李令福 研究员
    (3).    王华梅(硕士生二年级):《<  诗经 >中的“平林”、“中林”的词语新解》
        点评:侯甬坚 教 授
    (4).    李大海(博士生一年级):《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
        点评:王社教 研究员
    首先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侯老师首先肯定了由研究生自己举办学术论坛的意义,积极评价了中心广大研究生心中装有祖国大好河山的学术情怀,鼓励大家在科研道路上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实现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并表示中心将积极推动论坛的发展,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展示舞台。除各位点评老师外,中心张莉老师也应邀参加,并参与了各篇论文的点评与讨论。
    《潍坊城市功能定位的历史分析》一文,通过对潍坊城市历史形成过程的回顾,探究了城市功能形成的条件与历史地理基础,提出当前应对潍坊城市功能的定位有一个新的历史认识。刘景纯老师对该文的点评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切中要害,从论文框架到引文注释均一一点评,不仅引起现场听众的参与讨论,同时使得在场的研究生加深了对学术规范的认识。
    《唐长安住宅的所有权分析》一文,通过对唐代墓志资料的梳理,对唐代京城宅第所有权问题有新的认识与思考,并对如何运用古代墓志资料提出了独到见解。李令福老师认为,此文史料翔实,视角新颖,并对当前的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侯甬坚老师强调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应注意各类“所有权”及其相关问题,鼓励大家开启新的写作思路。
    《<  诗经 >中的“平林”、“中林”的词语新解》一文,通过对《诗经》中相关史料的排比与梳理,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词语语境的历史变迁,并在借助大量工具书的基础上,提出“平林”是指林冠线平行的树林,它的分布区域为平原、丘陵、山地;而“中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混交林,这与前人观点有较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侯甬坚老师认为此文利用《诗经》作为资料来管窥先秦时代的区域植被状况,是值得探索的研究路径,并提出了一些修改的意见。该文引起了在场其他老师和研究生的热烈讨论。
    《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一文,通过对《实录》、《会典》以及新疆地方志资料的撷取,重新系统考证了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的一些问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误区,并提出祭祀活动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与环境双向互动影响下的产物。王社教老师认为,该文虽然个别资料引用尚不够严谨,但总体思路清晰,论证翔实,考证细密;稍显不足是缺乏清代全国官主山川祭祀活动的区域比较研究。
    四场报告结束后,王社教老师对本届论坛的上半场做了总结,王老师再此肯定了举办学术论坛的意义,并对论坛从发起到组织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最后,四位研究生分别接受了由侯甬坚和王社教老师赠送的《史年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与《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以表示鼓励。
    首届“河山”学术研究生论坛上半场的成功举办,为中心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舞台,受到了中心研究生的积极支持。本届论坛的下半场将于今年六月份上旬举行,相信更加精彩的研究生论文习作将在这里展示,希望中心研究生们继续支持“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

8. 暨南大学郭声波教授应邀来中心做学术报告
    5月27日下午3时,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声波教授应本中心邀请,在文科科研楼三层多媒体报告厅,以“唐代的政区地理研究”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本中心及校内各单位的近70名研究生有幸聆听了郭声波教授对于唐代政区地理研究的真知灼见,报告会由本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
    郭教授的学术报告以唐代政区地理研究为主线与载体,以唐代羁縻府州历史地理为具体研究实例,主要探讨了政区研究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政区地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证的关系;政区沿革地理研究中区域层级与行政区层级的关系;政区地理中治所历史地理研究与地图方法应用的关系。在报告的过程中,郭教授还以“唐代”和“唐朝”概念的异同、谭其骧先生关于历朝历代起止时间确定的相关论述、历史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概念的理解与使用等等为例,认为应当大力提倡在历史地理研究中注重各种学术概念使用过程中规范性与严谨性的把握,尤其要关注在使用各种学术概念时的古今差异问题,使历史学研究建立在扎实、严谨、规范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报告结束后,郭声波教授还与现场研究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深入浅出地回答了部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王社教研究员对报告会做了简要的总结,全场听众对郭声波教授的精彩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本次学术报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9.侯甬坚教授随我校代表团访问日韩
    6月1日-15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随陕西师范大学代表团,对日本、韩国9所大学和2个培训机构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取得了多项成果。 
   为了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和教育国际交流日趋密切的国际形势,按照学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要求,本着扩大交流布局,深化交流合作,巩固已有关系,拓展新的平台,开发留学生市场,推动我校国际交流工作由常规外事向项目外事的转变,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中心服务的工作目标,代表团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中央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韩国的汉阳大学、顺天乡大学、忠南国立大学、庆北国立大学、釜庆国立大学,以及GEOS韩国国际语言学院、松竹学院。
    在日本中央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侯甬坚教授见到了老朋友妹尾达彦教授,十分高兴。从2004年以来,妹尾先生一直积极为两校之间建立交流关系牵线搭桥,借此次访问的机会,两校签订了有关教师和学生互派的协定,他的治学业绩和为此而作出的贡献,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代表团的高度赞扬。
  代表团每到一所学校,着重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我校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发展情况。我校在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访问学校的极大兴趣。日、韩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均认为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各自学校发展大有益处。 
  为了使以上访问成果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与上述学校就项目意向落实工作进一步磋商,并决定近日将召开专门会议,就上述项目落实工作进行安排布置。
 
10.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区域发展理论前沿与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术研讨会”
    2006年6月10-11日,中心李令福研究员与硕士生郭峰参加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区域发展理论前沿与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术研讨会”,会上李令福研究员作了题为“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现代发展战略”的学术报告。

11. 李令福研究员代表中心参加“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6年6月17-18日,李令福研究员代表中心参加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举行,李令福研究员在会上作了题为“龙脉、水脉与文脉——唐都长安之于都城长安”的大会报告,并介绍了我中心对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研究状况,也学到了各地建立地方学的实际经验与学科理论,为建立“长安学”奠定了一定基础。

12.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一行访问西北环发中心
    应西北环发中心的邀请,太原师范学院院长、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王尚义教授一行五人,于6月20日到达我校。代表团其他成员是太原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马义娟教授、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李玉轩副教授、李素清博士、张慧芝博士。
    6月21日上午,王尚义教授在我校学术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做了专场学术报告。下午,王尚义教授一行五人同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刘景纯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会间马义娟教授、李素清博士向大家展示了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在西北环发中心访问研究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邓辉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卜风贤博士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13. 王尚义教授应邀来我校做专场学术报告
    明清五百年晋商驰骋天下,
    一曲《乔家大院》令人扼腕叹息!
    晋商话题何以一再震颤着世人的心灵,
    概因其中折射着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艰难历程。
    应西北环发中心的邀请,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一行五人于6月20日到达我校。6月21日上午,王尚义教授在我校学术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王尚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晋商商贸活动的地理区域划分及扩展机制》,报告分为晋商的时空界定、历史地理学对晋商现象的基本分析、晋商商贸活动的区域类型划分、晋商商贸活动区域扩展的机制分析四个部分展开。报告细致总结了明清晋商的四大特点,对晋商与徽商、陕商做了比较,从人地关系的区域整合规律角度对晋商的定位做了阐释,提出了晋商商贸活动的区域类型划分原则,并据此划分了十大商贸区域,在此基础上做了晋商商贸活动区域扩展的机制分析。报告引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赢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王尚义教授现任太原师范学院院长、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已发表论文数十篇,论著十多部,主持和参加课题10多项。目前,正在集中研究的是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历史时期汾河上游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安全研究”。当天下午,王尚义教授一行五人同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刘景纯多位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会间展示了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在西北环发中心访问研究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邓辉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卜风贤博士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14. 邓辉博士应邀前来西北环发中心访问研究
    6月15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邓辉博士应邀来我中心进行访问研究,为期1个月。我中心对邓辉博士的来访表示热忱的欢迎,并预祝访问期间取得积极的学术成果。
    邓辉博士作为我中心2005年基地项目——“明清以来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演替形式研究”(项目负责人:侯甬坚教授)课题组成员,前来进行住所研究,已确定的研究和交流工作有如下四项:
    Ⅰ.授课
    (1)题目: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英美历史地理学研究为例;时间:6月20日(周二)晚上 7:00-9:00
    (2)题目: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研究;时间:6月22日(周四)上午 8:30-11:00
    (3)题目: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沙尘暴活动的时空特点;时间:6月23日(周五)晚上 7:00-9:00
    Ⅱ.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郑和下西洋与古代风力航海—— 一次历史地理学的透视;时间:6月27日(周二)上午 8:30-10:30;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2层报告厅
    Ⅲ.参见“明清以来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演替形式研究”基地项目的启动活动;时间:7月3日。
    Ⅳ.参加“明清以来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生产相互关系及演替形式研究” 基地项目第一轮野外考察活动(鄂尔多斯高原河东沙区)。
邓辉博士的学术背景是:1995年7月,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侯仁之教授);1999.1-2000.1,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地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千年以来蒙、陕沙土交界地带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5.邓辉博士应邀在我中心做专题学术报告
    6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邓辉博士应邀在学校学术活动中心二层报告厅做了一场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郑和下西洋与古代风力航海——一次历史地理学的透视”。报告会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中心为此张贴的学术报告预告词是:欢迎校内外师生及有兴趣者前来与会,就世界航海史上的机遇和难点,一并讨论和对话。
    报告会上,邓辉博士首先简要地评述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和研究史。其次,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1)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与季风航海问题;(2)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活动;(3)15世纪东西方世界地理观之比较。报告结束时,在座师生对邓辉博士严谨的研究方法,新颖的研究观点,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报以热烈的掌声。之后,邓辉博士回答了与会老师、学生所提的问题;侯甬坚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