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论著出版
2. 王社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论文发表
3. 侯甬坚《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论文发表
4. 朱士光《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论文发表
5. 赵景波《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论文发表
6. 卜风贤《中国传统农业灾害观的早期形态》论文发表
7. 卜风贤《农业灾荒论》著作出版
8. 李令福《河山指点文字扬,学侣共进情谊长——论
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论文发表
9. 李令福《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论文发表
10. 王双怀《中华日历通典》著作出版
11. 张祖群《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论文发表
12. 王晗《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渐次扩展》论文发表
13. 王晗《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论文发表
14. 赖小云《清末塔里木河下游蒲昌城相关问题考述》论文发表
1.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论著出版
2006年4月张萍的论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用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及地域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商业发展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中间的互动与制约机制。
其研究内容一是从确立的历史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出发,建构了颇为周密的关于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二是在深入把握了商业市场与商品流通网络结构运作机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层级理念,针对明清时期陕西商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建立起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城镇——农村市场(包括庙会)三级相互关联的市场体系。三是自“人地关系”这一历史地理学法则入手,紧密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因素对商业市场分布与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影响的具体内容,按照陕西省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特点,将之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逐一按明清时期各自之商业市场与商品流通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进行论述,还逐一对这三个区域之三级市场体系进行了具体论列,既使这三个区域明清时期商业地理之特征得以突显,又使陕西全境明清时期之商业地理总体状况更为准确充分地呈现出来。该书是区域历史商业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有专家评之为“填补区域历史商业地理学术领域空白之作”。
2. 王社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论文发表
2006年1月出版的第1期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了王社教的《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一文。
文章对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及其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认为: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水旱灾害所引发的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是大的灾荒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环境变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响应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环境变迁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但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环境的配合。
3. 侯甬坚《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论文发表
侯甬坚《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一文发表在《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转载。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回顾和改革展望”的笔谈文章,该文对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系统中的界线划分及其演变问题,引入法律概念,以分别归纳古代、近现代不同时代条件下政区界线的特点和性质,为真切了解政区界线的变迁,开展行政区划改革,提供简要思路。文章认为:从习惯线到法定线,这是政区界线演变的一条必由之路。历史上的划界方式多是自上而下,现今在人口密度增大、经济开发转盛、界线争执多发的地方,越来越常见的是采取平等协商、协调与裁决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国家法令法规既定,需要的是不同层面的国家公务员和人民群众为之而努力。
4. 朱士光《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论文发表
2006年5月出版的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了朱士光的《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一文。
文章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5. 赵景波《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论文发表
2006年1月出版的第1期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了赵景波的《长安南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污染防治》一文。
文章通过对长安南部黄土塬不同深度、皂河一级阶地及翠华山地区地下水的化学分析,研究了地下水的pH值、电导率的变化和K+、Na+、Ca2+、Mg2+、HCO3-含量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长安南部黄土塬随着层位的降低,pH值有逐渐增大趋势,电导率和HCO3-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黄土地下水、冲积层地下水和酸性岩石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其埋深、地层性质、溶滤与蒸发作用不同有关;长安南部少陵塬黄土地下水元素含量较高,比呈酸性、元素含量低的翠华山泉水更适于饮用.该区地下水存在多种污染因素,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
6. 卜风贤《中国传统农业灾害观的早期形态》论文发表
2006年1月出版的第1期《天津社会科学》刊载了卜风贤的《中国传统农业灾害观的早期形态》一文。文章论述了周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以农具改良、优良动植物品种培育、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等为标识的传统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农业开发进入区域性整体开发阶段农业发展中各种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减灾防灾活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农业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周秦两汉时期传统的农业灾害观和农业减灾思想基本形成。
7.卜风贤《农业灾荒论》著作出版
2006年1月卜风贤的《农业灾荒论》著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作者近年来灾荒理论和灾荒历史研究论文30余篇,讨论了中国灾害学的建立发展、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农业减灾与农村社会发展等问题。
8. 李令福《河山指点文字扬,学侣共进情谊长——论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论文发表
2006年第1期《史学史研究》刊载了李令福的《河山指点文字扬,学侣共进情谊长——论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交往》一文。
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20世纪三十年代相知于北平禹贡学会,四十年代共患难于抗战后方,五六十年代成就《河山集》史坛佳话,八九十年代合作编撰完成多卷本《中国通史》,65年的亲密交往给双方学术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益处,达到了学侣共进的目的。这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美谈,而且也可为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带来启迪。
9. 李令福《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论文发表
2006年第2期《中国农史》刊载了李令福的《论淤灌是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一文。
本文通过对《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所载内容的分析,认为战国秦汉时代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在北方兴起,构成了中国水利发展第三阶段的主体。而这些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不是浇灌庄稼,解除农田缺水问题的,漳水渠、郑国渠、河东渠与龙首渠是放淤荒碱地,以营造田地为主要目的的,六辅渠、白渠建成后,变成了浇灌农田庄稼,但仍然是引浑浇灌,即史书所谓的“且溉且粪”。它们均是引取高泥沙含量的浑水淤地或浇灌庄稼,具有淤灌的性质。因而淤灌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意义特别重大,它是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大型溉田工程的主体,构成中国传统农田水利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0. 王双怀《中华日历通典》著作出版
2006年4月王双怀的《中华日历通典》著作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九编,包含了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2050年的全部日历。每编以朝代和帝王年号为纲,分别列出每一年的日历。遇到王朝并立,历法不同的情况,则按史家通例,分别列出各朝日历。日历的格式采用表格,每年一表,有年代、月序、日序、中西历日对照、节气与天象等栏目。年代包括帝王年号、年序、年干支、公历年份、属相等内容。月序与日序构成坐标体系。中西历日对照列出全年中每日的干支、公历日期和星期。节气与天象栏则给出二十四节气和日食发生的日期。
11. 张祖群《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论文发表
2006年第2期《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刊载了张祖群博士生《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一文。该文的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研究方法为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园实例,计算其可居性评价指数、社会性评价指数、美感性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提出关中民居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并对民居保护和旅游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类似研究重复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12. 王晗《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渐次扩展》论文发表
2006年第3期《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刊载了王晗博士生《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渐次扩展》一文。该文主要研究清代陕北沿边六县人民迫于生计,越过边墙,进行移民垦殖,其“春出冬归,暂时伙聚盘居”,被称为伙盘地。由于清代历朝政府对伙盘地的认识不同,以至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策的影响下,伙盘地的扩展亦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清代、民国方志资料以及其他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试图在几个特定的时期对相应的扩展范围给予较为清晰的界定。
13. 王晗《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论文发表
2006年第2期的《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刊载了王晗博士生的《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一文。该文根据文献资料,探讨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当地居民土地垦殖方式、力度的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在整个清代呈现出较为平缓的发展态势。提出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的四个阶段:明末清初的封禁期、康熙三十六年至乾隆六年的招垦期、乾隆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禁垦期和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的拓垦期。大致在康熙中后期开始,陕北长城外出现一定规模的汉族移民聚居点,道光至光绪年间为土地垦殖的高峰。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在清前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为主,中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沙地居多,晚期拓垦与其他时期相比,则以沙地为主。
14. 赖小云《清末塔里木河下游蒲昌城相关问题考述》论文发表
2006年第1 期的《西域研究》刊载了赖小云硕士生的《清末塔里木河下游蒲昌城相关问题考述》一文。该文主要内容为蒲昌城是清末塔里木河下游屯垦开发的一个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城池,但文献对蒲昌城修筑时间、蒲昌城游击设置时间、蒲昌城及罗布淖尔的驻军等背景问题,或存在分歧,或语焉不详。本文的目的就是主要利用清代奏牍等文献,试图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