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6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 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的影响学术讨论会在阆中举行
2. 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参加“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3. 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完成上报
4. 中心代表团赴台北参加“环境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5. 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广州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6. 《中国古都研究》被选为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
7. 张萍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年)”获准立项
8. 张萍研究员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06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中心2005级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查和开题工作结束
10.中心2006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及一项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获得资助立项
11.朱士光教授2006年第四季度学术活动



1.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的影响学术讨论会在阆中举行

    2006年10月22至24日,“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的影响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阆中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课题组组织的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有什么影响? 
    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艾冲教授主持的简短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致欢迎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侯甬坚教授致开幕词。
    随后,侯甬坚教授在题为“历史上面向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  —以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为中心”的报告中,以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为例,就人类活动在干旱地区对生存环境影响和作用的程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特别提出了研究中区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难度,以及应当汲取的前人经验之谈。    蓝勇教授在题为“西南地区燃料换代与生态环境变迁”的报告中,以西南地区燃料换代为切入点,考虑传统燃料与现代生物燃料换代后生态环境的差异,从燃料的效能、持续性、污染状况等角度探讨其对西南环境的影响,并运用部分现代燃料计量指标,对现代生物燃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艾冲教授的报告为“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体系的分布与变迁”,作为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选题,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唐代“河曲”的军事防御体系的分布和变迁状况,讨论了环境变化与封建王朝军事驻地变化的关系。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圣钟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清代凉山地区经济开发政策对凉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他针对历史自然地理学范畴中生物要素中的植物要素,研究了经济开发政策对森林植被变化的作用,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植物环境的影响方式、途径和力度。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曹志红博士生在题为“新疆虎的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中,将与会人员带入了一个“虎声虎色”的生动环境之中。报告人就“新疆虎”的研究作了翔实的陈述并提出问题,探讨了人类与动物“和平共处”的问题,以及自然条件作用下物种的消亡与灭绝情况。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吴朋飞博士生在题为“唐代黄土高原‘原’的地貌形态恢复——立足于《元和郡县图志》的文献记述”的报告中,讨论了黄土高原这个特殊地貌条件下“原”的地貌形态,试图恢复唐代黄土高原的“原”地貌情况,文章论点新颖,资料翔实可靠,分析合乎情理,为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陕西省古建研究所李大伟硕士就“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题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马雷硕士生就“明代陕西逃户:制度与环境的博弈”题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万良华硕士生就“四川地区农民工外出与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题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郭平若就“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矿产分布研究”题目、刘祥秀就“清末矿产开发政策在川边藏区的实施及其环境影响——以金矿开发为主”题目、王华梅“诗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条件探析”题目、王晓霞就“清代湟水流域土地占有状况探讨”题目、高芸硕士生就“以粮为纲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题目、温震军就“明代晋北边关伐木与吕坤的‘禁山护林’建议”题目,分别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为多角度、多方向的研究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论文见解。
    在历代制度和政策对西部环境的影响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就历史环境变迁研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肯定自然因素自身对环境具有影响的前提下,历代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即人类活动对西部环境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人类活动的方式、途径和力度分别对西部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技术和科学手段,加强对环境变迁的量化分析,将定性分析提升到定量分析的高度上来,更新、更深的促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2.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参加“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的投影。当学者们以历史文化为视角,借助因果次序、叙事方式、艺术想象等方法,唤醒一个伟大城市的历史记忆的时候,必将对这个城市的现实发展提供一种启示、鼓舞和激发。这是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学者云集古城西安,纵论城市文化的题。
    11月2日上午,“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在雁塔校区启夏苑多功能厅举行。会议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来自国内外20多所重要学府和研究机构的30多位大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校长房喻教授首先致开幕辞,随后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致辞。开幕式后,美国利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作了“长安与关中: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古时代”的报告。陕西省文艺理论家肖云儒作了“汉唐气象与西安文化精神”的报告。
    中心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受会议邀请,参加了会议,并在两个报告场次里,分别做了题为“古都西安城市发展演变与中国文化”、“长安气候:唐人笔下的记述和追思”(与张青瑶、费杰合作)的报告。
    在11月3日的闭幕式上,朱士光教授被推举为国际西安学研究会临时会长。

3.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完成上报

    遵照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制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科研规划的通知》内容,经过本中心专兼职科研人员的多次讨论、征询意见和学术委员会的评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十一五”(2006-2010年)科研规划已制定完成,于11月上旬上报教育部主管部门。
    规划分为纲领性文件和资料、“十五”期间科研工作的回顾和分析、制定“十一五”科研规划的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选题四个部分。
    规划中确定的中心科研目标是:利用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通过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术创新研究,多角度分析影响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人文因素,准确认识环境变化规律,为国家提供西北复杂自然条件下多民族合理利用及保护环境的历史经验和决策依据。
    规划中确定中心“十一五”期间的整体发展思路是:立足西北,以一两个地区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研究为中心,以学术总结为基础,以重大问题为突破口,以团队协作攻关为保证,以标志性成果产出为目标,统筹好各方面的工作,为国家提供西北复杂自然条件下多民族合理利用及保护环境的历史经验和决策依据。
    对中心“十一五”期间整体发展思路的具体解析是:
    (1)重点:古长安及其之外的关中地区和黄土高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区域空间,无论就其重要性或中心的研究积累而言,都可以作为研究重点来确定,以利于形成点面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2)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研究为中心,坚持历史地理、历史环境的基础性研究,为中心工作奠定基础。
    (3)基础:组织有关西北地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校勘,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编纂等,最重要的是就研究专题进行学术总结。
    (4)突破口: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将已投入较多力量的基础研究,延伸到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现实问题上来。
    (5)保证:以项目负责人为中心,各个项目组即为一个科研团队,追求各个团队之间的协作和默契配合,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保证重大科研项目产出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6)目标:以重点研究内容为主攻方向,直至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创建中心的品牌,形成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经过“十五”期间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提高,本中心的科研方向和目标愈加明确。组织产出“西北系列”为特色的学术成果已成为大家共识,经过征集和讨论,已列入“西北能源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区域间利益协调互动研究”等14项选题,作为本中心“十一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的储存,以备经受“十一五”期间的逐年遴选,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投标工作。

4. 中心代表团赴台北参加“环境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11月8-10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刘翠溶院士发起、台湾史研究所具体组织的“环境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在该院学术活动中心举行。
    我中心侯甬坚教授、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大陆学者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利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钞晓鸿(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玉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符友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医生)、黄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分11个场次进行,分别是更新世与全新世环境与气候变化、现代气候变化、技术传播与土地利用、比较的视野(Ⅰ)、比较的视野(Ⅱ)、疾病与环境、文献中的自然观与价值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地方资源、政策的执行、综合讨论与闭幕。3个整天的研讨会共发表34篇学术论文。侯甬坚教授提交会议的《历史上面向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以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为中心》论文、王社教研究员提交会议的《殊途同归: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论文,均为会议安排在第3场次(技术传播与土地利用)进行。在这一个场次,会议还安排侯甬坚教授对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部原宗子教授宣讲的《环境信息转达上有些问题——以居延地方农地灌溉、盐类集积极、沙漠化为例》论文,进行了评论。
    环境史研究是二战以来国际历史学发展的一个新潮流。1993年12月13-18日,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澳洲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生态环境学术讨论会”顺利召开,会后出版的中英文版的《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文本为上下册),在海内外学术界获得巨大的影响,展现了有关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基本趋向。2005年8月17-19日,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召开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可以看作是大陆学术界对国际环境史研究的一次积极响应。
    我中心对国际环境史研究的响应也是积极的。2005年9月3-9日,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亚克西姆•纳得考(Joachim Radkau)教授、弗兰克•奥古特(Frank Ueköetter)副教授、图本根大学历史系柯姝宁(Sabine Kirsch)博士生一行三人,应邀到本中心做了短期的学术访问,而访问交流的主要内容正是国际环境史研究。纳得考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环境史的转折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主义:在市民运动和政府决策之间”、“马克斯•韦伯眼中的孔子:韦伯中国史观中的精神和自然力”三场学术讲座,全部论文已在中心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上发表。而在此前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已组发了多期“环境史研究”专栏,其中尤以发表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教授的系列环境史研究和访谈文章,在学术界影响最大。

5.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广州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11月17-19日,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南大学历史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岭南名城广州、韶关举行。我中心7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会议提交的论文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的诸多方面,分别为侯甬坚教授的《哈特向地理思想中的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因素》,朱士光教授的《中国古都学的形成与当前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王社教研究员的《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李令福研究员的《论历史时期渭河在关中的侵蚀速度》,张萍研究员的《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艾冲教授的《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体系的分布与变迁》,肖爱玲博士的《西汉齐地城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1月17日,在暨南大学举行了开幕式和第一场历史地理学术报告会,有10余位学者进行了大会学术报告,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做了一个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内容的报告,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第二阶段会议移师韶关学院,举行的专场会议主题为“韶关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论坛”,有14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当天下午,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了最后一场历史地理学术报告会。11月19日上午是分组讨论,第一组的研讨主题是历史地理学与旅游开发,李令福研究员作为小组召集人主持了小组讨论,并做了题为《从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建设看历史地理学成果的现实价值》的发言,第二组是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张萍研究员、艾冲教授参与了研讨。
    会议期间,代表们实地考察了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神奇的广州大峡谷,以及马坝人遗址、南华禅寺、梅关古道与珠玑巷,收获颇丰。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肖爱玲博士等还在广州文化局相关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南越王宫署遗址及考古工地、西汉水闸遗址、陈家祠堂和南越王墓博物馆等地。

6. 《中国古都研究》被选为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中有关建立集刊引文数据库的精神,按照《CSSCI(2005)来源集刊选定办法(试行)》,以定量(引文量、影响因子)评价与定性(学科专家)评价相结合、坚持质量标准,宁缺毋滥、每年筛选一次、动态管理的评审原则,CSSCI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连续出版5年以上的具有相对稳定、统一题名、以分册形式、以年、半年、季度、双月定期出版、并有年、卷、期等标识序号、计划无限期出版的具有正式书号的集刊进行了评审,共有33种学术集刊被选为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2006年8月1日予以公布。其中有我中心中国古都学会主编出版的连续性论文集《中国古都研究》。
    1983年成立的中国古都学会现有27个单位会员、568个会员,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前三届的会长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现任会长是历史地理学专家朱士光先生。《中国古都研究》即是中国古都学会每一届年会的论文集,现在已经出版20辑;21辑已经编校完成,有望年内出版发行;22辑正在编辑,计划2007年出版;其主要栏目有中国古都学理论、古都的选址与建立、古都城市布局及其发展、古都城市的地位与影响、古都文化的现代继承与发扬。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专家学者、领导等。
    至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有两本书物进入CSSCI来源出版物,一个是《中国古都研究》集刊,一个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

7.张萍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年)”获准立项

    张萍研究员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发展及近代转型(1860-1949年)”获准立项。本课题以黄土高原农村市场为基点,考察农村社会的近代化问题。课题的研究区域集中于黄土高原,时段定位在晚清民国时期(约1860—1949年)。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近代黄土高原农村市场发展的条件与机制。具体分析近代社会转型、新经济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军事战争等因素对于农村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近代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变迁与区域发展特征。按照黄土高原四个地貌带不同的经济结构、交通格局、文化风俗,具体分析其间的市场结构、商品构成、来源等问题。分区域微观研究,典型地区可以利用典型调查资料进行个案分析。
    (3)黄土高原农村市场在农村近代化过程中作用分析。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的近代化是农村社会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黄土高原农村社会近代化又受到农村市场近代化所带动,本部分主要针对两者在转型期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农村市场在农村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4)影响本地区农村市场及农村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探讨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农村社会近代化可以迅速成长?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本地区农村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利用黄土高原复杂的地貌条件、复杂的市场关系,探索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下农村市场的发展演变及近代化历程。通过社会变迁与市场协调的互动关系,探索农村市场在农村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与机制。
    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问题十分复杂。农村地域大,农民人口多,农业经济落后。这一地区的农村现代化问题也是现实当中最突出的问题。今天黄土高原农村市场结构中仍包含有大量的传统成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了解现实,服务现实。

8. 张萍研究员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06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自1999年以来,结合每年一度的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评选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继1999年我校历史地理研究所培养的陈国生成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本学科培养的萧正洪、徐卫民博士,所撰写的《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秦都城研究》论文,分别在2000、2003年获得这一荣誉。最近,于2004年毕业的张萍博士,又以《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一文,成为2006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目前,张萍的博士学位论文上报教育部后,正在参加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

9.中心2005级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查和开题工作结束

    2006年12月11日上午,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对我中心2005级4名博士生进行了中期考核,随后,博士生分别对自己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进行了阐述,导师组进行了讨论,针对每个学生的选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工作顺利完成。

10.中心2006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及一项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获得资助立项

    2006年12月12日,教育部《关于下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立项课题的函》(教社科司函[2006]169号)在网上公布,经组织招标评审,同意立项的2006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我中心上报的王社教研究员申请的“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王双怀教授申请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关中地区环境变迁过程研究”,双双获得资助立项,这是“十一五”头一年首先获得立项的基地重大项目。
    在同时公布的“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立项及拨款一览表”中,中心崔建新博士申请的“5000-3000年间的河北平原温暖气候期及其与文化演进关系的初步分析”也获得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06JC780001。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和项目负责人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要瞄准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确保质量。要切实保证课题组第一、二负责人驻所研究时间,组织学术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力争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

11.朱士光教授2006年第四季度学术活动

    2006年10月15日至18日,朱士光教授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赴北京参加了200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学科后期成果评审工作。
    12月22日至29日,朱士光教授赴京为《中国八大古都》一书定稿期间,于29日去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张文彬研究员商讨了2007年6月在广州举行中国古都学会学术研讨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