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东京大学吉泽诚一郎先生一行访问中心并参加座谈会
2.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3. 隋唐长安历史地理问题学术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
4. 2007年本中心基地年会确定
5. 2007年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建设及考察活动顺利完成
6、侯甬坚教授前往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访问
7. 崔建新博士参加中国科学院科研活动
8. 史红帅博士在美访学期间科研活动
1.东京大学吉泽诚一郎先生一行访问中心并参加座谈会
2007年3月8日上午,西北环发中心在文科科研楼三层报告厅举行了一场与日本来访客人的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日本客人有:吉泽诚一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近代史专长)、黑岩高(武藏大学,中国回族史专长)、青木隆(日本大学,中国文学专长)、佐藤实(关西大学,中国科学史专长)。西安方面参加座谈会的有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晓如教授、李喜霞助教,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东凯讲师、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欣教授、李琪教授、韩中义研究员、西北环发中心多位科研人员。
座谈会由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座谈会是以吉泽先生一行介绍日本的中国西北地区近代史研究情况为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就感兴趣的中国近代西北诸问题,同吉泽先生一行进行了现场交流。吉泽先生一行四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侯甬坚、王欣、王晓如、阎东凯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的科研方向、特点或中国近代史研究情况,西北环发中心张萍研究员、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韩中义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会上形成的主要话题是清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和西北近代民族史(回族史为主)研究。据吉泽先生介绍,日本对中国西北的近代史研究有逐渐加强的趋势,早稻田大学已开展了对伊斯兰地域的研究,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即希望加强同西安高校中国近代史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学术交流。会上,各位还询问了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西北近代史的研究进展和计划,提出了诸如西北地区概念及其内容、西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清代同治前后回民在西北的地理分布、日本东洋史学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积极讨论。
2.“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3月16日上午,由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项目组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召开讨论会,山西师范学院院长王尚义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主任吕卓民教授、山西师范学院环境变迁研究所张慧芝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张萍研究员、刘景纯副教授、张力仁副研究员等项目组全体成员和西北环发中心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王社教研究员关于项目申请情况及研究计划的介绍,并根据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对研究计划进行了讨论和修改。与会成员在会上畅所欲言,对项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王社教研究员根据与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未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并对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隋唐长安历史地理问题学术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
2007年3月17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日本访华古长安城考查团组织的“隋唐长安历史地理问题学术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多功能厅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隋唐长安城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特点及驱动力问题”,所依托的课题是陕西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项目——多卷本《中国历史城市地理》(重点项目,SNNUG04001)、教育部直属高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资助。课题负责人吴宏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李令福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妹尾达彦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组织了本次学术讨论会。
应日本访华古长安城考查团的邀请,西北环发中心王社教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2005-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城市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进展”的报告。之后,妹尾达彦教授做了题为《唐长安城的城市结构》的主题报告,新宫学教授(日本山形大学人文学部)介绍了2004年在日本汲古书院出版的明初《北京迁都研究》著作的内容,桑原荣治副教授(日本久留米大学文学部)做了题为《高丽·朝鲜王朝的圜丘坛祭祀》的报告,林部均研究员(日本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调查部)做了题为《日本古代前期的都城——飞鸟、藤原京的调查》的报告(中央大学文学部西村阳子博士生翻译),桥本义则教授(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做了题为《日本古代后期的都城——从平城京到长冈京、平安京》的报告(中央大学文学部森本淳讲师翻译)。在后半段的报告中,吴宏岐教授做了题为《隋唐行宫制度与中央政治空间格局的变化》的主题报告,李令福研究员做了题为《隋唐长安城规划与布局研究的若干新认识》的报告,李瑞教授(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做了题为《唐长安城立体空间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报告,李久昌博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做了题为《隋唐东都西苑与洛阳城关系探析》的报告。
报告会分别由吴宏岐、侯甬坚教授主持。包括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单位的中日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展现了中日双方诸多最新研究成果,对促进著名古都长安城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中外学术合作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中央大学文学部妹尾达彦教授带队的日本访华古长安城考查团,一行共7人,除参加3月17日的“隋唐长安历史地理问题学术讨论会”之外,在3月12日至20日期间,对西安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连续而细致的考察,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
4. 2007年本中心基地年会确定
3月18日至19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前往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的北方民族大学(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联系今年的中心基地年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赵杰教授及学校有关方面宴请了侯甬坚教授,文史学院副院长左宏阁教授、计振奇博士以及杨蕤博士等,同侯甬坚教授进行了交谈和磋商,很快确定了会议内容。已确定的会题是“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具体议题为:(1)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专题探讨;(2)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民族及语言问题探讨;(3)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调查及生态恢复途径研究;会议召开时间为2007年9月15日~18日,会议地点在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内的接待中心,会议规模为80人左右。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都愈益凸现,有关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也被不断提了出来,需要学术界对之进行新的研究和讨论。所以,经过杨蕤博士的积极联系和工作,我中心决定同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合作举办这一次会议。3月份内,会议通知已正式发往国内外有关单位或个人(通知原件见“河山网”最新通知栏)。
5.2007年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建设及考察活动顺利完成
2007年3月24日—27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日本黄土高原绿化治沙小组东城宪治先生今年合作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建设及考察活动,已顺利完成。
在中心李令福、张莉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包括2005级硕士研究生、2006级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考察队一行36人,于3月24日早八点出发。由于包(头)茂(名)高速公路西安至靖边段全线通车,此次行程之快超乎计划,原来需要一个整天约12个小时的时间,现在缩短为约7个小时。中午大家在革命圣地延安稍事停顿后,瞻仰了宝塔山,参观了杨家岭七大会场、大礼堂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住地。来自宁夏大学的退化环境生态恢复专家宋乃平教授,也在当晚风尘仆仆地赶到靖边宾馆同大队人马会合,靖边县人民政府设宴招待了所有志愿者。
25日9时10分,志愿者到达了沙漠古都统万城,在植树现场就地举行的2007年简短开幕仪式上,有靖边县委书记马洪兴,县人民政府杨副县长、桑副县长、县文化局李局长、红墩界镇委书记镇长、统万城文管所书记所长及白城子村干部群众约百余人参加。靖边县林业局刘玉军副局长首先讲话,他谈到了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基本情况。接下来是日本国绿化治沙专家东城宪治、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市来弘治先生先后讲话。最后,靖边县委马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感谢日本绿色志愿者来统万城植树,感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把科研和教学基地设立在靖边,表示支持社会各界来靖边植树治沙,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坚信通过靖边县人民的努力,加上国内外友人的支持,一定可以恢复靖边县全境的植被,达到山川秀美。最后,东城宪治先生向靖边县林业局、红墩界镇政府及白城子小学赠送了植树工具、学习用品。
开幕仪式结束后,大家热情高涨地来到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参加了植树活动。下午,在统万城文管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考察了统万城的城墙、马面、角楼、永安台遗址等处,张莉老师使用GPS测量了东城、西城、外廓城的城垣位置。
晚上,在李令福老师主持下,召开了当日工作总结和次日工作准备会,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并进行人员的分组。宁夏大学宋乃平先生谈了他对统万城基地建设的观感和意见,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徐卫民教授给师生们讲解了大遗址考察的注意事项和自己的收获,大家获益匪浅。
3月26日上午,志愿者们参观了在统万城南侧约两公里处无定河边生长的胡杨树。胡杨是新疆、甘肃绿洲中的特色树种,在统万城边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当地人称其为五叶树,共五六十棵。
上午志愿者们按计划分组完成了对2002、2003年植树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调查。下午兵分两路,进行统万城周边历史文化及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考察。一路是无定河和白城子村的考察小组,由张莉老师带领,考察了东西梁村、白城子村、村小学、汉唐墓群、赫连勃勃转兵洞、圪渡台桥梁渡口及无定河两岸环境,收获很大。另一路由李令福老师带队,在当地统万城文管所王智真先生的帮助下考察了传闻的赫连勃勃墓。在统万城西南墩台正南约两公里的沙漠深处,有两个圆形的夯土台基遗存,相距约120米,就是考古人员绘图中明确标注的赫连勃勃墓。
3月27日,在完成统万城基地建设及周边考察活动以后顺利返回西安,途中参观了明代长城遗址及公路两边的烽火台遗存,看到了特殊的红砂岩大峡谷和黄土梁上植树的鱼鳞坑,还有号称亚洲第一高墩的洛河大桥。午饭后考察了黄陵县的轩辕庙、黄帝陵与沮水,桥山上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柏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五千年树龄号称中华第一树的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披甲柏等,可惜的是,唐宋以来各代保护黄陵树木的碑刻没能看到,因为碑廊正在重修。
晚六点,顺利回到陕西师范大学。在车上大家就兴高采烈地汇报了这次统万城之行的收获和感受:由南向北观赏到了渭河滩地、关中平原、渭北台原(旱塬)、黄土丘陵山地、黄土塬梁峁、沙漠海子等地形地貌;瞻仰了黄帝陵、杨家岭两大中华圣地;看到了永乐塔、明长城及沙漠古都统万城的古代遗存,尤其是那统万城的高台在沙漠中泛着银光的远景让大家生出无限感慨;由统万城的现代环境想起它初建时的“水草丰美”,更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热情;由宜君县植被良好、桥山上古柏青青、黄土山丘桃花成片这些景观,让人想起黄土高原植被变迁的重大学术问题。
6、侯甬坚教授前往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访问
3月20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在南京大学期间,前往文科楼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拜访了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副主任陈谦平教授,并简单介绍了本中心的工作情况。张贤文教授、陈谦平教授接待了侯甬坚教授,并介绍了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基地多年的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由张贤文教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民国史》系列著作、和基地编辑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已出版18册),这些著作研究意义重大,蔚为大观,十分引人注目。
7. 崔建新博士参加中国科学院科研活动
2007年3月10号,参加了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AMS实验室组织的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报告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已退休)仇士华先生和蔡莲珍女士。仇先生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性质,筹划过程、组织机构、各学科分工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在其间他重点介绍了14C测年方法在夏商周断代中的作用。14C测年中的系列样品方法为夏商周重要时间段的年代起到了框架作用,并且该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缩小14C测年结果的误差范围。另外,仇先生还对于夏商周断代中的重要年代点的推算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例如关于武王伐商的年代确定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找到先商文化跟早商文化的界面,然后测定其年代。这里找到了两个标准遗存进行了测年。一个是位于长安区马王镇之北沣河西岸的渭河一级阶地的丰邑遗址;另外一个是北京琉璃河的燕国遗址早期遗存。采取了多个样品,利用14C系列测年方法将年代界定到了1050BC到1020BC的30年范围内。在这30年里面,根据金文和文献中有关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进行推算。结果得出三个方案,分别是1027BC、1044BC、1046BC。这三个方案里面,1027BC不符合天象记录的。1044BC和西周金文的月相不好配合。只有1046BC这一年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所以最后选定公元 前1046年为武王伐纣年。此外,关于西周共和元年、周懿王元年等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金钉子是怎样确定的,仇先生也从天象、青铜器铭文等诸多方面给出了具体解释。
8. 史红帅博士在美访学期间科研活动
2007年1-3月,我中心在美访问学者史红帅博士,为中央华盛顿大学师生作《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地理概况》三次学术报告; 3月初应邀参加美国华盛顿州历史学年会,与到会学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并建立了多方面的学术关系。1月初已向“古都西安丛书”编委会提交《西北重镇西安》书稿,有望春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