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7年第2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顺利通过考核评估
2. 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来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3.中心举办刘石吉教授学术报告会
4. 中心举办鲁西奇教授学术报告会
5. 朱士光教授等顺利完成“中国运河开发史”项目的野外考察工作
6. 朱士光教授等受邀参加“中国•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暨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7. 朱士光教授等参加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
8. 朱士光教授第二季度其余学术活动
9. 《古地理学报》同中心期刊建立交换关系
10.王社教副主任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类)主任会议
11.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资环学部五届四次会议
12.刘景纯副教授应邀参加“秦文化与经济学术研讨会”
13.李令福研究员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4.李令福研究员主编《曲江文史宝典》获西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5.刘景纯副教授所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获西安市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顺利通过考核评估
 
    日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教研司[2007]7号文件),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的考核评估。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 [2006]2号)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研[2006]3号)的要求,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文件要求,我校在认真组织自我考评的基础上,从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我校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规划的完成情况,并对建设成效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形成了我校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报告。 
    按照考核评估的程序和要求,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一般按一级学科分组进行考评,考核评估工作采取学校评审代替专家个人评审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有关学校(或科研机构)参加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工作,并以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名义提交考评结果。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则须进入第二阶段——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与淘汰工作。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按照统一的统计规范,在专家的监督下,对各单位提交的考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对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结果的分析,宣布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通过考核评估。

2.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来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2007年4月3日上午,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在文科科研楼三楼做了题为“美国三所大学访学见闻”的报告。会议由朱士光教授主持,到会的有中心多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
    徐少华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现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徐教授在中国历史地理、先秦历史与文化、青铜器与简帛文献研究、楚文化考古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并且曾在国外有过四年的访学经历。
徐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他本人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欧美著名高校的访学经历和感想;2、对有出国意想的研究生提出建议和要求;3、近年来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学术动态。
    徐教授语言生动幽默,使报告会在一个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大家均感到获益匪浅!

3.中心举办刘石吉教授学术报告会

    2007年4月10日上午和4月12日下午,在侯甬坚教授和王社教教授主持下,刘石吉教授分别在文科科研楼三层报告厅和启夏苑多功能报告厅,为中心教师、研究生作了题为“城市史研究的课题、方法、检讨与展望”和“筑城与拆城:传统中国城市的成长特征及其转型”两场精彩报告。
    刘石吉教授在这两场报告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研究的新理论和观点,报告使广大与会者普遍感到受益匪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4.中心举办鲁西奇教授学术报告会
 
    2007年4月21日上午,既便是一个星期六,也有不少教师、研究生前往学校学术活动中心2层报告厅,倾听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鲁西奇教授所做的专场报告——“静谧的乡村与多元的帝国:乡村秩序的法则与统一帝国的基础”,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这个报告分作静谧的乡村、乡村秩序的法则、多元的统一帝国、统一帝国的基础四个部分来讲述,主要反映了报告人许多正在思考的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新鲜感、较大的冲击性。其主要观点有:(1)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的基本生产工具并无根本性改变,生产力的提高非常有限。(2)乡村秩序法则得以确立的三个基础依次是村民的敬天畏神怕鬼行为准则或习俗;村民之间的信用关系;伸入乡村的国家权力体系;报告强调“这样一种排序的理由是:神与鬼就在我们的身边,人(别人)是我的邻居,而官不在我们村里”。(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村落都自己生活着,存在着,自我管理着。每一个中国村落都是中国村落,其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别的。其差别如何,只是取决于你走近它的程度。(4)中国的村落有着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统一帝国的基础。反过来,统一帝国的存在强化了这种一致性。这是我们研究村落、区域的出发点,也是其归结点。
    这个报告的内容既有报告人的亲身经历(包括田野考察所得),还有大量国内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思潮、成果或信息,最主要的是报告人基于自己的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专题研究所得到的诸多体会和提出的问题,给予与会者以多方面的思考和刺激。报告结束后,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秦燕教授即席发表了评论,交换了自己的意见,本校王双怀、王社教、侯甬坚教授及多名研究生也先后发表了看法或提出了问题,同鲁西奇教授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
  
5.朱士光教授等顺利完成“中国运河开发史”项目的野外考察工作

    2006年春上,朱士光教授应浙江大学陈桥驿先生邀请,承担了其主持的“中国运河开发史”项目中有关关中、河南、安徽等地区运河开发史的研究工作。朱士光教授在长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始终把野外考察放在展开科学研究的首要位置,为此,朱先生与其助手肖爱玲博士先后于2006年9月25日至10月1日、2007年3月19日至3月27日、2007年4月19日~4月26日分别在豫东地区、江苏的江淮之间、安徽北部进行了多次考察。三次考察不但完成了对上述区域古运河走向、沿岸环境及其与当前河流分布等的考察,还收集了有关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著名城镇及重要古都等的相关资料,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一手资料。
    考察期间,朱士光教授等受到沿途县市文化、文物部门和兄弟院校相关领导的热情接待,比如开封市文化局刘顺安局长、河南大学前校长李润田先生、南京市文化局张年安书记和杨新华副局长、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与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教授等诸多领导同志对三期考察提供了很多帮助,促使本项目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其间,朱士光教授还先后与安徽大学历史系及徽学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学院历史系、阜阳师范学院等院系师生举办座谈会及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不仅涉及历史地理学领域,对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朱先生始终不忘介绍我中心研究方向及重点内容,扩大了本中心的影响。

6.朱士光教授等受邀参加“中国•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暨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4月17~18日,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及肖爱玲博士应邀参加了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居易国际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协办的“中国•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论坛设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听取了李学勤等的精彩报告。随后,4月19日,还参加了在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举行的,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以“共拜师祖,共祝和谐”为主题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朱士光教授被邀作为16名嘉宾之一,向黄帝敬奉了九曲黄河水。

7.朱士光教授等参加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

    2007年6月11-14日,我中心朱士光教授、李令福、张萍研究员、肖爱玲博士参加了中国古都学会与广州市文化局在广州市联合举办的“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 。在会上,朱士光教授作为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致开幕词,并作了“论中国古都之大遗址保护”的学术报告,李令福研究员作了题为“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及其变迁的地理基础”的学术报告,张萍研究员作了“武则天时期的洛阳城市建设”的发言,肖爱玲博士作了“善待大遗址中的历史景观——以汉长安城保护为例”的报告。张萍研究员被增列为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8.朱士光教授第二季度其余学术活动

    朱士光教授受中共潮州市市委与潮州市人民政府邀请,于6月18日、19日参加了潮州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活动,还于19日下午在“明清档案与潮州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宣讲了他提交的学术论文《清代潮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迁》。20日晚又应邀在广州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以《论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朱士光教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研办批准,被聘请为《中国战争史地图集》课题鉴定委员会委员,并于6月24日应邀参加了该地图集鉴定会议。

9.《古地理学报》同中心期刊建立交换关系 

    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方修琦教授的介绍,设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古地理学报》编辑部,同中心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建立了期刊交换关系。《古地理学报》主编冯增昭先生致书《论丛》主编侯甬坚教授,表示历史地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很重要,我也愿意对之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古地理学报》于1999年创刊,截止到2006年,已出版8卷32期。据悉,从2007年起,《古地理学报》将改季刊为双月刊。《古地理学报》发展较快,从第5卷(2003年)起,古地理学各专门研究领域之外,又增设了“第四纪古地理学、古气候、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专栏、“古今地理环境及人类文明”专栏,已发表了方修琦等的《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论文(第6卷第1期)、费杰等的《公元10世纪冰岛埃尔加(Eldgjá)火山喷发对中国的古气候效应》论文(第6卷第2期)、王培华等的《公元1328~1330年寒冷事件的历史记录及其意义》论文(第6卷第4期)、姚铁峰等的《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论文(第7卷第4期)、张学珍等的《<  翁同龢日记 >记录的19世纪后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论文(第8卷第1期),同历史地理学研究有较大的关系,值得历史地理学界同行关注。作为一份自然科学杂志(依托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开设有关历史时期的地理研究专栏、重视对古代人类文明的探讨,说明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及相关学科对学术研究使命的认识和负有的责任。
  
10.王社教副主任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类)主任会议
  
    5月18至20日,王社教副主任出席了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片工作交流座谈会,教育部社科司袁振国副司长、魏贻恒处长、王日春副处长和12个基地主任、副主任出席了会议。会上,各基地介绍了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袁振国副司长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这个会议开得非常必要,比想象的更加重要。这样的会议以后可以制度化、经常化,可以轮流在各基地开。每个基地一定要有国家队的意识,要有国家级的成果,要有标志性成果,要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要有文化安全意识,要增强基地主任意识,要有宣传意识。区域性文化研究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基础和应用的关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地方与全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本土与国际的关系。

11.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资环学部五届四次会议

    6月29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部五届四次会议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会上,南京大学科技处李成处长代表学部挂靠单位(南京大学),做了第五届资环学部的工作总结报告,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朱小萍处长向大家通报了“教育部科技委五年行动计划”的内容,之后,委员们重点研讨了国务院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讨论了学部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及高校科技创新战略性问题。我校西北环发中心主任、科技委委员侯甬坚教授参加了会议。
    下午2:30,资环境学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主持了会议的特邀报告,委员们和成都理工大学部分师生听取了刘宝珺院士所做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科学思考”的报告,侯甬坚教授所做的“‘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的报告。之后,与会委员又一起参观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6月30日,在会议组织下,与会委员一道参观考察了反映古蜀国文明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12. 刘景纯副教授应邀参加“秦文化与经济学术研讨会”

    6月25日刘景纯副教授应邀参加西安财经学院举办的“秦文化与经济学术研讨会”,撰写《秦文化意象与秦文化精神》一文,因研究生论文答辩,未能出席。该文以为秦文化研究虽然进行了多年,关于秦文化的特点、性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未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于秦文化的精神也未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历史的研究。对此文章依据秦文化发展的历史,分秦文化发展为两个阶段:前期为《诗经》时代,秦文化以部族、诸侯国文化为主,文化表现以贵族文化为特征,文化精神表现为较为简单的自由、奔放、人性化的色彩;后期为商鞅变法以后,秦文化受法家文化的影响,加上专制主义国家政治和军事扩张的背景,秦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精神。虽说在文化品性上并不复杂,但外在的强制性,使得文化精神变得扭曲。

13.李令福研究员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获得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令福研究员的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在2007年6月获得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二等奖。此专著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最终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14.李令福研究员主编《曲江文史宝典》获得西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令福研究员主编的《曲江文史宝典》,在2007年3月获得西安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二等奖。此书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系统地完成了对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具有系统综合性、科学创新性、经典权威性、实用参考性。

15. 刘景纯副教授所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获西安市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7年5月1日出席西安市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大会,刘景纯副教授所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获三等奖。该著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由“绪论”、第一至第八章和“总结”共十部分构成。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城镇空间组织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等城镇存在、城镇现象运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既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也对区域历史城镇地理研究的广泛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该区域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