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7年第1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长安史学”丛书1-5辑出版
2.《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书出版 
3.史念海先生《河山集》(九集)一书出版 
4.刘景纯副教授的《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专著经专家鉴定并上报
5.侯甬坚《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一文发表
6.侯甬坚《“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一文发表
7.张萍《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一文发表
8.王社教《清代山西的田地数字及其变动》一文发表
9.王社教《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一文发表
10.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一文发表
11.朱士光《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一文发表
12.张莉《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一文发表
13.肖爱玲《西汉末年城市等级结构分析——尹湾汉简研究》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长安史学”丛书1-5辑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4月,代表着这一学科发展水平的著作——“长安史学”丛书1-5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套丛书1-3辑,系由侯甬坚教授主编,分别为西北地区历史环境变迁、历史农业地理及产业结构、城市历史地理及中国古都学方面的著作结集,共有论文74篇。这套丛书由原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教授作序,序中对学校历史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实事求是地回顾和诠释,并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和鼓励。
    “长安史学”丛书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的一种集中出版物,将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结集,连续出版,推向学术界。

2.《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书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辑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书,于2007年4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16开,409页,543千字,定价42元。
    该书是中心推出的“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第三种,编号为003[前两种为《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001)、《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02)],是作为2005年9月本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集而编辑出版的。
    该书由侯甬坚、高芸编辑。全书共收入学术论文31篇,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1)国家水平和地方行政区层面上涉及环境内容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表现形式;(2)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方式、力度和机制;(3)人类社会经济行为驱动力——制度或政策因素的重点研究和个案考察。研究地域较为集中于长江流域、传统的北方地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兼及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研究的人文因素方面,如不同制度和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变化过程、特殊时代条件下的人地关系等内容。
    (目录)
    国家制度影响区域环境变迁的一个特例(孙冬虎)
    历史农业开发对灾荒发生的影响(卜凤贤)
    人为因素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王双怀)
    制度变迁与地域社会:清代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和民族生态变迁新探(杨伟兵)
    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明清西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的变化(蓝勇)
    流民问题与清代陕南社会动荡(张力仁)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曹志红,王晓霞)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张建民,鲁西奇)
    经济结构的转换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制度因素——以明清时期两湖平原为例(尹玲玲)
    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张伟然)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安树伟)
    历史时期岭南经济发展与野生兽类动物的消长(刘正刚,刘强)
    从台湾经济发展谈林业经营及环境变迁——以中部东势林区为例(庄世滋,钟升兴)
    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龙)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卞建宁)
    民国西安城市水利建设及其规划——以陪都“西京”时期为主(史红帅)
    屯垦政策实施下的环境效应分析——以清末民初塔里木河下游屯垦过程为例(赖小云)
    河西绿洲近50年来的农业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略论(李并成)
    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生态环境——以民国夏河县为例(邹志伟)
    秦都咸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徐卫民)
    隋唐时期毛乌素沙地演变与人类活动背景考察(穆渭生)
    唐代“河曲”地域农牧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力度及原因探析(艾冲)
    略论明代西北国防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刘景纯)
    明代榆林镇沿边军屯制度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李大伟)
    垦殖政策的调整与生态环境变化——以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为例(王晗,郭平若)
    陕甘宁边区时期农业开发政策的环境效应(秦燕)
    硬化地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的初步研究(姚文波)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及其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以绥德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建设为例(高芸)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水资源影响初步研究——以绥德县韭园沟典型坝地为例(张红娟,延军平等)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土壤水分及地表径流的影响——以绥德县辛店沟为例(周立花,延军平等) 
    陕北沙区人为因素与沙漠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徐小玲,延军平)

3.史念海先生《河山集》(九集)一书出版
 
    自1963年9月,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著作《河山集》在三联书店出版后,在80-90年代,《河山集》著作又得到连续不断地出版,到1998年7月,一共出版了八集同名著作。而第八集是史念海先生亲手编定的著作,至中华书局出版时易名为《中国古都和文化》,已在1998年7月面世。史念海先生于2001年3月逝世后,在2006年12月,《河山集》(九集)著作又获得正式出版。据王京阳先生“后记”所述,“这本《河山集》第九集是先外舅史念海教授生前亲自编定的”。
    本集所收入的论文,除《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一篇发表于1981年外,其余均发表于90年代,甚至是发表于90年代后半期,是史念海先生晚年学术研究工作的集中体现。这些论文保持了史念海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和风格,多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农业区域、都城发展、地形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插图丰富。尤其是作者至今未曾出版的《西安历史地理》著作,在这里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章的内容。
    本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扉页为先生手书一帧,全书大32开,678页,496千字,分精简装两种(分别为52元、48元)。
    (目录)
    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渠道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
    郑韩故城溯源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
    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
   《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
    后记(王京阳)

4.刘景纯副教授的《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专著经专家鉴定并上报

    刘景纯副教授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4F004Z),所著《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一书经专家鉴定并上报。本书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索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第一部专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等级、不同区域城镇文化景观的存在、运作及其差异性特征,揭示了区域城镇文化景观的区域共性、地区个性、城镇个性的基本内涵。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以前以个体城镇为对象的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体城镇文化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书中论题新颖,资料丰富,论证谨严,结论可靠,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此项成果不但有助于人们对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景观、城镇文化及其地区异同等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对于促进区域城镇文化地理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当今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侯甬坚《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一文发表

    本文发表在《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论文认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我国现存的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典范景物,其形成过程必然是在历史时期。在可查阅的汉文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哈尼族古歌资料中,惟有后者包含着较多的可以深入挖掘的梯田形成史信息。据此分析得知,历史上哈尼人迁徙所至的是海拔甚高、野生动植物密集的原始大山环境,经过了撵山堵口、烧地盘、找田、挖田、挖水路等步骤,他们辟荒坡为台地,利用平缓而下的山势来建造广大的梯田,走的是开山为田、营建家园之路,这也为20世纪60年代的家族开田资料所证实。结合唐代史籍,推测哈尼梯田最早出现的时间为唐代或稍前(距今约1500年),在类似的中央王朝政令影响微弱的少数民族地区,依赖平整的梯田提供生活之资,形成具有垂直地带特征的红河哈尼梯田社会,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自然之利的一种典型。

6.侯甬坚《“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一文发表

    本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论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境”一词、并写入宪法的过程,再现出来予以分析讨论,认为“生态环境”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和中国谋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侧重的是人民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昭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不宜仅从学理上认为“生态环境”的提法有错,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比学者头脑中的理论思维更精彩。学术界于2005年5月展开的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概念的研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从“生态环境”一词在人大常委会产生过程的基本事实判断,它属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用语(法定名词),而非严格的科技名词,主要使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层面,而学术研究中则主要是尊重学者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至于如何健全政府用语、消除政府不当用语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学术界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7.张萍《清代陕西植棉业发展及棉花产销格局》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以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格局分析入手,考察了这一时期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盛衰起伏、变迁过程,对晚清陕西棉花品种改良与推广时间进行了辨析,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数量,并对清前、后期陕西棉花运销路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是研究陕西农业近代化过程的一个基础。

8.王社教《清代山西的田地数字及其变动》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2007年2月《中国农史》第26卷第1期,主要通过对光绪《山西通志》所载田地数字的考察,分析清代山西土地垦殖变化的特点。认为尽管光绪《山西通志》中记载的田地数字不是完全通过实际丈量得来的计量亩,但在目前没有其它更为系统全面和准确真实的数字的情况下,其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考虑到资料性质在时间上的前后同一性和空间上的区域相似性情况下,其土地数字的变动应该基本上可以反映清代山西各地土地垦殖的变化情况。从光绪《山西通志》的记载看,清代山西各地田地数字的变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和土地垦殖限度都有着很大关系。

9.王社教《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2007年4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2期。该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察了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过程,认为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整体而言是相当平稳的,这一方面表现在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量前后变化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无论就城镇人口数量还是就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都较以前有较明显的增长。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0.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清代城镇书院已比较普遍的发展起来,但城镇书院在各地的发展却经历了不同的时空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级别城镇书院的考察,详细地揭示了不同级别城镇书院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府县级城镇仿效省会设立书院的实践主要在乾隆年间才出现,城镇书院的发展总体上由区域东南部向西北部推广,乾隆时期出现发展高峰,发展重心向黄河以西转移。城镇书院时空变化特征显著。书院选址以城内为主,空间上体现了偏重东部和东南部的观念。

11.朱士光《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变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是历史地理学者与环境史学者、清史学者应倍加重视的研究领域。但是有些学者对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变迁问题认识不足,认为清代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不大。这样自然就影响到一些学者对之产生误解,进入盲区,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这一领域之研究区域与内容上又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12.张莉《清至民国时期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主要研究了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80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13.肖爱玲《西汉末年城市等级结构分析——尹湾汉简研究》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城市等级结构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尹湾汉墓简牍》记录了西汉末年东海郡38个城市,不仅有类型区别,还存在等级差异。运用加权法对影响城市等级关系的多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西汉末年东海郡城市等级数量之比接近于1:2:4。这一等级结构反映了西汉时期东海郡城市组合关系符合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数量成反比的“金字塔”模式,对认识西汉末年其它郡国城市等级组合关系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