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资环学部五届四次会议
2.肖爱玲博士参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3. 张萍侯甬坚参加暑期“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2007年中日韩学术考察
4.朱士光教授、王社教研究员等参加太原古都年会
5.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课题组野外调研
6.黄正林教授在中心举行学术报告
7. 朱士光教授等参加“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8. 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
9.侯甬坚李令福高升荣参加第7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资环学部五届四次会议
6月29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部五届四次会议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会上,南京大学科技处李成处长代表学部挂靠单位(南京大学),做了第五届资环学部的工作总结报告,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朱小萍处长向大家通报了“教育部科技委五年行动计划”的内容,之后,委员们重点研讨了国务院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讨论了学部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及高校科技创新战略性问题。我校西北环发中心主任、科技委委员侯甬坚教授参加了会议。
下午2:30,资环学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主持了会议的特邀报告,委员们和成都理工大学部分师生听取了刘宝珺院士所做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科学思考”的报告,侯甬坚教授所做的“‘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的报告。之后,与会委员又一起参观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6月30日,在会议组织下,与会委员一道参观考察了反映古蜀国文明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肖爱玲博士参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7月25日~29日,肖爱玲博士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在吉林长春召开,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办、长春师范学院承办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协办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于会议规模较大,为使参会学者均能够获得发言机会,大会主要分为大会报告与分组报告两种形式,扩大与加强了与会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肖爱玲博士向大会提交和报告的“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论文,由于该论题在研究角度及研究对象上与传统的秦汉史研究都有所不同,因而引起了与会者的普遍关注。会后,肖爱玲正式成为中国秦汉史学会的会员。
3.张萍侯甬坚参加暑期“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2007年中日韩学术考察
7月30日-8月18日,日本著名学者妹尾达彦教授发起并组织的“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2007年日中韩学术考察活动,历经北京城内辽南京、金中都城遗址,之后沿明长城一线经山西大同、朔州、陕西神木、榆林、靖边、定边一路西行,经宁夏银川再南折固原、陕西彬县、西安,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二十余个古代城址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实地考察。
考察组成员来自日、中、韩三国,包括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妹尾达彦教授、日本国立山形大学人文学部新宫学教授、山口大学桥本义则教授、韩国首尔大学朴汉济教授、北京大学 中古史研究中心李孝聪教授、荣新江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及部分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一行15人。我中心张萍教授参加陕北榆林以下线路的考察活动,侯甬坚教授则参加了陕北境内的考察活动。浙江师范大学桑广书副教授也应邀参加榆林以下线路的考察活动。
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理解作为黄土高原的边缘区、中国文明起源的发生地,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阐明中国文明起源的环境因素。这是妹尾教授近年主持的“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东亚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组针对沿途秦汉至明清古城址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勘察和讨论。其中包括北京城内辽南京、金中都城、北魏平城、明代大同镇、偏头关、神木大保当镇汉代城址、唐麟州城、十六国至宋代白城台(代来故城)、明代榆林城、大夏统万城、唐末宥州城、明靖边堡、定边县城、元安西王城、西夏省嵬城、宋代平夏堡(黄铎堡古城)、元开城遗址、瓦亭关城等二十余座城址。同时对沿途相关文物古迹,如米脂县杨家沟、明盐场堡盐池子、西夏王陵、固原须弥山石窟、彬县大佛寺进行了考察。
考察期间,学者们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由于考察组成员兼有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特点,学科交叉时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于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一路上的考察虽然非常辛苦,但整个团队其乐融融,均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考察实践,不仅学者们的田野经验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室内科研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4.朱士光教授、王社教研究员等参加太原古都年会
2007年8月20至21日,由太原市委宣传部会同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古都学会共同举办的“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在山西省会太原市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日本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心朱士光教授、王社教研究员、张青瑶讲师及部分研究生也应邀出席。在8月2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朱士光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大遗址保护——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例”的主题报告,就晋阳古城遗址在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地位、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受到太原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王社教研究员则为会议提交了“历史上太原的葡萄酒”一文,为本次会议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会议期间,朱士光教授和王社教研究员还分别接受了《太原晚报》、《太原日报》等媒体的采访,就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等问题谈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广泛关注。
5.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课题组野外调研
根据既定研究计划,2007年8月20日至8月2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课题组一行12人在项目主持人王社教研究员的带领下,分别到山西太原、临县和陕西榆林等地进行野外调研。本次调研重点为山西吕梁山区的临县和陕北长城沿线黄土丘陵沙地区的榆林,目的是考察这两种地貌类型区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自明代以来的演变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相关历史文献、档案、碑刻、访谈材料,增强对相关地区土地资源状况和土地利用的感性认识。课题组除了到山西省档案馆、临县档案馆、临县史志办和榆林市档案馆等收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外,还先后走访了当地农林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乡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并对临县湫水河中下游、碛口镇、月镜沟和榆林市长城外榆溪河沿岸、长城遗址及其沿线等区域和地带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为期10天紧张的调研和考察,课题组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增强了对相关地区土地利用的感性认识,对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有了新的把握,基本完成了事先拟定的考察任务。目前,课题组正在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6.黄正林教授在中心举行学术报告
新学期伊始,中心就迎来了一场学术报告会。8月28日上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正林先生应西北环发中心邀请,在文科科研楼三层办公厅,作了一场题为“同治回民起义对黄河上游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黄正林教授首先就刚刚在乌鲁木齐参加的“明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第二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18-22日)作了简要介绍,这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最新进展。随之,就“同治回民起义对黄河上游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展开了详细论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1)清朝政府镇压回民起义事件,给黄河上游人口造成的影响;(2)这次事件对回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回民人口锐减、居住区分散方面;(3)这次事件对黄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耕地荒芜、市镇萧条等方面。
黄教授的报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调查资料及民谣,论证方法多样,论据充实,态度严谨,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最后,黄教授同在座的同学、老师展开了交流,并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末了,侯甬坚教授对此次报告作了简要点评。
7.朱士光教授等参加“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8月31日上午,朱士光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和肖爱玲博士应邀参加了在西安市唐华宾馆召开,由西安市历史名城委主办的“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朱士光教授提交、李令福研究员、肖爱玲博士分别提交了《论古都西安之大遗址保护——兼论西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及其变迁的地理基础》、《关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学术论文。会议仅半天时间,主要听取了向德《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实践与探讨》、韩骥《古城遗址保护之浅见》、孙福喜《西安遗址保护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王建新《关于设立国家级西安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基本构思》、李骊明《关于西安大遗址公园设计的几点思考》、张富春《重点展示为切入点推进大遗址整体保护与利用》、郭大为《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今后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8. 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
2007年9月15~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共同发起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北方民族大学所在的银川市顺利召开。与会的80余名代表对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语言以及生态恢复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在9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闵文义教授主持会议,校长张春雨教授宣读了热情的开幕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做了会议筹备说明。侯甬坚说:“鄂尔多斯高原是祖国广袤疆土之中一个充满魅力的区域,而其周边的陕北黄土高原、山西高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陇东高原等地区,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文化,同鄂尔多斯高原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次会议没有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腹地召开,是有些遗憾的,但最终确定一个会议质量的可验证标准,只能是学术交流的成果和参会代表的收获。今后,如果有机会,并能获得鄂尔多斯市政府的支持,我们还可以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继续钻研,不断进取,前往东胜等地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他代表陕西师范大学校领导感谢北方民族大学张春雨校长、闵文义副校长、赵杰副校长等校领导亲自参加会议,感谢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文史学院为会议做出的细致周到的安排,为此付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并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对所有提交学术论文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表示感谢,对各位与会代表、尤其是宁夏社科界、科技界知名人士表示感谢。
在随后的三个特邀报告中,宁夏大学陈育宁教授做了《一门新兴的地方学——鄂尔多斯学》的报告,北方民族大学赵杰教授做了《鄂尔多斯及阿尔泰广大地区的语言分布》的报告,兰州大学王乃昂教授做了《鄂尔多斯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区的环境演变》的报告,三个报告角度不同,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本次会题的“区域研究”特点,受到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在下来的两个教授报告专场、1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报告专场中,先后有张懋镕、鲁西奇、袁林、艾冲、王天顺、张全明、宋乃平、郑君雷、李令福、张天政、韩昭庆、何彤慧、杨蕤、张莉、张多勇、曹小曙、王晗、罗凯各位代表继续做了大会报告。在16日上午的小组讨论中,更多的会议代表在小组上做了专题发言和集中讨论。他们的工作,预示着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诸多相关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业已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进展。
在16日下午最后一个场次的会议闭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致闭幕词,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十分成功,达到了会议预期的基本目标。代表们分别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角度对鄂尔多斯高原及邻近地区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既有新的科研手段的运用,也有对传统文献资料的重新整理和解读,发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既有对鄂尔多斯高原及邻近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也有对其他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既有非常宏观的学术思考,也有对某一具体问题非常细致地探讨,开阔了学术视野,激活了学术思路。相信通过这次讨论会的召开,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17、18日,会议组织大家前往中卫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进行了学术考察,还对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进行了历史文化考察。
本次会议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2007年基地年会,会议筹备组为会议印制了精美的会议手册和会议交流文集,交流文集论文37篇(另有5篇因故未能收入),详细论文摘要2篇,论文摘要5篇,论文题目3个,为推动中心科研人员承担的相关内容的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按照中心科研工作的统一安排,在2008年上半年将出版会议正式文集。
9.侯甬坚李令福高升荣参加第7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27日至29日,第7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著名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召开。研讨会是由中日韩三国的农业历史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体承办的,会议召开地点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酒店。本届研讨会的研究主题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环境变迁;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农业文化传播。
27日上午的开幕式后,会议安排了日本、韩国农业历史学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6个主题报告,其它报告全部在3个小组会议上进行。
我中心侯甬坚教授、李令福研究员、高升荣博士应邀参加了会议。同行的还有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袁林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在28日的第一组会议上,做了题为“论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效益增加”的报告。他的报告认为:著名经济史专家傅筑夫先生认为,唐代京畿地方三白渠的灌溉效益较西汉时下降很多,“原来可以溉田四万余顷的郑白渠,到大历时,水田才得六千二百余顷”,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唐朝“不重视农田水利,……终唐之一代,没有兴建过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不修新渠,也不注意保持旧渠”。实际上,有不少文献资料可以说明,在农田水利方面,唐朝大力恢复和发展了关中的各项水利建设事业,改修郑白渠为三白渠,使其灌溉体系趋向完善,管理技术空前先进,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侯甬坚教授在第一组会议上做了题为“西部开发史研究不宜一下子切入环境问题”的发言。他说: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有自己的演变过程,有其初衷和进行方式,这首先是国家政治层面上的考虑,因此,历史背景的恢复和政治层面上的评价是第一位的。人类活动展开中间,有劳动技能的人群是其主体,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会首先选择适宜地点或地带展开其活动,在这具体的活动层面里,设法利用自然之利,减少盲目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劳动技能,增加对开垦土地的保护手段,以获得较多的农业收成,是他们经常考虑和需要去做的事情。而农业历史领域针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探讨人类活动中主动保护环境、修复自然的历史经验。另外,按照“积渐所至”的观点,环境质量也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既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因此,遵循历史学原则,遵照地理学特点,做工作之前不要有结论,细致研究出来的结果才值得我们尊重和重视。这一发言内容,当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热烈讨论。
农业历史研究是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全球变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研究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校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就是参照了农业历史的研究方法、原则和大量成果建立起来的,已经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赞誉。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历史地理学界应当在这方面继续投入研究力量,结合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在有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事关重大突破的基础研究选题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9月29日,会议安排代表参观了汉阳陵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农史馆、克隆羊基地、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模拟降雨大厅,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