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李令福研究员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朱士光李令福参加“古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3.中心举行庆祝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学术报告会
4.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二十周年所庆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召开
5.王双怀教授课题组考察郑国渠遗址
6.张萍研究员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7. “西安•名古屋: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中心一年级硕士生开展西安周边实地考察活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李令福研究员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7年10月10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陕西省委党校礼堂举行,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的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200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二等奖。
2.朱士光、李令福参加“古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2007年10月11日至14日,“古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六朝古都、山水城市南京举行,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秘书长李令福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10月11日,李令福主持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朱士光教授在会上致辞,宣告中国古都学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并选举产生了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次日,李令福主持了第一场“主题报告与专家论坛”,并作了题为“西安城墙保护的经验与教训”的学术报告,
“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是为了更好地联合全国各城市做好古城墙遗址的保护与研究,顺利地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过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通过成立的中国古都学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挂靠在南京市文物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古都学会、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城建集团、南京市文化(文物)局主办,并由南京市博物馆协会、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领导6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最后大家形成共识,通过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章程》和《关于中国城墙保护的南京宣言》。《南京宣言》将成为各城市古城墙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了中国城墙保护的普遍性原则,将作为城墙保护工作和从业人员的专业依据。会议还就南京、西安、兴城、荆州四座包含明清城墙的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代表们考察了南京明城墙的保护现状,并参观了秦淮河、东水关、总统府、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等文化遗址。
3.中心举行庆祝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学术报告会
为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河山论坛”自2007年11月6日至15日连续举办了七场学术报告会,共有18位教师和研究生向全校师生奉献了各自近期精彩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丰富的研究选题,多彩的研究风格,报告会吸引了众多的研究生和教师,每场报告会结束后都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报告人和听众双方深感受益匪浅。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形式,希望中心今后定期开展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具体报告人和报告题目如下:
第一场:
一、人类空间行为选择与环境关系(报告人:张力仁副研究员)
二、京津冀早中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环境因素(报告人:崔建新博士)
第二场:
一、涑水河道的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报告人:吴朋飞博士研究生)
二、环境变迁与村民应对:对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研究(报告人:刘炳涛硕士研究生)
三、历史时期滮池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报告人:喻曦硕士研究生)
第三场:
一、明清时期西安与周边城镇的经济关系(报告人:张萍研究员)
二、穿越神秘的陕西:清末民初西方人的三次在陕之旅(1901—1918)(报告人:史红帅博士)
第四场:
一、古代的关羽信仰及其空间特征(报告人:程森博士研究生)
二、临潼华清池帝王沐浴文化与开发利用初探(报告人:徐小亮硕士研究生)
三、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草原放牧制度的变迁探析(报告人:李铮硕士研究生)
第五场:
一、殊途同归: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报告人:王社教研究员)
二、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祈雨风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报告人:刘景纯副教授)
第六场:
一、明清时期的直隶州、属州与散州——以辖县为中心兼论清代的统县政区改革(报告人:李大海博士研究生)
二、环境影响下的市场区位选择与变动——以荣河县为例(报告人:吴孟显硕士研究生)
三、魏晋南北朝的药源性疾病——以寒食散为例(报告人:孟凡治硕士研究生)
第七场:
一、权力与空间:西汉城市地理研究的新视角(报告人:肖爱玲博士)
二、清代中期以来天山北麓人口数量重建(报告人:张莉博士)
三、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的尝试(报告人:侯甬坚教授)
在15日晚上最后一场学术报告结束之后,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并向参加本次报告会的9位研究生颁发了中心近期出版的学术著作,鼓励他们今后更多的参与中心组织的学术活动。
4.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二十周年所庆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召开
2007年11月17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周年所庆暨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在启夏苑召开,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尹钧科研究员、秦俑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教授、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教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陈锋教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马强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和来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天水师范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人事处、社科处、学报编辑部等单位的领导,以及历史地理所离退休教工和毕业研究生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社教研究员主持,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侯甬坚教授致欢迎词,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讲话,唐晓峰、尹钧科、赵荣、马强、贾二强、朱士光、黄春长、张积玉、张正军、陈锋、周伟洲诸位先生和领导及
史念海先生的家属在会上重点发言。
侯甬坚主任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历史地理所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兄弟单位、各方面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他表示,将认真领会史念海先生学术论著中的精髓,更好地认识史念海先生的事业,以史念海先生等历史地理所老一辈学者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继续做好各项工作。
萧正洪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地理研究所建立20年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就目前而言,历史地理研究所是陕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也是学科建设的标志之一。他认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开始追随顾颉刚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他说,正是因为有如此绵长的历史基础和学术传统,才有后来二十年的辉煌。二十年来,史先生率领着团队进行研究,史先生创建和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不久前历史地理学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同时中国古代史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些都与史先生的影响分不开。史先生是大家、是享誉国内外的学者。史先生独特的人格、风格、品格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历史地理研究所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历史地理研究所在现任领导和所有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努力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未来更加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唐晓峰教授、尹钧科研究员、赵荣局长等也分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看法和建议对于历史地理所和我校历史地理学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后,萧正洪副校长作总结发言,表示学校将一如继往地全方位支持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会上还收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和个人发来的贺电和贺信。
会议始终洋溢着热情欢乐的节日气氛。
5.王双怀教授课题组考察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前,秦始皇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关中北部修建郑国渠,灌溉渭北四万余顷“泽卤之地”,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此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郑国渠灌区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郑国渠的作用不亚于万里长城,至少具有与万里长城同样的重要性。但中国人都知道万里长城,却很少有人知道郑国渠。究其原因,故然与郑国渠湮没较早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郑国渠研究不够、介绍不多所致。针对这种情况,今年秋冬之际,王双怀教授率“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关中地区环境变迁过程”[06JJD770019]课题组部分成员对郑国渠灌区进行了系统考察。
本次考察的重大发现之一,是找到了郑国渠渠首分水、引水和退水的遗址。史书记载郑国渠是从泾河引水灌溉的,但对其引水方式语焉不详。有人认为郑国渠是用拦河大坝引水,有人则认为当时没有钢筋水泥,不可能在泾河上筑坝拦水,还有人认为郑国渠像坎儿井一样,是用涵洞引水的。王教授郑国渠渠首一带的地形地貌和水利遗迹进行了仔细考察,发现郑国渠渠首建有分水坝,大坝西北部的水分岭(即鱼嘴)已被泾水冲刷殆尽,北侧的引水槽也被农民填平,但东侧的引水渠和退水渠依然清晰可辨。这说明郑国渠采用的是筑坝分水技术,干旱时引水灌溉,不灌溉的时候将坝内存水导入泾河,设计是相当科学的。
重大发现之二,是找到了郑国渠的多处渠道遗迹。郑国渠从泾阳县的弧口开始,沿仲山、嵯峨山南麓东行,注于洛水,沿途吸纳了冶峪、清峪、浊峪、石川诸水,规模极为宏大。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岁月,绝大部分渠道已经湮没。过去曾有多位学者曾绘制过郑国渠图,但所绘位置均不相同。考察组成员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发现多处郑国渠渠道遗址。干渠的宽度一般为30多米,深度多在20米以上。通过这些遗址,王教授认为郑国渠大体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泾河至石川河,主干渠一条,沿北原下向东展布;下段自石川河到洛河,干渠有南、北、中三条(其中北干渠是引漆沮水溉田)。其总长度将近三百公里,说明郑国渠工程之浩大。
重大发现之三,是对郑国渠的技术系统和生态系统有了新的认识。郑国渠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修建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必定要有一整套复杂的技术措施。但现存秦汉至隋唐之间的史籍中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通过考察,王教授获取了不少第一手资料,认为当时的测量技术、开渠技术、筑坝技术、引水技术、分水技术、灌溉技术和渠道的维修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郑国渠灌溉面积最多时达到四万余顷,把大片的旱地和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沃野,从而使渭北地区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郑国渠灌区的生态还发生过一系列变化。这些情况对现在渭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郑国渠及其演变情况具有典型性,是中国水利史的缩影。本次考察中的发现有助于学术界弄清郑国渠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弄清郑国渠的兴衰对关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揭示郑国渠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也有助于我们对郑国渠遗址的保护和对郑国渠灌区的进一步开发。
6.张萍研究员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我中心张萍研究员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榜上有名。这是我中心继上半年历史地理重点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以后,传来的又一特大喜讯。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国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教研[2007]3号),今年共评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篇,其中历史学4篇。
我中心依托的历史地理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创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来,一直是我校的重点研究方向,具有悠久的学术研究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了将老一辈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创新,近年来中心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在博士生培养上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引入博士生开题报告、预答辩、在读期间学术报告等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收效。
由朱士光教授指导、张萍研究员完成的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以明清时期为时限,以陕西一省为典型,尝试探讨了区域历史商业地理的研究方法,拓展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张萍研究员在读期间刻苦勤奋,大量地搜集占有资料,配合相关研究在典型区域上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所作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中即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认为是一篇“学术视野高远,学术触角敏锐”,“资料详实”,“原创性强而又论证透彻”的“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该论文曾获我校博士生创新基金资助,其中多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在读期间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有多项成果获奖,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适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这无疑是对此奉上的一份厚礼,相信张萍博士的成功,将更加促进我中心研究生培养走上新的、更高台阶。
7.“西安•名古屋: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22日至25日,“西安•名古屋: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启夏苑召开。日本名古屋大学10名学者与我校政治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西北环发中心等相关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参与了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由社会科学处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办。
会议开幕前,房喻校长、张建祥副校长会见了名古屋大学代表,就两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开幕式上,张建祥副校长致辞。他说,名古屋大学和我校均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并在长期友好交往的基础上合作开展过专题学术交流与研讨,本次会议的举行,是两校合作不断加深与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两个国家大学文化学术交流的延沿;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可以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增进了解和友谊,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贡献。名古屋大学的神塚淑子介绍了关于本次会议的商定联络情况,指出两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共通性,希望两国学者深入交流、探讨,进一步推进中日文化的交流。
开幕式后是五场专题报告。首场专题报告中,名古屋大学的江村治树教授就中国方孔圜钱(秦半两)与日本的青铜货币进行了比较,古尾谷知浩讲师依据出土资料归结了八、九世纪的日中交流,梶原义实讲师介绍了两国的考古学交流。我校的侯甬坚教授则以渭河流域人民生计为例分析了一方水土如何养一方人,张京鱼教授剖析了权力距离、文化模式与访谈结构。此后的专题报告中,名古屋大学的林谦一郎准教授、加藤国安教授、高桥亨教授、田村家代子准教授、大井田晴彦教授、神塚淑子教授、近藤法雄先生分别就唐宋王朝与周边的关系、青木正儿与中国、《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中日古代绘画的比较、遣唐使、空海的宗教思想、善导与净土教教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我校的丁为祥教授、杜文玉教授、党怀兴教授、张新科教授、李强教授、吴舜立副教授、史红帅博士分别就宋明理学的“践形”“践行”两种工夫系统、五代十国时期的陆路交通、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中国禅宗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浮世绘中的歌舞伎形象、“物之哀”与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清末明初来陕日人活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每场专题报告会后,报告人和其他与会的学者、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自由交流与探讨。
闭幕式上,名古屋大学代表江村治树教授介绍了该校的基本情况及两校教师的往来互访,我校代表张建成教授回顾了两校历史上的交流、学习,希望双方学者能为两校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做出努力,并推进更多层面的更深交往。
会议确定下届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明年11月在名古屋大学举行。
7.中心一年级硕士生开展西安周边实地考察活动
2007年12月1日和12月8日,中心07级硕士生在中心主任侯甬坚、副主任王社教和教师张莉、肖爱玲的精心组织和参与下,对西安周边的古迹遗址和主要河流进行了实地考察。
12月1日,由肖爱玲老师带队,结合历史城市地理课程进行考察。首站来到了汉昆明池遗址。在老师们和当地老乡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当时昆明池的位置、规模及其他有关情况。接着到了丰惠渠,听老乡讲解其基本情况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午在三桥镇吃饭休息后,大家到了汉长安城遗址。首先参观的是4号库,即汉长安城长乐宫的凌室,也就是放置冰块的地方。室内夯土层清晰可见,布置尽显汉时实况。随后参观了5号库,这里虽几经战火破坏,但柱基保存完好,地面铺砖犹在,房内廊道清晰可辨,仍可见当时建筑规模及形态。其间,同学们同讲解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激烈的讨论。然后顺着长乐宫来到了汉长安城东城墙的霸城门,考察并参观了霸城门遗址和护城河。昔日高墙,如今只有几座夯土台作证,而护城河也已失去昔日风采,变得面目全非。最后一站是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仅存的几座夯土台似乎在诉说着两千年来的风风雨雨。
12月8日,由侯甬坚、王社教、张莉三位老师带队,紧承上次考察之足迹,并结合历史自然地理和环境史课程,中心07级硕士生又对西安周边部分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早上7:30乘车从学校出发,约8:20到了第一站:元安西王府遗址,即斡尔垛遗址,现位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院内。在老师们的讲解下,同学们对元安西王府在文献中的记载及使用时间、建筑规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9:00左右,同学们又来到了浐灞交汇处的浐灞半岛,在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中体验历史的苍茫。9:22到达东湖路,带着有关唐代望春楼和广运潭的疑问,大家对此处的土壤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10:00到达灞桥。结合古文献记载,老师们和同学们对灞河及古灞桥进行了讨论,更增进了了解。10:45到达新合村——并渭漕渠遗址。大家就古渠道的方位及走向进行了讨论,侯甬坚老师和王社教老师对此进行了假设并做出了解释。随后到了南郑村刘郑小学参观了三官庙碑。而后取道周家庄:唐东渭桥遗址。唐东渭桥遗址自1967年发掘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我们考察的重点。站在东渭桥遗址碑旁,遥想千年以前的渭河及东渭桥,大家各抒己见,并就东渭桥北桥头两侧土壤沙土的比例情况与几位老师讨论了东渭桥河道的变迁方式。将近13:00时,到达了渭河南岸,在张莉老师的讲解下,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今的渭河仍然对北岸进行着侧蚀。随后于聂冯村吃饭休息。一小时后直奔最后一站:汉阳陵(汉景帝陵墓)。在这座隔了数世的地下王宫里,大家感受着历史留下的汉代文化,倾听着那个时代的悠悠古声,除了惊叹,别无他言。而后,大家参观了阳陵陈列馆。于17:44踏上了回学校的车。
考察结束了,大家从中学到了很多,但更多的是对昔日文明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感慨。再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研究,为保留文化遗存,重现历史真貌,做出历史地理专业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