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张萍研究员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 肖爱玲《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一文发表
3.肖爱玲《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一文发表
4.李令福研究员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侯甬坚《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与明清时期土地利用》一文发表
6.侯甬坚《人类社会需求导致动物减少和灭绝:以象为例》一文发表
7.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一文发表
8.张萍《长安宫廷政变》专著出版
9.张萍《明代九边的构筑与沿边城镇带的拓展》一文发表
10.李令福《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一文发表
11.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一文发表
12.李令福《论秦咸阳城郊的禁苑与厩苑》一文发表
13.刘景纯《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一文发表
14.史红帅《西北重镇西安》一书出版
15.史红帅《清代后期西方人笔下的西安城——基于英文文献的考察》一文发表
16.史红帅《人神共在:明清西安城乡寺宇的社会功能》一文发表
17.杜娟《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一文发表
18.杜娟《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一文发表
19.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张萍研究员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我中心张萍研究员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榜上有名。这是我中心继上半年历史地理重点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以后,传来的又一特大喜讯。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国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教研[2007]3号),今年共评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篇,其中历史学4篇。
我中心依托的历史地理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
史念海先生创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来,一直是我校的重点研究方向,具有悠久的学术研究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了将老一辈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创新,近年来中心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在博士生培养上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引入博士生开题报告、预答辩、在读期间学术报告等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收效。
由朱士光教授指导、张萍研究员完成的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以明清时期为时限,以陕西一省为典型,尝试探讨了区域历史商业地理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区域历史商业地理的研究范式,拓展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张萍研究员在读期间刻苦勤奋,大量地搜集占有资料,配合相关研究在典型区域上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所作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中即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认为是一篇“学术视野高远,学术触角敏锐”,“资料详实”,“原创性强而又论证透彻”的“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该论文曾获我校博士生创新基金资助,其中多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在读期间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有多项成果获奖,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适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这无疑是对此奉上的一份厚礼,相信张萍博士的成功,将更加促进我中心研究生培养走上新的、更高台阶。
2.肖爱玲《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第2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该文认为:《周礼•考工记》历来被奉为古代都城规划的圭臬,中轴对称原则更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西汉长安城作为中国首次出现的规模最大的首都和城市,其城市中轴线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对城市轴线的认识、西汉长安城的修建、城市左祖右社的布设等几方面分析,得出终西汉一代长安城内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中轴线。
3.肖爱玲《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该文认为:区域城市等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了西汉初年帝国直接统治区(即汉郡区)内四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名数及其最高管理者的秩等,为城市等级划分提供了依据。综合历史文献及区域环境因素,探讨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地理问题。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等级不同以及城市等级越高越密集于区域核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4.李令福研究员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7年10月10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陕西省委党校礼堂举行,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的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200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二等奖。
5.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主办《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3辑(2007年4月,第31-74页)。论文判断:近代以来,历史地理学处在历史学、地理学相互接触面上不断求取进步,受学科基本特性——质的规定性影响,一直保持着学科的最大特点——兼为历史学、地理学发展贡献自身的学科价值。个别地理学者近年提出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问题,显系学术史和历史地理学研究情形不熟悉所致,因而难以附议。然而,其极力强调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有积极的学科建设意义,有助于形成新的学科定义,本文对此提出了增改意见。近2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的“历史地理学”表述,比之“历史地理”表述,更体现了一种学科整体有所发展的意识和态势;历史自然地理、尤其是历史人文地理之下的三级分支逐渐增多,人称“泛历史地理化”现象,对此种分支学科建立方式,本文强调重在对理论和实例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同样是超越学科意义的,即如何展现人类时空发展全景,如何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人类与自然的永久和谐相处。
6.侯甬坚《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与明清时期土地利用》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4期(第28-39页)。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关键位置上,论文通过百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概念的形成考察,从学术史上获得该论题蕴含有过渡带、敏感带、生态交错带内涵,这是众多学科研究意义所在。明代为防御元蒙势力,沿长城地带实行军屯,清代限于人口压力和财政因素,从长城内到长城外,将“变刍牧而桑麻”的活动扩展到大半个高原。汲取学术界已有成果,尤其是以长城作为判断毛乌素沙地南移及其与明清垦殖活动关系的一种考察方式,在影响毛乌素沙地的走向和幅度上,认为自然因素更显重要。尽管人类利用土地的形式和规模在逐渐升级,但在明清时期的演变过程中,仍只是作为荒漠-草原彼此进退的一种参与力量。
7.侯甬坚、张洁《人类社会需求导致动物减少和灭绝:以象为例》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6卷第5期(第17-21页)。论文认为在历史动物研究领域,自然状态下的虎、象、熊、豹等大型动物,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的减少,甚至灭绝,是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历史过程和颇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以象为例,从象的自身特点和弱点开始论述,针对学术界存在的气候变冷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多种因素所致三种看法,通过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象产品(象牙制品为主)”的大量需求,加强了象与人、象与社会之间的研究环节,例举汉籍文献中记录的比较典型的屠象方式,来反映大象被人屠戮的命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判断亚洲象在中国地域上减少和灭绝的原因,主要不是气候变冷,而是人类出于自身的物质需要(少数情况下是出于安全),对亚洲象的就地屠宰和利用,这一持续很长时间的人之行为,结果是大大减少了象群的数量,加之亚洲象原有栖息地遭到人类程度不等的干扰和破坏,致使大象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减,最终只剩下今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热带雨林。亚洲象在数量上的减少,在地域上的灭绝,不仅影响到该种生物物种及其多样性的正常演化,而且造成了新的濒危物种。
8.张萍专著《长安宫廷政变》出版
该专著于2007年6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七章,绪论从氏族民主制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宫廷政变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了长安宫廷政变的产生将长安宫廷政变的类型划分为四类。兄弟政争形成宫廷政变。权臣擅命导致宫廷政变。外戚专权引发宫廷政变。宦官立君加剧宫廷政变。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具体研究了从先秦时期到唐末发生在长安的在历次宫廷政变。第七章总结了长安宫廷政变的性质与特征。长安宫廷政变是中国古代宫廷政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宫廷政变造成长安社会的动荡与城市破坏。
9.张萍《明代九边的构筑与沿边城镇带的拓展——以明清陕北榆林为中心的考察》 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黑水文明研究》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该文认为:陕北榆林市是晚近成长起来的边疆城市。明初那里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北边蒙汉军事战争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由军事驻所到三边雄镇,进而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并由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中国北边民族交错地带,它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意义。在中国北边民族交错地带,即大体沿明代长城一线,如榆林这样发展起来的边疆城市其实非只一个,在这一地区甚至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翻检今天京、津、冀、山、陕、甘、宁、青北边地图或地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陕北横山县是由明代的怀远堡改建而来,靖边县在明代本设为靖边堡,定边县为明设安边堡改建而成;甘肃岷县在明代为岷州卫;宁夏灵武市明为灵州所;青海乐都县明代为碾伯所;山西左云县明为左云卫。这些县市城镇均是在原明代北边边镇卫所营堡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市、县级行政治所城镇(参表3),伴随着明代军事防卫的需要而兴起,又随着清代的改制而更新,相沿至今。其城镇发展均经历了这样一个由军城到治城的发展历程,地区经济开发也经历了一个由边疆到内地的渐进过程,近乎走过相同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说榆林城市的发展历程就不仅仅代表了其自身,它是这一地区整个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是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律的体现。
10.李令福《论北魏艾山渠的引水技术与经济效益》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农史》26卷3期。该文认为:艾山渠是在刁雍主持下于今宁夏平原修建的引黄灌溉工程,无论是从渠口的选址还是渠首坝的建筑来看,艾山渠的引水技术都是相当合理与先进的。从干渠的形制与布局看,艾山渠规模很大,基本达到了黄河西岸能够自流灌溉的最大面积,充分显示出其输水技术的先进性。艾山渠修成后,灌溉面积约4285顷左右,促使银川平原农业获得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北魏西北边疆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刁雍修建艾山渠时,对前代灌溉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量,留下了较详尽和确切的资料,填补了两汉时代银川平原水利工程研究的空白。艾山渠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兴修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对其后银川平原水利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奠定了其“塞北江南”形成的历史基础。
11.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2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论文主要利用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论述了古都郑州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并在此基础探讨了现代“大郑州”建设的文化战略。
12.李令福《论秦咸阳城郊的禁苑与厩苑》一文发表
该论文发表在《秦文化论丛》14期(三秦出版社,2007年10月)。论文分禁苑、厩苑两类,论述了秦都咸阳城郊各禁苑与马厩的名称、建成时代、范围与位置、主要功能等,从古籍、秦封泥、出土文献等资料中考证出咸阳附近的秦人禁苑共有12个,秦人马厩有名称者共10个。
13.刘景纯《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论文认为:清代与明代相比,黄土高原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为两点:一是蒙古族的内附;二是区域空间意义由旧的军事边防空间转变为与内地相若的区域社会空间。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其影响因素也与以前迥然有别。本文旨在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该区现代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与描述,认为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有三种主要的影响力量及不同的影响途径。政府干预和地方商业集团的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特殊的地方资源开发是吸引外资并由此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要加快该区域现代城镇化发展应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
14.史红帅《西北重镇西安》一书出版
该书由西安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本书从历史地理学视角出发,对唐代以后至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变迁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涉及城市空间格局的总体变迁特征、城市水环境、文教空间、宗教空间、商贸空间、人口与社区、坊里与街巷等。全书注重各个城市空间功能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使用了大量传统史志文献,而且搜集采用了大量碑刻文献。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后都城时代西安城”作为西北重镇的城市特质。
15.史红帅《清代后期西方人笔下的西安城——基于英文文献的考察》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该文认为:清代后期前往西安城从事传教、考察、游历、行医等活动的欧美人士数量众多,其日记、游记、调查报告等是复原清代后期西安城社会生活、城市景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西方人笔下,清代西安城作为中国西部之都,城高池深,人口众多,各省移民和多民族人口聚居,城区布局严整;作为西北商贸集散中心和亚洲商道节点,西安城贾通八方,商业繁荣,贸易额巨大。相关英文文献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不仅有益于复原清末西安的城市面貌,更可藉此了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对于西安城的认识与评价。
16.史红帅《人神共在:明清西安城乡寺宇的社会功能》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第2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本文基于大量史志文献,以及实地调查所得碑刻,对明清时期西安城乡寺观祠宇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这一时期西安城乡寺宇在宗教信仰空间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悠游休憩、商业贸易、社区中心、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单元等多种功能,在城乡社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7.杜娟《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干旱区研究》2007年第5期。该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8.杜娟《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地理科学》2007年第1期。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利用烘干称重法对高陵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林下0~6 m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高陵田家村中国梧桐林和杨树林下160~400 cm范围内均已发育了土壤干层。经过2003年丰水年充沛的降水补给,2004年高陵团庄槐树林、杏树林0~6 m土层均未出现土壤干层,说明水分在丰水年得到很好恢复。丰水年后梨、杏、槐三种人工林160~400、410~600 cm层位土壤含水量均显示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降到最低或略微上升。
19.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第2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本文认为,关于舜的活动踪迹,特别是舜居妫汭、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及其代尧后建都何地的种种说法,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于舜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的一种表现,不足为怪。结合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地理环境的优越性来考察,诸说中应以河东说最为合理,最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