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8年第2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 张萍研究员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启动
2. 魏明孔研究员学术报告会
3. 郑炳林教授主讲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
4. 三崎良章博士演讲魏晋辽阳壁画
5. 侯甬坚教授参加“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评审会
6.朱士光先生七十华诞暨历史地理学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7.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
8.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参加“环境•文化•城市——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学术研讨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张萍研究员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启动

   由我中心张萍研究员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于2007年底正式通过立项(项目批准号:07JJD770108),项目批准经费为20.00万元,教育部资助10.00万元,我校配套资助10.00万元。
    4月9日,由张萍研究员主持的课题启动及相关问题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四楼会议室举行。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魏明孔研究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正林教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徐卫民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桑广书副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黄晓军,本中心刘景纯副教授、张力仁副教授、张莉博士、肖爱玲博士以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到会参加讨论。
   研讨会上,张萍研究员介绍了本课题的设计思路、研究方法、预期目标、完成形式等,并就相关任务进行分工。在张萍研究员的报告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课题的子课题设计以及问题点的把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课题组成员均表示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相互交流,及时沟通,更好地将课题完成,使之成为西北城乡市场研究的一部精品力作。

2.魏明孔研究员学术报告会

    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张萍研究员课题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员访问我中心,并于2008年4月9日上午10时,在学术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作了题为“关于西北茶马贸易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王社教研究员、张萍研究员以及历史文化学院赵文润教授、王双怀教授、薛平栓教授等参加会议。
    魏明孔研究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首先对茶马互市的发展作了介绍。指出互市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或不同地方割据政权之间的一种特殊经济交往形式,茶马互市兴起于唐宋、发展于明朝、衰落于清代,是一种特殊民族交往形式,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生产的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和生活必需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在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在茶马贸易出现之前,主要为贡赐贸易和绢马贸易,伴随着中原与少数民族力量的抗衡,逐渐形成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易形式,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的发展脉络,对茶马互市的兴衰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最后,参加报告的老师和学生与魏明孔研究员进行了交流,场面热烈,报告圆满,参与报告的师生均感到受益不少。

3.郑炳林教授主讲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

    4月21日下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应邀在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报告厅,主讲了“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的价值”这一题目。
   1989年3月,郑炳林教授曾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当年第1期上发表了《论< 诸山圣迹志>的成书年代》的学术论文,考证该篇文献所反映的年代是后唐时期。这次主讲的内容是《诸山圣迹志》的研究意义、基本内容、写作特点,介绍了这一篇文献中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价值。由于郑炳林教授事前为大家提供了《诸山圣迹志》的最新校录本,自然方便了大家的听讲。演讲中,郑炳林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体会,给予大家以各种有益的建议,并发出了“要重视敦煌文书”的呼吁,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响应。之后,郑炳林教授又针对听众的提问,进行了现场交流。

4.三崎良章博士演讲魏晋辽阳壁画

    4月1日下午,同环发中心师生一道参加今年春季统万城基地绿化和考察的三崎良章博士(早稻田大学),又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报告厅,为各位师生演讲了“魏晋时期墓室画像——以辽阳壁画墓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市来弘志讲师翻译,侯甬坚教授主持。
    这个报告首先讲述了中国古代画像的种类及内容的分类,介绍了在日本的墓室画像研究(西汉~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的墓室画像、辽阳壁画墓、公孙氏政权与壁画墓、令支令墓、辽阳壁画墓与慕容政权等内容。报告之后,三崎博士同听众进行了交流。
    4月2日,环发中心的部分科研人员,同三崎良章博士、市来弘志讲师一道外出考察了位于陕西彬县的前秦国王苻坚之墓、大佛寺等遗址景观。

5.侯甬坚教授参加“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评审会

   5月11日上午,侯甬坚教授参加了“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评审会。评审会在陕西省文物局会议厅举行,前后议程由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赵强主持,中间的过程由评审委员会产生的主任——省文物局刘云辉副局长主持。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刘云辉、侯甬坚、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薛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李乃夫(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总工程师)、周魁英(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康兰英(榆林市原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七人组成。
   会议开始后,首先由“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制作单位进行汇报,陕西省古建研究所张磊高级工程师代表规划单位,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汇报说明。之后,各位评审委员会成员对规划文本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汇报单位对部分问题给予了解说和解释。
    侯甬坚教授对规划文本的部分内容做了较为具体的评论,尤其是对现今统万城遗址保护所遭受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影响做了举例和补充,展示了5幅图片,用以说明遗址保护中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随之,还对规划中的“利用规划”部分(遗址公园设计),提出了增加“民族文化内容展示”的意见,还对今后的考古和学术研究工作也提出了建议。
   这部“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分为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评审会最后,刘云辉副局长宣布了评审委员会提出的决议,该部“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得通过,期望规划单位遵照评审会的意见,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后,报至省文物局,再由省文物局报至国家文物局,通过批准后,最后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6.朱士光先生七十华诞暨历史地理学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2008年4月20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庆寿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举行。会议由朱士光教授的高足、西北环发中心的张萍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陕西省与西安市有关部门领导、校内一些部院处所的负责人与西北环发中心的师生以及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南京、淮安、徐州、阜阳、杭州、金华、洛阳、开封、新郑、新密、三门峡、武汉、荆州、广州、昆明、太原、兰州、天水、咸阳等地的政界嘉宾、学界同仁、各方友人、朱先生的门下弟子等约110余人。
    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侯甬坚教授在受我校副校长萧正洪教授委托宣读了他的贺信后,代表中心致欢迎词,详细介绍了朱先生的学术经历,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古都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在西北环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建设、历史地理学研究队伍的培养等方面的诸多贡献。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虹教授在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剑雄教授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致贺词后,高度评价了朱先生学术造诣之精深及其对后辈的提携,并深情地说道正是由于朱先生的影响,才使她能将历史地理学作为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民进陕西省委副主委董家蕙女士、日本阪南大学的陈力教授分别赞扬了朱先生在教育、科学事业和中日学术交流方面的贡献。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徐卫民教授代表朱先生的全体弟子发言,并且代表全体学生向朱先生敬送寿礼,以答谢先生的培育之恩。 
    同时,原西安市市委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崔林涛先生、淮安市政协副主席荀德麟教授、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苗光忠副局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王凤英女士、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部刘卫民部长、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二幸秘书长、西安市文物局郑育林局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宾娜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李并成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毋有江博士、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圣钟博士、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耿占军教授、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门委员会(南京市文物局城墙处处长)杨孝华秘书长、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刘文学副会长、西安出版社张军孝社长等从多方面评价了朱先生的贡献和成就,并致以衷心地祝福。
    最后,朱先生以“感动、感谢、感恩、感奋、感悟”为主题谈了自己的感触,勉励后继学者当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去创造新的学术辉煌。

7.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 
  
   5月26-27日,由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在临潼新疆疗养院举行。我中心李令福研究员被邀参加,并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论临潼华清池御温泉之都的历史文化特征》的主题报告。报告认为临潼华清温泉从被远古的姜寨先民利用,到今天已经有六千多年了。其持续发展的悠久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经过周王与秦始皇、汉武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的不断修建、扩展以及沐浴游幸,骊山温泉行宫建筑规模宏大,园林景致绝佳,到盛唐时代甚至具有了副都或行都的性质,形成为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御温泉之都。

8.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参加“环境•文化•城市——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学术研讨会

    2008年6月26日至29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文化•城市——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我中心王社教研究员、李令福研究员和张萍研究员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分别在会上作了题为“明清以来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垦殖与环境变化”、“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影响”、“城市与周边:明清西安、泾阳、三原经济关系的个案考察”的学术报告。参加本次会议的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环境规划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的29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研讨会围绕环境变迁、人类文化、城市空间三个主题以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反映了历史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史、历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6月29日,与会学者考察了崇明东滩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