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8年第1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 暨荣休论文集》一书出版
2.《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出版
3.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出版
4. 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一书出版
5.张萍《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一文发表于《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6.张萍《从牙行设置看清代陕西商业发展的地域特征》一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7.张萍论文《1905——1907:警狱制度变革与甘肃地方社会的近代化》在韩国《亚州研究》2008年5月发表
8.李令福《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一文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期
9.李令福《论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效益增加》一文发表在《中国农史》2008年2期
10.崔建新,周尚哲,《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11.张力仁《人类空间选择行为与环境关系个案研究――以清代陕南秦巴山地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12.张莉《< 西域图志>所载镇西府、迪化州地区户口资料考述》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13.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一文发表于《地理研究》第27卷第1期
14. 赵景波《西安草滩渭河古河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一文发表于《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第3期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一书出版。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是为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所编文集。该文集共收入论文55篇,按内容大体分为8组,即:历史地理文献(包括简帛、铭文)与历史交通及政区地理研究;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国古都学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学术史研究;其他。收入的论文都是作者们在各该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映了当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老、中、青学者在各自研究的分支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取得的进展。所以论文集定名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将这批论文结集出版,并作出这一定名,也正好契合朱士光先生长期以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所抱持的不懈求索进取的治学精神。论文集还收进了朱士光先生迄今之论著目录,意在供学界师友们通过它们具体了解先生治学经行之轨迹及取得之成果,从而进一步认识朱士光先生之治学理念与所达到的境界。
(目录):
1、里耶秦简中公文传递记录的初步分析                     陈  伟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3、云南地区与邻国间的主要通道                           方  铁
4、上博楚简所载申公、城公考析                           徐少华
5、俄藏敦煌写本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残卷考释   郑炳林  魏迎春
6、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                           郭声波
7、古越语地名类“於”音冠首字的含义蠡测                 周宏伟
8、《豳公盨》铭文研究二题                               晏昌贵
9、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             侯甬坚
10、南水北调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              蔡述明
11、延芳淀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北京历史环境上的意义        尹钧科
12、历史时期汾涑流域湖泊的沧桑变迁                      康玉庆
13、北宋至清后期荆江南岸分流四口的变迁          杨  果  陈  曦
14、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                            李华瑞
15、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王社教
16、赣水上源各河流名实考                                王元林
17、清代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时空特征                        徐象平
18、清代中晚期以降陕南汉江走廊PRED问题研究              陶卫宁
19、关于河南农业发展简史的回顾与几点启示                李润田
20、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                      韩茂莉
21、论玉米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朱圣钟
22、画像砖中所见魏晋时期酒泉的家畜和畜牧
——以嘉峪关新城古墓群为中心             市来弘志 桑亚戈翻译
23、汉唐时期荔枝产地的地理分布及北运                    薛瑞泽

24、《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历程》序                          陈其泰
25、《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序                          李健超
26、齐国故都文化与世界足球起源                          王志民
27、试论鸿沟的开凿及其对魏都大梁城的影响                刘顺安
28、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                            徐卫民
29、汉唐长安动物戏的发展变化                            耿占军
30、论南宋定都杭州对当地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              徐吉军
31、丝绸之路上的活文物
——唐传长安古乐在西安地区的传承与分布        王晓如  李  铠
32、西周的都城制度与洛邑成周的都城地位                  李久昌
33、西周时期成周洛邑都城地位的演变
——兼论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潘明娟
34、试论先秦巴蜀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位                    毛  曦
35、西汉郡级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肖爱玲
36、明清时期泛珠三角城镇格局及其辐射效应刍议  许桂灵  司徒尚纪
37、十八世纪口北三厅的民族经济与城镇发展      张慧芝    王尚义
38、传统城镇的经济发展及其景观格局演变
——基于明清陕西三原县城的个案考察                    张  萍
39、明清西安城郊市镇分布与形态的初步研究                史红帅
40、济南开埠与清末济南社会变迁述论              朱亚非  赵  红
41、近代西安回民聚居区空间结构特征探悉                  任云英
42、中国古代的礼品交换与商品交换                        常金仓
43、洹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安阳古代文明            郭胜强  李雪山
44、试论我国西北地区佛教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介永强
45、青海传藏佛教文化多元性特色的形成                    朱普选
46、陕北地名景观及文化意义浅释                          吕卓民
47、简论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韩光辉 王晓阳
48、林则徐《畿辅水利议》的历史价值及其西北水利实践      王培华
49、李长傅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                    吴宏岐
50、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                        华林甫
51、广东珠海《翠微韦氏族谱》及韦家历史遗存              张建军
52、历史时期淮北地区战乱略述                            吴海涛
53、明代“烧荒”述略                                    王杰瑜
54、试论河南省杂税之性质                                仝利娟
55、朱士光教授论著目录

2.《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辑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于2008年6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16开,381页,580千字,定价60元。
    该书是中心推出的“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第五种,编号为005[前两种为《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001)、《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02) 、《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003)、《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004)],是作为2005年9月本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集而编辑出版的。
    该书由侯甬坚、徐冉编辑。全书共收入学术论文31篇,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1)国家水平和地方行政区层面上涉及环境内容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表现形式;(2)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方式、力度和机制;(3)人类社会经济行为驱动力——制度或政策因素的重点研究和个案考察。研究地域较为集中于长江流域、传统的北方地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兼及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研究的人文因素方面,如不同制度和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变化过程、特殊时代条件下的人地关系等内容。
(目录)
一门新兴的地方学——鄂尔多斯学(陈育宁)
鄂尔多斯高原战国秦汉时代族群地理(郑君雷  曹小曙)
试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特点及其他(张懋镕)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变迁述论——从考古资料谈起(苏银梅)
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文化的发现及其特征(马建军)
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河的复制(王子今)
跋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种(鲁西奇)
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与铁弗匈奴的兴起(吴洪琳)
五世纪初方家沟流域地貌景观复原研究(姚文波)
六胡州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其地望实考(何彤慧,王乃昂,黄银洲,冯文勇,程弘毅)
唐代鄂尔多斯地区城址的等级与形制(程义)
唐代灵州军事地理述略(穆渭生,陈正奇)
公元7—8世纪“河曲”地域的民族分布与农牧演替(艾冲)
论唐后期灵、夏二方镇的建置沿革与管理职能(魏昀)
论唐代后期的振武、天德两方镇(胡毅)
西夏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植被状况(杨蕤)
北宋泾原路在今宁夏南部的军事防御体系——宋夏时期北宋泾原路历史军事地理(徐兴亚)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侯甬坚)
明清时期陕北宁塞营堡城址考辨——兼及明代把都河、永济诸堡遗址的定位(李大海)
试论明清时期宁夏盐池县土地沙化加剧的原因(张维慎)
明代以来毛乌素沙地流沙分布南界的变化(邓辉,舒时光,宋豫秦,邢福来)
明代内蒙古地区水旱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包庆德)
明代晋北边关伐木与伐木纠纷(温震军)
试述《嘉靖宁夏新志》的环境史价值(王玉德)
清初兴屯垦殖政策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王  晗)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水文系统初探(罗凯,安介生)
清代后期伊克昭盟传统游牧业的衰落与放垦政策的提出(徐冉)
清末鄂尔多斯高原垦殖范围的复原及其与毛乌素沙地变迁的关系(韩昭庆)
民国伊克昭盟畜伊牧业初步研究——对部分年份调查资料的分析(梁训新)
20世纪40年代的宁夏林业调查及建设(张天政,赵彦牛)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林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950-1985)—读《伊克昭盟林业志稿》的思考(刘景纯)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影响(杨林海,周杰) 
鄂尔多斯地区草原放牧制度的变迁探析(李铮)

3.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出版

    2008年1月,我中心史红帅博士所著《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于希贤先生作序。全书37万余字,图件33幅,共分8章。分别探讨了明代秦王府城、清代西安满城、明清西安城市水利与水环境、文教空间、宗教空间、商贸空间、城市分区与坊里街巷、人口规模等内容。
    在利用传统史志文献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不仅挖掘、整理了西安城乡所存大量明清金石碑刻文献,同时搜集、利用了数十种珍藏海外的相关英文文献。作者在对明清西安城内部空间格局、功能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将西安城置于区域城镇体系当中,并与同一时期其他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多角度论述了西安城作为“西北重镇”的城市特质。
    作为“后都城时代”西安城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有助于促进对我国“古都”城市“后都城阶段”和封建时代后期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变迁的比较研究。
   此前,史红帅、吴宏岐所著《西北重镇西安》(古都西安丛书之一)已于2007年6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亦对10-20世纪“后都城时代”西安城的发展变迁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4.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一书出版  
   
   《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4月出版。本书是作者主持并独立完成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由绪论、正文(第一至第九章)、附录、参考文献与后记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城镇文化的产生、特点,以及研究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意义,说明用地理学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新尝试。第一章提出并说明清代社会一般文化与城镇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城镇文化在一般文化的背景中成长,城镇文化因区域诸多因素的的差异具有等级和地区的差异。以下各章分别从主要的城镇文化要素着手,依次论述了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等级发展、分布特点,城镇书院祭祀先贤与地方学风的区域特点,士人与城镇文化,城镇宗教与民间信仰祠祀景观的地区差异与特点,城镇工商业文化发展的区域特点,以及岁时民俗文化主题下城镇文化的地区性征,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运作及其景观表现的时代特征和地区特性。通过这些研究,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入、全面地认识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城乡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区域历史城镇文化地理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张萍《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一文发表于《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文章从明清陕西集市发展、集市数量统计、集市密度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陕西集市总的发展进程与地域特征。初步估算了明清四个时段陕西全省集市数量,总结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区集市发展的时段特征,剖析了集市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及形成原因。指出在陕西集市发展进程中,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时段性人文环境因素也是改变区域市场发展轨迹的一个重要力量。

6.张萍《从牙行设置看清代陕西商业发展的地域特征》一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文章通过梳理清代陕西各县牙人与牙行设置,牙税征收及牙税税额等问题,初步分析了清代陕西各县商业行业种类与地区分布情况,辨析了牙税税额及其内涵,由此考察了清代陕西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阐明其与地区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指出清代陕西商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表现非常典型。

7.张萍论文《1905——1907:警狱制度变革与甘肃地方社会的近代化》在韩国《亚州研究》2008年5月发表

   文章利用学界新发现的光绪三十三年甘肃警狱制度相关史料,对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十三年(1907年)在甘肃省内所发生的巡警、监狱制度变革进行了梳理。认为至迟至光绪三十三年巡警制度已在甘肃普遍实行,监狱在惩治罪犯理念与方式上也发生的变化,罪犯习艺所不仅设置广泛,且较有成效,它不仅是一种制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于边远省区社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意义要远远大于仅仅作为刑狱制度变革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

8.李令福《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期

    论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的资料,认为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给西汉首都长安城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是昆明池以面积三百余顷的人工湖面为主景,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其次为保障昆明池安全蓄水,对其上游的潏滈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改变了长安城南郊的水环境;第三为供应汉长安城内外各宫殿园林区的用水,昆明池下游开凿了三条人工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9.李令福《论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效益增加》一文发表在《中国农史》2008年2期

    论文认为唐代引泾灌溉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郑白二渠作为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经过多次改建,郑国渠的渠首段到唐代中期逐渐失去效用,其下游的冶、清、浊、漆、沮诸水各自形成了独立发展的灌渠系统。唐后期的引泾灌溉系统以白渠为主,逐步发展成南北中三条干渠,设三限闸、彭城堰,分水设施健全,干支斗渠配套,灌溉体系趋向完善,管理技术空前先进,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0.崔建新,周尚哲,《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文章对多年来积累的气候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全新世期间均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温暖期。它们的时间分别为8~6 ka BP(校正成日历年龄大约为9~7 cal ka BP)和5~3 ka BP(日历年龄大约为5.7~3.2 cal ka BP)。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前一个温暖期的后半段 (7~6 ka BP),北方旱作农业(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和南方稻作农业(河姆渡文化)相继发展起来。而6~5 ka BP的气候恶劣事件使得南北方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南方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北方。在后一个温暖期到来之后(5~3 ka BP),分别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南北方新石器文化几乎同时进入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尽管南北方文化体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动力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大的时空尺度上来看,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最早期文化萌芽阶段(10 cal ka BP)—早中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化空白期(10~8 cal ka BP)—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方农业文明崛起(8~7 cal ka BP)—新石器时代晚期(5.0~3.5 cal ka BP)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且一些大的文化演替或者转型事件的时间在各地也大致相同。说明这种大的文化演进过程还是受到了同一个信号的支配,而只有环境气候因素才可能影响到如此大的范围。

11.张力仁《人类空间选择行为与环境关系个案研究――以清代陕南秦巴山地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本文运用经济社会学界提出的“有限理性人”理论,从文化、风俗、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清代陕南流民在空间选择、垦殖活动以及环境变迁条件下,流民行为的基本取向。结果表明,人类空间选择行为遵循风俗相近原则,而不是地理环境最优原则。追求单位时间上效果最大化是流民行为选择的普遍趋势。在此基础土,考察了清代陕南山地与平原、河流上游与下游流民不同行为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对备受非议的流民刀耕火种与清代陕南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给予重新认识。

12.张莉《< 西域图志>所载镇西府、迪化州地区户口资料考述》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

   《西域图志》中所载镇西府和迪化州地区的户口数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的户口数,笔者通过考证各州县的设置年代后发现,镇西府所属各县与迪化州所属各县的户口数并不是同一年的。在细致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后证实,镇西府所属各县的户口数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奏报的数字,而迪化州所属各地的户口数则属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奏报数字。

13.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一文发表于《地理研究》第27卷第1期

    本文通过对《清史稿》、《清实录》、西北各地清和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及其它史籍较为系统全面的查阅,经过整理和分析,最后确定从历史文献中可识别出清代西北地区共有62次沙尘天气事件。根据这62次沙尘天气的分析发现: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时间上呈明显的波状起伏,1650至1710年代和1810至19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较频繁,1710至18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较少;就季节而言,春季是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最集中季节;就空间分布而言,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大致有4个多发地带:即以西安、渭南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以镇原、庆阳为中心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以中卫、古浪、永登、山丹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以米脂、子长为中心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与气温变化关系紧密,但与降水变化的关系不明显。

14. 赵景波等《西安草滩渭河古河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一文发表于《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第3期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历时文献记录和106个样品的粒度分析,对草滩渭河沉积剖面的洪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约300-200年间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发生和短期降水量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地指示洪水和降水量变化的指标。草滩剖面厚度约4.5m,为共分为21个沉积层,指示了21次较大规模的洪水。该剖面反映的21个阶段的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3阶段>第5阶段>第17阶段>第14阶段>第12阶段>第6阶段>第2阶段>第1阶段>第18阶段>第4阶段>第3阶段>第10阶段>第11阶段>第8阶段>第21阶段>第9阶段>第23阶段>第15阶段>第20阶段>第19阶段>第16阶段>第7阶段,其中第13、5、17、14、12、6、2、1阶段为特大洪水阶段,第18、4、3、10、11、8、21、9、15、20、19、16、7阶段为大洪水阶段。该剖面粒度成分显著大于100年来的洪水沉积,反映了草滩剖面洪水发生时,水动力强,流量大,指示当时降水量应当较多。西安草滩剖面第1、2、5、6、12、13、14、17层沉积时,高出河床之上的洪水深度大于6.5m,其余15个阶段的洪水深度等于或小于6.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