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西北环发中心参与主办2008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
2. 北京大学“2008长安见学之旅”一行访问西北环发中心
3.侯甬坚参加“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4.西北环发中心“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得批准
5. 西北环发中心3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
6. James Cook 博士来我中心访问研究
7.张萍研究员9月赴韩国参加中国史学会第九次国际学术大会
8.史红帅博士6月份在《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上撰写学术随笔
9. 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7月份访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10. 史红帅博士7月份接受《1898-1901年陕西大旱实录》专题片摄制组专访
11. 史红帅博士8月参加“西安都城隍庙文化研讨会”
12. 赵景波教授7月份考察了泾河流域
13. 赵景波教授8月份考察了青海贵德附近黄河
14. 延军平教授7月—9月工作情况
15.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 “第八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16. 李令福研究员参加 “第三届白沙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西北环发中心参与主办2008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
西北环发中心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主办的2008年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于7月11日—15日,在我校隆重而顺利地举行。这是一次很有吸引力的学术盛会,邀请的10位专家都是目前国内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著名学者。在五天时间里,先后举行包括葛剑雄教授所作“从地震历史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共10场报告会,其中第二场辛德勇教授所作“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和第六场邓小南教授所作“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报告,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
西部大讲堂是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向西部地区,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研究生创新教育专题讲座,提供反映学科前沿新知识、新成果、新动态的精品课程,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投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树立新观念,确定新目标,明确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把研究生创新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中心科研人员、青年教师以及广大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加了报告会并提问交流,对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学术前沿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动态有所了解和思考。大家普遍感觉到机会难得,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为提高我中心老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北京大学“2008长安见学之旅”一行访问西北环发中心
2008年7月23日傍晚,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率领的“2008长安见学之旅”一行12人访问了西北环发中心,观看了西北环发中心的基础设施及图书资料。随后,荣新江教授一行在文科科研楼3层会议室,同中心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刘景纯、史红帅、肖爱玲老师,就“长安学”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暨南大学历史系王元林教授及中心王晗、张健、王建国、邢卫、张毅、陈云霞等研究生也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侯甬坚主任首先发言,他代表中心师生欢迎荣新江教授一行的到来,接着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城市历史地理与中国古都学”研究方向的情况、近年西安地区若干有关长安文化的学术动态、以及与中心研究工作的对接。他最后提出了一些想法:1、长安、西安等名称,在历史上的使用时段及其变化,应该有一个细致、完整的研究,以此构成一些重要概念的基础;2、“长安文化”概念应给予讨论和界定,这是各个学科研究、社会宣传等方面工作迫切需要的一种学术指导;3、对于西安城市史的研究,后都城时代及丰镐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还需要加强,不如此则不能建立比较完整的西安城市史研究系列;4、相对于千年古都长安及其后都城时代的漫长城市史,学术界还没有出现多卷本、高水准、可以与长安城历史比肩对映的学术系列著作,各个方面自当不断积累,勇于开拓。之后,荣新江教授谈了敦煌文化和长安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专门做长安,真正研究长安还应在西安,不管是“西安学”还是“长安学”,只要具有扎实、实在的学风,一定能把它研究好。还介绍了他在北京大学组织的“长安读书班”的相关情况。
朱士光教授与荣教授探讨了长安学相关话题,还论及粟特文的学习研读等情况。李令福研究员也同荣教授探讨了长安学的问题,还请教了有关敦煌经卷的学习事情,并向来自日本学习院大学的和田浩平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询问了白居易研究的相关情况。肖爱玲博士介绍了她所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从建筑史、历史城市文物评价、标识系统判定、“申遗”项目所做的研究工作情况。王社教研究员也谈了对长安学的看法,他认为称为“西安学”较好,“西安学”研究的空间还很大,西安的“皇城复兴计划”还有待商榷。张萍研究员就长安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前景同荣教授进行了交流,还同随行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静讲师就隋唐长安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王静博士认为要跳出长安研究长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长安、研究长安。史红帅博士就后都城时代西安碑刻资料和国外文献的收集研究,同荣教授进行了交流,荣先生认为这是从世界史的角度去研究西安,视角独特,很有意义。
整个座谈会场面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一直持续到22:30分才结束。最后双方互相赠送了书籍,并期待下一次的交流。
3.侯甬坚教授参加“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两个项目的支持下,8月28-29日两天,“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光华西楼22层会议室举行。由于项目负责人杨伟兵博士等的精心组织和邀请,同会题有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包括在第一线积极研讨的研究生,大都应邀到会了。这些代表分别来自历史地理学、历史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社会经济史、文化人类学等学科。
第一个上午,首先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满志敏教授致辞,之后是关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特别讲演”,会议邀请邹逸麟教授讲了“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题目,邀请张修桂教授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兼谈汶川地震的发生”题目,邀请满志敏教授讲了“小区域研究的两种载体数据:以江南水乡地区为例”题目。
在下来的学术报告单元中,为2个“人地作用与环境变迁”场次,2个“经济与市场”场次,2个“地域开发与社会变迁”场次,1个“制度、技术变化与区域相应”场次,第二天下午的最后65分钟里,是预定的圆桌会议时间,主持人是杨伟兵和温春来博士(中山大学),题引是“西南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化研究的创新与实证途径”、“多视角下的云贵高原社会历史结构与变动”。全部学术报告共25个,预定的2位代表因故缺席。
侯甬坚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以云贵高原历史资料为证”的报告(暂名),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梯田之名首见于北宋范成大《骖鸾录》一书,其前身只可能是水土资源合适、有所开发的缓坡地。稻作是促使坡地水平化的关键因素,基于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水稻上山趋势,所要求的田埂和水平地面成为梯田生产的必备条件,这种情形自然首先出现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南方山地。明清时期尤其是1949年以后梯田生产方式逐步而普遍推广,层级和趋向水平状的梯田为人们了解和接受,从而使得人们(包括专业人员)放宽了梯田的概念,研究则表明严格的梯田概念,经历了一个稻作梯田到稻作、旱作并存、家庭修建到社会化修建、梯田修建与水利设施有合有离的一个较长过程。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梯田史资料的挖掘,不仅揭示了梯田修建的具体条件和步骤,而且从时空特点上丰富了我国历史上山地开发的内容。
8月30日,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前往苏州同里进行了实地考察。
4.西北环发中心“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得批准
经过上一学期的论证和申报工作,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于8月中获得批准(据“211工程”部协办有关文件通知)。这一个项目是本校西北环发中心、旅游与环境学院联合申报的。
本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陕西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属于地理学)。它们分别列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领域、学科对照表》中的人文社会、资源环境一级领域之下。本项目预期突破学科界线,将人文社会和相应的资源环境置于一个时空演变系统内加以研究,在新兴交叉领域内,实施人文社会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合作和联盟,这本身即具有创新意义。
本项目确定的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历史地理学;(2)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历史地理学科文献数据库建设。拟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及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的机理,人地矛盾激烈地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
本项目建设周期为2008-2011年,从2008年下半年起,所有子课题均开始启动研究。
5.西北环发中心3项目获得国家基金
中心青年科研人员张莉博士今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300年来新疆奇台-吉木萨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于9月获得批准(青年基金项目)。张莉博士曾参加“全新世以来冀晋蒙接壤地区人地关系形成过程研究”、“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预测模型”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攻研究领域为环境变迁、区域历史地理、新疆史。
中心青年科研人员肖爱玲博士今年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于7月获得批准(西部项目)。肖爱玲博士曾主持西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攻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及区域文化地理,多次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关课题研讨。比如,对城市精神、城市个性及城市雕塑等问题的研讨,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中心青年科研人员高升荣博士今年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关中及其周边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于7月获得批准(青年基金项目)。高升荣博士研究特长在区域水环境变迁及社会变迁,已发表《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等论文。
6.James Cook 博士来我中心访问研究
应中心邀请,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我中心客座研究员James Cook(柯慕贤)博士于9月9日抵达西安,开始在我中心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问研究。
James Cook(柯慕贤)博士是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在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中国环境史研究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在《亚洲研究》、《世界历史》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James Cook(柯慕贤)博士1998年毕业于加利福利亚大学东亚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美国亚洲研究学会西部分会执行委员等职。
James Cook(柯慕贤)博士访问研究期间,将为中心硕士研究生开设“美国的亚洲研究导论”课程,并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和我中心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项目“中国西北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的研究;其间还将做两场专题学术报告会,并协助指导相关研究方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7.张萍研究员赴韩国参加中国史学会第九次国际学术大会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在韩国清州忠北大学校举办了“通过法律看中国历史”专题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韩国中国史学会发起,是韩国中国史学会举办的第九次国际学术大会。会议集结了韩国忠北大学校、庆北大学、安东大学、东亚大学、成均馆大学、釜山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台湾中研院、中国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大会就法史理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与中国历史发展、近现代法制变革及社会转型、中国古代的刑法、公法、家族法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与论争。学术气氛活跃,论争激烈。我中心张萍研究员在会议上作了“1905-1907:警狱制度变革与甘肃地方社会的近代化”的发言。发言从四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晚清西北地方警狱制度变革对带动地方近代化的作用。一、巡警局署的设置:地方治安的规范化管理。二、狱制变革:晚清刑罚制度改良的地方体现。三、习艺所的设置:罪犯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变革。四、晚清警狱制度变革与甘肃地方社会的近代化。为中国法制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8.史红帅博士6月份在《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上撰写学术随笔
2008年6月19日起,史红帅应《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编辑之约,史红帅先后撰写《陕西贡院——古代士子的科举考场》(6月19日)、《元代安西王府:曾经辉煌一时的城池》(7月31日)、《西安的“城中之城”:明代天下第一藩封》(8月7日)、《清代西安满城:西部第一大八旗驻防城》(8月14日)、《“陪都”西京:都城级的城市建设》(8月21日)等学术随笔,均以整版刊发,引起广大读者对“后都城时代”西安城辉煌历史和重要地位的关注。
9. 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7月份访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并对重庆、贵州等地考察
2008年7月9—19日,朱士光、史红帅为撰写《清史•生态环境志》,及为《< 清史•生态环境志>资料长编》搜集相关文献,前往重庆、贵州和广西考察。访问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并沿途考察了贵州镇远、安顺、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等地,对这一地区诸多古城、民族村寨进行了踏察,为后续撰述工作收集了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
10.史红帅博士7月份接受《1898-1901年陕西大旱实录》专题片摄制组专访
2008年7月25日,史红帅接受中国气象局《1898-1901年陕西大旱实录》专题片摄制组朱良东导演一行专访,解密1901年美国《基督教先驱报》为陕西赈灾募款,并委派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西安赈灾的历史事件。据了解,史红帅在此之前,已撰写了《1901年陕西大旱中的西人赈济活动研究》的专题论文。
11.史红帅博士8月参加“西安都城隍庙文化研讨会”
2008年8月1日,史红帅应邀参加“西安都城隍庙文化研讨会”,为都城隍庙民俗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献策。
12.赵景波教授7月份考察了泾河流域
赵景波7月份考察了泾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及泾河洪水沉积物,采集仅200年来的洪水沉积样品300多个,根据古代洪水沉积物和地貌,得知古代洪水比现今规模大,水位高。
13.赵景波教授8月份考察了青海贵德附近黄河
赵景波8月份考察了青海贵德附近黄河的洪水沉积地貌和洪水沉积物,采集了洪水沉积样品120余个,并正在进行实验分析。此外,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自然资源学术会议。
9月份进行的主要是室内洪水沉积样品分析和撰写论文工作。
14.延军平教授7月—9月工作情况
7月,赴内蒙古牧区生态环境考察,完成基地重大项目“陕甘宁老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修改打印总结报告;8月,参加陕西省地震局“汶川地震专题学术研讨会”,完成基地项目验收报告等;9月,参加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成立20年纪念大会,并上报了基地项目验收材料。
15.李令福研究员参加 “第八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15—21日,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八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对日本中南部古城保护与农业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大会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南九州大学承办,在日本南部城市宫崎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农业及农村社会的变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组织了10名专家,组团出席了会议。这次活动分学术考察、研讨会两个阶段,9月15日至18日为学习交流考察阶段,大家先后考察了大阪的“国立民俗博物馆”、“大阪历史博物馆”、大阪古城和天守阁,奈良的东大寺、奈良县农业综合中心(奈良县农业大学),古都京都的农业园、金阁寺、清水寺,名古屋古城及其农业试验场等。9月19日至21日参加大会学术交流,李令福研究员在大会上报告的论文是《论文化环保事业如何影响白城则村的现实与未来》,主要论说的是陕西省靖边县统万城遗址边白城则村的现代建设情况,宣传了沙漠古都统万城的学术成果,介绍了我中心与日本的绿化治沙实践者合作建立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和极大的兴趣。
16.李令福研究员参加 “第三届白沙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9月25—30日,李令福研究员参加了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白沙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大会由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主办,在其大学的国际报告厅举行。李令福研究员在大会上报告的论文是《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利用梁洼相间分布的现代测绘地图对六爻的具体走向进行了准确复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六爻地形对隋唐首都城市建设的影响。作为讲评人,李令福研究员还对大叶大学通识中心曾贤熙副教授的论文《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通济渠》进行了讲评。会后考察了文化古镇鹿港和台北市的文物景点,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