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8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王均博士与中心师生进行座谈活动
2.“关中五千年: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3刘景纯接受日本庆应塾大学大学院博士生访问
4.中心科研人员参加长安雅集国际文化活动
5.崔建新参加 “第一届中国树木年轮学研讨会--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研讨会
6、中心科研人员参加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7.侯甬坚教授参加“第二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
8.侯甬坚参加河南大学举办的区域文化片基地负责人会议
9.西北环发中心2008年“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10.卜风贤参加“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
11.“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12.中心博士生参加复旦大学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
13.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名古屋大学国际会议
14.托马斯•韦洛克教授访问中心并作学术报告
15.“城市遗址保护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6.侯甬坚参加深圳大学主办基地主任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活动
17.朱士光侯甬坚参加“清代地理研究学术讨论会”
18.柯慕贤教授结束驻所研究顺利回国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王均博士与中心师生进行座谈活动
    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研究生党支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研究生分会的邀请,北京大学博士、中组部博士团成员、陇南市市长助理王均博士访问我中心,于2008年9月23日晚,在文科科研楼三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投身陇南,服务灾区——王均博士挂职锻炼亲历记”的报告,并与中心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们进行座谈活动。
    王均(1964-),男,浙江宁海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侯仁之老先生研究历史地理学,并多年从事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及科技管理、管理学方面的研究。2008年7月,王均博士作为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此次5• 12地震的灾区甘肃陇南市担任市长助理,进行挂职锻炼。“博士服务团”工作是中央组织部、团中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博士服务团”20名成员,主要是城市建设与规划、国土、地质、测绘、交通运输、财政经济、水利及卫生等专业,为灾区重建提供帮助。
    在报告中,王均博士讲述了甘肃地震灾区的重建情况以及他的工作情况,得到了中心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响应。在之后的座谈会上,王均博士又针对听众的提问,进行了现场交流。

2.“关中五千年: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国庆节期间,由我中心主办的“关中五千年: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启夏苑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和文博系统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王双怀教授承担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关中地区环境变迁过程研究”[06JJD770019],对五千年来关中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中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对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主题发言,前主任朱士光教授阐述了关中地区的区位特点,项目主持人王双怀教授则论述了关中从“天府之国”到“八百里秦川”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些发言均有创新之处,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西安是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都。因此,西安城市地理成为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西北大学李建超教授分析了汉唐建都关中的地理条件和周边环境。我校李令福研究员论述了唐都长安对六爻地形的利用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王培华教授对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我校卜凤贤教授也对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云英教授讲了古都西安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则谈了秦帝王公陵与帝都之间的关系。通过热烈讨论,大家对古都西安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历代帝王都曾对关中地区进行过开发。这些开发活动对关中地区的环境有直接的影响。西安文理学院耿占军教授、西安教育学院穆渭生教授、我校刘景纯副教授和张力仁副教授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古代王朝对关中的开发情况。西北大学吕卓民教授、西安保中心秦建明研究员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焦南峰研究员则对郑国渠的兴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阐述了域外引种作物的本土化问题。我校薛平栓教授论述秦汉至隋唐时期关中人口问题,延军平教授对关中与陕南环境脆弱度进行了比较,史红师博分析了西方人在清末关中饥荒时的赈济活动,拜根兴教授则论述了高勾丽末代王高藏在关中的遗迹。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暨南大学王元林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西北大学贾志刚副教授,以及我校张萍教授、介永强副教授和肖爱玲副教授也通过不同形式发表了个人的看法。各位代表发言踊跃,争鸣不断,赢得阵阵掌声。
    此次研讨会历时三天,采取大会发言、专家评论和代表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圆满成功。会后专家学者前往泾阳、三原、富平等地对郑国渠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认为,研讨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部基地项目的研究,使关中历史地理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3.刘景纯接受日本庆应塾大学大学院博士生访问
    2008年10月2日,日本庆应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史学专业博士生栗山知之访学访问,就其所咨询的问题——池塘、壕沟等进行交流。后据李令福先生讲,该生认为,此次交谈是他多些天来访问中最有收获的一次。
    2008年10月6日至10日,审阅河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申请学位论文2篇。
4.中心科研人员参加长安雅集国际文化活动
    10月8日,中心科研人员侯甬坚、王社教等应邀参加第三届长安雅集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陕西文史馆主办),侯甬坚做了题为《长安文化的形式、内涵和本质》的发言。朱士光为会议提交了《关于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的管见》论文、王社教为会议提交了《对西安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为会议提交了《论西安华清池御温泉之都的历史文化特征》论文。
5.崔建新参加 “第一届中国树木年轮学研讨会--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研讨会
    崔建新博士于10月23日到28日参加了“第一届中国树木年轮学研讨会--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研讨会。树木年轮因定年准确、分辨率高、样本分布广泛等特点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树木年轮研究已涉及气候学、生态学、水文学、考古学、灾害学等十多个领域。过去十余年来,我国树木年轮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我国区域气候及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逐步为国际所瞩目。为了展示和总结我国树木年轮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我国树木年轮学研究水平,促进国内树轮科学家合作交流,经多方协商,成功的举办了该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以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专家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最新工作。会议邀请国内树木年轮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同时对树木年轮学研究进行系统培训。会议期间,崔建新博士就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跟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并且参加了会后的野外采样和树木年轮学的培训,了解了该领域的最新前沿,增加了对树木年轮气候学的感性认识。

6.中心科研人员参加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10月25日至27日,“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等海内外学者共120多人与会,我中心朱士光教授、侯甬坚教授、王社教研究员、张萍研究员、艾冲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25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上,朱士光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争议”的主题报告,在对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27日下午的大会报告上,王社教研究员作了题为“明代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的学术报告,报告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对明代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所有权状况、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此外,侯甬坚教授、张萍研究员、艾冲教授分别向大会提交了“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边疆内地化背景下的民族分野与社会变迁”和“唐代山南地域都督府建制的演替”论文。

7.侯甬坚教授参加“第二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
    10月30-31日,侯甬坚教授代表西北环发中心科学技术史硕士点,前往上海东华大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主办、东华大学具体承办的。参加此次会议的大学有五六十家,由于会议组织者的精心通知,无论是具有科学技术史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还是面向学校本科生讲授科学技术史课程的大学,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与会。会上,较多的代表上台交流了本校或个人的教学经验。
    侯甬坚教授在会上得到通知,陕西师范大学的西北环发中心科学技术史硕士点,为全国科技史教学委员会的委员单位。
    西北环发中心于2003年设立科学技术史硕士点,并于次年开始招生。截止2008年秋季,已经进校了5级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在已毕业的两级研究生中,04级高芸硕士撰写的学位论文是《“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以绥德县为例》、王宁硕士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宋吕大防< 长安图>及后世复原图研究》、05级孟凡治硕士撰写的学位论文是《环境•药•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食散研究》、孙艳娟硕士撰写的学位论文是《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李娜硕士撰写的学位论文是《1954-2002年西安市城市节水制度研究》,毕业后他(她)们多在高校和科协工作。现在还有3级13名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在校学习。
    西北环发中心科学技术史硕士点现有研究方向分别是地理学史、环境史、水利史、农业史。
8.侯甬坚参加河南大学举办的区域文化片基地负责人会议
    11月1-2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参加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文化片基地负责人会议,座谈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参加“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与发展高层论坛”,参观了开封龙亭遗址公园,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

9.西北环发中心2008年“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为秉承我中心一贯重视鼓励和促进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利用中心所拥有的广阔平台与丰富资源,给广大研究生提供公开、平等的学术交流契机,促进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拓展及原创性、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及研究生分会经过一系列前期工作后,于2008年11月8—9日成功举行西北环发中心2008年“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生文化节之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部及研究生会的指导和支持。此次学术论坛,最终共有8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筛选通过并作现场报告,根据论题的不同,每场报告都邀请到中心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点评指导,中心内外广大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报告会并积极提问交流。
 
    2008年11月8日上午9:00开始,硕士三年级研究生穆俊和康蕾先后做了《昆都仑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研究》、《从西域贡狮看亚洲狮的历史分布》报告,分别介绍了昆都仑河的变迁过程和原因,从贡狮看中亚、西亚的狮子分布问题。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对两篇论文分别给予细致入微的点评,并在文献的利用、解读方法,论文的写作规范等方面对在场的研究生进行教育指导。
    11月8日下午2:30报告会开始,地点在文科科研楼的三楼会议室,硕士二年级陈扬和王蕊分别做了《大明宫的布局艺术》和《唐太宗亲征高丽的原委及其失败原因分析》两篇报告,前者研究大明宫的布局特点等问题,后者则探讨了唐太宗亲征高丽的时空过程、失败原因。中心刘景纯副教授进行点评,指出了文章的优点,同时分析两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对历史上战争失败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
    11月9日上午9:00开始,硕士二年级陈云霞和袁黎明分别做了《渼陂的历史变迁》和《明清以来潍县城乡市场的发展与市场区位的变动》两篇报告。前者介绍了渼陂的变迁过程,并对这个过程的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山东潍县在明清时期的市场繁荣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市场区位变化的原因。分别由中心张力仁副教授和李令福教授进行点评。两位老师进行细心的指导,并对文章的修改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
    11月9日下午2:30开始,硕士三年级黄家芳和二年级的申丽英分别做了《“兕”非犀考》和《试析明清时期渭南县市镇》两篇报告。前者考证文献中的“兕”并不是犀牛,而是其它种类的动物。后者对明清时期渭南的市镇进行分析,对功能分布等做了详细的研究。邀请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点评,提出两篇研究报告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这次“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气氛热烈,尤其互动效果非常好,不仅本中心成员参加,还有不少校内外对历史地理感兴趣者慕名到场参加,大家对报告人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表示出自己极大的兴趣;同时,对由报告内容而引申出的一些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进行激烈地讨论,不管是报告人还是听众,都获益匪浅;低年级研究生反响强烈,他们表示有极大的热情准备参加来年的论坛报告。总之,这次论坛对我中心研究生学习、科研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有信心把“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办得越来越好!
10.卜风贤参加“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
   卜风贤2008年10月参加了中国农史学会和江苏省农史学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专门就轰动一时的陕西“华南虎事件”从农业历史角度予以审查研究,大会报告反响颇为热烈。2008年11月20-22日参加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中西方灾民生活比较研究》并作发言交流。2008年11月22日-25日,参加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学术研讨会。
    此外,卜风贤还参与了报刊、媒体采访。2008年4月接受《科学时报》“问粮系列”专访一次,全面介绍阐述了我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采访报告发表于2008年4月20日《科学时报》第一版。 2008年8月接受国家气象局《气象风云》专题片导演朱良东先生采访,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及其社会危害性、社会救助方式做了全面分析评价。
    2008年,卜风贤作为编委会委员之一的《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一书也于2008年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陕西省人大、陕西省政法委等单位组织首发式隆重推介发行。

11.“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8年11月14日—16日,“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启夏苑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甘肃、山西、江苏、内蒙古、陕西等地及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相关研究领域近50位专家学者和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与环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等院系研究生共70余人出席了会议,共提交会议论文和论文摘要57篇。与会代表围绕王社教研究员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变动与土地利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6JJD770018],对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类型、耕作制度和作物组合的空间结构变化、水利事业和土壤改良、土地资源的变动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中心前主任朱士光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我校特聘教授董治宝研究员、宁夏大学西部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平教授、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James Cook教授分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朱士光教授认为土地利用研究是历史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强调研究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重要性,指出土地利用研究要深入到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层面,要提高研究层次。董治宝研究员对沙漠化的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沙漠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乃平教授和侯甬坚教授分别对农牧交错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1945—1964年山西昔阳大寨村的改土造地过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James Cook教授则对20世纪前半期陕北生态的演化和国家开发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正如项目负责人王社教研究员所呼吁的那样,加强典型区域的个案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并解决问题,不少与会学者也做了相关发言。除了宋乃平教授和侯甬坚教授的细致分析外,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张慧芝副教授以史料、实地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汾河上游静乐县五家庄18世纪传统农业景观进行了复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李令福教授则从文化环保入手,详细讨论了文化环保事业对陕北白城则村现实与未来的影响。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是有所不同的。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室主任吕卓民教授对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李三谋教授对清代山西北部的土地利用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总结。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张希彪教授则重点研究了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胡英泽博士则以清代至民国的关中黄河滩地册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运用较小区域的滩地地权状况,不能推导出清初至民国的“关中模式”。
    多角度的研究能够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找出研究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少与会学者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张萍教授从风俗入手,通过对陕北各县风俗资料的梳理,详尽复原了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的利用方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教授利用发现于上海青浦区档案馆民国时期(1947年)原属江苏省青浦县的两个村镇王家浜、广富林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地籍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复原了当时的土地利用状况。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史红帅博士在相关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1840—1911年之间在黄土高原地区考察的西方探险家的活动及其著述进行爬梳,系统阐述了这些探险家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状况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促进对清代后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貌的复原。
    有关水利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安文理学院耿占军教授对清代陕北水利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做了深入研究,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程度受到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陕北水利发展的一般特征和时空特征正是上述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张天政教授从水利管理系统建、主要工程修筑着手进行考察,重点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陕西水利建设的原因及影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高升荣博士则从国家政策角度入手,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赋役政策以及官员的薪俸制度等方面来考查政府的政策制度对于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经营的作用和影响。
    与会众多学者还从其他诸多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张力仁副研究员从人地关系研究中尺度概念的界定、人地关系研究中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研究中尺度选择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尺度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等方面,论述了不同尺度域上人地关系的要素、结构、过程、功能之间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卢勇博士从人员设置、权限和内部关系以及运作模式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此外,咸阳师范学院王永飞具体探讨了民国时期陕西城镇人口演变及其规模等级,天水师范学院苏海洋讨论了渭河上游及毗邻区早期农业土地利用空间与工作方式的演变,包头师范学院吴超博士对元代亦集乃路的农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在区域上不属于黄土高原地区,但其方法、思路等都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本次研讨会准备充分,特色明显。一方面,与会代表来自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史、经济史、社会史、农史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探讨共同的问题,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学术思想、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交锋、交流和融合,反映了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惯倡导的多学科开放合作研究的理念。另一方面,有多篇研究报告具体到一个村庄土地利用过程的的细致分析和研究,反映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教育部基地项目的研究,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2.中心博士生参加复旦大学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
    2008年11月14-16日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邀请,本中心刘景纯副教授及姚文波、李大海两位博士生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
    来自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等九所高校的22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复旦大学满志敏教授、姚大力教授、安介生教授、李晓杰教授、樊如森副教授、韩昭庆副教授、段伟讲师、王大学讲师、邹怡讲师、徐建平讲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晏昌贵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景纯副教授,西南大学朱圣钟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受邀担任点评人。
    11月15日上午,主持人段伟老师宣布论坛正式开始。首先,由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满志敏教授致欢迎辞,他对来自国内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表示欢迎,希望论坛的成功举办能够为推动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并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培养青年学者成长的重要意义。致辞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三十余人共同合影留念。
    本中心姚文波、李大海两位博士生以《唐初以来方家沟流域地貌的演变与复原》、《明清地方政区层级变迁的再考察:以属州为中心——兼论“属州”与“散州”概念的规范化》为题分别进行学术报告,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16日下午,22位博士生报告完毕后,段伟老师代表满志敏、王振忠、张晓虹三位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领导发言,向积极响应并参与本次论坛的与会国内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表示感谢,并对举办这样一次博士生论坛的意义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段伟老师宣布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圆满结束。
    晏昌贵教授、刘景纯副教授、朱圣钟副教授分别代表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发言,大家一致认为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的成功举办首先得益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这是青年研究生之间的一次成功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前国内各培养机构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精神面貌。论坛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讨论十分激烈、思想碰撞的火花所处可见,希望今后论坛能够继续举办下去。
作为国内历史地理学专门研究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之一,本中心大力响应兄弟院校的邀请,积极参与本次论坛,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既加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和感情交流,又大大拓展了研究生们的学术视野,从而为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帮助。
13.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名古屋大学国际会议
    2008年11月21—25 日,“名古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人文学研究野外调查的现状与展望。会议由名古屋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名古屋大学承办,两校人文学科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校在副校长萧正洪教授率领下有12名专家与会,西北环发中心侯甬坚教授、张萍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召开前,名古屋大学高桥亨教授向陕西师范大学会议代表介绍了名古屋大学校史与发展概况,并陪同参观了图书馆、博物馆及校园。同时,侯甬坚教授为名古屋大学列席学者作了题为“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状况——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践为例的论说”的报告。
    11月22日,研讨会正式召开。大会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共分六个专场,就不同领域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第四场为历史地理学专场,侯甬坚教授就“中国南北方梯田演変的田野調査和本文分析”、张萍研究员就“农牧交错地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的互证”的题目做了大会报告。最后一场报告(哲学和社会学专场)里,萧正洪教授做了提为“水资源与乡村文化——以清及民国陕西渭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的报告
    11月24日,在日本名古屋市参加国际会议后,本日冒雨参观了德川美术馆、蓬左文库、名古屋城及第61回菊花大会、热田神宫。
    经过两天的学术交流,双方专家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达到预期目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闭幕式上萧正洪教授和名古屋大学江村治樹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一致认为本届会议是继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西安•名古屋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为两校从事人文学科工作者提供又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双方研究学者的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推动了中日学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4.托马斯•韦洛克教授访问中心并作学术报告
    2008年11月27日下午,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托马斯•韦洛克(Thomas Wellock)教授应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在雁塔校区启夏苑多功能厅作了题为《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的精彩演讲。这是韦洛克教授本周访问西北环发中心从事学术交流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与中央华盛顿大学沟通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
    托马斯•韦洛克教授,1995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民众呼声:反对加州核电站(1958-78)》,评审委员中包括著名的美国环境运动先驱卡罗琳•麦茜特。韦洛克教授先后在美国多所高校任教,目前任职于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他长期致力于美国环境史、西部史和冷战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出版有《民众呼声:反对加州核电站(1958-78)》(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8年)、《守望国土:1870-2000年间的自然与环境保护运动》(伊利诺斯州威灵:哈兰•戴维森,2007年)等著作,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
     11月27日下午,由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专家白建才教授评议,西北环发中心史红帅博士翻译,韦洛克教授为到场师生作了题为《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的精彩演讲。在报告中,韦洛克教授从美国保育主义运动、自然保护运动和城市环保运动的概念和源流讲起,精辟概括了“荒野”概念的形成与嬗变,指出美国“荒野”一词在白人、印第安人和法律三个层面上的内涵与外延,强调“荒野”对于美国国家与社会的特性、民众精神和心理的影响。韦洛克教授还就美国国家公园形成过程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美国国家公园的创建对于国民自然观的塑造,以及美国自然观、荒野观和国家公园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韦洛克教授在演讲中还展示了大量图片、油画等,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极大兴趣。
    整场报告气氛热烈,互动环节尤其突出,为美国学者和到会师生留下了难忘印象,也大大促进了我中心与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的友谊与合作。

15.“城市遗址保护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2月6日,由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城市遗址保护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启夏苑召开。会议经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肖爱玲秘书长的精心筹备,会前编印了交流论文集,邀请了来自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理学院、陕西省教育学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市社科联以及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环发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会议主题集中于西安城市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隋唐长安城考古、西安历史地理学等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和交流。 
    上午8点30分,会议开幕。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致欢迎辞,并主持宣布了学会增补副会长、理事等事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西安市社科联姚管兴处长、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分别讲话。9点30分,学术研讨活动正式开始。会上共有15位城市遗址保护与西安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专家及研究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下午6点10分学术报告结束,西北大学李健超教授做总结报告。首先,李先生坦言此次研讨会是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规模最大、安排最为紧凑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继而,他还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今后在西安历史地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与会的中青年学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下午6点30分,学术研讨活动结束,会议闭幕。会前提交的论文有: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朱士光
西安经验………………………………………………………………刘克成
唐长安城南区…………………………………………………………吕卓民
汉唐长安饼食文化综论…………………………………………………………贾俊侠
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张  萍
对西安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王社教
尊重历史 善待历史 还原历史……………………………………………………尤  涛
唐长安城的考古与实态………………………………………………………………何岁利
唐代长安的旅舍………………………………………………………………………韩  香
西周时期宗周都城地位的演变……………………………………………………潘明娟
翠微宫地望:环境、景观及其变迁………………………………………………于风军
西安周边地区考察记…………………………………………………………………赵  斌
对望与审视:近代西安城中西交流研究的若干思考…………………………史红帅
渼陂的历史变迁………………………………………………………………………陈云霞
隋唐长安城空间秩序及其等级规范………………………………………………肖爱玲
清末“新政”对西安城市空间功能转型发展的影响…………………………任云英
兴庆宫公园规划设想…………………………………………………………王天航,姜小军
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李令福
唐代初期长安城周边的战略形势与防御问题研究……………………………史  兵
西安回民来源探析……………………………………………………………………郝美卿
关于子午峪口金可记摩崖石刻刻石时间的几点思考…………………………冯  瑞
大明宫的布局艺术……………………………………………………………………陈  扬
隋唐两京空间形态对《考工记》营国传统的发展与革新……………………………胡  方
16.侯甬坚参加深圳大学主办基地主任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活动
    12月13日,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在深圳大学参加基地主任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活动,做了题为《历史视野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言。12月14日上午参加了由深圳大学组织的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参观活动。
17.朱士光侯甬坚参加“清代地理研究学术讨论会”
    12月19-21日,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在北京香山饭店参加“清代地理研究学术讨论会”。 朱士光教授在会上做了“清史生态环境志”方面的报告,侯甬坚教授以《天鹅池、白崖湖的消失——对明清多种< 华州志>记述的追访》为题,做了发言。
18.柯慕贤教授结束驻所研究顺利回国
    2008年12月21日,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柯慕贤(James A. CooK)博士结束为期4个月的驻所研究,离开西安返回美国。柯慕贤教授是应中心邀请,于2008年9月初来我中心进行驻所研究的。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柯慕贤教授在聘期内为历史地理专业2008级研究生开设了“美国的亚洲学研究导论”课程,共60课时;于9月下旬、12月上旬分别赴新疆和陕西榆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加了中心于2008年11月14至16日召开的“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20世纪前半期陕北生态史”的学术报告;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区域历史地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张青瑶合作撰写了“历史视野下的西部大开发(1911—1979)”论文;并于2008年9月18日和12月18日在文科科研楼分别做了题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 、“18世纪中叶新疆生态和社会变迁”两场学术报告。此外,柯慕贤教授还积极关注我单位学科建设的发展,在他的积极联系下,我中心于2008年11月27日邀请到美国知名环境史专家、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主任Thomas Wellock教授作了题为“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学术报告,进一步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柯慕贤教授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心爱护,充满热情,对科研充满激情,表现优秀,圆满地完成了岗位职责。柯慕贤教授4个月的驻所研究不仅开阔了我校历史地理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能力,还使他们领略到了美国学者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了解到美国学者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对于促进我校历史地理国家重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与国外的学术联系,扩大对外学术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