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9年第2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王社教研究员赴美国访问并出席亚洲研究学会2009年年会
         2、中心2009年基地会议确定
         3、9名研究生参加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项目野外调查工作
         4、“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王社教研究员赴美国访问并出席亚洲研究学会2009年年会
应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主任Thomas Wellock博士邀请,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于2009年3月23日至4月3日对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进行了访问。
王社教研究员这次访问美国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亚太研究项目组等共同申请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西部开发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和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有长期的合作计划。 2003年至2006年,双方曾就“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项目进行过合作研究。2006年,我中心史红帅博士在中央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2008年,中央华盛顿大学James A.Cook博士作为客座教授来中心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驻所研究,并为中心研究生开设“美国的亚洲研究导论”课程。2008年底,由中心王社教研究员和史红帅博士作为主要合作者申请的中央华盛顿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西部开发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和水政策”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批准。访问期间,王社教研究员分别会见了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主任Thomas Wellock博士和项目组美方主要成员,就双方今后的进一步合作计划、项目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4月2日下午,王社教研究员应邀为中央华盛顿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水与中国的历史都市——西安的发展”学术报告。
 4月26日至29日,王社教研究员还应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AS)执行理事Michael Pascha先生的邀请,出席了在芝加哥Sheraton 酒店举行的2009年年会。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是目前全世界从事亚洲研究最大的学会组织,在全世界拥有7000多名会员。共有30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举行了近250个小组和圆桌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除来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外,还有商人、图书出版以及其他对亚洲文化、宗教、历史和语言有浓厚兴趣的人员。4月29日上午,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在“西部大开发十年评估”专题会议上作了题为“西安的水荒及其解决”学术报告,受到有关研究者的关注。
2、中心2009年基地会议确定
2009年中心基地会议确定为“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环境基础学术研讨会”,地点在西安市。这次会议是以2007年中心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项目批准号:07JJD770108)为中心,围绕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展开设计的。从2000年西北环发中心基地建立以来,中心一直支持基地会议围绕基地项目来展开,以有效推动基地研究项目的开展。
此次基地会议的召开时间确定为10月份。陕西师范大学65周年以学术交流为主的校庆活动,时间在9月15日~11月15日。因此,本次学术研讨会自然成为学校校庆活动的内容之一。
 研讨会已确定的会议议题有:(1)地理环境与西北地区市场结构演变之关系;(2)西北地区的交通、城市与市场关系;(3)西北地区的人口、部落、民族与市场形态;(4)西北地区各历史时期城镇、乡村市场典型个案研究;(5)西北地区市场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6)西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等。
3、9名研究生参加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项目野外调查工作
进入3月,在李令福、张萍等老师的协助下,应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项目专家的邀请,中心选拔了九名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作为考察队员参加“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他们是祁远虎、赵志强、刘亮、王世伟、王茂迎、吕强、周慧清(女)、杨方方(女)、褚清磊(女),一同参加的还有本校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的两名队员。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中心一向提倡不断寻找和开拓能够有效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途径,此次同陕西省文物考古系统合作,派出研究生参加“陕西省早期长城资源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即为一项具体内容的实施。
此次野外调查及室内整理工作,前后将历时五个月。在4月5日早晨送走九名考察队员后,中心主任侯甬坚收到短信,内容是:“侯老师,您好!谢谢您和中心对我们九名科考队员的关怀!在未来的半年中,我们一定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4、“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武威市人民政府和武威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于2009年6月15—19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武威市文博系统代表共60多人聚集一堂,围绕河西走廊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农牧业及发展模式、荒漠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以及历史文化与文物考古等主题,共同研讨了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在会议开幕式上,首先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致开幕词,他着重强调了研究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性,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对本次研讨会提出殷切期望,表达了对与会代表的良好祝愿和对武威市政府、武威市博物馆大力支持的感谢。武威市人大副主任邸亮致欢迎词,诚挚地希望各位与会专家代表为河西走廊人地关系和武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河西走廊是我国内地与西北边疆以及中亚各国相互沟通与联系的重要通道,具有极为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随着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变,尤其是河西走廊绿洲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使得对其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日益突现,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讨论。在此次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王培华教授对20世纪水利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对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作了详细的阐述,她认为根据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通过上下游之间、县内各渠坝之间、渠坝内各用水户之间三次分水和修渠人夫使水、记亩均水、按粮均水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利纷争,地方政府在调节用水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的分水制度不仅在当时是先进的,对现在的“资源水利”制度创新也有借鉴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陆地水的分布和变迁作了细致的研究;西北大学吕卓民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潘春辉博士分别对明代河西的水利建设和清代河西的水利开发与环境的变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兰州大学李燕博士则以近代以来的水案为例对河西走廊人口与生态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西北师范大学张勃教授分析了黑河中游张掖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引起的环境效应;张力仁副研究员则对民勤绿洲沙漠化的自然背景作了系统分析;姚文波博士阐述了历史时期陇东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董志塬地貌的影响;本中心硕士生刘亮、邢卫、王茂迎分别分析了黑河、党河和疏勒河流域的环境变迁及其制约因素,李情分析了甘肃地区砂田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李静论述了乾隆时期武威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袁黎明对隋唐时期环境变化对甘、凉二州市场地位的影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栾晓丽研究了唐前期政府对凉州的经营及其影响,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多角度的研究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找出研究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不少与会学者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天水师范学院苏海洋和晏波博士对两汉以前河西走廊人地关系转型和交通格局的演变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在距今4500年前,河西走廊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经济,此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河西走廊开始向半农半牧和畜牧经济转变,汉代在河西大开屯田,其经济形态又开始向农耕经济转变,受经济形态影响河西走廊的交通格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将经济形态的转变与交通格局的演变联系起来,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西北大学赵斌教授对西夏河西地区的民族与地理分布作了细致研究,宁夏大学李新贵博士对宋初河西蕃部的地域整合作了严谨地考释;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对丝绸之路陇山以东段走向进行了考察,对其具体的走向有了新的认识;武威博物馆梁继红馆长详细论述了西夏对凉州的经营;兰州大学王晓晖博士分析了唐前期河西地区军事体系的构建及其空间格局;河西学院高荣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刘再聪教授分别对汉魏时期的河西文化和河西的墼作了论述;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吴浩军教授对《陕西行都司志》的存佚作了考释,得出其并未消失的结论,并着手收集整理,为西北地区研究再添新的史料,与会专家都热切期待这部著作的问世。
 
还有很多专家为武威市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根据武威市的自然和经济现状,提出大力发展“死海养生游”、绿洲变迁警示游,并对武威市大面积戈壁滩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得到武威市各界的高度重视;本中心刘景纯教授以城市意象为题对武威市旅游业的发展作了若干设想,提出将武威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西北地区休闲娱乐中心和避暑圣地的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武威博物馆于光建馆员对风水空间模式在明清河西走廊城市景观营建中的应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马强教授以唐代凉州诗为题分析了丝路城市的诗化空间,对武威旅游业的建设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
 
另外,甘肃省文博系统的代表介绍了河西地区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情况。张晓东先生从地名、环境和历史三个方面对《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作了考释,认为碑铭的记载对研究嘉峪关的命名、嘉峪关周边的环境及研究明代关西七卫具有重要意义。武威博物馆黎大祥馆长介绍了武威城的历史沿革情况,党寿山先生对马踏飞燕作了新的研究和解释,孙寿龄先生展示了其亲手制作的泥活字及其印刷作品,有力驳斥了韩国学者中国泥活字印刷术不存在的说法,捍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此次研讨会准备充分,特色明显,采取大会发言、专家评论、代表问答和学术沙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学科分析和具体个案的研究,对河西走廊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会后专家学者前往天梯山石窟、白塔寺、武威沙漠公园、雷台和民勤沙漠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有力的推动了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的研究。
 
此次会议召开期间,正值武威市天马旅游节召开,与会代表应邀出席了武威市天马旅游节开幕式并观看了文艺演出,在大气恢弘的西凉乐舞表演中,人们仿佛回到了梦幻中的西凉,不仅再现了武威城辉煌的过去,也使人们领略了武威多彩的风俗民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