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一书出版。
刘景纯《宣德至万历年间蒙古诸部侵扰九边的时间分布与地域变迁》一文发表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李大海《清代“北五省”地理概念考》一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侯甬坚《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一文发表于《西域研究》2009年第1期。
岳云霄、王社教《欧洲环境史学会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张萍《风俗所见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民国时期陕北为例》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张萍《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的发展与牲畜产品输出》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期。
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一文发表于《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张青瑶《明清晋北蝗灾统计特征及灾情分析》一文发表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一书出版。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一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本书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研究项目成果,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基金资助。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2、刘景纯《宣德至万历年间蒙古诸部侵扰九边的时间分布与地域变迁》一文发表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宣德至万历时期历时190余年,蒙古诸部相继雄起,频繁南下侵扰。本文从蒙古诸部侵扰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变迁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诸部侵扰的时间分布特点、侵扰地域的差异,以及主要部族侵扰的时空变迁特征,期望能对这一复杂历史过程的认识有所裨益。
3、李大海《清代“北五省”地理概念考》一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对比《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和《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发现官文书中的“北五省”一词在雍正年间逐渐成为专有地理概念;研究表明,以往忽视的“陕西(省)”一词,在清代文献中极有可能和“江南(省)”、“湖广(省)”类似,存在旧省名长期沿用的现象,其区域包括分省后的陕西和甘肃;据此,“北五省”的范围有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六省;“北五省”的出现既是明清时期高层政区不断调整的结果,也是南北方区域社会发展差异日益明显的反映;随着民国初年政治形势变化和新地理概念的出现,“北五省”一词最终消失于历史舞台。
4、侯甬坚《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一文发表于《西域研究》2009年第1期。
西昆仑山脉出山径流尼雅河,系依赖上游源区冰川融化及山区降雨才得以形成。进入平川
区、尾闾地区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条件及其下垫面作用下,尼雅河水渐渐消失。一百年来的尼雅遗址考察、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尼雅河来水等水源逐渐匮乏的事实,魏晋后尼雅行政建置丧失于交通价值的下降,喀帕克阿斯干村以北居民点,则最后废弃于彻底无水接济。
5、岳云霄、王社教《欧洲环境史学会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发表于《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欧洲环境史学会自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次国际性环境史学术会议,会
议的成功召开,使其迅速壮大成为促进环境史在欧洲发展的学术重镇之一,成为欧洲具有
影响力的环境史研究学术组织。2007年6月,该学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了第四次环境
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环境联系:欧洲与广阔世界”,旨在回顾从欧洲15世纪的殖民
扩张开始迅速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本次会议议题主要围绕大会主题展开讨论,在继承历届
会议关于环境史基本范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气候重建与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史、资源管
理史、食品加工、环境污染史的研究,同时海洋环境史、宗教景观史、极地环境史和战争环境
史等为此次会议的特色研究议题。通过以上议题的整理,以期能够在选题、方法、思路、材
料运用等方面对国内环境史学者有所启发。
6、张萍《风俗所见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民国时期陕北为例》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社会风俗是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作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之上的社会生产直接影响到各方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通过对地方民俗资料的挖掘,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地方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复杂性。民国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由于人口少,社会生产方式以农牧兼营为主。在长城沿线,尤其定、靖一带土地利用方式以牧地为主,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羊肉、裘皮成为当地人重要的衣食之源。黄河沿岸以花红、枣树较多,且生产当地特产果丹皮、醉枣等。一方面,黄河滩地适宜树艺成长。另一方面,沿河方便的交通条件,可进行商品交易,以至佳县、吴堡等县大多较内地富裕。在各主要自然区中仍有地理分异现象存在,各地土地利用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
复杂性。
张萍《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的发展与牲畜产品输出》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期。
本文选取了清代陕西较重要的产业——农村畜养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地域发展特征,牲畜市场的结构与分布,牲畜输出,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的年牲畜交易量。指出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遍在的农家耕畜需求以及作为交通工具役使,促进了农村畜养业的发展。另外,本地地近塞北,处于农牧分界地区,陕北部分州县半农半牧,故畜牧业发达。牲畜的交易与地方良种培育具有地缘优势,陕北“佳米驴”,关中“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骡”在清代均形成地方品牌,是清代陕西对外输出的牲畜良种,在全国颇具知名度。这里每年牲畜交易十分频繁,牲畜市场发育最完善。清末陕西年牲畜交易量大体在20—40万头之间,牲畜税是地方商品中征收最多的税种,也构成陕西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与补充。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清代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别于其它经济发达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8、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一文发表于《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1978~2008年,国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收获有目共睹,其中也包含了此前阶段学界科研
工作的诸多成绩和经验。在取得历史地理学性质归属地理学共识后,作为学科两大基本骨架之一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在1970~1980年代呈现出一种兴盛局面。自从1990年代初倡导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以来,其研究盛况一直延续至今,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反而呈式微之势,这在较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研究对象固有的自然或人文性质的差别。就研究本身的动力因素而言,学者们自觉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努力和对历史地理学学术价值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两种相互交织而又风格别具的治学理念。环境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史)、GIS技术、环境史等学科或研究思潮的接续浸润,推动着历史地理学科朝着多样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借鉴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我国历史地理学界面临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的高难度任务,还需要讨论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范式。探讨学界最近30年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评论学科组织系统、学界动态反应、学术研究功能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方向,树立国际视野,将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学术层次。
9、张青瑶《明清晋北蝗灾统计特征及灾情分析》一文发表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通过搜集史料,对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虫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灾分布呈不均衡性,发生次数较多的时段为1340~1359,1520~1539,1560~1579,1640~1659,1820~1839;1520年之后蝗灾发生频率较高,1380~1520年出现一个“无灾”期;晋北蝗灾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五六七月间,夏秋蝗可能会连续发生;晋北蝗灾主要发生在大同府、保德州、定襄、五台等地;旱蝗相继,关系密切,时常引起饥疫等灾荒。从典型个案分析,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反复成灾,灾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