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侯甬坚前往复旦大学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开设讲座
2、侯甬坚等参加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3、我中心青年学者参加第14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4、朱士光教授、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参加“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5、我中心张萍研究员参加“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侯甬坚前往复旦大学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开设讲座
7月12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的首次“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开班,中心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开设讲座。这次研修班的开设旨趣是:清理学科发展的问题,检讨既有的研究方法,探索学科发展的方向,分享历史地理最新理念,加强与相邻学科间的渗透。在参加开班仪式后,13日下午,侯甬坚教授向上百名听众讲授了“过去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研究路径”题目,讲授提纲为:1)一个总的估价:人类经济活动可以改变生存环境的面貌;2)近代以前的社会、技术条件;3)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方式;4)过去人类活动的作用因时因地因背景而异;5)如何判断和证实环境被人“破坏”了?6)人类如何才能减少因自身而出现的灾难?讲授完毕,随即就学员提出的十多个有趣和广泛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和交流。
西北环发中心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此次研修班的活动报有极大热情,在名额限制的情况下,有高升荣、曹志红、程森、喻曦等接受选拔推荐,参加了研修班的全部活动。此外,还有多名西北环发中心毕业的历届研究生,以不同身份听取了研讨班上的所有讲座。
2、侯甬坚等参加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2009年8月4-8日,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WCEH)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召开,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及其指导的曹志红博士生、康蕾硕士参加了这次盛会。本次会议是历史学新盛学科——环境史研究领域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大聚会,标志着环境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发表了400多份学术报告,与会者就极其广泛的环境历史问题展开了面对面、深入和集中的对话,达到了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研究心得和信息的目的。
这届大会的主办方是国际环境史组织联盟(ICEHO)和丹麦王国的洛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当地生计与全球挑战: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大会所确定的宗旨是:召集全球学者探讨历史上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全球环境史研究者架设交流的桥梁。
按照大会组织者征集论文的形式要求,侯甬坚教授及其历史动物研究小组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中国历史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Wild Animals in Chinese History)的题目投稿后,经过会议组织的匿名审稿,获得了海报论文的录用资格。这一题目所包含7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侯甬坚、曹志红、张洁、康蕾、黄家芳、陈海龙和滕馗。
8月4日下午,在大会专门安排的海报论文交流大会上,曹志红博士生代表历史动物研究小组,就海报内容做了认真简捷的陈述。在会场外的大厅,历史动物研究小组制作的专题海报,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观看和询问。在会场外的展示台上,已被小型化的海报印制品,由于可以自由拿取,尤其受到感兴趣学者的欢迎。对于具有交流和合作研究意向的学者,还得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动物研究小组已发表论文汇集》资料的赠送。
另外,康蕾硕士的《文化行为与动物生存——1400-1600贡狮活动与亚洲狮的生存危机》(The Cultural Behavior and Animals’ Life—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ibute and Asiatic lions’ crisis, 1400-1600)一文,由于选题的重要性,得到了大会的单独邀请。8月6日上午,在一个关于历史动物的分报告会上,康蕾硕士完成了自己的报告,并同多位有兴趣的学者进行了交流。
此次侯甬坚教授及其学生参加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向会议报告了历史动物研究小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同与会的其他5名大陆学者、5名台湾学者、更多的国外学者建立了密切或初步的联系。此次外出交流,得益于《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的公布实施。在“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之下设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对于广大研究生积极投入学术研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所起的作用将不可限量。
【附件】
已撰写的历史动物研究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侯甬坚教授):
1、陈海龙:《台湾岛西部平埔地区野生鹿类资源分布变迁研究》(2009年6月通过)
2、黄家芳:《中国犀演变简史》(同上)
3、康蕾:《环境史视角下的西域贡狮研究》(同上)
4、滕馗:《中国历史时期人们对熊类的认识和利用》(同上)
5、张洁:《历史时期中国境内亚洲象相关问题研究》(2008年6月通过)
6、孙欣:《历史时期川渝地区大熊猫的分布及其变迁》(同上)
7、曹志红:《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资源》(2004年6月通过)
已发表历史动物研究方面的论文:
1、曹志红:《历史上新疆虎的调查确认与研究》,《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第34-49页。
2、黄家芳:《“兕”非犀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81-84页。
3、曹志红、王晓霞:《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史林》2008年第5期,第50-57页。
4、侯甬坚、张洁:《从猎取到饲养:人类对付猛兽方式之演变》,《野生动物》2008年第5期,第257-258、278页。
5、滕馗:《历史时期熊类认识及利用情况初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第80-84页。
6、侯甬坚、张洁:《人类社会需求导致动物减少和灭绝:以象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7-21页。
7、曹志红:《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8-180页。
8、曹志红:《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兽类与生态环境初步探讨》,《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6-127页。
3、我中心青年学者参加第14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2009年8月23-27日,第14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简称ICHG,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在日本京都大学召开,我中心史红帅副研究员、高升荣博士、杜娟博士生和胡方博士生等四位青年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国际历史地理学界的盛会。
欧美历史地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倡议举办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为当今国际学术界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理学大会之一,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议语言为英语。第13届大会于2006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第14届大会是该学术会议首次由东亚国家学术机构独力承办。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位学者在夏末之际齐聚美丽的京都大学,就近年来各自在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所作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法进行交流。
在学术成果的交流方式上,此次大会采取了国际通行的专场报告与展板陈述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此次大会提交论文的内容,组委会将专场报告安排在6-8个会场同时进行,学者可依据提前下发的材料了解感兴趣的内容,并前往听取、交流。在专场报告举行的同时,部分参会代表则通过论文展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
此次大会涉及探讨的历史地理学问题极其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乡村地理、历史政区地理、历史地图学、环境史等,而且有众多该领域知名学者进行专场报告,如国内历史地理学界熟知的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地理杂志》主编、当代西方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阿兰•贝克教授(著有《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还有2005年曾经到访我中心的德国环境史学家约阿希姆•拉德卡教授(著有《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
参加大会的中国学者除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外,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香港和台湾的数所大学与研究机构,这些以中青年为主的历史地理研究者,向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展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8月26日上午,史红帅副研究员在历史城市地理(近代城市)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清代后期西人所记西安城景观研究》(Research o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Xi’an Recorded by Westerners in Late Qing Dynasty——Mainly Based on English Literatures)的报告,并回答了德国环境史学家拉德卡教授、日本和歌山大学水田义一教授等代表所提出的问题。8月27日上午,博士生胡方在历史城市地理(古代城市)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隋唐长安与洛阳空间格局演进中的功能定位》(Function Orientation Embodi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hang’an and Luoyang in the Sui and Tang Period)的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问答交流。
在此次大会上,高升荣、杜娟博士分别以《灌溉工程发展与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为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Works——Research on Guanzhong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关中地区的农业景观与土地利用》(Agriculture Landscape and Soil Utilization in Guanzhong Area)与参会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
按照大会安排,我中心学者对京都、奈良等日本古代都城的历史街区和考古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由此更加深了对唐都长安城布局的认识,也充分体味到了唐代长安在东亚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在此次大会上形成决议,第15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将于2012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
四位青年学者参加此次大会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西北环发中心的资助与支持,这对西北环发中心国际交流工作的发展与青年学者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学者不仅与国内外同行和新老朋友进行了大量联系、沟通,开拓了今后进一步交流的渠道,了解到了国际历史地理学界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历史地理研究机构的动态,而且积极宣传了我中心的历史地理研究状况,大大促进了国际历史地理学者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深入认识。
4、朱士光教授、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参加“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2009年9月18日至20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联合举办的“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郑天挺先生是中国古代史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和宗师之一,建国初年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50~60年代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为中国历史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今年正值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优良学术传统,推动新时期中国古史研究的继续发展,以上诸单位决定联合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各断代、专门学会负责人和知名学者共同探讨一系列重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松义研究员、徐苹芳研究员、商传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宋德金编审,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邓小南教授、朱风瀚教授、张希清教授、李孝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彭云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包伟民教授,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安徽大学卞利教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集美大学葛金芳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刘志伟教授,暨南大学张其凡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孟繁清教授,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黑龙江大学胡凡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王德忠教授,吉林大学程妮娜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赵毅教授,西北大学陈峰教授,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中见立夫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俊民教授,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冯尔康教授、南炳文教授、李治安教授、常建华教授等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研究所和相关机构的130余位知名专家出席了会议。我中心朱士光教授和王社教研究员也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举行了17场共84个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上古史、中古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郑天挺先生治学与史学史、制度与军事、社会史、经济与社会形态、思想文化、历史地理与环境史各领域。在9月18日上午进行的开幕式上,朱士光教授应邀作大会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最近十年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课题”。在9月18日下午进行的第一场分组学术报告上,王社教研究员作了“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学术报告。王社教研究员还分别担任了9月19日上午第五场学术报告评论人和9月19日下午第八场学术报告的主持人。
另外,我中心侯甬坚教授也向大会提交了题为“社会历史关注中的‘气候解释’倾向——立足于多学科的观察和分析”论文提要,因为有其他任务,未能出席本次会议。
5、我中心张萍研究员参加“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创办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大学共同举办,于2009年9月23—25日在西安唐华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创新,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会议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等近二十余高校科研院所,均为近年来活跃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一线的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研究员、副总编辑周溯源编审等到会。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震院长、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袁祖社教授及我中心张萍研究员受邀参加此次学术盛会。各位代表均就本领域前沿学术问题展开研讨,堪称是一次活跃思维、启发心智的学术盛会。张萍研究员作了题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科学阐释——基于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考察”的报告。提出在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当中应注意理论与方法的更新,不仅要不断地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新的研究手段,而且对于历史过程的考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另外,中国历史悠久,文献遗存丰富,发掘一系列典型的研究案例,可以为全球环境的重建提供很好的研究基础,应该说中国悠久文明历史对目前环境变迁研究贡献是巨大的,挖掘新材料,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案例,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今天全球化过程中建立中国历史地地理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将具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