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9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中心博士生参加复旦大学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
2.王社教研究员等参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3.西北环发中心迎校庆65周年:辛德勇教授、吴松弟教授专场学术报告会
4.“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环境基础” 学术研讨会召开
5.王社教研究员出席陕西省公路局《中国路谱•陕西卷》评审会
6.妹尾达彦教授从伦敦专程来我校做校庆专场学术讲座
7.中心科研人员参加“清代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8.史红帅博士赴日本作学术交流
9.侯甬坚参加“黄河学”高层论坛
10.朱士光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参加“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
11.张莉博士赴日本任“东亚环境史•民族史•社会史研究教育项目”的客员研究员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中心博士生参加复旦大学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
2009年10月17-18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部、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如期举行,本中心杜娟、程森两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旧资料•新方法”,来自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复旦大学等17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复旦大学吴松弟、张晓红、张伟然、安介生、李晓杰、傅林祥、朱海滨、杨伟兵、段伟、邹怡等老师莅临本次论坛并担任论坛评论人和指导教师,本次论坛所提交的文章在历史政区地理、经济地理、地理学史、文化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史诸方面均有涉及。
     10月17日上午,主持人张晓红老师宣布论坛正式开始。随后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满志敏教授致欢迎辞,满志敏先生对来自国内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的博士生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了他对青年博士生为历史地理学贡献力量的期望,并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进行过程中,各兄弟院校博士生均做了报告,大家相互提问,积极讨论,气氛紧张而激烈。本中心杜娟、程森两位博士生分别以《人为土形成的历史考察——基于关中平原高陵县古城村塿土剖面的个案研究》、《犬牙相制的空间立体性——以明代直豫晋交界地区为例》为题进行报告,复旦大学李晓杰、傅林祥、杨伟兵、朱海滨等老师分别作了点评,随后博士生们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和建议,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18日下午,博士生报告完毕,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圆满结束。段伟老师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向积极参与本次论坛的国内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表示感谢,并对本次论坛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王社教研究员等参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主办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荷兰、韩国和北京、河北、内蒙古、湖北、浙江、山西、山东等地地方学会的领导及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11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和邹志伟博士也应邀到会,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了21日上午的分组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西安的‘水荒’及其解决”的学术报告。
3.西北环发中心迎校庆65周年:辛德勇教授、吴松弟教授专场学术报告会
2009年10月22日、24日晚,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辛德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吴松弟教授应邀访问我中心,在我校启夏苑学术报告厅分别做了题为“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和主要表现》的专场学术报告。
    辛德勇教授从清末叶昌炽所著《语石》一书对存世石刻舆图的论述中找到问题,提出阜昌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并非是前人所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传世舆图,并提到存世的古代石刻地图,尚有北宋神宗元丰三年镌刻的吕大防《长安图》残石;今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存的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刻制的《唐太宗昭陵图》和北宋徽宗宣和三年上石的《九域守令图》,这三种石刻地图的刻制年代,都要早于《禹迹图》和《华夷图》。作者进一步阐释,叶昌炽之所以特别推崇阜昌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独特史料价值。《禹迹图》和《华夷图》反映的都是全国舆地总图。从内容上看,《禹迹图》的基本着眼点,是在宋代的政区图上反映《禹贡》所记载的上古地理,同时也注有一小部分唐代以前的政区名称,而且是传世中国古代地图中最早使用“计里画方”法表示比例尺的实例,因而,在地图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华夷图》则是在宋代政区范围的基础上,一并反映周边“四夷”的地理位置。随后辛德勇教授更深一步剖析了两幅古地图的相关内容。首先认为《禹迹图》与贾耽所著的《海内华夷图》无涉。作者从阜昌石刻《禹迹图》的传承渊源入手,在历数了从清末到民国期间中外众多学者均推测阜昌石刻《禹迹图》出自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之后,以绘制技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为切入点,指出阜昌石刻之《禹迹》、《华夷》二图虽然同刻于一石,但事实上在这两幅地图之间差异很大,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并以此为依据,指出前人所推断的阜昌石刻《禹迹图》出自贾耽《海内华夷图》,是缺乏可信依据,不能成立的。接着,探讨了《禹迹图》与宋代的《禹贡》学的关系,认为《禹迹图》的出现是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一部解经地图的形式出现的,作为反映《禹贡》地理的地图。有关贾耽《海内华夷图》的流传和阜昌石刻《华夷图》的出现问题辛德勇教授也做了阐述,结合《华夷图》在宋代出现的时代背景,认为阜昌《华夷图》是出自贾耽《海内华夷图》的宋人石刻地图。最后,作者又进一步以历史地理的眼光谈到《禹迹图》碑与北宋时期关中的碑刻地图问题,认为石刻《禹迹图》率先出现于关中,并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其产生原因与北宋时期关中地区的石刻文化形态应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北宋时期关中形成了以安氏家族为代表的关中刻工,而这又与隋唐以来关中积累的碑刻文化基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整场报告,辛德勇教授用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对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的渊源、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在场的专家和同学被深深吸引,会场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安静聆听。会末,辛德勇教授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面对种种的疑问,辛教授耐心地作了解答,体现出一位著名学者的严谨与渊博。报告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会后凡参与此次报告的师生均感到受益匪浅。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地理格局的背景与基础,对我国现在经济的布局与发展也有很大裨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吴松弟教授认为近代开埠通商及其引起的先进生产力的传入是近代中国经济市场化、外向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而先进生产力又是按照“港口——腹地”理论,由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地带沿主要交通路线向广大的内陆推进的,这是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主要表现在全国和地区间物流主要流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中心、全国交通布局由以首都和省会为中心转变为以港口城市或省会为中心、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海沿江沿线(铁路)成为城市主要分布地带、区域经济中心由传统的行政中心城市转移到口岸城市和交通中心城市、以沿海主要口岸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形成近代经济区、香港和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两只带头羊、中国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从南北差异为主转化为东西差异为主八个方面。吴松弟教授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与表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场的专家和同学被深深吸引,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参加报告的师生与吴松弟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面对同学的疑问,吴教授热情耐心地作了解答,场面热烈,报告圆满,参与报告的师生均感到受益匪浅。
4.“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环境基础” 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9年10月23日—25日,“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环境基础”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启夏苑如期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致开幕辞,张萍研究员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近50篇。与会代表围绕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特征与意义为中心,针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致欢迎辞。他着重强调了研究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的重要性,并对本次研讨会提出殷切期望,表达了对与会代表的良好祝愿;北京大学的辛德勇教授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讲话,给与此次会议很高的期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虹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话,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张萍研究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作为本基地重大课题的牵头人,对此项研究工作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阐述了本课题的预期研究目标。
    研讨会上,中心前主任朱士光教授、北京大学辛德勇、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南开大学许檀教授做了主题发言。我中心张萍研究员、刘景纯副教授、史红帅副研究员、李大海博士、潘威博士提交会议论文并做专题发言。会议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展开:(1)地理环境与西北地区市场结构演变之关系;(2)西北地区的交通、城市与市场关系;(3)西北地区的人口、部落、民族与市场形态;(4)西北地区各历史时期城镇、乡村市场典型个案研究;(5)西北地区市场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6)西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等。六场报告会,各有侧重,会场气氛热烈,新的观点时有闪现,引用材料涉及外文、汉简、水利史、法学、档案资料、地方志等。论证充分,结论客观,给了大家很多启发。
此次研讨会准备充分,特色明显,采取大会发言、专家评论、代表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学科分析和具体个案的研究,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环境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专家认为,研讨会从深度与广度上均极大的推动了本项研究的进展,使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5.王社教研究员出席陕西省公路局《中国路谱•陕西卷》评审会
2009年11月5日下午,陕西省公路局召开《中国路谱•陕西卷》评审会,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作为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王社教研究员对《中国路谱•陕西卷》(送审稿)整体上做了肯定,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从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交了长达3000余字的书面详细评审意见。
6.妹尾达彦教授从伦敦专程来我校做校庆专场学术讲座
2009年11月8日,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的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妹尾达彦教授和夫人,应我校西北环发中心的邀请,专程飞抵古都长安,下榻启夏苑专家楼。11月9日下午,妹尾先生和夫人来到我校长安校区图书馆一层报告厅,同前来听讲的几百名师生见面,做了一场名为《长安,9世纪的世界城市——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礼仪史料为素材》的学术报告。
    这场学术讲座是由西北环发中心、历史文化学院、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主办的。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在主持中,首先介绍了妹尾先生的学术经历。他说:妹尾达彦教授早年毕业于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在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部、中央大学文学部执教。研究专长为隋唐史及长安、洛阳都城研究。20世纪80年代,妹尾教授两度在陕西师范大学留学,师从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我校60周年校庆之际,妹尾先生回到母校做了《白居易的长安与洛阳》的报告;现在,他是我校著名的海外校友。妹尾教授致力于中国都市史的研究,20多年来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在日本有“中国都市史研究第一人”之誉,是目前国际知名的隋唐史学者。
    侯甬坚教授介绍之后,西北环发中心两名女研究生手持鲜花、手捧蓝田玉如意,向妹尾教授送上了母校对海外归来校友的一片真情。
    随后,妹尾教授用流利的汉语,为几百名热情的听众进行了专题学术演讲。他的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自己对9世纪长安社会生活的解读。他以9世纪中叶在长安居住生活的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素材,通过圆仁的视角,以圆仁所居住的崇仁坊为原点,以圆仁所参加或目睹的会昌元年(841)、会昌五年两次皇帝南郊祭和开成五年(840)唐文宗丧葬礼仪为主线,通过礼仪活动的参加人员、仪仗规模、行走路线等细节,分析了唐王朝王权礼仪的特色及其演变,在地图上复原了9世纪长安城的人口分布、居民构成,以及东市、西市职能的分化等重要问题。 
    在报告第二部分,他进一步把9世纪唐王朝国家礼仪活动的转型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分析礼仪活动转型背后的社会转型。他通过国家礼仪对儒佛道礼仪以及民间礼俗的融合,解读了唐、宋、元、明、清历朝文化内涵的构成,折射出中央王朝统治空间的变迁和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在第三部分,妹尾教授更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通过亚欧大陆农牧交错地带的变迁、世界宗教的征服、全球交通路线的变迁等宏观视角来分析长安城的兴衰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格局演变的规律及其历史意蕴。
    整个报告以王权礼仪为中心,以9世纪长安崇仁坊为原点,由长安推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再推及长安与欧亚大陆史的关系,层层递进,高潮迭起,引发现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报告结束后,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对妹尾教授报告进行了评议。他简要分析了妹尾教授报告的逻辑内容和学术价值。他认为,妹尾教授的报告在古代礼仪研究领域,通过礼仪活动的参与者、旁观者的这一崭新视角来进行解读,突破了以往单纯依据政书的局限,见解独到,视角新颖。同时,杜文玉教授也就宗教传播和礼仪制度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妹尾教授与参加报告会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同学们纷纷发言,就安史之乱前后长安城社会生活变迁与唐王朝政治疆域变化的关系、长安城东市与西市职能分化等问题向妹尾教授请教,妹尾教授一一作了解答。
    妹尾教授的报告见微知著,由近及远,其史料分析之细致,学术视野之开阔,图像内容之新颖,都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极大兴趣。讲座从15:00开始,持续近2个多小时,听众仍然意犹未尽。由于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是站立着、或席地而坐听完了妹尾教授的报告。甚至还有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不少师生也来听讲。最后,大家对妹尾教授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安排的此次母校之行。
7.中心科研人员参加“清代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1月14~15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清代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校内光华楼隆重举行。这是继去年在北京举行的“清代地理研究学术讨论会”之后,将清代地理的研究视角,从政区地理更多地转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个方面加以探讨的大型学术会议。参会人员60余人,旁听者甚众,会场上的情形是:人人有报告,个个找地方(在前后两个主题报告专场之间按4个分会场进行报告),气氛十分热烈。
    中心科研人员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张莉、张青瑶诸位及博士后流动站潘威博士参加了会议。在11月14日上午的“主题报告”阶段,在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做了“试论清代地理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的报告之后,朱士光教授做了题为“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报告。在随后的“自然地理与环境史”分会场上,张青瑶做了题为“清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的报告、侯甬坚做了题为“清代鄂尔多斯高原的牧民生活”的报告、张莉做了题为“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的报告;在“政区沿革与地方行政”分会场上,王社教做了题为“清代长安咸宁二县县以下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的报告。各个报告在接受评议人的评议后,报告人同与会有兴趣者进行了交流探讨。
    11月16日,中心科研人员同部分会议代表一起前往崇明岛东滩等处进行了考察。
8.史红帅博士赴日本作学术交流
11月19日至26日,我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博士应日本神户大学神吉和夫教授邀请,前往东京、京都、大阪等地与日本水利史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对江户水道遗址进行实地踏查。
邀请史红帅博士赴日访问的神吉和夫教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资助项目“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形成”课题组(2005-2010)成员,专门负责有关中日水利史比较研究的内容。他曾多次考察明清西安城市水利设施遗迹,搜集了大量中文史料,从水利工程史角度出发,对西安与江户引水渠道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发表了多项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成果。神吉教授曾于2009年春节前夕到访西北环发中心,与李令福教授、史红帅副研究员就明清西安城市水利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次史红帅博士应神吉先生之邀赴东京参加“近代江户与西安的城市水利”学术会议,也是对过去一年双方在这一领域所做最新研究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总结。
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形成”课题组(水利班)主办,江户东京博物馆、江户下水文化研究会协办的“近代江户与西安的城市水利”学术会议在江户东京博物馆召开。来自东京大学、学习院大学、爱媛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流通科学大学、国学院大学、东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以及日本公园绿地协会、日本城郭协会、日本石工调查所和钟情于江户水利研究的各界人士约8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按照会议安排,史红帅副研究员作为此次大会邀请的唯一海外研究者在11月22日上午的大会上作了主题演讲,题为“井渠同济:明清民国西安城市水利建设”。演讲结束后,史红帅博士一一回答了参会代表的积极提问。随后神吉和夫教授作了题为“近代江户与西安城市水利比较”的报告。近代江户与西安在城市供水、排水体系建设、城市水系功能、景观等方面具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这些议题引发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也为近代中日城市水利比较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11月21日下午和22日下午,与会代表徒步考察了玉川上水、神田上水渠道等处遗址。 11月23日,神吉和夫教授、江户水道研究专家肥留间博先生陪同史红帅博士前往羽村市,专程考察了多摩川现状、羽村堰旧址和羽村市乡土博物馆等地。
    在日本访问期间,除考察江户水道遗迹外,史红帅副研究员还与神吉和夫教授夫妇、兵库县教育大学王明博士实地参访了东京、京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遗址与人文胜迹,并分别与爱媛大学藤田胜久教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立命馆大学本田治教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学院大学金子修一教授、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小岛毅副教授(“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形成”项目负责人)、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村松弘一副教授、明治大学市来弘志讲师、东洋文库藤村由美子参事、东京都水道历史馆饭岛清美女士、京都市生涯学习振兴财团田丸顺子女士等十余位学者进行了多层次交流、讨论。史红帅副研究员在广泛了解日本学者研究领域、技术手段和研究趋势的同时,也向日本学者详细介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状况,大大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今后拓展更多领域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红帅副研究员访问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之际,该所村松弘一先生正在进行《古都西安景观再现——以足立喜六所著<  长安史迹研究 >为中心》的课题探讨,这与史红帅博士目前从事的“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在多个方面不谋而合,双方遂就此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彼此互有启发。
    在此次访问中,史红帅副研究员不仅在东洋文库和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查阅了有关近代日本人在陕西和西北地区活动的相关史籍,而且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庆文堂书店搜购到了1909年版日野强所撰《伊犁纪行》等珍贵史地文献,为此次赴日学术交流之行划上了圆满句号。
9.侯甬坚参加“黄河学”高层论坛
2009年11月21~2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在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开封举行,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
    开幕式上,侯甬坚教授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此次“黄河学”高层论坛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在随后的主题报告中,他做了“揭示古老民族生存哲理的黄河学”的发言。发言中提出的五点:站在何处看黄河?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呼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的说法应当摈弃!黄河学的研究对象、目前黄河学研究中应当积极考虑的重大选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和注意。
    在11月21日下午举行的基地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为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侯甬坚教授受聘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0.朱士光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参加“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
2009年11月21日,我中心朱士光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应邀参加了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科研处与西安古都学会联合召开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长安历史地理研究、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朱士光教授以“论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为题作主题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进行了积极互动,达到了学术研讨的目的。
当天下午四点半“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结束之后,朱士光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又被接至位于渭北平原上的三原县参加于22日由省水利厅泾惠渠管理局主办的“郑国渠文化研讨会”。 参加此次会议的主要有陕西省文史、考古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省水利厅李润锁副厅长等水利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在会议组委会的安排下,22日早上8:30-12:00参观了历代引泾灌溉工程取水口遗址和仪祉陵园等,14:00-18:00进行座谈。座谈会期间,首先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2002年拍摄的专题片“郑国渠”,随后大家围绕下面四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1)如何推进郑国渠文化研究的内容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升文化研究水平;(2)历史资料的收集问题;(3)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用何种方式管理;(4)如何管理、保护郑国渠遗址。朱士光教授与肖爱玲副研究员就上述议题先后发表了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其他与会专家也是踊跃发言,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郑国渠是1996年公布的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区。郑国渠是与都江堰、灵渠同时期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开凿以来,历经各个朝代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福当地。引泾工程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记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吃苦耐劳的传统文化精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长卷。历史时期,渭北平原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为建都关中平原的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今天,凭吊郑国渠历史遗迹,穿越历史时空,体验历代引泾工程带来的震撼,增添无限遐思。为此,在尊重历史、维护历史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保护好,我们责无旁贷。
11.张莉博士赴日本任“东亚环境史•民族史•社会史研究教育项目”的客员研究员
2009年9月5日,应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到该研究所任“东亚环境史•民族史•社会史研究教育项目”的客员研究员,10月24日合作研究结束后回国。在日本期间,与日本的环境史研究学者、中国史研究学者,特别是专门研究新疆的学者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除了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库、内阁文库等图书资料馆查阅资料外,还于10月10日赴京都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与该所的“伊犁研究”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并做了题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土地和人民——环境史视野里的农业开发”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引起了与会研究人员的兴趣和讨论,并且受到了清代新疆农业史研究专家华立先生的好评。10月21日,受到学习院大学清史研究专家武内房司先生的邀请,又就同一题目在学习院大学与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