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09年第2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王社教《古都西安•汉长安城》一书出版
2.王社教主编《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一书出版
3.史红帅翻译《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出版
4.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张萍《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一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6.崔建新《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as recorded by multi-proxy records》一文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9年27卷1期
7.肖爱玲《隋唐长安城空间秩序及其价值》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肖爱玲《西部地区早期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一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5期
9.史红帅翻译《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期
10.侯甬坚论文在《自然与人为的互动——环境史的视角》文集上发表
11.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一文发表于《古今农业》2009年第1期
12.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分别获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3.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
14.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王社教《古都西安•汉长安城》一书出版
本书在前人相关文献整理、专题研究和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就汉长安城的都城制度、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一方面尽量较为准确、全面地展示汉长安城城市发展的过程和建设面貌,另一方面结合新的考古成果重新对历史文献进行解读,就一些尚存在争论的问题给予自己的回答,而对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则因为有专门的著述,不作深入系统的探讨。总体而言,本书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刘邦当时为什么要定都关中?
2、汉长安城的规模和布局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布局特点?
4、汉长安城各功能区的面貌如何?
5、汉长安城是如何解决城市物资供应的?
6、汉长安城是如何进行城市管理和维护城市治安的?
7、汉长安城和周围地区的关系如何?
上述诸问题都是一个都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本书希望通过充分发掘文献资料,系统吸收50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将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对这些问题作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做到言必有据,论必严谨,既有故事情节又不夸张演绎,将一个较为真实的汉长安城展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长安城的诞生及其演变
一、 刘邦定都关中
二、 先建宫殿,后筑城池
三、 武帝崇饰长安城
四、 王莽对汉长安城的改制
五、 汉长安城的破坏
第二章 不规则的城池
第一节 汉长安城的结构
一、 斗城之来由
二、 都城十二门
三、 八街九陌
第二节 汉长安城的布局
一、 中轴线与建筑轴线
二、 城郭合一的布局特征
三、 面朝后市的布局原则
四、 城郊布局特点
第三章 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
第一节 长安三大宫
一、 建筑华丽的未央宫
二、 平面曲折的长乐宫
三、 规模宏壮的建章宫
第二节 其他宫殿
一、 桂宫
二、 北宫
三、 明光宫
第四章 闾里和邸第
一、 闾里数量和闾里面积
二、 北阙甲第,当道直启
三、 京师衙署和郡国官邸
第五章 市场与手工作坊
第一节 长安九市
一、 九市的含义
二、 东西市的建筑形制和规模
三、 市场的繁荣和商人的巨富
第二节 手工作坊
一、 不断发展的铸币业
二、 繁盛一时的制陶业
三、 技术先进的纺织业
第六章 太学及礼制建筑
第一节 太学:全国的最高学府
第二节 别具特色的礼制建筑
一、 明堂和辟雍
二、 宗庙建筑
三、 社稷和南北郊
第七章 京师治安管理和市政建设
第一节 治安防卫系统
一、 武库和南北军的设置
二、 京畿长官的主要职责
三、 长安监狱
第二节 都城管理制度
一、 市里制度
二、 门禁制度
三、 交通制度
第三节 都市供给设施
一、 太仓的设立和漕渠的开凿
二、 给水与排水
第八章 规模宏大的苑囿园林
第一节 上林苑
一、 上林苑的范围
二、 上林苑的管理和景观特点
三、 众多的宫观
四、 昆明池的开凿
第二节 甘泉苑
一、 甘泉苑的范围及主要建筑
二、 西汉夏宫——甘泉宫
2.王社教主编《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一书出版
本书对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首次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民清和民国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城镇发展、城乡关系、乡村聚落、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环境与民生、乡村管理等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录
绪言: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王社教)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王社教)
清代晋南地区镇的发展与演变研究(熊梅)
清代太原盆地镇的发展与周边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张青瑶)
清代陇东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初探(武少锋)
清代山西乡村聚落地理初探(程森)
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齐大英)
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农村地权分散原因分析(胡正波)
清代陕北的乡村手工业(殷新锋)
明代宁夏乡村市场变迁(赵天福)
清代山西的田地数字及其变动(王社教)
地域环境与村民应对: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研究(刘炳涛)
清至民国时期晋北的水利与环境(王恺瑞)
清代运城盆地乡村人口流动规模、原因和影响(刘焕波)
自然灾害与地方民生:以1923-1932年陕北地区为例(王颖)  
民国前期山西乡村基层管理制度(1912—1937)(樊莉娜)
3.史红帅翻译《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出版
本书是美国《基督教先驱报》记者、美国地理学会会员、探险家弗朗西斯•亨利•尼科尔斯撰写的一部1901年从纽约前往西安赈灾的行纪。
1898-1901年间,秦晋两省发生罕见大旱灾,随之引发严重饥荒。1901年,美国纽约《基督教先驱报》在全美发起了为秦晋灾民筹募赈款的活动,并委派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敦崇礼等人在西安城发放美国赈款。同时,尼科尔斯作为该报特派代表,受派前往西安调查灾情、监督、报道赈济过程。《穿越神秘的陕西》就是尼科尔斯记述他从北京出发,经直隶、山西,到达陕西西安,从事赈灾活动,而后翻越秦岭,经湖北,沿长江乘船抵上海这一行程的著作。
尼科尔斯在3000余公里的水陆行程中,从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出发,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直隶、山西、陕西、湖北等地沿途自然环境、城镇聚落、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而对清后期西安城各方面状况多角度的记述尤显珍贵,堪称清后期西方人关于西安城的第一本“全景式”著述,对于研究近代陕西和西安城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穿越神秘的陕西》于1902年出版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美国地理学会会刊》等迅速做了报道,纷纷刊发书评、书讯,该书此后成为西方世界了解清末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次《穿越神秘的陕西》中译本不仅包括原著20章内容和所有照片,译者亦倾心搜集、整理了原作者在西南边疆地区的考察日记、藏学研究成果、报道、讣告等8篇珍贵文献作为附录。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尼科尔斯在华活动的多个侧面,亦有助于学者对近代美国人在华考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目录
原著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北京到保定
第三章    穿越直隶
第四章    越过越山西的长城
第五章    苍凉大地
第六章    前往太原
第七章    尧舜之国
第八章    成吉思汗兵败之地
第九章    潼关与黄河
第十章    陕西人——古老的民族
第十一章    陕西官员及其为官之道
第十二章    西安城与西安人
第十三章    西安城与西安人(续)
第十四章    光绪帝逃往的岁月
第十五章    陕西的饥荒
第十六章    西安周边景况
第十七章    若干陕西碑刻
第十八章    翻越秦岭
第十九章    汉江之上
第二十章    乘船穿过湖北
中译本新增附录
一、弗朗西斯•H•尼科尔斯讣告二则
二、《穿越神秘的陕西》书讯三则
三、《穿越神秘的陕西》书评三则
四、《纽约时报》有关1900-1901年陕西饥馑相关报道四则
五、《纽约时报》有关1900年传教士在陕报道二则
六、《美国地理学会会刊》有关尼科尔斯在华西考察消息五则
七、《尼科尔斯在华旅行日记节选》
八、《喇嘛庙的岁月》
4.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时期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长城及沿线三十六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今天大多已沦为荒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它的衰亡。因此,可以说在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城址废弃往往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故本文提醒历史地理工作者,在进行沙漠化研究过程中,借助古城址进行区域环境判定时,一定要考察城址的性质,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与人文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5.张萍《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一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明清时期,陕西布政司北界均为长城一线。民国至解放初期,形成今天格局。蜿蜒于长城以北的陕边延伸区域,在清代本为陕蒙“禁留地”。从禁留地到黑界地、伙盘地,以至陕绥划界,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本文从人口、民族、经济结构入手,探讨了边疆内地化过程中陕北沿边一系列的社会变动。指出,在北部农牧交错地带,社会的转型是建立在民族人口、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为鄂尔多斯南缘自然、人文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社会与经济的背景分析。
6.崔建新《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as recorded by multi-proxy records》一文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9年27卷1期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has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is region. The first phase was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Holocene (9000-7000 a BP), and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at 5000-3000 a BP. The warm-humid episode between 9000 and 7000 a BP was also recognized at other sites showing global climatic trends rather than local ev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cern to the warm-humid phase of the early Holocene, the second one w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olocene paleclimate data suggests that perhaps the second warm-humid phase was pervasive in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In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devoted to it, because the flourish and adaptatio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and the building up of the first state seem to corresponding to the general warm-humi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is period. In addition, a warm-humid interval at 7200-6500 a BP was recognized by the grain size data from three sites. However, this warm-humid event was not shown in pollen assemblage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14C data. Perhaps, the resolution for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from pollen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14C data cited here is relatively low and small-amplitude and short-period climatic events cannot be well reflected by the data.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locality and elevation of sampling site, as well as in resolution of proxy records,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precise correlation. Further work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7.肖爱玲《隋唐长安城空间秩序及其价值》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我国古代都城是帝国政治权力中心所在地,其空间秩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与重组,对应于都城空间则直接表现为城市物质要素的产生或空间位置移动。隋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盛时期的都城,在城市空间秩序建立与重构过程中形成的等级规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8.肖爱玲《西部地区早期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一文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区域中心城市主要由王朝地方行政层级体系中的各级治所城市组成,所以,早期西部地区城市空间发展与区域政治形势、区域开发和交通道路的变化紧密相关。伴随着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军事和贸易活动的深入,西部地区城市纳入西汉帝国郡县制城市体系。通过与东部诸侯王国区、汉郡区城市空间发展对比,认为西部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有着极为不同的方式,西部地区早期城市的呈现出沿线(河流或交通线)空间分布特征和依托已有城市逐步推进的空间发展模式。
9.史红帅《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期
       当代环境保护运动史从美国对自然环境变化、全球工业化扩张与政治现代化过程的独特响应中发展起来的。从环保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其中包含着基于种族移徙的荒野思想。这种荒野观允许白人为了娱乐消遣和静默冥想的目的而排他性地占用人类杳然的荒野,并且将这种做法视为天经地义。把人类活动排除在外的荒野观对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国家公园和荒野区域的建立影响深远。当世界各地的土著居民们宣称拥有公园土地所有权和资源使用权时,前述荒野观便引发了诸多冲突。
10.侯甬坚论文在《自然与人为的互动——环境史的视角》文集上发表
2008年,侯甬坚撰写的《历史上面向新疆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移入过程——以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为中心》论文,在刘翠溶教授主编的《自然与人为的互动——环境史的视角》文集上发表(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第231-256页)。
论文指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倡导努力区分环境演变中的自然、人文两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之时,本文特别提出1939-1959年美国理论地理学家R.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论述意见。“我们必须区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吗?”这样的设问及其被仔细归纳出来的多种反对意见,毫无疑问会触及当代人正在积极思索的相关认识。在大陆度高、地理环境严酷的新疆地区,研究中流行的是一种人类因素居上的观点,这一事实本身就显得难以理解。有鉴于此,本文初探两汉西域屯田区的经营规模,判断结果是当时的屯田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探讨尼雅(Niya)古城废弃的原因,仍然是因为气候干旱引起尼雅河来水减少所造成;而从内地移入新疆地区的许多社会制度和实用技术,自然加强了当地人和移民利用地理环境的能力;最终将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效应的层面,用事实说明是在水系、土壤变化(绿洲土形成)及沙漠化诸方面。探讨新疆地区历史上环境演化中的人文因素,必须时间尺度、组织程度、技术水平多种因素兼顾,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存在的一贯作用上,再来分析人为因素起了什么样的叠加、扩大作用。
11.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研究综述》一文发表于《古今农业》2009年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9年第4期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认识和整理、研究方面作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索,并在救荒书的概念界定、古籍整理、分类研究、著者研究,救荒思想研究、救荒减灾技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颇多论著。但是,由于受史料的分散零乱以及灾害学学科分化不完全等因素的制约,救荒书的专题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唯考其成果,多呈单篇独段,鲜有全面深入的宏卷巨帙,今后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救荒书的系统化研究。
12.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分别获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安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3.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
14.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