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侯甬坚《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一文发表
2、刘景纯《明代陕西四镇分路防守体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
3、刘景纯《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一文发表
4、史红帅译著《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出版
5、史红帅《美国荒野观: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的创设》文章被摘转
6、张青瑶译著《郡与区域——1700—1830年中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移民关联》一文发表
7、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一文发表
8、李大海《山地垦荒与社会变迁:清代黄龙山区地方开发史的再考察》一文发表
9、张莉《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一文发表
10、潘威等《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密度格网化重建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1918-1978年为研究范围》一文发表
11、潘威等《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侯甬坚《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一文发表
侯甬坚《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论文发表于杨伟兵主编《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文集之中(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6月,第17-36页)。这是作者2008年8月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的修改稿。该文认为:梯田之名首见于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一书,一层层满足水稻生产的水平田面为梯田之本义,其前身只可能是水土资源合适、有所开发的山坡地。稻作是促使坡地水平化的关键因素,基于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水稻上山趋势,所要求的田埂和水平田面成为梯田生产的必备条件,这种情形首先出现在我国山多地少的南方山区。1949年后,梯田生产方式作为平整土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方获得了大规模推广的机会,而当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梯田修建又大为减少,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又引发了“梯田退耕”的建议,从而成为梯田形式不适合于北方地区的一个反证。着眼于国家总体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这一点,提出处于江河源地之山地农业布局应考虑予以重新调整的建议。
2、 刘景纯《明代陕西四镇分路防守体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
刘景纯《明代陕西四镇分路防守体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全文约16000字。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NNUHG04013)成果,文章以明代陕西四镇分路防守体制的形成和演变为切入点,借以明了九边各军事防区普遍实行的分路防守体制的形成和演变历程。文章认为,分路防守体制是明代九边形成后出现的参将分区防守制度,从正统年间开始,相继形成并运行这一体制,后经不断调整和重新布局,到万历时期最终形成比较系统和稳定的结构。陕西四镇各自分路防守体制形成和演变的历程并不完全相同;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述,或者只是期中某一阶段的历史反映,或者只是最终形成的制度著录,二者都没有系统、完整地反映这一问题。
3、 刘景纯《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一文发表
刘景纯《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一文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全文约13000字。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NNUHG04013)成果,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资助成果。文章从军事策应和救援的物质基础构建、基本力量构成,以及边际之间策应、协防和救援的基本范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九边军事策应和救援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则,论述并归纳出边际之间策援的基本范式。对漫长历史过程中具体而复杂的军事策应与救援初步理出了一个系统。作者认为,防御布局的日益细化和发展,是策应和救援有效开展的基础;在防御实践中日渐发展的专门性救援力量,是边际之间实施策援的基本力量;一般情况下,边际之间的策应和救援遵循着基本范式来运行。
4、史红帅译著《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出版
《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是由美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和英国探险家、博物学家阿瑟•德•卡尔•索尔比(Arthur de Carle Sowerby )撰述,于1912年在英国伦敦和德国莱比锡同时出版的在华行纪类著作。
1908-1909年间,克拉克个人出资组建了由来自美国、英国、印度的气象学家、动物学家、画家、测绘员以及众多中国助手组成的多学科考察队,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山西、陕西、甘肃以及宁夏、河南等地进行了长达480余天的综合科学考察,行程超过3200余公里,对清代后期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了基于近代地理科学理论的详细踏察,涉及黄土高原地区地貌、河流、气象、植被、动物、市镇、村落、民族、人口、风俗、古迹、物产等丰富内容,包含数以千计经过反复测量的经纬度、海拔、温度、风向、雨量等系列统计数据,堪称清代后期西方人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系统的一次地理调查,是研究清代后期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参考价值颇高的一部著述。
《穿越陕甘》中译本共41.5万字,包含80余幅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清末黄土高原地区珍贵照片,以及实地测绘的2幅黄土高原彩色地图,一幅为1:6,000,000(书首),一幅为1:1,000,000(书尾)。大量历史照片直观反映出了100年前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读者可藉此对比100年间黄土高原的沧桑巨变。中译本书末所附的1:1,000,000彩色地图涵盖黄土高原地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等地,包括考察沿途山河、城镇、村落等均详细加以标注,尤为可贵的是标注出了大量村落名称,为探究1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村落变迁提供了科学依据,是迄今所见清代后期西方人绘制的最为详细、美观的黄土高原地区大比例尺地图。
关于克拉克考察队的行程及其成果,史红帅副研究员之前已撰述了《1908-1909年克拉克探险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考察》一文,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3辑。此后,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也基于该书内容拍摄了四集纪录片《穿越陕甘》,并于2009年12月播出。
《穿越陕甘》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皇家亚洲文会香港分会的帮助,同时获得了2009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
5、史红帅《美国荒野观: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的创设》被摘转
文章被摘转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第79-80页转载史红帅译《创建荒野: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辑,14000字),题目为《美国荒野观:印第安人的移徙与美国国家公园的创设》。
6、张青瑶译著《郡与区域——1700—1830年中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移民关联》一文发表
张青瑶译著《郡与区域——1700—1830年中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移民关联》发表在《历史地理》24辑,2010年4月。
原文发表于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006年32卷291—312页,题为County versus region? Migrational connections in the East Midlands, 1700—1830。作者Claire Townsend。
文章以中英格兰东部地区为例,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1700—1830年莱斯特、诺丁汉、德比的移民资料,深入考察这些城镇与其腹地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实质及其程度,进一步探究了中英格兰东部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整合及其实质,认为中英格兰东部地区并未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区域整合与区域认同,并对其原因做出了解释。文章将移民作为研究城镇与其腹地之间关系的切入点,分三部分对中英格兰东部地区独特的“区域性”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并有自己新的见解,文章对于中心城市在区域形成及演变过程中的角色、意义等诸问题颇具启发性。为便于学者了解此文,特将全文翻译如下,供研究者参考,翻译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厦门大学鲁西奇教授对于本文的翻译付出了直接的辛勤劳动,在此深表谢忱!
7、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一文发表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一文发表于《干旱区研究》,2010年3月27卷2期。
干旱灾害是山西主要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清代晋北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轻度旱灾33次,中度旱灾35次,大旱灾20次,特大旱灾5次,旱灾等级整体略呈上升趋势;整个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每2.88年发生一次旱灾,从发生频次总体趋势上看,变化不明显,整体稍呈下降趋势;大同盆地及晋西北保德、河曲等地旱灾发生较为频繁;清代晋北地区旱灾持续时间长、灾情重,旱灾引起的次生灾害较严重,常伴有饥、疫、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缺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及生态环境脆弱是晋北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8、李大海《山地垦荒与社会变迁:清代黄龙山区地方开发史的再考察》一文发表
李大海《山地垦荒与社会变迁:清代黄龙山区地方开发史的再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2期
明清以来,陕西黄龙山区由于垦荒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历史过程,并非完全可以人地关系矛盾激化来加以解释;清政府鼓励垦荒政策的出台,与明清之际当地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对地方社会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关照,有助于在以往单纯从环境评价角度进行历史解读之外,形成对地方开发史更为全面的构建。
9、张莉《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一文发表
张莉《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一文发表于《清史研究》2010年第1期。
该文在前人研究新疆屯田史、农业开发史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概括天山北麓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和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前天山北麓的游牧文化景观,这是理解乾隆年间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记载,细致而微地呈现了乾隆年间迁移而来的农耕民族如何看待这片土地、农业耕种如何从无到有、由内地带来的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等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最后,复原了乾隆六十年(1795)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总结指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出现的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景观),迁移而来的屯兵、户民和天山北麓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乾隆末年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特征。
10、潘威等《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密度格网化重建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1918-1978年为研究范围》一文发表
潘威等《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密度格网化重建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1918-1978年为研究范围》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2):1-10
本研究以2004年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技术构建格网体系,提取1918年和1978年2分军用地形图中的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者相关指数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发现1918-1978年本区河网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开挖新渠的同时大量保留地表原有水体。通过本个案研究总结出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面貌的复原方法包括图形资料实测情况判断、实际分辨率分析、误差来源探讨、调校误差、格网体系构建等步骤。
11、潘威等《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一文发表
潘威等《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一文发表于《古地理学报》2010,12(3):364-370
1823年(清道光三年) 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 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该年可能为拉尼娜年。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