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0年第3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王社教研究员赴复旦大学访学
2、“协商与碰撞: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农民和水政策” 中美合作项目暑期考察活动
3、张莉博士课题组赴新疆奇台、吉木萨尔两县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4、第七届中国地学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5、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周宏伟先生到岗工作
6、刘景纯副教授课题组赴宁夏考察
7、李大海博士参加“第八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
8、王社教研究员参加“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9、史红帅副研究员赴德国汉堡参加第17届城市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
10、中心同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
11、奈良大学校长石原润教授访问中心
12、王社教研究员当选为陕西省人口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王社教研究员赴复旦大学访学
    2010年6月7日至7月7日,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作为访问学者,参加姚大力教授主持的“民族意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回族、满族和蒙古族为例”项目研究。根据工作计划,王社教研究员分别于6月11日和21日在历史地理创新基地作了题为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市集布设之个案分析”和“明代陕北长城沿线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之检讨”两场学术报告。在前一个报告中,主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明清时期10个州县市集布设变动情况的详细考察,分析了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市集布局的影响,对“施坚雅模式”的普遍性意义提出不同意见,强调历史地理研究应该从具体的材料出发,根据历史材料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在后一个报告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全面系统地整理,着重复原了明代陕北长城沿线的环境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情况,并就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明代陕北长城沿线的环境变化主要还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强调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农牧转换,更重要的是看人类活动的整体力度是否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此外,王社教研究同还于6月25日和创新基地部分师生进行了主题座谈,并多次和创新基地师生进行了小范围的学术交流。
    通过这两场学术报告和主题座谈,王社教研究员一方面向创新基地的师生们交流了近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历史地理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解和相关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感受到历史地理创新基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氛围,了解了创新基地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路,得到很大的启发,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工作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

2、“协商与碰撞: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农民和水政策” 中美合作项目暑期考察活动
    2010年7月1日~4日,西北环发中心和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等学校合作承担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协商与碰撞: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农民和水政策”暑期考察活动在西安正式开始。
    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及美国其他高校的16名师生于7月1日抵达西安,开始在西安为期4天的学习考察。西北环发中心的师生对美国朋友的到来给予热烈的欢迎,于7月1日下午带美国朋友参观了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校园,他们对师大美丽的校园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加赞赏。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与西北环发中心自2004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双方进行了多项学术科研工作交流,有利于加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西北环发中心的侯甬坚教授、肖爱玲博士于下午18点在启夏苑宴请了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及美国其他高校的师生,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侯甬坚教授和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的Professor Cook分别作了讲话,双方回顾了西北环发中心和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自2004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我中心参加暑期考察的研究生与美国朋友进行了很好的交流,气氛极为融洽,为后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月2日,西北环发中心的刘景纯、史红帅两位博士给美国师生作了精彩的报告。刘景纯老师就暑期考察地点—陕西咸阳长武、甘肃庆阳、宁夏固原、银川等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概况及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使美国朋友对这些地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后期调研工作的展开。史红帅博士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朋友讲述了一些外国探险家及传教士等在中国的活动,并且展示了一些老照片,描述了西方人眼中的西安及民国时期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给予的物质帮助,对加强中美合作交流具有重大意义。报告结束后,我中心师生和美国朋友在文科科研楼前合影留念,进一步加深中美友谊。
    7月3日, 我中心的研究生陪Professor Cook及他的两位学生一起去陕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7月4日美国师生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和华清池后赴机场去成都。于7月8日,中心参加此次考察调研活动的8名师生和美国考察队一起去陕西长武、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及银川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与用水政策等。
    7月8日赴陕西长武、甘肃镇原、庆阳、宁夏固原、彭阳和银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调研活动主要以资料搜集、农户访谈、会议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展开。经过11天的紧张工作,项目组收集了包括明清地方志和档案资料在内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形成了丰富的访谈记录,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月20日,此次中美合作调查圆满结束。

3、张莉博士课题组赴新疆奇台、吉木萨尔两县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2010年7月6日—2010年7月13日,为更好地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300年来新疆奇台—吉木萨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项目号:40801047),课题负责人张莉博士组织课题组成员侯甬坚教授、阎东凯老师、杜鹃老师,博士生郭斌,硕士生刘传飞、杨越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吉木萨尔两县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实地调研,环发中心博士生冯勰、陈海龙也参与了此次调研的全过程。
    7月6日、7日、12日、13日,课题组成员分组前往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的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水利局、气象局、统计局、档案馆、图书馆、文史办、地名办等部门调查访问,收集了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的最新统计资料、地方志、文史资料、历史档案等,并通过访谈对区域农业生产、水利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最近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收集各类资料共计30余种(本)。7月8日至11日,课题组的野外考察以河流为纵线,从南至北(天山山区——平原绿洲——平原荒漠)地对奇台、吉木萨尔两县的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利设施(大型水库和灌溉渠道)、历史遗迹(麻沟梁古城遗址、老奇台镇清靖宁城遗址、唐朝墩古城遗址(唐蒲类县县城)、东地大庙、车师古道、北庭古城、西大寺遗址)等进行了GPS定位和实地调查,并且与乡镇、兵团团场的政府工作人员、当地农户进行谈话交流,具体地了解了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近60年来的农业生产变化、农户的农业生产和收入、兵团农场的生产特色、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生态影响等情况。
    通过为期八天的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对奇台、吉木萨尔两县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情况都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收集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推动了该研究项目的进展,为进一步重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4、第七届中国地学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2010年7月31日~8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地学史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此次大会除主办单位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和国家图书馆、成都地矿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地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前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致开幕词,对地学史研究寄予了殷切期盼。共有33位与会代表进行了学术报告,其中,唐晓峰(北京大学)、李孝聪(北京大学)、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和高建国(中国地震局)五位教授进行了首轮主题报告。五位教授分别就中国上古时期的高山崇拜形式及流变过程、清史图录舆图卷所收清代地图的绘制及其对清史研究的意义、环境史研究有别于环境变迁主题研究之根本、近20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古地图研究情况和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背景的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部分在校师生参加了会议,听取了报告。
    在其后进行的五轮学术报告中,相关与会代表发表了在中国古地图、中国地学研究团体和教育机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生平、古代地理观念等地学史的传统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方面,对裴秀制图六体、明代军事用图、清代全国性及地方性舆图绘制过程是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在对制图技术等问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对于古代地图的史料学意义、文化意义等方面,也出现了新的观点。唐晓峰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时,对本次大会的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赞扬了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在本次大会中的表现,对地学史后继有人感到由衷欣慰,强调了地学史研究必须综合地学和史学两方面的科研手段和理念。8月1日下午下半段,在会议上召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民主推选出新一任专业委员会人选。8月2日,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汉长安城长乐宫4号、5号遗址、霸城门遗址、未央宫前殿遗址、浐灞生态区、西汉杜陵、唐明德门遗址等地。
我校有侯甬坚教授、卜风贤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潘威博士、李冀博士生和康建军博士生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做了学术报告。侯甬坚教授阐述了环境变迁研究的内涵、兴起时间,环境史研究的内涵和在我国的推进过程,进而区别了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其不同,为环境变迁和环境史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思考;卜风贤教授基于对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最新理解,集中对西汉关中地区推行的代田法、区田法展开了具体的解说;肖爱玲副研究员基于对西汉郡国政区地理的研究探讨了当时的空间地理格局及其思想来源;潘威博士介绍了近代测绘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方法;李冀博士生与西北大学李永项教授合作研究了地质学家杨钟健先生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建国前夕杨先生对西北大学诸多方面的贡献;康建军博士生探讨了古籍《尔雅》专项词语中所表现的古人地理意识。
    自1982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在广州等地陆续举办了六届学术研讨会,此次移师我校,对促进我校的科技史及地学史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科技史硕士点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具有明显的促进和鞭策作用。

5、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周宏伟先生到岗工作
    2010年8月,在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后,陕西师范大学同周宏伟教授签订了正式聘任合同。秋季开学后,周宏伟先生到岗工作,成为我校历史地理学特聘教授岗位的第一位三秦学者。该项工作从年初启动以来,在学校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负责下,按照《陕西省“三秦学者”计划实施办法》逐步进行的。前此,陕西省人民政府已经为周宏伟教授颁发了陕西省特聘专家证书。
    从8月底到9月中旬,由周宏伟教授提议,西北环发中心组织申报了科技部征集“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首批预备项目,周宏伟教授任项目负责人,中心的三秦学者学术团队及实验室、办公室予以积极配合,按时将申报书及附件材料送到了北京。

6、刘景纯副教授课题组赴宁夏考察
    为顺利进行211工程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宁夏卷的研究和撰写,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刘景纯、张维慎、穆渭生一行三人,于2010年8月4日至17日前往宁夏进行实地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是:(1)比较全面地获得宁夏各地的地貌、地表植被、社会生产和民族生活的现实表现的感性认识;(2)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较为详细地考察历史时期重要的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可能地环境状况,包括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历史古城及其周边的环境变迁,战国、明代长城及其周边环境,宁夏治理沙漠的技术与成就表现,资源开发和新环境再造等一系列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地点,为研究积累详实的第一手资料;(3)访问当地在相关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和相关人员。通过15个完整的工作日的考察,我们比较全面的考察了南部固原地区的固原、泾源、彭阳、海源、西吉等地,中部地区中卫、吴忠和北部银川、灵武、盐池等地,内容涉及植被、农业、水利、沙漠治理、古遗址开发与保护、水土流失、环境重建与恢复、居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回民历史生活与现代生活等众多方面,实现了考察的目的,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良好的准备。

7、李大海博士参加“第八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
    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于2010年8月14日至25日在陕西省韩城市举行,本中心李大海博士作为正式学员参加了本次研修班的全程学习、讨论和田野考察活动。
    本次研修班由课程学习、田野考察、圆桌讨论和分组阅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课程学习阶段,邀请美国耶鲁大学萧凤霞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贺喜博士、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刘志伟教授、程美宝教授、吴滔副教授、谢湜博士、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小也副教授、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浙江大学杜正贞博士等,为全体学员分别就历史人类学的目标与路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地图利用、景观分析、口述传统、民间惯习、碑刻阅读、族谱分析、图像证史以及传统文献与历史学本位等多个话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讲授和讨论。参加研修班的田野导师和学员共有32位,分别来自国内的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渭南师范学院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等。
    韩城田野考察是此次研修班的重要内容。全体授课教师、田野导师和学员先后考察了韩城太史祠、司马祖茔、徐村太史遗祠、文庙、城隍庙、县城老街、庙后村二郎庙、城南村战国魏长城遗址、黄河滩地、滩子村、沟北村、井溢村、党家村、西原村、龙门等等田野点,大家在田野中读碑刻、做访谈、寻族谱、挖契约,努力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关怀乡村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学习,既增进了师生间对彼此不同研究传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感悟,也收到了很好的交流互动效果。
    此外,中心博士生冯玉新以及往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张祖群、刘炳涛也参加了此次历史人类学研修班的学习和考察活动。

8、王社教研究员参加“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0年8月20至23日,“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云南大学历史系主办,云南大学历史系承办,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教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兼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日本青山学院大学饭岛涉教授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震局、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教育部、中国水利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云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和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内外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也应邀出席。
    本次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50余篇,内容可分为环境灾害史、灾荒史文献研究、环境疾病史、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灾荒与赈济5个方面,其中环境疾病史论文最多,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王社教研究员在会上报告的论文题为“明代陕西旱灾资料的整理”。作者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旱灾记录分析认为,从明代陕西旱灾的记录情况看,二十五史“五行志”和地方志这两类材料的记录是不全面,不足为据的。为此,作者以《明实录》的记载为基本资料来源,参稽《明史》、嘉靖《陕西通志》、雍正《陕西通志》和《续文献通考》等有关记载,对明代陕西旱灾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内容包括明代陕西历次旱灾发生的时间、范围、过程、灾害影响和应对措施等信息,为下一步的相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8月20日下午的闭幕式上,李文海教授做了总结性讲话,对今后的灾害史研究提出了6点希望,即:1、历史研究与现实参与并重;2、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并重;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4、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并重;5、大项目与小项目并重;6、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闭幕式上还宣布下一届会议将由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

9、史红帅副研究员赴德国汉堡参加第17届城市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8月20日至25日,第17届城市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国汉堡和吕贝克两地举行,我中心史红帅副研究员应邀出席此次大会。城市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各国从事城市史、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生态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学者联合发起、举办的国际年度会议。继第16届城市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在我国广州召开后,本届大会首次在中欧地区的德国举行。
    会议由在德国城市史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领域享有盛誉的明斯特大学比较城市史研究所和汉堡大学地理研究所共同举办。本届大会的举办地之一位于汉堡大学内,这里也是2006年第13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的会址,反映出城市形态和城市史研究与历史地理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城镇形态与可持续发展”。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20名会议代表在8月20-24日的主题大会和分组讨论会上就城市形态与空间、建筑设计、地图表现、欧洲城市发展、亚洲城市转型、城市形态的社会影响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中国的参会代表分别来自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史红帅博士向大会提交了《14-20世纪西安城市形态演变研究》一文,并在小组讨论会上和会后与到会学者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
    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们考察了汉堡老城区和港口滨水区,并前往德国北部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吕贝克市政厅举行分会场会议,对该城自中世纪以来保存至今的各类欧式建筑进行了长距离徒步考察。
会后,代表们在专门研究德国古城的著名学者罗伯特•马腾斯、朱尔真•拉弗伦茨等的带领下,分组对历史文化名城哈德布、伦茨堡、弗雷德里希斯塔德等处的教堂、城墙、军营、民宅、桥梁、古堡等进行了实地踏勘,由此对德国北部居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主要古城的位置、形制、规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
    史红帅副研究员参加此次大会得到了西北环发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助于中心对外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展。史红帅博士在会议进行期间和会后考察过程中,积极与世界各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向不同领域学者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建立更多的学术联系和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10、中心同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
    8月26-30日,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鹤间和幸教授、村松弘一副教授一行来到西安考察研究秦始皇陵、汉茂陵。27日晚,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同鹤间教授、村松副教授等签订了两个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协议,中心李令福研究员、张莉博士、李大海博士参加了签字活动。
    西北环发中心同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鹤间教授、村松副教授等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已有较长历史,近年来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邀请中心青年科研人员前往访问研究,扩大了彼此的交流范围。在今年3月鹤间教授、村松副教授应邀来中心访问的基础上,双方商谈和草拟了有关合作意向,此次正式签订,将会推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11、奈良大学校长石原润教授访问中心
    9月3日上午,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建成教授等的陪同下,日本奈良大学校长石原润教授专程访问了西北环发中心。2005年8月,石原润教授以地理学家身份来访,所以,此次访问是第二次莅临中心。
    在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的陪同下,石原润先生先是走访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历史景观遥感分析与GIS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然后同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朱士光、王社教、李令福、张萍、刘景纯、史红帅、李大海诸位及本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曹婷博士参加了座谈,并向客人赠送了不少学术著作。大家的共同话题是奈良、西安的历史研究、考古发现,本中心同日本学者的学术交流,对今后的古都及文化遗产的合作交流研究,大家都抱有热切的希望。
    石原润先生是日本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学术研究主要在农村地理学研究方面,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定期市の研究:機能と構造》(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87年)、《南アジアの定期市:カースト社会における伝統的流通システム》(古今書院,2006年,与沟口常俊合著)等。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地理学会会长。

12、王社教研究员当选为陕西省人口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010年9月10日,陕西省人口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市止园饭店隆重举行,共80余位会员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陕西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冯月菊等领导也应邀莅临指导。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议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陕西省人口学会章程修订草案,选举第五届理事会。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在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陕西省人口学会为全省性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团体组织,主要是团结全省从事人口及计划生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有关的管理人员等一切有识之士,积极从事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宣传、教学、咨询和服务,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竭诚为人口专家服务,促进学术繁荣与学科建设,为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会的挂靠单位为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