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西北环发中心举办“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中心科研人员参加2010年历史地理学年会(桂林)
3、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举办2010年学术分论坛
4、侯甬坚参加“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
5、侯甬坚参加“2010年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6、张萍研究员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7、张萍研究员参加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会议
8、张萍研究员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西北环发中心举办“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0年10月29~31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本年度基地年会——“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学术活动中心举行。
此次会议是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为促进中心承担的“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研究方向而召开的。
为会议提交论文的有该项目首席专家、各个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此外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陇东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自愿报名前来与会,为会议提交了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的研究论文。
10月29日的开幕式上,西北环发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学校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建设处负责人李继凯教授为会议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开幕词,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致欢迎词。会议安排10月29~30日为学术报告,分为8个场次,29日晚上还进行了晚场报告会,前后共有56位会议代表登台做了学术报告,交流了学术论文,部分在校师生参加了会议并听取了报告。
会议围绕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项目首席专家之一的侯甬坚教授,为会议提交的论文是《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对刘东生院士生前所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关系尚待建立”这一认识,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论文认为: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的实况,可能是当时的社会贫困化十分严重,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制约着当地农民的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力度,反而使当地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修复状态之中。在会议召开之前,侯甬坚教授带领课题小组前往延安地区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他针对耕作引起的土壤侵蚀问题展开实际调查工作,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料优势、研究特点,在细化研究步骤上下功夫。通过对延川县境内延水关镇的王家渠村、土岗乡的小程村聚落和田地分布状况的实地考察,产生了有关“聚落-田地区”的研究思路,得到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是因地(田地)而异的新认识。他建议大家的工作,可以从近现代做起,细致理解聚落——田地之间的紧密关系,努力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可能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历史关系(历史过程)落在实处,增进认识,并推进研究。
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提交的论文是《试论明代延绥镇的军屯》。关于明代西北军屯在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学界论述较多,但由于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讹误未察,在有关延绥镇军屯的论述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需要加以纠正。延绥镇作为九边之一,形成于正统初年,分防范围包括延安、庆阳二府,辖榆林、延安、庆阳、绥德四卫,三十七营堡。本区域的军屯大致在洪武三、四年即已开始,但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正式确定各卫屯田比例。成化初年,随着蒙古部落入驻河套,延绥镇边防任务陡然加重,驻军人数迅速增加,明廷开始在陕北修筑边墙,设置榆林卫,并令延绥镇广开屯田。因为榆林卫是实土卫所,这时屯田的增加主要集中于榆林卫境内。因为战事频繁等原因,延绥镇的军屯在嘉靖时期抛荒即已非常严重,实垦数量远未达到额设数量。与南方大多数卫所不同,延绥镇延安、绥德、庆阳三卫每分屯田的数量为120亩,榆林卫甚至高达600亩。一个军户耕种这么大面积的田地是难以想像的,其中应该包括大量的歇荒地。另外,榆林卫虽然和其他卫所一样,每位旗军都有一分屯田,但旗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很少参加屯种,屯田上的生产者全部来自延安、庆阳二府募军余丁和各县募丁,这意味着明代初年所实行的军屯制度至成化时已有了根本的改变。
李令福研究员对环境史上颇具典型意义的统万城变迁做了专题研究,提交了《论白城则村——统万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论文。李令福研究员承担的陕西卷项目分关中、陕南与陕北三大区域开展专题研究,以期总结出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理论规律,探索本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现在项目组已经做出基本论文的是关中的两个专题:古代都城选址与布局的人地关系理论,即秦都咸阳的法天思想、汉长安城的斗城理论、隋大兴城的六爻观念、唐长安城的龙脉实践;用渭河桥址、引泾渠首遗存与(咸阳宫前、唐陵前与周原)古代沟壑延长来探讨关中河流侧蚀、下切与溯源的速度及影响因素。已经考察和收集了一定资料的专题有三个:一是关中水利开发与水文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二是统万城与榆林城市的发展与陕北沙漠环境的变迁,三是汉唐离宫(汉甘泉宫、唐九成宫、玉华宫、华清宫等)建设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正在收集资料和思考内容的有三个:一是历史时期秦岭的环境变迁及其人类活动(栈道),二是陕南的山地开发及其环境变迁,三是陕西境内直道(驰道)、长城、关隘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卜风贤教授承担青海卷项目研究工作,本次会议上提交了《青海地区古代农牧减灾技术变迁》对青海地区人地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减灾技术及其传承关系进行讨论。本项研究属于子课题内容之一,与之相关的青海地区农业政策调整、青海历史灾情等方面的文章在本次会议上也做了交流。本项目组于2010年8月赴青海西宁、互助、湟中、大通、乐都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青海湟水流域经济与环境关系、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等做了专项调研。在初次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研究的总体进展,计划对海南、海北和海西地区的环境变迁及农牧关系情况再做一次针对性考察。在西宁考察期间,本项目组也得到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图书馆、青海省档案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和热情接待,对当地收藏的青海历史文献资源集中进行抄录,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张力仁副教授主持甘肃卷项目研究工作,本次会议提交了《论地理因素在陇南山地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等3篇论文,其主要观点和认识是:(1)陇南山地自然空间的分异与差异从本地上影响或规定了陇南山地历史发展的进程;(2)探讨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陇东)人类活动毁坏天然植被的行为动机,认为造成历史时期天然植被毁坏诸因素中自然因素的作用有限,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直接,影响也更大;(3)在以往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中的弊端,为从“社会”角度认识河西人地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又一个研究途径。项目组还对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的地形地貌、古遗址、古城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具体考察路线是天水、甘谷、秦安、武山、临洮、夏河、岷县、临潭、合作、宕昌、武都、文县、成县、西和、礼县等地,初步认识到各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对可能的环境困境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刘景纯副教授主持宁夏卷项目研究工作,为会议提交了《历史时期宁夏的居住形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论文。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刘景纯、张维慎、穆渭生一行三人,于2010年8月4日至17日前往宁夏进行实地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是:(1)比较全面地获得宁夏各地的地貌、地表植被、社会生产和民族生活的现实表现的感性认识;(2)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较为详细地考察历史时期重要的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可能地环境状况,包括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历史古城及其周边的环境变迁,战国、明代长城及其周边环境,宁夏治理沙漠的技术与成就表现,资源开发和新环境再造等一系列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地点,为研究积累详实的第一手资料;(3)访问当地在相关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和相关人员。通过15个完整的工作日的考察,比较全面的考察了南部固原地区的固原、泾源、彭阳、海源、西吉等地,中部地区中卫、吴忠和北部银川、灵武、盐池等地,内容涉及植被、农业、水利、沙漠治理、古遗址开发与保护、水土流失、环境重建与恢复、居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回民历史生活与现代生活等众多方面,实现了考察的目的,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良好的准备。
在10月29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中,第一位做报告的是艾冲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他以“历史时期灵州治城的变迁新考”为题,重新理清了灵州城址的变迁过程,指出灵州城的每次迁徙都与黄河水患有着直接的关系。陈荣清教授(湖北经济学院)从石鼓诗歌出发,对保护汧渭流域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思考。尚季芳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对民国时期甘肃烟毒的状况进行分析,认为鸦片经济是民国时期甘肃省的主要财政支柱,而政府对烟毒采取“禁税并重”之策,是民国时期甘肃禁政难以取得根本性进展的症结所在。最后一位做报告的硕士生刘楠(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以“清代陕西致灾暴雨空间特征重建的初步研究”为题的报告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会代表就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方法、途径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0月30日下午报告会结束后,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做总结发言,指出本次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推进了项目研究工作和基地建设,也促进了历史地理学朝纵深方向研究。这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是许多研究生积极踊跃参加会议,作为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有这么多博士生、硕士生为会议提交论文,是值得高兴和提倡的,其意义更多地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他鼓励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学问,为项目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10月31日,会议代表前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含元殿遗址、丹凤门博物馆等处景观。
2、中心科研人员参加2010年历史地理学年会(桂林)
在11月上旬还有桂花飘香的时节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广西历史地理与华南边疆开发: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色秀丽的桂林市举行,全国各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及台湾地区、韩国学者近150人参加了会议。中心专兼职科研人员侯甬坚、王社教、艾冲、许正文、张莉、崔建新、张青瑶,博士生程森、康建军与会。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周宏伟博士也携论文与会交流。
11月6日上午是研讨会开幕的时间。半个小时的开幕式简短利索,之后由东道主周长山院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会。先后登台报告的是:司徒尚纪报告“广西钦廉地区政区设置变迁的区域效应分析”题目、满志敏报告“1542~2001年青浦县界变迁”题目、侯甬坚报告“历史地理、环境史学科之异同”题目、蓝勇报告“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题目、徐少华报告“楚丹阳当涂说辨正”题目、熊昭明报告“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以汉代合浦港为例”题目、陈文豪报告“20世纪初期台湾漳州籍移民的分布与发展——以今大台中市为个案的观察”题目、任大熙报告“唐代岭南 东4州州县沿革考察”题目。当日中午1点,到会的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8人,还召开了一次午间工作会议。
11月7日下午闭幕式之前的大会,由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满志敏、侯甬坚主持,大家听取了吴松弟报告的“从‘港口—腹地研究’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略论”题目、郭声波报告的“唐代桂管羁縻州研究”题目、鲁西奇报告的“汉中三堰与浙南通济堰水利碑刻的整理与研究——历史地理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初步探索”题目。
两次大会报告期间的分组讨论,是按预先分划的4个小组来进行的。从闭幕式之前的小组召集人大会汇报中得知,4个小组共有82名代表在小组上报告了自己的论文,有的小组的讨论相当激烈而精彩,并透露出许多学术见解和学术信息。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周长山教授致了闭幕词,满志敏教授宣布本次年会顺利闭幕。
研讨会闭幕之前,侯甬坚教授宣读了以广西历史地理与华南边疆开发——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代表的名义,为庆祝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百岁华诞写的贺信,得到了全体会议代表的一致通过(11月11日通过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的转达,侯仁之先生女儿侯馥兴女士给全体会议代表做了复函)。
本次年会显示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动向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专题研究更加深入,时空研究尺度有新的扩展,选题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高校历史地理科研机构逐渐呈现出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在一些重要选题上开始构思和集结。尽管本次年会比之往届发出通知的时间要晚,由于会议主承办单位的努力、加之中国地理学会网页及《中国地理学会通讯》都发出了会议第一号通知,促使中国科学院部分地理学专业人士参加了研讨会,并为会议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11月7日下午研讨会结束后,会议代表次日进入了会后实地考察环节,前往考察的地点有兴安灵渠、龙胜梯田等处。
附:侯仁之先生女儿侯馥兴女士给全体会议代表的复函
“广西历史地理与华南边疆开发——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代表给侯仁之先生的贺信已由唐晓峰老师转来。
我代表父亲诚挚地感激您们,感激您们对他的惦念爱护和关怀,感激您们和他真诚亲切的情感交流。父亲最大的心愿是期待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后继有人,学问薪火相传。
人间重晚晴。请转告会议代表,父亲想念你们。正是由于你们,晚霞才是美丽的。
侯仁之先生的女儿侯馥兴代复
2010年11月11日
3、中心举办2010年研究生文化节学术分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研究生文化节之“学术分论坛”于2010年11月25、26日下午在崇鋈楼二层思齐堂举行,中心的侯甬坚老师、王社教老师、张力仁老师、张莉老师、杜鹃老师、潘威老师参加了学术分论坛,中心的陈海龙、赵志强、张宪功、陈青化、辜琳、庄宏忠、刘传飞、史雷同学作了相关报告。
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首先由西北环发中心侯甬坚老师致开幕词,第一场报告的主持人为寇猛利同学,接下来陈海龙博士作了“论清朝新哈贸易中乌鲁木齐作为贸易地的决策和影响”的报告,点评老师为张莉老师,辜琳同学作了“清代北京城水系与漕运”报告,点评老师为潘威老师。第二场报告的主持人为杨越同学,分别由庄宏忠同学作了“清代黄河‘水志’报汛运作体系的初步考察“报告,点评老师为杜鹃老师,刘传飞同学作了关于奇台吉木萨尔县“鄂伦淖尔”位置考析的报告,点评老师为潘威老师。
11月26日下午2点30分进行学术分论坛第三场报告,主持人为郑志忠同学,赵志强博士作了“五尺道是石牛道吗?——与《五尺道即石牛道考》一文商榷”报告,点评老师为张力仁老师,陈青化同学作了“清代川陕栈道维修活动考述”的报告,点评老师为张力仁老师。第四场报告的主持人为杨晓刚同学,张宪功同学作了“从‘不事商贾’看清代陕北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居民的商业意识”的报告,点评老师为王社教老师,史雷同学作了“晚清关中地区邮政发展的地域特征”的报告,点评老师为王社教老师。之后由王社教老师对西北环发中心2010年学术分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并且由王社教老师和张力仁老师代表西北环发中心为此次学术分论坛的报告人赠了由我们中心自己出版的刊物,鼓励大家多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
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学术分论坛受到了中心领导和同学的大力支持,此次学术分论坛的报告内容丰富,选题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点评老师的点评也做得非常到位,西北环发中心研究生会在论坛期间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大家有机会交流学术问题,也希望大家在学术上有所进步。
4、侯甬坚参加“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
应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的邀请,12月10-13日,侯甬坚教授在北京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参加了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为推动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资助下,由中国地理学会承担了《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编写任务。本报告内容除包括相关三级学科外,还将分别就我国重点研究区域、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
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张晓虹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也一道参加了研讨会。按照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的统一安排,吴松弟、侯甬坚教授承担了“近五年历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
5、侯甬坚参加“2010年教育部科技委全会”
接教育部科技委通知,12月17-18日,侯甬坚教授在北京铁道大厦参加“2010年教育部科技委全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教育部科技委2010年工作、交流了经验、讨论了2011年工作要点,有关部委领导就国家“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工作要点作了报告。会上还揭晓了2010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了《学科发展与若干前沿报告》。该报告由科技委10个学部的前沿发展报告组成,报告针对各学科的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或热点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出了各学科未来若干年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6、张萍研究员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10年4月27日至5月2日,应邀赴台湾漳化大学,参加第四届白沙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边疆内地化背景下的民族分野与社会变迁”,并做大会发言。
7、张萍研究员参加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会议
2010年5月15至18日,应邀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参加“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时空进程”国际学术会议,针对西北近代经济变迁的时空进程做了发言。
8、张萍研究员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10年9月8日至9月12日,应邀参加韩国中国史学会与庆北大学亚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通过教育看中国历史”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主题发言“书院、学堂、学校:晚清民国陕西的学政改革与地方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