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西北环发中心“基地项目丛书”第一种出版
2、侯甬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发表有关历史地理学及环境史探讨文章
3、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界“话阈”与“话语”的融通》一文发表
4、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一文发表
5、李令福《秦都咸阳》一书出版
6、李令福《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一文发表
7、张萍《Rise and Fall: Deciphering Urban Si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Overlapping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一文发表
8、张萍《书院、学堂、学校:晚清民国陕西的学政改革与地方社会变迁》一文发表
9、卜风贤《重评两汉时期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一文发表
10、刘景纯《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一文发表
11、肖爱玲《西汉时期空间认识与国家控制——以西汉城市发展为例》一文发表
12、张青瑶《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震活动研究》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西北环发中心“基地项目丛书”第一种出版
在中心整体工作的协调安排下,以西北环发中心“基地项目丛书”为名称的第一种著作——《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延军平等著)于2010年8月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社正式出版,这是多年来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若干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后的研究实践,为集中产出中心科研成果所做的一种设计。按照目前在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及其结题情况,丛书将陆续推出。
西北典型区是特指以陕甘宁老区位核心的西北部分典型地区。这里是西部非常典型的区域,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西北典型区经济脱贫的生态建设途径研究,探讨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机制、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模式、经济与生态“双赢”的产业政策及其对策选择,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著作在进一步完善生态购买、生态私有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认证、生态捆绑、互动发展观等观点,且认为这些制度与途径具有圈层和层次结构,即不同的地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态制度和建设途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生态制度创新和生态管理创新的价值。该著作可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关注研究西北生态经济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2、侯甬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发表有关历史地理学及环境史探讨文章
2月25日,侯甬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版“历史学”专版发表《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学术谱系中,舆地之学自成体系,沿革地理属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主要记录、整理有关疆域、政区、水系、地理知识方面的事实和资料,并于适当之处略加解释,属于东方传统文化知识和学问。进入明清时期,在接触西方近代知识之后,舆地之学这类学问,在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下,曾经贯之以“史地之学”的名称。进入20世纪,经过数次西方历史地理概念、思想的引入,国内逐渐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发表在9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1版“跨学科研究”专版的《环境史研究异于环境变迁领域的研究》一文,他主张尽管国内外有关环境史的定义不少,表述的重点或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环境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这个“人”,可以指整个人类,在具体的研究题目中,也可以指为某些人群或集团。环境变迁、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所系的自然科学界,长久以来是把人类看作是影响和作用自然界的一种力量。环境变迁研究关注的是自然环境(或曰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因之属于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工作;尽管环境变迁也是环境史研究的一项内容和一种结果,但环境史研究是以阐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为主旨,因之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内历史学科的工作。其学科领域划分,中外学术界均赞同属于历史学。
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4日第17版“学林”专版的《创新历史文献记录价值的认识体系》一文,基于一个新的国家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启动会的思考(这是一个以历史文献记录作为主要资料源、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点项目),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面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工作特点,阐明对中国历史文献记录性质的理解,应该采取的工作方针和步骤,主要有:1)资料性质决定判别标准和利用方式会有不同;2)在每一个可能环节中,考证所使用资料的可靠性;3)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揭示其研究价值;4)在多人同类研究中验证研究结果;5)保持文字表述特点和对定量、半定量工作的追求;6)创新对应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解说和利用体系。
文章最后说,相比于我国现存的巨量历史文献,相对于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赋予中国学者的重任,我国能够胜任利用历史文献记录展开此类研究的科研人员实在是太少了。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此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以长远眼光部署科研发展战略,一定要支持利用我国历史文献记录开展的学术前沿工作,一定要扶持此类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才干和作用。
3、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界“话阈”与“话语”的融通》一文发表
该文发表在《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第123-127页。论文的主要观点是:近代学术史资料反映民国时期学人习用的“沿革地理”治学方式,是受制于史学基本“话阈”的,到1961年学界完成到历史地理学的转变,遂进入到地学“话阈”的新阶段。经历顾颉刚、侯仁之两代人的探索,历史地理学的学科“话阈”终于确定,学者们的思维随之敞开,无论是在人文还是自然地理方面,历史时期、地名定位、分布及其变迁之诸多表述,便构成了该学科最基本的同行话语,时空差异、变化驱动力等新词汇,属于更进一步的地学表达。对近百年来历史地理学“话阈”和“话语”所做的语汇学上的分析,揭示了学科建立的曲折之路,弄清楚其中更多的事实和原委是为今日学界的共同职责。
4、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一文发表
王社教研究员论文《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发表。本文对历史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在学科发展史上有过很大改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明显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历史地理研究者开始涉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些研究主题给予历史地理学的解释,而一些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涉足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试图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相关的研究主题。历史地理学已经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已成为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诸问题的方法论。其原因即在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问题,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表述问题的方法是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过程,这三点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5、李令福《秦都咸阳》一书出版
李令福著《秦都咸阳》,2010年3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本书充分运用考古文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试图探求秦都咸阳一百余年的兴起发展、布局演变及其重要贡献。全书分七章展开论述,共分四个层次:第一章分析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背景与自然地理基础。具有导入主题的作用,为后面各章的研究做出铺垫;第二章论述咸阳的扩展过程与城郊范围,第三章复原秦咸阳全盛时期的平面布局及其内部基础设施,第四章讨论秦都咸阳郊区的陵墓、苑囿与离宫建设。这三章主要从时间发展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秦都咸阳城郊的物质文化特征作出系统研究;第五章探讨了秦都咸阳在思想文化的开放与专制,第六章以具体例证研究了秦都咸阳科技与艺术的发展。这两章则从思想、科技与艺术领域入手,着重探讨了秦都咸阳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第七章叙述了秦都咸阳的急剧毁灭与历史地位,结束全文。
6、李令福《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一文发表
李令福《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论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本文从唐代学者记载宇文恺建大兴城利用了六爻地形进行规划布局的文献入手,通过考证认为这种思想基本可以成立,并利用梁洼相间分布的现代测绘地图对六爻的具体走向进行了准确复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六爻地形对隋唐首都城市建设的影响,即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横贯城际的六道黄土梁附会成乾卦六爻之象,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以卦辞含义来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
7、张萍《Rise and Fall: Deciphering Urban Si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Overlapping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一文发表
张萍《Rise and Fall: Deciphering Urban Si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Overlapping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 3. 2010.
The area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and the agrarian peoples of the region.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irty-nine fortified encampments along it were built during fighting between the Mongols and the Han Chinese. As all of them were located along communication lines vi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ransport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Ming and Qing rule. However, they fell into disus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are now in ruins.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decline was that the sites had been chosen for their defensive value, so the subsequent northern expansion of China’s border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order economy hastened their decline. Th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agrarian and the pastoral way of lif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mperi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tivity and was in line with ethnic and tribal movements and mig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In sum,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mise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nd camps were highly complex and usually involved multiple factors.
8、张萍《书院、学堂、学校:晚清民国陕西的学政改革与地方社会变迁》一文发表
清代陕西学政改革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省普遍设置学堂则大体在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学堂主要基于清代书院、义学、社学旧址而建,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陕西全省改建增建学堂达700多所。进入民国以后,学堂改名学校,新式学校以及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使陕西的各级各类学校相应发展,规模庞大,数量大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度全省共有小学10897校,中学校也随之增到22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以后,全省小学数量增加到1,3979所,中学则增至134所,成为民国陕西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这种教育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迁相当明显。一方面新学教育的普及成为开启民智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大量庙宇被改建为学校在地方景观上发生的重要变化,也使得地方社会在外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影响至为深远。
9、卜风贤《重评两汉时期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一文发表
卜风贤《重评两汉时期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一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10年第4期。西汉时期的代田区田方法带有显著农业技术推广性质,过去学界给予代田区田较高评价,从农业技术和土地利用技术方面考察,似有修正必要。代田精耕而不细作,区田细作而不精耕,都有显著技术缺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推行代田方法旨在拓荒垦殖,促进地力恢复与再利用;区田重在边角地带垦殖利用,以此维持贫寒农家生计。后来虽然屡有建议推行代田区田,或因其推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或因对粮食高产追求背离了代田区田的技术目标,推行效仿结果均不理想。重新评价代田区田的用地技术,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代田区田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根源。
10、刘景纯《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一文发表
刘景纯《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发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4期。本文从区域防御的视角,探讨了明代前中期九边地带区域防御形态演变的过程。文章认为,洪武时期地方防守的基本形式是省区及其与此相关的行都司防御,防守重点是省区和呈团块状分布的军事战略要地。中央委派公侯等将军驻防边地,导致了虚级防区的出现和区域防卫的复杂化。永乐以后防御重心北移边境沿线,九边防御区逐渐形成。九边形成经历了初级形态和典型形态两个阶段,虽然各边形成时间不一,但至正德年间已经全面建成。正统以后九边内部分防区日益发展,大防区和分守区相结合成为九边区域防御的稳定形式。
11、肖爱玲《西汉时期空间认识与国家控制——以西汉城市发展为例》一文发表
肖爱玲《西汉时期空间认识与国家控制——以西汉城市发展为例》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受先秦纵横家思想影响,西汉社会有一批长于评论国家空间形势的能臣谋士,他们在总结周秦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对西汉社会空间形势特点提出了颇具代表性的空间认识思想,并围绕帝国强本弱末的基本国策,协助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策;西汉城市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时人空间认识水平和帝国对空间控制之目的,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空间控制和占有的结果,也是区域空间理论与国家控制空间实践的统一。
12、张青瑶《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震活动研究》一文发表
张青瑶《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震活动研究》一文发表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7月24卷7期。搜集公元19世纪前晋北地区地震活动若干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及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公元前~公元399年、700~999年、1100~1299年地震活动记录较少,400~699年、1000~1099年、1300~1499年地震活动记录较多,1500年之后地震活动表现活跃,受地震影响的区域较广。地震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北西、东西方向展布的地震活动带上,多发生在一系列断陷盆地的边界。晋北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夏四、六月份,秋冬九、十、十一、十二月份,一、七、八月相对较少。经分析发现,地震活动与其前后干旱灾害有一定相关性。讨论典型地震活动个案,对其震中、震级、烈度等问题做一定程度的恢复,并讨论地震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及政府相应的减灾救灾措施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