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中心举行2010年度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报告会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来我中心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3. 李大海博士圆满完成赴日合作研究工作
4. 侯甬坚参加“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
5.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多项规划课题的评审工作
6. 李令福受邀赴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7. 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青年历史学者访问中心
8. 中心硕士研究生张艳斌入选2011西安世园会志愿者
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学术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10.中心师生前往秦都雍城展开考察
11. 中心师生参与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考察活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中心举行2010年度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报告会
2010年12月23至24日,中心2010年度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报告会如期在我校启夏苑多功能厅举行。本次年度学术报告会,中心共有14位科研人员提交论文,进行公开学术演讲。包括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樊志民教授、中心近期引进的黄正林教授在内的校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生共八十余人旁听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为期两天,开幕式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侯甬坚教授指出,举办年度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报告会是推动中心学术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向校内外同人展示中心科研人员最新科学研究进展情况的一种方式,希望搭建类似的互动和批评的学术平台,以促进中心教师的全面深入交流。
报告会第一场共有四位科研人员进行演讲,由侯甬坚教授主持并点评。王社教研究员以《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为题,阐述了历史地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独特意义;卜风贤教授以《重评两汉时期代田区田的用田技术》为题,从农业技术史的角度,对两种用田技术进行了重新的历史解读;李令福研究员以《隋唐都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为题,从古都学出发,指出都城六爻地形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张力仁副教授以《民族、政权与环境——以仇池杨氏政权为中心》为题,重新梳理史料,运用多种视角论述了杨氏政权延续的历史地理原因。
报告会第二场共有三位科研人员进行演讲,由李令福研究员主持、点评。刘景纯教授以《明代九边的军事策应与救援》为题,系统和整体地论述了明代九边军镇军事活动地运作过程;李大海助理研究员以《明代延绥巡抚置罢与辖区新探》为题,指出以往对该巡抚始置年代的认识仍有较大偏差,并对其辖区变动历程加以廓清;张青瑶讲师以《清代山西北部地区民众营生方式的选择和调整》为题,重在揭示民众生活与环境适应之间的密切联系。
报告会第三场共有四位科研人员进行演讲,由卜风贤教授主持并点评。杜娟助理研究员以《关中平原古耕层的形成——以秦汉时期文献记录为中心的考察》为题,运用古土壤学的基础研究,结合对文献的缜密检讨,论述了关中土壤古耕作层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崔建新助理研究员以《统万城遗址兴衰的气候环境因素探讨》为题,以国际气候环境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为讨论背景,结合历史文献,从全球尺度的宏观视野重新考量了统万城遗址兴衰的环境因素;张莉副研究员以《近300年来新疆奇台县水资源利用变化的环境响应》为题,在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文献,对奇台县水资源利用变化的环境响应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潘威博士后以《1766-1911AD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为题,运用GIS分析技术,对黄河中游汛期水情与相应尺度的气候变化响应关系问题,进行了崭新的讨论。
报告会第四场共有三位科研人员进行演讲,由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侯甬坚教授以《历史地理学“话域”与“话语”的融通》为题,在搜集大量“新”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地理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重新加以梳理,为拓展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近代转型提供有力佐证;肖爱玲副研究员以《西汉时期空间认识与国家控制——以西汉城市发展为例》为题,通过对西汉时期治所城市分布、等级、规模的复原研究,剖析了在国家控制层面对版图空间的认识表达;史红帅副研究员以《“千里驰援”:辛亥革命中的陕西救援远征队活动考述》为题,运用搜集到的大量珍贵西文文献,复原了西方人在陕西辛亥革命期间救援本国侨民离境的历史过程,对进一步补充陕西辛亥革命史的发展历程有所助益。
本次年度学术报告会演讲题目精彩纷呈,主题时段涉及秦汉直至当下,既有对历史文献剥笋抽丝般地细密考证,亦有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灵活运用;既有对传统文献的再次挖掘和重新解读,亦有对学界尚未利用资料的崭新发现;既有对国内外多学科研究视野和结论的审慎利用,亦有对西文文献扎实的大量爬梳引用。
报告会讨论气氛热烈,有些观点针锋相对,有些讨论在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互有启发,思维的火花不断闪耀,参与互动提问环节的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中心的许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同学,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各位科研人员都为此次报告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充分显示了近期中心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侯甬坚教授在报告会的最后,做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表示今后类似的年度报告制度会不断坚持下去,2010年度中心科学研究报告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来我中心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应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研究中心李令福老师的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部长田亚岐研究员来中心交流访问。长期以来,田亚岐先生致力于秦汉考古研究,发表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论著。包括《秦汉置畤研究》、《秦国早期的逐渐强盛及其对戎狄的战争》、《秦迁置雍城的环境优势及其特征》、《雍城秦公陵园围沟的发现及其意义》、《秦公陵园与一号大墓》、合著《秦物质文化史》、《陇县店子秦墓》、《华县东阳墓地》等。
12月16日上午,田亚岐先生在文科科研楼三层报告厅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 “秦雍城考古发现及研究”的学术报告。侯甬坚、李令福、卜风贤、张莉、杜娟等老师和研究生听取了这场报告。在报告中,田先生回顾了不同阶段秦雍城考古工作的成果,就秦都雍城遗址的宫殿遗址、道路及排水路线、凌阴遗址、宗庙及朝寝建筑遗址、秦公大墓、郊外离宫建筑遗址、作坊遗址、汧河流域仓储码头和秦公陵园调查与复探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论述,指出了秦雍城考古的最新研究趋向。田先生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出土文物等多学科方法研究秦都雍城,对与会师生深有启发。
田亚岐研究员此次访问我中心并作专题报告,进一步拓展了中心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与中心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为今后开展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3.李大海博士圆满完成赴日合作研究工作
2010年12月9日,本中心李大海博士圆满完成在日本学习院大学(GAKUSHUIN UNIVERSITY)东洋文化研究所为期50天的合作研究任务,顺利返回国内。
赴日驻所从事合作研究期间,李大海博士先后在学习院大学图书馆、该校史学科、东洋文化研究所资料室查阅和复印了大量中日文资料,并与部分该校研究生就中国史研究的方法和史料问题进行了初步地交流。11月11日下午,李大海博士与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王大学博士一同,在学习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进行了公开的学术演讲。报告会主持人鹤间和幸教授和评议人村松弘一准教授、松永光平研究员,分别来自该校东洋文化研究所和京都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李大海博士的报告《环境史视野下的区域社会变迁研究——以明清时期陕西黄龙山区为中心的考察》,在报告会评议和提问阶段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就环境变迁与区域历史演进之间的关系、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变迁的研究方法和史料以及区域社会真实面相等等问题,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充分交流,收到了良好的学术互动效果。李大海博士还先后三次旁听学习院大学史学科武内房司教授主讲的研究生课程“读《李星沅日记》”,与武内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石川晶就其论文选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切磋交流。
10月30日至31日,在村松弘一准教授的带领下,李大海博士赶赴大阪,先后参与旁听在关西大学举办的“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16世纪以后的东亚”ICIS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在大阪教育大学举办的“日本平成22年度(2010)中国水利史年会”。旁听期间,先后了拜会来自中日两国的多位学者,如东京大学盐泽裕仁研究员、兵库教育大学松田吉郎教授、早稻田大学井黑忍博士、大阪教育大学伊藤敏雄教授、神户大学神吉和夫教授、国士馆大学川边雄大博士、埼玉县立熊谷西高等学校藤川和俊教谕、京都府立鸟羽高等学校小野泰教谕、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李晓杰教授、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山西大学张俊峰副教授等。11月1日,李大海博士在京都先后参观了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京都东寺、金阁寺、清水寺以及二条城将军府等人文景观。2日,赶赴京都大学参与旁听2010年度“日本史学大会”,有幸聆听著名学者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演讲。11月16、17日,李大海博士先后访问庆应义塾大学斯道文库、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室,拜会了庆应义塾大学著名中国史学者山本英史教授(编《传统中国の地域像》)、东京大学盐泽裕仁研究员(著《东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境域研究》)、平势隆郎教授,并与各位前辈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12月6日,在鹤间和幸教授、村松弘一准教授的带领下,李大海博士还参观了东海大学GIS、RS实验室。此外,还多次访问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与该校井黑忍博士、饭山知保博士,就11月11日报告会演讲内容以及中日两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动向深入交流了彼此的观点。李大海博士留心收集日本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文献和各种目录,例如著名日本中国史专家前田正名先生所著《陕西横山的历史地理学研究》(1962)等在国内难得一窥全貌的学术文献。
驻所期间,李大海博士得到该所青木俊介和福岛惠博士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细心帮助,为顺利完成合作任务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外,鹤间和幸教授、大泽显浩教授、村松弘一准教授以及市来弘志、菅野惠美非常勤讲师、王瑞来研究员、仓岛真美博士等,都在合作研究和学习交流过程中提供了各方面的诸多帮助和便利。
李大海博士此次访日是蒙中心推荐,应学习院大学村松弘一先生的邀请,赴该校任“东亚环境史•民族史•社会史研究教育项目”之“东亚环境史”的客员研究员。该校东洋文化研究所和本中心长期以来,学术合作关系十分密切,相信今后类似交流活动还会不断增多,这无疑有利于推动两校以及研究所之间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4. 侯甬坚参加“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
应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的邀请,12月10-13日,侯甬坚教授在北京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参加了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为推动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资助下,由中国地理学会承担了《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编写任务。本报告内容除包括相关三级学科外,还将分别就我国重点研究区域、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
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张晓虹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也一道参加了研讨会。按照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的统一安排,吴松弟、侯甬坚教授承担了“近五年历史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
5.李令福研究员参加多项规划课题的评审工作
2011年1月,李令福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两次规划课题的研讨与评审会议,用历史地理学观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是航空基地主办的“盛世少陵原文化生态园区规划设计方案研讨会”,二是志丹县政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召开的“延安市志丹县城乡一体化规划评审会”。2011年3月,李令福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三次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论证会议,用历史地理学观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是泾惠渠管理局组织的 “李仪祉纪念馆布展方案论证会”,二是延长县政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召开的“延安市延长县城乡一体化规划评审会”,三大明宫研究院召开的“《大明宫史料汇编》课题评审会”。
6. 李令福受邀赴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3月3日, 李令福研究员受邀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学员进行了一场历史地理学术讲座,讲座的题目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地理基础”。 基本内容如下: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理格局,而且主要受到亚洲大陆东部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从历史发展来看,八大古都的变迁是代表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运河则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区域的连线,长城的布设无疑具有重大军事意义。而古都、运河和长城建设与布局的背后离不开基础的地理因素。
二炮工程学院院长亲临指导和全程参加。
7. 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青年历史学者访问中心
2011年2月28日,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九州大学的青年历史学者井黑忍博士、饭山知保博士、船田善之博士一行三人,对本中心进行了学术访问。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李令福教授、卜风贤教授、刘景纯教授以及潘威、杜娟、李大海等青年教师,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亲切接待了三位青年学者。
日本学者此次到访西安,一方面是希望对关中地区金元社会史以及明清水利碑刻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工作;另一方面也期待与本中心各位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见面会上,三位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日本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心各位教授针对日本学者的碑刻考察计划和以往研究经历,提出了许多完善性的建议并提供了不少文献资料,由此展开的学术交流过程坦诚而深入。交流中,日本学者分别向中心各位老师赠送了各自研究论文的抽印本,以表示感谢和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的意愿,侯甬坚教授也代表本单位向他们赠送了中心近年来出版的一系列学术书刊,见面会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3月1日至3月8日,由三位日本学者和中心李大海博士组成的碑刻调查组,分别对铜川市耀州区、印台区、富平县、高陵县、泾阳县、三原县以及咸阳市区的各个碑刻存放地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对目前这些区县保存的金元时期碑刻资料以及明清水利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及现状调查,取得了初步的考察成果,为下一阶段的碑刻资料收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宝贵的实地经验。
田野经验十分丰富的三位日本学者纷纷表示,会根据此次关中地区实地考察的经验,调整明年的田野工作计划,并希望和中心各位研究人员继续保持学术联络,让散落在关中地区民间的碑刻资料早日为学界所用,并会在回到国内后积极推动本中心与日本各高校研究所的学术交流活动。
8. 中心硕士研究生张艳斌入选2011西安世园会志愿者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举行。西安世园会是我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国际性盛会。
世园会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我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自2010年9月30日至2010年11月30日报名截止,在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官方网站上,我校学生的报名人数已达3000多人。本届世园会将面向我校招募500名园区志愿者,于2011年5月9日—5月24日每天下午在世园会园区进行志愿服务。
本中心部分研究生在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官网上进行了报名。2011年3月5日、9日分别参加了笔试和面试。最终,我中心2009级硕士研究生张艳斌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2011西安世园会的志愿者。希望中心研究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
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学术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2011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再次跻身学科分类期刊历史学前30名。(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网站http://www.zlzx.org)
根据“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在“学科分类期刊•历史学”中以论文转载率17.46%,排名第10;在综合指数排名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则以0.482133%的指数,列“学科分类期刊•历史学”第13位,文章转载量排名第18位。“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期刊在2010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在评价排列中采取三个基本指标——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转载量即为刊物期刊被本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绝对量数值;转载率主要反映刊物的优质学术论文的占比情况,是用该期刊当年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篇数除以该刊当年总发文数;综合指数既反映了期刊全文转载的绝对量情况,又反映了期刊论文质量的相对量情况,因此是相对科学可靠的。
自2005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全文转载量首次进入相关学科前30名,此次已是连续第六次跻身学科分类期刊前列。2005年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全文转载量排历史、地理类24名,2006年度排历史、地理类第26名,2007年度排史学类第28名。2007年后,因为不少期刊改为月刊和增加版面,本刊全年刊发文章数量相对减少,全文转载量未进入前30名,但全文转载率仍然位列前30名,其中2008年全文转载率为9.86%,排第24名,2009年全文转载率为9.52%,排第25名。
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广泛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审稿,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这次取得的成绩既是对编辑部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以后编辑出版工作的激励与鞭策。
10. 中心师生前往秦都雍城展开考察察
为配合“历史城市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心肖爱玲副研究员、李令福研究员、史红帅副研究员等策划组织了2010级硕士研究生赴秦都雍城的考察活动。
2011年3月19日上午7:30,在中心老师肖爱玲、李令福和 “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带领下,师生一行32人乘车赶赴凤翔县雍城遗址。在车上,李令福研究员、俞曦博士生及辜琳硕士生分别就雍城历史和考古工作进展向大家做了简要介绍,加深了我们对秦雍城历史地理知识的认识。
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考察的第一站凤翔县博物馆。讲解员耐心地给我们讲了雍城的历史沿革及考古发掘过程。博物馆中陈列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器等珍贵文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陕西省考古所秦汉部田亚岐部长为我们系统讲解了位于博物馆院内“秦穆公坟”。田部长说:“这不是坟,而是当时一座祭祀用的高台建筑。”并向我们指示了夯土层种种迹象,大家仔细观察了人工雕琢而成的土层,并与自然土层做了对比,学到一些如何判断土层的技巧。当时天公不作美,下起小雨,而同学们兴致丝毫不减。
之后,跟随田部长到城南东风水库。田部长向我们讲解了雍城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尤其是雍水和塔寺河的缘故,使得秦人在此定都多达294年。沧海桑田,古城的南垣如今早已沉入水底,同学们这才亲身体会到地理环境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之后,我们又赶到第三站,雍城考古工作站。在短暂的停留中,田部长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雍城发掘出土的珍贵实物,详细讲解它们的用途、功能等情况,还非常有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为大家上了一堂深刻的文物知识普及课。
13:10左右,我们到达宝鸡市秦公陵园博物馆,参观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雨中的陵园显得格外宁静肃穆,置身于这座两千多年前的王陵前,每个人都被其恢弘的气势和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大墓呈中字型,有东西两条墓道,全长300多米,深24米,四壁分三层,呈倒金字塔状。据讲解员介绍,该墓占据中国考古的五项之最,分别是发掘出的最大的墓;殉人最多的墓,共186人;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周秦时代最高的葬具;发现最早的墓碑实物和最早的刻有铭文的石罄。还参观了复原的黄肠题凑椁室,使同学们对古代奴隶社会野蛮和人民的才智有了全新的了解。就对秦公大墓的认识,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都感受到了秦国发达的经济实力以及秦人奋发进取拼搏精神和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
在馆内停留一个小时后,在附近大海子村简单吃完午饭,我们又赶往下一站,汧渭交汇处。田部长介绍说这是当时秦国交通要冲,南下巴蜀西上陇右的必经之地。如今只有这涓涓汧水向来人诉说着这里昔日的车水马龙的盛景,同学们都对历史的巨变唏嘘不已。
16:30左右,我们到达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冯家山水库。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水库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作用,使同学们增进了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在这如画的自然风光里,同学们和老师们纷纷留影纪念,作为以后宝贵的回忆。17:40,结束考察,返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察结束了,本次宝贵的田野考察和现场教学使同学们收获颇丰,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对中国古代都城选址、都城空间结构特征等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地理学科野外考察方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了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重大影响。这必将对大家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11. 中心师生参与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考察活动
2011年3月25日至27日,西北环发中心一年一度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植树考察活动在靖边县展开。参与本次活动的有西北环发中心带队老师李令福研究员、陕西省第一批“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黄正林教授3位老师、2位博士后、3位博士研究生和30位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丁虹书记带队的教职工支部的近40名教师也参与了本次植树。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名硕士生也参与了本次植树考察活动。
本次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和环境重建的参与者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的,总计84人参与了本次植树活动。
本次植树活动的赞助者依然是来自日本的东城宪治先生,另有来自日本学习院大学的讲师市来弘志先生和长谷川顺二、河野刚彦两位博士参与本次植树考察。自2002年以来,中心每年春天都会组织师生前往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进行植树考察活动。
3月24日下午,由带队老师李令福研究员召集参加统万城植树考察活动的学生,开了一个动员会。李令福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一下本中心统万城植树考察活动的概况,向大家说明了注意事项,安排了考察结束以后汇编《2011年统万城遗址调查资料汇编》的工作。最后,由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宣布2011年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考察活动正式开始。
3月25日,在去往靖边县的途中,中心师生参观了延安杨家岭革命圣地和延安革命纪念馆。
3月26日上午9点左右,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参加启动仪式的嘉宾有靖边县副县长刘波、靖边县林业局刘玉军副局长、西北环发中心带队老师李令福研究员、周宏伟教授、黄正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丁虹、副院长韩旭辉和梁志胜。 此外,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师和西北环发中心的其他师生也参与了启动仪式。随后,志愿者们在当地林场工作人员和当地乡亲的帮助下,大家积极植树。植树结束后,李令福研究员带领大家到当年植树的地方,发现几年前植的树长势非常好,大家对于自己植下的树能不能存活表示有很大的自信。
下午,中心学生在李令福研究员和原统万城文物管理所王智真所长的带领下对统万城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实际考察。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它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一直延续使用到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统万城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都城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统万城考察结束后,李令福研究员带领大家到红柳河畔进行考察。
2013年将是统万城建城1600周年,本中心将会举办统万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统万城的研究推向深入。
3天的植树考察活动行程安排比较紧凑,但是大家感觉收获很多。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经常出去考察,将文字记载和实际考察相结合,践行
史念海先生倡导的“有用于世”的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