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李孝聪教授应邀来我中心做学术报告
2.《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中译本出版
3. 中心研究生参加学校2011年“研究生运动会”
4. 汉唐长安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5.“区域•城市•环境”——2011’环发中心春季工作坊开工—Region, city and environment:a spring workshop in 2011
6. 中心青年教师参加“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7. 侯甬坚教授参加“历史学战略发展规划会议”
8. 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2011年工作会议
9.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复旦大学“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10. 侯甬坚教授参加“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与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11. 侯甬坚教授参加“中国疆域理论学术研讨会”
12. 我校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及其团队年度工作评审会举行
13.李令福参加“三秦水利大讲堂”水文化专题讲座
14. “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阶段工作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李孝聪教授应邀来我中心做学术报告
2011年4月2日上午,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孝聪老师在我校崇誉楼思齐堂作了题为《图像城市——中国城市形制演化的历史特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北环发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主持。西北环发中心的副主任王社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博士等人也出席了报告会。
会议开始前,侯甬坚老师向与会师生简单介绍了李孝聪教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成就。李孝聪教授曾在河渠水利、城市历史地理等领域有过深入研究,现主要从事古地图的研究,并出版了两本关于流传欧美之中国地图的著作,近期出版的历史地理论著为《中国区域历史地理》(2004年)、《历史城市地理》(2007年)等。
李孝聪教授以提问的方式开始了精彩报告,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李孝聪教授对中国城市形制演化的理论方面的阐述,主要讲述了城市形制和城市地图所反映出来的有关城市的信息,以及怎样从城市地图信息中挖掘出其背后所隐藏的决定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城市形制发展演化的几个标志性阶段。李老师将中国城市形制的发展分为商周至秦的城市形制、秦汉城市形制、魏晋南北朝城市形制、隋唐城市形制、宋元明清城市形制、明清地方城市两个具有时代标志的特殊形态和近代中国城市形态的变化等七个标志性阶段进行阐述。李孝聪教授讲课思维严谨,其间不乏幽默风趣,并不时地站立起来进行讲解,各位师生也都认真听讲,彼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李孝聪教授讲述的研究城市的方法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报告结束后,李孝聪教授同大家进行了交流,并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最后,侯甬坚教授简单进行了总结,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中译本出版
我中心史红帅副研究员翻译的《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一书近期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徐家汇藏书楼汉学译丛•近代西北史地辑”之一。全书共35.1万字,34幅照片。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是由丹麦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何乐模(Frits Holm)撰述,于1923年由Fleming H. Revell出版公司在纽约、芝加哥、伦敦和爱丁堡同时出版的在华行纪类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1907年1月至1908年6月,何乐模前往西安获取《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并运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终辗转保存于意大利罗马教皇博物馆的传奇经历。
1907年1月,何乐模从英国出发,辗转丹麦、美国、日本等地,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并深入西北内陆的西安城,意欲获取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于西安本地官民对该碑采取了保护措施,何乐模最终未能获得景教碑原碑,但在西安仿刻了一通同大、同质、同重的景教碑,并经由黄河航运、京汉铁路货车运输,以及长江航运运抵上海,再从上海运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由此,何乐模在完成其第二次环球航行的同时,也将景教碑的复制碑从中国西北内陆成功地运抵美国东海岸。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复制碑的1908-1916年间,何乐模以之为模版,用石膏制作了十余通模造碑,分送欧洲、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的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与大学,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了有关景教碑及其历险过程的演讲,有力地推进了西方世界对于清代后期中国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也极大提升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由此,何乐模仿刻景教碑的活动也成为清代后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一书细致入微地记述了何乐模在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行程与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山川河流、城镇村落、寺庙祠宇、道路交通、官绅商民、风情民俗、商业贸易、农业物产等。书中还附有大量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作者眼中的清末中国自然图景与社会众生相。《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不仅是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史、景教碑世界流布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从历史地理、城市史、社会史、环境史、中西交流史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百多年前中国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堪称清末西方人在华考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中译本除原著16章全部内容外,还特别附录了译者精心采择的57则原始史料,其中西文史料54则,清代档案1则、报道1则,民国报道1则。这些难得一见的文献来自于美、法、英、澳等国十余种报刊和清末电报档案,时间跨度从1907年延伸至1935年,构成了对何乐模仿刻景教碑事件“全景式”的资料集成,有助于研究者和读者对清末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此次大事件有更为全面地了解。
关于何乐模仿刻景教碑的过程与影响,史红帅博士等早先已应《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之邀,撰写了《景教碑历险记》一文,以上、下篇的形式整版刊发于该栏目 2010年7月25日第11版(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7/25/content_258882.htm)和8月1日第11版(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0-08/01/content_261031.htm),概要介绍了何乐模其人及其在华活动。此次中译本的出版,将会向读者更为完整地呈现何乐模仿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事件的来龙去脉。
3. 中心研究生参加学校2011年“研究生运动会”
2011年4月3号,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运动会在长安校区体育场隆重开幕,本次运动会共有22个学院代表队参加本次运动会。
在中心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心研究生会热情积极为本次运动会开展工作,特别是学生会副主席兼班长的夏明亮同学为其忙前忙后,中心办公室还为运动员准备了统一服装和帽子。在上午的参赛中,2010级的赵阳阳同学在男子1500米的比赛中勇夺第六,下午的时候,2010级的李国锋同学在男子吉尼斯纪录板块的俯卧撑比赛中荣获第四名,2010级的叶俊杰同学在颠球比赛中荣获第四名,此外在同心协力比赛中,培养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下午五时左右,运动会进入尾声,本次运动会的中心代表队成员主要由2010级学生组成,其参加的项目有男子100米,1500米等数十个,我们满载喜悦,踏上返回雁塔校区的公交车,虽然浑身疲惫不堪,但我们的微笑和欢乐也不少,我们不仅收获了名次,也增强了彼此间的了解,集体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相信明年的运动会上依然会有环发中心的旗帜在长安校区的运动场上迎风飘扬。
4. 汉唐长安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时期,汉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不仅是汉唐盛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东方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唐长安城市发展的细节及其在东方文明发展中的国际影响和文化交流方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计划于2011年8月11~13日(周四至周六)在西安召开“汉唐长安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中心是教育部所属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古都研究和组织实施的科研单位(中国古都学会挂靠于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教授在这里主编出版过《西安历史地图集》,组织编撰《古都西安丛书》(30种),多年以来中国古都学及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一直是中心和历史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诚愿有兴趣的海内外学者围绕下列方向撰写学术论文:
1.汉唐长安城市发展
2.汉唐长安城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重要地位
3.汉唐长安与“汉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4.汉唐长安与古代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文化的交流
5.其他与“长安文化”相关的专题
有关事项:欲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在6月20日前填好回执,电邮到会务组,会务组会于6月底发出正式邀请函,通知会议地点、考察路线、后勤接待、学术报告与日程安排等具体事宜。获得会议正式邀请的参会学者,不收会务费,来往交通与住宿费自理;会议学术研讨2天,考察1天,考察汉唐长安城重要遗址或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1年3月20日
附:会务组联络方式
电子邮箱:hfhyxx@snnu.edu.cn
联系人:李令福、上官娥(029-85303935)
回 执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及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传真 电子邮件 论文题目
论文内容提要
考察路线选择 ①汉唐长安城重要遗址
②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
提示:敬请在6月20日前填好回执,之后电邮到会务组。
5. “区域•城市•环境”——2011’环发中心春季工作坊开工—Region, city and environment:a spring workshop in 2011
2011年3月31日至4月14日,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的李孝聪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为我们带来了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城市形制演化的历史特点”(4月2日,应西北环发中心之邀)、“空间与形态——中外城市的对比”( 4月7日,应历史文化学院之邀)、“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与研究利用”(4月8日,应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之邀),前来聆听者众,有的研究生还一场不落地连听下来。
4月13日上午9:30~12时,李孝聪教授与本校学者、研究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区域•城市•环境——2011’环发中心春季工作坊”的形式在雁塔校区学术活动中心学术会议厅举行。此次工作坊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莉博士主持,李孝聪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出场,西北环发中心的王社教、李令福、侯甬坚三位学者分别作为区域、城市、环境话题的引言人登场,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席会东博士、本校历史文化学院的李宗俊副教授、本中心的肖爱玲、史红帅、高升荣、李大海、张青瑶、杜娟、潘威等诸多研究人员及多个单位的研究生很有期待地到达工作坊现场。
首先,王社教研究员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区域”问题引出话题,他表示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综合研究越来越重要,区域研究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方法问题,由此引出讨论的焦点“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如何选择区域”、“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区域历史地理”。 于此相关的是,肖爱玲博士又提出“区域历史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如何进行选题”?特约嘉宾李孝聪教授首先回顾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地理学向计量地理学、再到行为地理学的转变过程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冲击,特别指出在1990年代前期部门地理学兴盛的同时,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强调历史地理学中的区域综合研究,并且提出“区域”的选择可以以自然区域、行政区域作为划分依据,在具体的研究中,平原地区应当关注河流流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区域内的要素首先是自然(气候和地貌)、河流流域,然后是交通、城市和区域开发,然后是区域文化。在区域研究中,一定要关注区域内的核心迁移与边缘变动问题。侯甬坚教授曾出版过《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的著作,他接过话筒后,直接阐述了自己对区域话题的看法,大致是分区或区域研究向来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历史地理学也不例外,在具体的区域历史地理中,就青年学生的情况而言,综合研究很重要,单刀直入更可行,复杂性研究不可少,这样方能深化研究主题。李大海博士提出,“区域”是一种概念,而“问题”是通过研究的过程来呈现变化。他引用近代西方地理学区域学派领袖赫特纳的观点,认为:“地理学不应是关于各种不同事物的地区分布的科学,而应是关于充填空间的科学……空间本身是一种观念形式;只有通过它的内容它才能获得实在的意义!”
在城市话题的展开中,李令福研究员就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引出话题,指出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三位历史地理学大家的学术成就及其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都与当时的一些特殊情形有关,因此请李孝聪教授介绍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对北京现代城市建设的贡献之处,以及侯先生的建言未被采纳的有哪些?如何评价?现在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如何面对现实的城市问题?肖爱玲博士提出的是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趋向问题。李孝聪教授对此回应到,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是从水系的复原与变化切入,他指导的博士生先后从地名、人口、京津塘地区环境变等方面切入展开研究。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首先要知道城市史,但要照应到空间的变化,才能进入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李孝聪教授指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关注点有两个:其一,继续做单体城市的研究,关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功能;其二,关注区域内各级城市的关系。李孝聪教授非常强调做学术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又要关心现实问题,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现代中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在环境话题的展开中,侯甬坚教授首先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环境”问题引出话题:1980年代环境科学在我国被列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社会上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工作,还陆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政策,近年来在学术界又出现了“环境史”研究,以前习惯“地理”研究的学者现在遇到“环境”了,那么,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究竟应该是属于“地理”的,还是应该属于“环境”的?李孝聪教授谈到,地理学中环境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欧美学术界强调的是“环境史”研究,而且有越来越有学科化的趋势,而历史地理学中的“环境变迁研究”只能说是一个研究方向。潘威博士谈到,应该思考的是“环境史”给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带来了什么?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如何参与到历史的研究中去。王社教研究员解释说,“地理”一词强调的是“理”,注重的是寻求规律,而“环境”一词中强调的是“环”,以事件为中心。最后,侯甬坚教授谈到,前面的解释很有意义,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地理学与环境科学有什么不同,才好去理解它,运用它。侯甬坚教授的基本看法是:地理学是基础,环境科学是前沿(弄不好的话也可以说是时尚或时髦),历史地理学具有地理学的性质,坚持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顺着地理学的路子,学界取得了比较多而好的成果。
最后,侯甬坚教授引出了“城址与环境”的话题,李孝聪教授对此谈到,古代的城市选址前一般都有详细的考察,所以其选址有合理性,许多古代的城址都经历了历次自然灾害的考验,因此在研究中要关注中国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通过研究为城市的防灾和减灾提供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建议。
一上午的工作坊结束前,主持人张莉博士请席会东博士讲点意见。席会东从自己在罗马大学一年的访问感受谈起,指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使我们居住的城市更有人情味,留下更多的记忆与回忆。同时,谈到“研讨班”、“读书班”这些学术形式在西方学术界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效,现在的学术发展,除了个人的学术真诚之外,学术共同圈的存在也非常重要。
整个学术讨论在轻松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从关注历史地理学的基础、核心问题出发,到学术前沿的讨论;从关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到关注现实问题,及由现实问题提出的学术研究方向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参与者慷慨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术思考,相互启迪。由于时间所限,许多学者和研究生还未来得及与大家充分交流自己的思考,只得期待着下一次这种交流与对话方式的举办。
当天下午,李孝聪教授指导的学生——席会东博士与本中心的青年学者高升荣、张莉、李大海、潘威、张青瑶、杜娟及多位研究生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介绍了彼此的研究领域和所关注的问题,以增进了解,促进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末了,出于对本次春季工作坊交流效果的看重,我们有必要将一些学者来不及在现场发表的看法要过了来,这里采用“后续”的方式介绍于下:
肖爱玲博士要介绍的看法是:区域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是比较难的,原因就在于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她认为在把握区域综合性基础上突出研究对象的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研究中必须做的工作;区域历史地理方向的研究生在选择论题时,首先应该认识到,“区域”不应当是一个具有清晰边界的区域,只有在对研究对象有了系统认识之后,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区域,继而再进一步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根源。
肖爱玲博士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或“环境”的话题,看法是:“地理”强调的是“地”的秩序,包括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方式、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秩序);环境则是研究者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感知和描述。
张青瑶讲师也对自己较感兴趣的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就区域话题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到区域历史地理不是区域研究的提法,但是整个讨论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希望能够再聆听学习;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更关注区域的概念性,强调区域整合和区域认同,强调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关联,但也有研究者从空间视角解析区域,当缺乏区域内部联系的时候,作为现实的区域仍然存在。区域具有综合性、差异性,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理论研究,我们更关心具体研究中如何操作,我个人比较粗浅的理解,深入理解区域的概念性,更有利于指导我们进行区域研究,我强调区域的差异性,是在综合之上的差异性,而且我认为这就是指区域特点,只有更好地抓住区域特点,才能更深入地进行区域研究,甚至在了解、抓住区域特点的过程也就是问题产生并解析的过程。
第二,就环境话题而言,侯甬坚教授对于“地理”和“环境”二词的关注与解释,值得深入讨论,就我现场理解,王社教研究员从《汉书•地理志》谈“地理”,应该是注意强调地理要素的研究,而谈到“环境”一词语中的“环”,应该是强调环绕、围绕,那么围绕、环绕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环绕人类社会,那么实际上环境一词较之地理一词更具有人类思维的色彩,基本类似于灾害一词,要素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人们才会称之为灾。所以环境一词更突出人类社会的主观性,更带有人类本身的意愿,是和人类社会相关联的环境,这样分析就更容易理解环境史的研究与发展等问题。
6. 中心青年教师参加“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于2011年4月23~24日在该研究所会议室成功举办。本中心青年教师李大海、潘威博士提交学术论文并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参加论坛的青年才俊共有14位,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他们是从来自全国的36篇候选论文作者中择优选拔而产生的。
4月23日上午8点30分,论坛正式开始,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教授主持。首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教授致开幕词,他从举办本次论坛的初衷讲起,鼓励青年学者扎实为学、广泛交流,为历史地理学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中心副主任安介生教授讲话,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举办这次全国范围内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的重要意义。然后,张伟然教授回顾了论坛筹划组织的详细过程,说明了参会论文的具体选拔程序。简短的开幕仪式过后,全体点评教师与参会青年才俊合影留念。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中,共有14位青年学者进行学术报告,每位时间15分钟。每场报告邀请两位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固定点评人,共20分钟,随后还安排有10分钟的自由提问时间。本中心青年教师李大海、潘威博士分别以《明代九边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新探》以及《清代黄河中游汛期水情研究》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4月24日下午,14位青年学者报告全部结束后,论坛由张伟然教授、杨伟兵副教授主持进入圆桌讨论阶段。与会专家、青年学者和史地所部分研究生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科属性讨论的反思”、“学科方法论的多样化”、“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的紧张关系”、“近年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趋向”以及“历史地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广泛交流,现场学术讨论气氛浓厚。
论坛还分别邀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的5位资深专家,从15篇入选论文中挑选出3篇优秀论文,给作者酌予物质奖励,本中心此次参会的青年教师的两篇论文全部入选。
“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青年历史地理学者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切磋技艺、拓宽视野提供了很好的互动平台,主办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参会的各历史地理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单位,纷纷表达了共同的意愿,希望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继续举办下去,成为未来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7. 侯甬坚教授参加“历史学战略发展规划会议”
按照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安排,侯甬坚教授于4月10日在复旦大学参加了“历史学战略发展规划”中历史地理学部分的讨论、以及谭其骧禹贡基金论著奖的评审工作。
4月23日,又到京同许多学者一起参加了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学战略发展规划会议”,参与了会议讨论工作,并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赠送的多部历史学新著。
8. 侯甬坚教授参加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2011年工作会议
5月13日,侯甬坚教授前往南昌大学参加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的2011年工作会议。会议先后由学部涂传诒主任、李清泉副主任主持,大家听取了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副司长等的重要发言和报告。
雷朝滋副司长介绍说:3月16日教育部部长办专题公会议专门对科技委工作进行了专题讨论,钟掘主任代表科技委就科技委工作和十二五的工作向部长专题办公会议考虑进行了汇报。教育部科技司主要领导在学习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典上的重要讲话后,对近期高校科技工作形成了如下思考:一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要有真正的突破,而不是以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指标。二是要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明显的直接贡献,这个方面过去强调不够明确,很多政策导向是不利于教师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三是要强调科研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支撑作用,体制内的科教结合是科研和教学的互动,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四是强调高等学校要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打造国家的智库。
会上委员们还听取了中国地质大学王成善教授代表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实施‘中国大陆深部地球探测-观测工程’国家计划的建议”等专题报告,会后还参观了刚刚举行的迎接校庆90周年的南昌大学校史展览及学校的微纳米实验室、艺术学院,以及新开馆的“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对东道主南昌大学的办学规模和独特品质无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 中心科研人员参加复旦大学“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5月28-29日,复旦大学盛大的“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从28日一早光华楼西主楼21楼上谭其骧先生铜像、谭其骧文库、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史陈列室揭幕仪式的展开,上午“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大会隆重召开、下午两个场次的“谭其骧先生学术贡献”座谈会别开生面地进行,到29日整天两个会场、各四个场次的“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渐次推出,所有与会代表均享受了一次情景交融的学术回顾和交流的场面,对之留下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中心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教授应邀参加了各个环节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李大海博士上台领取了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
10. 侯甬坚教授参加“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与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6月10-13日,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的“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与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10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多位会议代表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下午大家入馆参观了馆藏藏族传世文物(唐卡、佛像等)。在随后的三峡之旅中,与会代表继续就各自感兴趣的学术话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沿途登岸考察了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等文物古迹,最后参观了三峡大坝水利工程。13日下午,侯甬坚教授前往宜昌的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同研究院主要成员就基地建设和发展等共同关心的事项进行了座谈。
11. 侯甬坚教授参加“中国疆域理论学术研讨会”
6月18日,侯甬坚教授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疆域理论学术研讨会”,听取了与会专家的专题报告,并参加了若干具体的讨论。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多功能厅举行。
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国内外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理论的构建、“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疆域理论研究。应邀参加研讨会的诸多疆域理论、边疆史地、中国民族史、历史地理等领域研究者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报告内容和评论意见。
12. 我校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及其团队年度工作评审会举行
6月27日,我校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及其团队年度工作评审会在文科科研楼举行。校人事处及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组织的评审专家有张建祥副校长、赵斌副校长、人文学部学部长贾二强教授、委员白建才、王欣、吕建福教授、旅环学院院长薛东前教授、副院长严艳副教授以及西北环发中心的卜风贤教授等。
评审会由贾二强学部长主持,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吴晋峰博士简要介绍了陕西省实施“科教兴陕”战略中,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重要作用,此次开展评审工作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之后,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首先做了题为“2010-2011年度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工作情况汇报”的文本演示,之后团队负责人侯甬坚教授又做了“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地理学岗位)创新科研团队年度工作汇报”。接着,各位评审专家对两份汇报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周宏伟教授和团队成员一一做了解答或说明。
评审专家组认为,周宏伟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创新科研团队,受聘近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尤其是通过专家推荐,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的“西北地区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已列入备选名单,并进行过公示,如能获批,对于完成聘期工作目标,尤其是推动创新科研团队及学科整体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其工作成效明显,为完成五年聘期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评审专家组还对其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及其团队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鉴于评审会议对于科研工作所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除团队负责人外,创新科研团队的其他成员王社教、李令福、刘景纯、肖爱玲、史红帅,也都列席了评审会,并择时同评审专家交换了自己的意见。经过此次面对面的评审工作,历史地理学岗位三秦学者及其团队成员普遍提高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在随即召开的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评审专家组的看法和意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准备在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加以考虑和实施。
13.李令福参加“三秦水利大讲堂”水文化专题讲座
李令福教授用职业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带领大家一同进入漫长而悠久的关中治水历史,系统讲述了三秦大地上水利历史曾经出现的四次辉煌,高度评价关中水利发展的地利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就当代水利建设面临的大好形势和重大机遇作了全面的分析,对陕西水利当前和长远发展思路和决策提出了科学论断,对水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法进行了科学辅导,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阶段工作
2011年5月12日西北环发中心的肖爱玲副研究员、潘威博士后、孙建国老师及硕士生周霞等一行四人对明代西安城墙考察,主要进行了城墙及附近标志性建筑物的照片采集和GPS定位等工作,是肖爱玲副研究员主持的“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科技预研究项目)的阶段性工作。
早上8点左右,大家乘坐26路公交车来到城墙南门脚下,从南门登上城墙,开始城墙的考察活动。我们租了三辆自行车,大家骑着自行车由南逆时针绕城墙行驶一圈,此次考察活动分工明确,肖爱玲老师和孙建国老师负责城墙、城门、护城河、主干街道及其附近标志性建筑物照片的拍摄,潘威博士后和周霞硕士生负责GPS的定位和记录等工作。
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在隋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向东面、北面扩建而成的,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明清时期在城的四面开有四座城门,即东门长乐门、南门安定门(即唐长安城皇城南面偏东城门安上门)、西门安定门(即唐长安城皇城西面偏南城门顺义门)、北门安远门,四座城门的命名寄托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意思。西安城墙全长13.74公里,包括城门、城门楼、箭楼、角楼、闸楼、敌台、马面、垛口、护城河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大家从南门出发,由西向东,一路经南门永宁门、朱雀门(即唐长安皇城正南门)、勿幕门(又称“小南门”)、含光门(即唐长安皇城南面偏西城门)、城墙西南城角、西门安定门、玉祥门、广仁寺、城墙西北角、尚武门、北门安远门、西安火车站、城墙东北角、中山门、东门长乐门、城墙东南角、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魁星楼等城墙上重要的节点。骑车行驶途中,大家对这些重要的节点进行定位,并参观了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对西安城墙发展演变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在考察途中我们注意到城墙东北角的护城河较为污浊,相反地,南护城河水面较为清澈;另外,在明清城市功能转型中,受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影响,古城北部、东部边缘发展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