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赴台进行学术交流
2. 侯甬坚小组赴甘青宁陕诸多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3. 崔建新、张莉博士参加第一届东亚环境史学术研讨会
4. 侯甬坚参加深圳大学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会议研讨会
5. 方修琦教授、萧凌波博士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6. 朱士光、侯甬坚教授赴杭州参加“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庆贺会暨历史地理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7. 朱士光、侯甬坚教授赴五台山参加“历史流域学首届学术讨论会”
8. 侯甬坚教授、潘威博士赴南京参加2011年973项目年会
9. 王颋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0. 刘明教授一行应邀赴青海西宁完成“十二五”规划结项工作并开展农村金融调研活动
11. 萧正洪教授等出席参加“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暨2011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
12. 第六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闭幕
13. 夏正楷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14. 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考察函谷关及石壕遗址
15. 刘明教授一行应邀赴铜川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活动
16. 王尚义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赴台进行学术交流
2011年9月19日至10月3日,我中心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应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陈文豪教授邀请,前往台湾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此次赴台期间,先后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大学图书馆等地为修纂《清史•生态环境志》搜集清代稀见文献,并与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李天鸣、林天人、陈维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刘石吉、史语所何汉威、宋光宇,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陈文豪、李宗信、庄世滋,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廖幼华、甘德星、张秀蓉,文化大学王中孚、辅仁大学孙铁刚、建国科技大学罗启宏,以及正在台湾大学历史系访问的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等从事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知名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9月23日,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副研究员为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师生分别做了题为《< 清史•生态环境志 >的纂修历程及其启示》、《清代乾隆年间陕西采办滇铜考述——基于奏折档案的探讨》两场学术报告。29日,朱士光教授为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师生亦做了有关《清史•生态环境志》纂修及其相关问题的演讲。
访台期间,朱士光教授、史红帅博士还与彰化师范大学陈文豪教授、中正大学廖幼华教授等对台北淡水、基隆、台中彰化、鹿港、嘉义等地的山区、溪流、海岸线以及历史文化城镇、清代砲台遗迹、水利设施、民间庙宇等进行了实地踏查和资料搜集,对丰富《清史•生态环境志》中台湾地区的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
2、侯甬坚小组赴甘青宁陕诸多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10月15-22日,侯甬坚教授连同田冰副研究员(博士后)及张艳斌、张宇帆、叶俊杰三名硕士生,前往宝鸡市千阳县王家崖水库、冯家山水库、宝鸡峡枢纽工程,平凉市的“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下属乡村,兰州市皋兰县中和镇崖川村,青海省乐都海东科技示范园,祁连山山间盆地、道路及著名关隘扁都口、武威市白塔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南川乡菊花台村、陕北白于山区王渠则镇闫米洼村、靖边县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等处,就不同地点的实际内容进行了就地考察,获得大量调查、录音、音像资料,加深了对考察沿线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理解,有助于考察组深入思考,为所承担的211项目研究做出较好的研究。
3. 崔建新、张莉博士参加第一届东亚环境史学术研讨会
2011年10月24日-28日,第一届东亚环境史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馆国际会议厅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崔建新、张莉两位博士参加了此次大会。
第一届东亚环境史学术研讨会是由东亚环境史学会主办,台湾中央研究院筹办,会议的主题是“资源利用与冲击”,伊懋克(Mark Elvin)、唐纳德•休斯(J. Donald Hughes)、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原宗子、李伯重、刘翠溶、王利华、梅雪芹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地的学者7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语言是英语。
应大会的邀请,澳大利亚的伊懋克(Mark Elvin)教授、美国的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教授、印度的任迦•查卡拉波提(Ranjan Chakrabarti)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好奇心:来自于对中国帝国晚期和现代欧洲早期的谢肇制(1567-1624)、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1720-19-1793)及其他人的自然观察的案例分析”(Curiosity: Some Example from Xie Zhaozhi (1567-1624) and Gilbert White (1720-1793), and Others, of the observation of Nature in Late-imperial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环境的公民权:区域与全球”(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Local and Global)、“书写亚洲环境史:气候、水与可持续性议题”(Writ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Asia: Climate, Water and the Issue of Sustainability)等三个主题报告。在主题报告之后,还举办了“环境思想”、“景观”、“政治生态学”、“环境政策”、“环境与民族性”、“气候史”、“战争与环境”、“灾难与预防”、“海洋生命的保护”、“污染”、“土地利用”、“水资源”、“道德与公正”、“健康与疾病”、“森林”等15个分会场专题学术报告,3个圆桌会议交流、1个展板(poster)陈述专场、一个“绿光”(介绍《沙乡年鉴》(又译作《沙乡的沉思》)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及其环境思想的纪录片)影片欣赏交流会议。
张莉博士在24日下午的展板(poster)交流专场做了题为“勘查、规划与实施:1950-1966年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的兴修”(Explori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Works on Manas River Basin from 1950 to 1966)的学术报告,并且回答了美国学者大卫•皮兹(David Pietz)、复旦大学的韩昭庆等人所提出的问题。崔建新博士在25日下午的“气候史”分会场做了题为“气候变化对中国毛乌素沙地古城废弃影响的可能性分析”(The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Urban City in Mu Us Desert, China)的学术报告,引起广泛关注,与日本学者中尾正义、伊懋克、大卫•皮兹、台湾学者刘绍臣等人进行了问答式的深入讨论。在此次大会上,崔建新、张莉两位博士与国内外同行、新老朋友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国际环境史学界的最新动向与东亚环境史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与方法,开拓了今后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而且还宣传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环境史研究与教学状况,促进了国际环境史学界对我研究院的了解和认识。
按照大会的安排,崔建新博士和张莉博士会后到野柳地质公园和九份老街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观察和了解了海岸地貌,认识了因采金而兴起,依山而建的九份建筑群(日治时代的旧式建筑)。利用会议结束后的间隙,崔建新博士和张莉博士对台湾图书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和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台北市的书店等进行了短暂的走访和了解。
在此次大会上,形成了东亚环境史学会章程,决定每两年开一次会议,以英语为会议语言,2013年的第二届东亚环境史学术研讨会将在台湾东部的花莲县召开,由中央研究院与台湾东华大学共同筹办。
崔建新、张莉两位博士参加此次大会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资助与支持,对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际交流工作的发展和青年学者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4、侯甬坚教授参加深圳大学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会议研讨会
11月4-6日,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深圳大学,参加了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暨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次日又参加了中心举办的基地会议——“2011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国际会议研讨会”,并对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实施环节进行了观摩和学习。
5. 方修琦教授、萧凌波博士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1年11月4日,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研究院侯甬坚教授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方修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萧凌波博士后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当天上午在我校文科科研楼三楼会议室,同许多师生举行了座谈,下午在学术报告厅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机制的理论建构》、《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影响及社会响应重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王社教研究员主持,张莉、杜娟、李大海、李晶等老师和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及兄弟院系听众7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王社教研究员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方修琦教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成就、萧凌波博士后的相关情况,同时简要介绍了本院的科研进展情况及特点。方修琦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环境演变及其重建、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人类对环境演变的影响及适应等方面,所发表了《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等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论文,所著《全球变化》(合作著作)等在相关领域颇受好评。
下午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方修琦教授作题为《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机制的理论建构》的学术报告,报告从三个方面对题目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中国历史冷暖变化的基本认识、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制等,引用材料广泛,内容图文并茂,逻辑严谨,视角独特,得出了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问题可归结为主要由粮食安全主导的全球变化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影响的驱动——响应关系不能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等,与会师生反响强烈,收获很大。第二部分由萧凌波博士后作题为《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影响及社会响应重建》的学术报告,以木兰秋弥牧场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变化、人口变化与政策调控的互动关系,在一些时段表现出积极的结果,如乾隆时期;而在一些时段则表现出比较消极的结果,如清代晚期,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自然变化与社会形态之间诸多因子的相互联系,有比较深刻的借鉴意义。
报告结束后,方修琦教授、萧凌波博士后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王社教研究员作了简要总结,报告会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6、朱士光、侯甬坚教授赴杭州参加“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庆贺会暨历史地理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11月11-13日,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杭州的紫金港校区参加了浙江大学校方举办的“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庆贺会暨历史地理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12日上午隆重举行的“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庆贺会”上,侯甬坚教授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及历史地理学科发表了祝贺辞(祝贺辞见“河山网”之论坛“河山最新资讯”)。在下午的“历史地理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朱士光教授做了题为《当代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在< 水经注>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的报告,侯甬坚教授做了题为《牛背梁区域的野生动物——羚牛》的报告。
在第三天,会议代表前往陈桥驿先生故里——绍兴市,先在绍兴仓桥直街参观了“陈桥驿先生史料陈列馆”,后随同当地诸多人士一道参加了绍兴市政府主办的陈桥驿先生九十华诞庆典活动,下午代表们游览了绍兴市环城河鹿湖园、古运河园(浙东运河一段)。
在11日晚上,侯甬坚教授应邀做客浙江大学“东方论坛”,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北京大学阙维民教授一起就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相关问题,与前来参加论坛活动的浙大青年学子进行了交流。
7、朱士光、侯甬坚教授赴五台山参加“历史流域学首届学术讨论会”
11月18-22日,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应邀赴五台山参加了由太原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历史流域学首届学术讨论会”,会议地点在著名佛教胜地五台山五峰宾馆召开。
近年来,以王尚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历史流域学的概念内涵和学科价值,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此次有组织了“历史流域学首届学术讨论会”,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在第一轮讨论会上,朱士光教授做了题为《论目前开展历史流域学研究的必要性,推进历史流域学研究的几点建议》的发言,侯甬坚教授做了题为《历史流域学研究的意义——其层次、结构和研究路径》的发言。当天下午,会议代表参观了五台山普寿寺等寺庙,中午用了斋饭,晚上又参加了第二轮会议交流和讨论。在随后的时间里,会议代表们还参观了著名的应县木塔、云岗石窟。
8、侯甬坚教授、潘威博士赴南京参加2011年973项目年会
11月27-29日,侯甬坚教授、潘威博士代表陕西师范大学973项目小组,在南京东苑宾馆参加了2011年的973项目年会。这是2009年立项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的年度会议。
在大会报告环节,侯甬坚教授做了题为《自然与社会的作用机制:唐朝的统治是如何结束的》的发言,他使用多种历史资料和中外史学界研究结果,分析了造成唐朝统治结束的诸多影响因素,判断促使唐朝统治结束的直接原因是藩镇格局,而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自然背景因素(如气候转冷),在资料中的反映是还不是太强烈。目前历史气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相当重视气候因素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影响到农业收成状况,致使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重,对这一点的把握和阐述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可以做工作。
潘威博士在会上所做的题为《华东沿海台风异常与太湖以东平原的河网结构重建》报告,根据清代以来的多种舆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重建了近300年来太湖以东地区主要河湖的面貌变化,清代以来的4次大规模河网整治都是在台风异常期后的2-3年内发生,由于台风频率或方向上的异常导致夏末秋初出现涝灾,由于此时已经无法进行“米花补种”遂形成粮棉歉收甚至绝收。河网整治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农田排水能力,但由于传统时代“图—圩”这种基层管理单元过于分散,导致维护无法持续,建国后新的基层管理形式成为根本改变此现象的最关键因素。因此,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9. 王颋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2月2日,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颋教授在西安参加“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在我院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活动。当天下午3时,许多师生汇集到崇鋈楼二楼思齐堂,听取王颋教授所作题为《蛮子合尊——南宋少帝遇害与元顺帝身世传奇》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侯甬坚教授主持,李令福、肖爱玲、张莉、崔建新、高升荣、杜娟、李大海、潘威等老师和6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前,侯甬坚教授简要介绍了王颋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特点,紧接着,王颋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简略地说明了在诸多学科研究中,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认真阅读历史文献这类原始资料,触类旁通,才能做出更多更有见解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王颋教授所讲的《蛮子合尊——南宋少帝遇害与元顺帝身世传奇》题目,是通过《元史》、《水云集》、《湖山类稿》、《虞集传》、《秋涧集》等诸多资料,对南宋少帝和元顺帝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述,表现了敢于质疑既定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看法的风格。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广泛,材料的时间跨度也很大,兼及元、明、清多个时期和今人论著内容,形成了比较充分的论据,在相当程度上对所探讨的问题建立起了更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背景。主题报告结束后,王颋教授同听众展开了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如何写作的心得交流,讲述了自己做学问的经验和感受,给予大家以一些有益的启发。王颋教授语言生动幽默,现身说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侯甬坚教授最后对报告会做了简要的总结,祝贺王颋教授报告会顺利举行,报告会在热烈的致谢掌声中圆满结束。
10. 刘明教授一行应邀赴青海西宁完成“十二五”规划结项工作并开展农村金融调研活动
2011年12月1日至10日,我校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明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赵天荣博士和中心研究生戈伟伟、韩晶晶一行赴青海省就所承担西宁市“十二五”第三产业与物流业发展规划项目做合作调研与结项评审工作,期间赴西宁市大通县、海东区乐都县调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刘明教授还应邀为西宁市政府做有关目前经济形势的专题报告。
刘明教授一行与青海省社科院、青海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西宁市发改委进行广泛交流,对西宁市第三产业发展布局与重点进行深度探讨。课题组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西宁市情提出加快西宁金融、文化、旅游、物流、房地产和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9日下午提交专家委员会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所提交的西宁市“十二五”第三产业与物流业发展规划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为西宁市“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文本,两个规划方案均顺利通过评审。
12月7日至8日,在青海省金融办协助接洽下师生一行先后赴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国开村镇银行、乐都县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调研座谈。大通国开村镇银行巩杰副行长、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邓云祥理事长以及部门经理详细介绍了他们从事农村金融的实践,对他们作为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发起成立时艰难创业到目前平稳发展的历程感慨良多,刘明教授随后就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信用评价、贷款利率、资金来源、存贷结构、政府监管以及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等问题与两家金融机构管理团队作了交流。通过调研,师生一行获得了许多有关农村金融的第一手资料,对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所遇到的困难和未来发展前景有了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邓云祥理事长与刘明教授还非常兴奋地回忆了陕师大25名师生3年前在乐都县农村调研的情景,并亲切访问了当时对全体师生提供热情帮助的蒙古族房东一家。
12月9上午,刘明教授应邀向西宁市政府部门做专题报告,报告题目为“目前经济形势与西宁市服务业选择:突变•调整•中观应对”,报告以我国改革以来宏观经济波动特点与趋势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近期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外经济格局变化,认为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民生的必然选择,并对西宁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与应该采取的政策方略做了探讨。报告内容引起西宁市政府经济职能部门干部的强烈反响。
刘明教授带领的团队2008年以来所开展的对青海农村经济金融状况的调研活动以及与西宁市政府的合作一定程度扩大了我校在青海的影响。
11. 萧正洪教授等出席参加“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暨2011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
2011年12月6-8日,由中国古都学会和临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临漳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具体承办的“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暨2011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在河北省临漳县召开,全国各地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都学理论、邺城所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邺城规划和城市建设、邺城文化发展与现代建设等问题,形成诸多共识。西北研究院院长萧正洪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李令福研究员(秘书长)、王社教教授(常务理事)、肖爱玲副研究员(副秘书长)出席参加了此次盛会。
会议期间,萧正洪会长所做“相对边界:古都的空间特征——兼论古都学的学术空间问题”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认为该文从古都空间范围不确定性引出对古都空间内涵、空间占有、古都学研究的空间性三个方面的研究,从宏观理论层面论述了中国古都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中国古都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次,论坛对邺城核心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邺城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贡献,认为:临漳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在中国中古都城规划与建设中开先河、立标杆,堪称中古时期都城规划之典范。
会后参观了参观邺城铜雀三台遗址、邺城博物馆、鬼谷故里、鬼谷子诞生地、邺城公园等地。
12.第六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闭幕
由我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分会共同组织举办的第六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于近日圆满落幕。
本期论坛自10月25日发起,先后经历征稿、遴选、公示和现场报告等多个环节,期间得到各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在征稿阶段,共收到应征研究生论文20篇,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地理学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其中历史地理学方向19篇,科学技术史方向1篇,博士生5名,硕士生15名。论坛筹备组邀请全院教师对20篇应征稿件实行匿名评审,最终由15位教师共同推荐11篇应征论文(获半数以上推荐)入围最后的现场报告环节。
12月11日上午8点,第六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崇鋈楼思齐堂如期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教授到场讲话,他分别代表学校和研究院对举办本期研究生学术论坛表示衷心祝贺,同时期望广大研究生应当具有更高的学术追求,更宽的研究视野,将我校历史地理学科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侯甬坚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畅言对本期论坛组织工作的具体感受,对论坛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本期论坛现场报告环节,共有11位研究生论文作者参加,其中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全部来自历史地理学专业。论坛共邀请到12位专业教师分别进行现场评议,其中除本研究院各位教师外,还特别邀请到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李宗俊副教授、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席会东博士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卫丽博士参与点评。为突出论坛的交流互动作用,本期论坛安排每位报告人有10分钟陈述时间,然后由两位教师分别进行6~8分钟的评议。
经过一天11位研究生的认真报告以及12位教师的精彩点评,本期论坛渐入尾声。现场由12位教师投票推荐,评选出3篇优秀论文,他们分别是聂传平博士生《海东青与辽灭金兴 —— 以鹰路斗争为中心》(指导教师:侯甬坚教授)、杨晓刚硕士生《西域“阿术河”考释》(指导教师:刘景纯教授)和祁剑青硕士生《北齐别都晋阳考论》(指导教师:史红帅副研究员)。论坛邀请侯甬坚教授为以上3位研究生颁奖,并合影留念。随后,论坛进入圆桌讨论阶段,各位点评教师和研究生畅所欲言,或就学术问题深抒己见、或就参加经历表达感受,收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也为本期论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据悉,近日本期论坛再次荣获我校年度研究生文化节“优秀分论坛”称号。
“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发起于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期。论坛的举办为我院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切磋学术技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活跃研究院学术活动,培养清新、活泼而又严谨、不失高层次追求的学术氛围,今后类似活动还会不断举办下去,希望广大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能够继续支持,不断提出宝贵建议。
13. 夏正楷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1年12月14日,应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研究院侯甬坚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考古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正楷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当天下午在我校 崇鋈楼三层归仁堂,夏正楷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东方庞贝——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的环境考古》。报考会由侯甬坚教授主持,朱士光教授、黄春长教授(旅游与环境学院)、王社教研究员、李令福研究员、张萍研究员、肖爱玲副研究员、张莉副研究员等老师和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及兄弟院系听众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侯甬坚教授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夏正楷教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成就。夏正楷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第四纪研究和环境考古,所发表的《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等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论文,著作《第四纪环境学》等在相关领域颇受好评。
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日久常新的课题,其中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4000年前全球降温事件在黄河流域都有哪些考古学证据?这次灾害事件与文明进程又是什么关系?这是夏教授此次报告中着重介绍的两个方面。4000年前后的洪水和地震灾害,在黄河上游以喇家遗址为代表。夏教授通过对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当时该地区发生了以黄河异常洪水和地震为主,并伴有山洪爆发的群发性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导致了喇家遗址的毁灭,其中黄河异常洪水可能是史前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主要元凶。夏教授向我们说明,考古发现在同一时期黄河中游、下游都有频繁洪水的迹象。夏教授通过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考古学文化的间断与连续,从环境考古气候事件影响区域差异性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总结出中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即地处三大自然过渡带,承受环境演变的压力小;黄土是发展农业的沃土;粟作农业是华夏文明起源的基石;文化食源来源的多样性。最后夏教授得出结论:4000年前后的黄河流域,发生过洪水和地震灾害,洪水更普遍;史前洪水给黄河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古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导致经济形态的衰退和转型;黄河中游受影响小,而且洪水导致的水土条件变化,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这是中原地区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所以说中华文明起源中,灾难是个重要因素,文明是在人类与灾难不断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
整场报告生动有趣,互动性强,气氛活跃。报告结束后,夏正楷教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侯甬坚教授作了简要总结,报告会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4.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考察函谷关及石壕遗址
2011年12月18日,为配合李久昌教授主持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崤函古道的历史变迁及其与沿线区域经济文化演进关系的初步分析”研究,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赵阳阳、何博两位硕士研究生赴三门峡,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李久昌院长等人陪同下,一行7人对崤函古道重要结点——函谷关和石壕遗址进行考察。
崤函古道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西安(长安)、洛阳之间主要在今河南三门峡地区及毗邻地区境内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其东端分别始于古都洛阳西出道口的新安县和宜阳县,西至关中盆地东侧门户的陕西潼关。因其沿线主要穿行于崤山之中,所经之途,山势高峻,谷深道曲,又有号称天险的函谷关,故而被称为崤函古道。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他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故而又被称为丝绸之路崤函道。
18日上午10点半左右到达三门峡稍事休息之后,就驱车赶到位于灵宝市市北13里地的函谷关遗址处。函谷关,是崤函古道中最险要一个关口,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关隘之一,因其“深陷如函”而得名。历史上的函谷关,东临河宽流急弘农涧河,南依巍峨挺拔秦岭,西靠绵延逶迤衡岭,北濒大浪滔天天险黄河,可谓两面临河、两面靠山,地势非常险要。关内道路狭窄,素有“车不能双轨,马不得并鞍”之称。从1992年复建的关城建筑气势来看,古函谷关是非常雄伟坚固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关城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两丈。”依据他处同时期考古资料复建的城门楼为双门楼悬山、四阿式三层建筑,楼顶有朱雀一对,城楼上女墙错落有致,旌旗飒飒。虽是复原新建,然雄风犹存。进入门楼一是狭长状瓮城,出瓮城就是西行古道路了。古时此路在山谷之中曲折延伸,两边高山耸立,松柏参天,荫翳蔽日,抬头只见一线蓝天,身临其境,真如“人行深函之中”。但经岁月、风雨侵蚀,水土流失,如今“函谷”已经不那么的狭深和险要了。但身临其境,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感受到晋秦与东方诸国“伏尸百万”的崤山大战、“安史之乱”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的函谷关会战等的惊心动魄;体验“出谷会师”、“虢公败戎”、“割城求和”、“秦败五国”、“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著名典故意蕴。
如今,在函谷关旧址上扩建的函谷关公园已经开放,但其规划理念与历史上函谷关真实历史却有些不相称。李院长说公园规划过多注重函谷关的宗教意义,意图依托老子入关的事迹打造成一个道家文化和养生的宣扬场所,而对其本身包含的真实历史的、军事的、文化的成分关注过少,尤其是关城前人工蓄水湖修建,破坏改变了过去关左右靠山、面临弘农涧河的形势。李院长批评说当今很多历史遗址公园的规划、修建,都有着不少“剑走偏锋”做法,最该保护的未受到重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下午2点半,我们又赶往位于陕县境内石壕村附近的“石壕遗址”。石壕道是崤函古道东段一部分,是大诗人杜甫当年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的地方。
古道遗迹在310国道陕县硖石乡车壕村旁一马鞍形山梁上,借助于山坡中部自然形成的岩石上修筑。北端部分与1920年前后修筑的洛潼公路相重合,已被洛潼公路或破坏或叠压。现存道路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一车道(二条车辙印迹)、二车道(四条车辙印迹)和三车道(六条车辙印迹)。据推测一车道是主车道,二、三车道为会车辅道。车辙宽约1.06米,车辙印迹有宽有窄,深浅不一,最深可达0.4米,最浅处仅有数厘米,呈西北、东南向。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可想当年古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繁忙景象。李院长说当年刚挖出时印痕十分清晰,路边石壁上还留有人工钢钎凿刻的大大小小痕迹,应是当年修健时遗留下来的。但暴露之后,仅几年时间因风化雨水冲刷缘故,不少石灰质路面不再完整,而成鱼鳞状小石片状,毁坏比较严重。部分车辙印已用沙袋覆盖,保存较好。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安家瑶先生称这段古道是“历史真实信息的宝贵记载”,“是我国丝绸之路的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实物标本”,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加之周边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其真实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对文物本体的要求,已列入河南省“申遗”名单,目前申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展开。
此时已日落西山,山间野风呼呼作响,我们顺着国道返回三门峡市区,短暂而紧张的一天考察就结束了。返回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把考察区域与落实到地图上,建立了空间对应关系,进一步熟悉课题研究的区域地形地貌特征。此外,项目主持人李久昌教授与肖爱玲副研究员商议和落实了课题研究计划、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时限,李院长又详细介绍了崤函古道的发现、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提供了大部分课题研究资料。
15. 刘明教授一行应邀赴铜川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活动
2011年12月19日,我校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明教授、国际商学院胡秋灵副教授等应铜川市金融办和中国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邀请赴铜川市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调研活动,随行人员有硕士研究生韩晶晶、戈伟伟、杨鹏生、折艳梅,这是我校金融研究所第三次受邀开展铜川市金融环境评价调研活动,该项活动开展三年来有效推动了铜川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受到铜川市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12月19-20日,我院师生与铜川市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分别赴铜川市印台区、王益区、耀州区和宜君县,与各区县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就铜川市各区县金融生态环境、信用环境建设近几年所取得成就以及存在问题展开讨论,我校师生积极回应相关质询并建言献策,政府与金融机构人士反响强烈。
此次调研活动秉承高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宗旨,增进了我校师生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获得了翔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为今后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
16. 王尚义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1年12月26日下午,太原师范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王尚义教授,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为本院师生作了题为《历史流域学的缘起及其理论构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张萍研究员主持,卜凤贤教授、张莉副研究员、肖爱玲副研究员、潘威博士、张青瑶等老师和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张萍教授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王尚义教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经历以及学术成就。王尚义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其论文《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一文,全文连续刊载于2009年11月19日、21日、25日的《光明日报》上,《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此构想一经提出,即在学界引起广泛反响。此次报告即以此为基础,充分阐述了历史流域学构建的学术背景、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等。
王尚义教授的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授了历史流域学的学科基础与思想方法。王尚义教授分别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禹贡》,三国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清末民初杨守敬等人对《水经注》的研究以及现代郦学大家—陈桥驿先生对于《水经注》研究的贡献。第二部分,从流域的三大功能——自然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角度,指出流域的功能是历史流域学建立的驱动力。第三部分,王尚义教授首先解释了“历史流域学”这一学科名称的选择,然后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的理论框架、学科体系、技术路线以及评价体系。指出,历史流域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目的是研究流域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未来流域人地关系和谐相处提供现实指导。第四部分则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具体讲述了目前流域中存在的七大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多样性丧失、土壤干层发育普遍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讲授了历史流域学研究的方法,过程等。最后,简要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研究重镇——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王尚义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思想性强,理论与实例互相印证,深入浅出的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的学科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评价标准、显示意义。报告结束后,王尚义教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张萍教授作了简要总结,报告会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