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刘明著《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2、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出版
3、王社教《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4、侯甬坚《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5、赵志强《秦末汉初北部边界考略》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6、李令福《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一文《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7、卜风贤《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化及其自然与人文原因》一文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8、潘威《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一文在《沉积学报》发表
9、崔建新《河北及京津地区早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环境因素》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10、杜文玉《唐末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人文杂志》发表
11、杜文玉《宋金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史学月刊》发表
12、杜文玉《“我群意识”与大唐帝国的崛起——兼论“我群意识”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
13、阎东凯《近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演变略论》一文在《人文杂志》发表
14、雷小兰《智力迁移国外研究进展》一文在《人文地理》发表
15、郭剑雄《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
16、郭剑雄《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一文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17、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一文在《广东社会科学》发表
18、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一文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
19、裴辉儒《中国低碳化背景下的碳金融激励体制》一文在《思想战线》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刘明著《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刘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全书25万字,是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基于西部贫困、不发达农村地区的研究(07BJY169,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预期、不确定性与最优货币政策研究(06JA790068)、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加入WTO后西部差别化金融政策研究 (06D005Z)、陕西师范大学“211”重点项目:西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903)项目支持。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目的是解决工农业两部门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问题必须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部门对经济成长收益的分享能力。本书重点关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建构,试图厘清改革以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两个层面的内在关联,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将目光投向贫困农村地区,依据现场观察集中于对西部贫困、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作者对影响农村金融改革的因素、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以及改革未来走向作出判断,对理论界颇有争议的农村高利贷问题依据民国史料重新定义,将农业资本市场纳入农村金融视域,以计量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实施区域差别化金融政策的机制与工具,这些均一定程度反映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特色。
2、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出版
2011年12月,侯甬坚教授所著《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入论文25篇,还有4个随文附录,多为作者近年新著。日本中央大学妹尾达彦教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作者为该书撰写的内容提要为:人类先哲有意识地思索历史演变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这么一种思考,至少是从古希腊先哲和中国的诸子百家那里就开始了。如今定名为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图学等知识类型,加之采用区域和断代两种方法,突出人(人群、人物)之作用的技术路线进行工作,历史地理学的作品自然会更加丰富多彩,动人心弦。较为专业的知识势必要划归于一些专门的学科,但学科本身又会受到新的学术思潮的推动,其背后的力量则来自于每一时代的独特内容。本书自历史地理学专业出发,在理论探索、环境史审视、人类家园营造、长安城初探、统万城考察、环境变迁研究、纪念和怀念七个专题下对所论述的题目有所探讨和追思,属于一种专业思想的如实记录。
3、王社教《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王社教《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3期发表。本文认为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著作和论文中对有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就此进行专门总结的理论著作和论文很少。本文从学术总结和学科发展的思考、学科属性和分支学科的讨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3个方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和总结。
4、侯甬坚《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侯甬坚《十年来学界学术组织与学术力量评价》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在2011年3期发表。本文客观的对十年来学术界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作用进行分析,并且对十年来的学术力量公允的判断和描述。
5、赵志强《秦末汉初北部边界考略》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赵志强《秦末汉初北部边界考略》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发表。本文主张:秦朝末年,中原纷扰,匈奴南下与秦界于"故塞",所谓"故塞",即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昭襄王长城、赵武灵王长城和燕长城。汉兴之后,依然与匈奴以“故塞”为界,虽然匈奴屡屡进犯,但由于汉军的顽强抵抗和匈奴民族习性使然,西汉仍能保持这条边界,直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此边界才开始向外拓展。辽东一地较为特殊,其地退守“故塞”并非是秦末,而是汉初,退守原因亦非外族入侵,而是因为地远难守。
6、李令福《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一文《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卜风贤《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化及其自然与人文原因》一文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发表。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7、卜风贤《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化及其自然与人文原因》一文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卜风贤《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化及其自然与人文原因》一文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发表.本文主张:西北地区农牧生产关系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并显示出农牧融合的趋势性特征。在早期原始农业阶段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并非定居农业,而是具有典型的游农性质。完全定居农业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直接结果。此后西北地区农牧分化日渐明显,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在不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形成典型农区和牧区的地域空间。但因农业生产具备较为优越的产业比较优势,西北地区逐步走上农业化发展道路,以农代牧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最终形成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产业结构形式。
8、潘威《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一文在《沉积学报》发表
潘威《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一文在《沉积学报》2011年第5期发表.本文主张: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是渭河平面形态中最活跃的部分。运用近百年来的多种地形资料,在调校民国地图测绘误差的基础上重建了1915—2000年本段渭河平面形态的空间矢量数据,使用盒维数法测算了其近百年来的分维D,发现D区间为[1.0432,1.0774]。1915—1958年是本段河型在相对天然环境下的发展过程,D呈现动态平衡态势,虽有较大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渭河具有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1969—2000年D急剧上升,虽然1960s—1970s泾河口—潼关段大量弯道消失,但渭河下游平面形态不断趋于复杂,其主要原因是三门峡水库引起的溯源淤积和下游筑堤限制了河型发展,河流自身调节河型的能力基本丧失。研究显示分形方法在描述半湿润区平原河流变化过程中,能更好反映河型发展趋势,也更加适合对多源地形资料中河流形态信息的处理。
9、崔建新《河北及京津地区早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环境因素》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
崔建新《河北及京津地区早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环境因素》一文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期发表。论文主张:本文根据考古学14C年代数据和考古遗存情况,结合高分辨率的地层和古气候研究资料,分析了河北及京津地区早中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影响遗址分布的地貌和气候因素。该地区早中全新世文化时间序列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10,000~8,800 yr BP)、新石器早中期之间的文化缺环 (约8,800~7,300 yr BP)、7,300~6,500 yr BP的磁山•兴隆洼•北福地一期三大文化系统并立发展时期以及6,500~6,000 yr BP的前仰韶文化时期。文化序列与气候序列对比发现: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从文化分布空间来看,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早中全新世时期的文化分布在与当时海岸线平行的弧形地带上,这种分布格局与气候和地貌条件有关。在排除了地势高亢和海侵影响地区后,太行山东麓到古海岸线之间的弧形地带成为最佳选择。其次,从遗址分布高度来看,当时人仍居住在较高地貌面上,海侵及众多湖沼阻止了人类向东部平原腹地迈进的步伐。
10、杜文玉《唐末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人文杂志》发表
杜文玉《唐末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发表。本文认为早在唐昭宗时期政治中心已经东移到中原地区,从而导致了西北地区地缘地位的下降。在整个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疆域范围不断内缩,其地缘意义仅表现在对中原政权的侧翼安全的保证上,在地缘经济方面仍继续维持了中西经济交流。
11、杜文玉《宋金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史学月刊》发表
杜文玉《宋金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一文在《史学月刊》2011年第7期发表。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地缘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北宋对付西夏的重要基地,其地缘意义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北宋灭亡后,这一地区成为南宋与金的争夺焦点,发生了一系列大战,最终维持了军事平衡。蒙古兴起后,西北地区成为蒙古迂回进攻金朝的基地,后来又成为蒙古进取四川,进而包抄进攻南宋的基地。
12、杜文玉《“我群意识”与大唐帝国的崛起——兼论“我群意识”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
杜文玉《“我群意识”与大唐帝国的崛起——兼论“我群意识”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本文认为“我群意识”是西方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其核心是指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对有唐一代西北地区各民族“我群意识”的探讨,对大唐帝国的崛起和西北地区统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北地缘政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阎东凯《近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演变略论》一文在《人文杂志》发表
阎东凯《近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演变略论》一文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发表。本文主要研究了四个问题:一、近代国际地缘政治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问题,二、19世纪60、70年代的西北地缘政治危机。三、抗日战争与西北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四、指出了近代以来西北地缘政治变化的几个特点。
14、雷小兰《智力迁移国外研究进展》一文在《人文地理》发表
雷小兰《智力迁移国外研究进展》一文在《人文地理》2011年第四期发表。本文认为智力迁移是一种国际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有关国际智力迁移的理论成果尽管很丰富,有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相对贫困假说、世界体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机构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有其侧重点,都不能全面综合的解释智力迁移现象。在评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把影响智力迁移的要素归纳为四种:经济、社会、政治和国家联系;重点分析了智力迁移对迁出国的不利影响,认为应该通过国家之间的补偿机制逐渐消除其不利影响。
15、郭剑雄《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
郭剑雄《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发表。本文认为若忽略或未识别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率的适应性改变,就难以认可二元经济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前景及其演化路径的有效性。当把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处理为选择性转移的内生变量时,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又可以重新回归到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原有框架内进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前景,仍然是该模型所揭示的二元结构的一元化转变。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要旨,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率。
16、郭剑雄《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一文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郭剑雄《人力资本门槛与农业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一文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发表。本文认为当人力资本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偏低的技术水平导致农业的稳态增长率偏低,农业陷入低水平均衡增长状态;一旦人力资本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农业增长水平则进入高水平均衡增长路径。人力资本成为农业增长的源泉是存在前提条件的,当人力资本存量超过一定门槛值时,人力资本可以在农业增长中凸显出其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到中国跨省经验数据的支持。
17、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一文在《广东社会科学》发表
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一文在《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发表。本文认为技术结构内生于特定的资源结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通过加速劳动力非农化、提高农业部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率等途径推动农业资源结构转换,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由劳动数量体现型向物质资本体现型以及广义资本体现型演进。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向,是在加速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同时,创造人力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形成的资源条件。
18、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一文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
郭剑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一文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发表。本文认为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主要是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的结果。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使虽经大规模转移但至今仍较丰裕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使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流失未能对农业产出增长形成影响。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首先是劳动力数量过剩的特定资源结构的反映;同时,由于技术与技能之间非互补,导致了劳动力质量过剩状态的存在,其现实表现是劳动力的择优性离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同向增长。
19、裴辉儒《中国低碳化背景下的碳金融激励体制》一文在《思想战线》发表
裴辉儒《中国低碳化背景下的碳金融激励体制》一文在《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发表。本文认为碳金融激励机制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和兑现国际减排承诺的有效选择。营建中国碳金融激励机制,必须要理清碳金融激励内在机理,克服现有国内机制缺陷,设计合理改进方案,方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帕累托均衡,顺利完成肩负的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