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2年第1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王尚义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史红帅博士完成赴日合作研究
3. “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创新团队”召开会议对2012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4. 周宏伟教授参加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村镇建设领域工作会议
5.西北研究院周宏伟等四位教授获得“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6.  中德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有偿服务报告暨研讨会
7. “黄河流域的历史与环境”中日青年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8. 西北研究院师生参加“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与考察活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王尚义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1年12月26日下午,太原师范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王尚义教授,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为本院师生作了题为《历史流域学的缘起及其理论构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张萍研究员主持,卜凤贤教授、张莉副研究员、肖爱玲副研究员、潘威博士、张青瑶等老师和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开始前,张萍教授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王尚义教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经历以及学术成就。王尚义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其论文《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一文,全文连续刊载于2009年11月19日、21日、25日的《光明日报》上,《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此构想一经提出,即在学界引起广泛反响。此次报告即以此为基础,充分阐述了历史流域学构建的学术背景、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等。
    王尚义教授的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授了历史流域学的学科基础与思想方法。王尚义教授分别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禹贡》,三国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清末民初杨守敬等人对《水经注》的研究以及现代郦学大家—陈桥驿先生对于《水经注》研究的贡献。第二部分,从流域的三大功能——自然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角度,指出流域的功能是历史流域学建立的驱动力。第三部分,王尚义教授首先解释了“历史流域学”这一学科名称的选择,然后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的理论框架、学科体系、技术路线以及评价体系。指出,历史流域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目的是研究流域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未来流域人地关系和谐相处提供现实指导。第四部分则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具体讲述了目前流域中存在的七大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多样性丧失、土壤干层发育普遍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讲授了历史流域学研究的方法,过程等。最后,简要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研究重镇——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王尚义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思想性强,理论与实例互相印证,深入浅出的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历史流域学的学科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评价标准、显示意义。报告结束后,王尚义教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张萍教授作了简要总结,报告会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 史红帅博士完成赴日合作研究
    2011年12月5日至2012年2月2日,我院史红帅副研究员顺利完成在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为期60天的合作研究。
    史红帅博士此次赴日从事合作研究,是在我院与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申请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研究员短期研究项目”资助后进一步开展的。合作研究期间,史红帅博士围绕“近代陕西赴日留学生群体”、“近代陕西的日本教习及其眷属”、“日文档案文献中的西安城乡景观”三项研究论题,以及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等,搜集、整理了大量日文、英文文献与第一手档案史料、舆图和照片,并与学习院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神户大学、龙谷大学、奈良女子大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洋文库等学术单位和机构的学者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为开展后续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东京期间,史红帅副研究员还对江户旧城区大量遗迹、遗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徒步实地踏查,以期与明清民国西安城市格局和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并先后与神户大学神吉和夫教授、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岩渊令治博士深入讨论了中日城市史比较研究的论题。
    2011年12月8日,史红帅博士与学习院大学村松弘一副教授、久慈大介博士等前往京都地球综合环境学研究所访问,做了题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RS-GIS实验室工作进展》的报告,向与会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学者介绍了我院利用历史地图、遥感影像等结合文献史料所做的最新研究和科研人员情况。在京都期间,史红帅博士还应邀访问了日本景教研究会,与该会汤泽英房先生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仿刻碑流入日本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向该会赠送了译著《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一书。2012年1月28日,史红帅博士应邀参加了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联合举办的《近代国家与博览会、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景观》的主题报告,并与包括彬子女王在内的日本、英国、德国与会代表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在合作研究期间,史红帅博士还与同期到访学习院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的复旦大学史地所路伟东博士、王大学博士、吴松弟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俊峰博士等进行了多方面交流。

3. 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创新团队召开会议对2012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2012年2月18日,在“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的主持下,西北研究院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学创新团队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会议,总结了2011年团队在专著成果、课题申报、科研获奖、社会服务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成绩,讨论了2011年12月26日初步制定的2012年度工作计划,并就具体实施任务进行了详细分工与阶段安排。
    本学期团队的重要任务是完成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大项目的申报后续工作。去年申报的课题《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已经成功入库,接下来还要完善课题论证,迎接科技部专家组的实地检查,尤其要做好课题示范地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对进行中的《关中平原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计划做了内容、形式、完成时间上的调整与完善,确定内容主要是研究关中平原地区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包括已批准的、待批准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问题,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学期主要完成村镇实地调查与相关研究工作,力争年内作为依托西北研究院主办的新编集刊《中国传统村镇研究》(暂名)第一卷正式出版。

4. 周宏伟教授参加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村镇建设领域工作会议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由科技部农村科技司主办,科技部农村中心、重庆市科委、重庆大学承办的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村镇建设领域工作会议,2月15-16日在重庆举行。参加会议的人员有科技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地方科技厅(委、局)代表、专家组代表、项目技术负责人代表、“十二五”入库示范类课题技术负责人代表等。我校西北研究院“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入库示范类课题技术负责人代表、陕西省科技厅农村处段秀成主任作为相关地方科技厅代表应邀与会。会议通报了科技部农村领域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试点的有关进展,总结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领域的前期工作,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并听取了2012年度启动项目汇报实施方案。会后,代表们考察了重庆村镇建设示范点。

5. 西北研究院周宏伟等四位教授获得“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月23日上午,“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西安曲江宾馆隆重召开,西北研究院周宏伟等四位教授获得奖励。
颁奖大会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周敏主持,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代表省评奖委员会对评奖工作作了汇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作了重要讲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小明宣读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通报》。本次评奖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颁布后的首次评奖活动,从去年8月10日正式启动,经过宣传动员、个人申报、受理审查、初评、终评、公示复议等6个阶段,从849项申报成果中,最终评选出207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其中著作类92项,论文类115项。
    我院有四项成果榜上有名,三秦学者周宏伟教授的《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获得论文类一等奖,入选优秀成果内容介绍;李令福研究员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获得著作类二等奖;张萍研究员的《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获得论文类二等奖;侯甬坚教授的《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获得论文类三等奖。
西北研究院此次共获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无论从获奖数量还是奖励等级上都是空前的。我们在此向获奖作者表示祝贺,同时更期望研究院在未来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6. 中德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有偿服务报告暨研讨会
    2012年3月27日上午,中德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有偿服务报告暨研讨会在崇鋈楼敏行厅举行。应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邀请,来自德国吉森大学的Ernst-August Nuppenau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就其在非洲和中国所进行的有关环境有偿服务的项目研究成果、西北研究院方兰教授就中国水资源管理与南水北调的有偿环境服务的探索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报告会由方兰教授主持。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们提问,现场的气氛轻松而活跃。
    报告会上,Prof. Ernst-August Nuppenau就“Valuation of Species through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进行了讲述. Prof. Nuppenau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强调综合运用支付意愿 (willingness to pay)及自然补给(nature provision)等方法作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计算某一物种的生态经济价值使人们对该物种的生态经济效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保护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Nuppenau教授团队成员博士生Kowalski就“The Future Okavango”为题进行了报告,主要就非洲Okavango河流域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博士生Mesmer就“AnNa Water”及“Households’participation in and awareness of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Cuvelai-Etosha Basin”进行了报告,根据其在该流域调研情况,对环境服务的价值核算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措施和建议。西北研究院方兰教授就“An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 at Water Source Region of SNWD Route Program”进行了报告,就中国水资源管理与南水北调的有偿环境服务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德教授之间就双方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未来的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报告会上中德专家们所提出的观点及模型方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及热烈讨论。同学们就报告相关问题向专家们进行了提问,教授们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解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现场气氛也在专家与同学们的互动中达到了高潮。此次研讨会为同学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国际前沿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热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也为充实我校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及未来开展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 “黄河流域的历史与环境”中日青年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2年3月24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黄河流域的历史与环境”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学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二楼思齐堂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围绕“黄河流域的历史与环境”这一主题展开,主旨是加强中日历史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加强培育新人的环节,共同推进历史地理学新发展。从去年12月开始,先后经历征稿、遴选、公示和现场报告等多个环节,期间得到日本学者和我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不少师生拿出最新的论文投稿,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12名报告人参加会议报告。这些报告围绕GIS 技术应用、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北方都市与社会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3月24日早上8点,随着主持人——研究院王社教老师热情洋溢的声音,“黄河流域的历史与环境”青年学术研讨会按时开讲。村松弘一、侯甬坚老师分别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和学习院大学双方致辞,并对举办本次中日学术研讨会表示衷心祝贺,期望以后双方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侯甬坚老师还就专门写出的两个研究单位的“所际交流小史”做了介绍,西北研究院的大批老师和研究生到会,从而充分了解了两所之间长期而深厚的学术友谊。
    进入现场报告环节,每个报告30分钟(报告加交流讨论时间),1个特邀报告60分钟时间。第一场报告主题是GIS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四位报告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向大家展示了GIS技术的应用方式及效果。第二场报告会主要探讨的是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第三场报告会围绕历史时期北方的都市与社会展开了论述。
    在讨论、提问环节,大家对于GIS这一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手段非常感兴趣,就GIS技术分析方法的具体研究、数据应用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日本学者长谷川顺二(学习院大学EF共同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的报告,梳理了中国学术界关于黄河变迁史的复杂研究过程,潘威老师专门就早期文献记载的“周定王五年”河徙之事实向报告人做了请教,大家交流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村松弘一老师对杜娟博士讲述的周秦两汉关中农业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提出了应该注意的地方。不少听众对于栗山知之博士(来自庆应义塾大学,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从农村土粪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20世纪前半期华北旱地农业中的土资源利用状况的选题很感兴趣,就中国农村土粪利用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很多补充。夏明亮硕士生围绕“长城地带”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了论述,引起了日本学者的兴趣。好几个报告还受到了来自西北大学、三峡大学、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的关注,大家纷纷就感兴趣的问题做了提问,报告人一一做了解答。来自日本神户大学的神吉和夫先生的特邀报告“日本近代都市供水设施是否模仿了中国的先行设施”,因为同西安明清时期的城市地下供水系统有关系,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参与讨论的人数最多,最终将报告会推向了高潮。
    经过整整一天13位报告人的认真报告以及大家的热烈讨论,研讨会获得圆满结束。此次研讨会是我院与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长期交流的结果,特意以“青年学术研讨会”来组织,为双方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体现了主办者对青年学人寄予的希望,鼓舞大家在专业学习中和学术领域内看到方向,增加自信,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研讨会结束后,萧正洪副校长在启夏苑会客厅会见了以鹤间和幸教授为代表的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考察团,称赞这次青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并期望双方今后有更多富有新意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

8. 西北研究院师生参加“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植树与考察活动
    2012年3月26日至29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组织学生前往统万城进行一年一度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植树和考察活动。本次活动由西安出发的绿化治沙志愿者由李令福和潘威两位老师带队,日本黄土高原绿化小组东城宪治、市来弘志、长谷川顺二、河野刚彦、吉田爱5位学者,复旦大学史地所杨伟兵、段伟、徐建平3位老师,研究院2011级博士后、博士生及2010级全体硕士研究生随队参加。
    3月25日上午,带队老师李令福研究员召开动员会,对此次活动的行程路线、日程安排、前期准备和后期成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安排。3月26日晚到达靖边县城,途中,复旦大学的三位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为大家讲授了各自研究领域当前的学术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特有学术意义。
    3月27日上午进行了“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植树活动,先是启动仪式,靖边县人民政府、靖边县林业局、靖边县文物局、红墩界镇及白城子村的干部群众,红墩界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与我们一起举行。仪式由靖边县绿化办主任刘玉军主持,靖边县文物局局长、东城宪治先生、市来弘志先生、段伟老师与李令福老师作了发言,靖边县副县长刘波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东城宪治先生颁发了“黄土高原绿色使者”的奖状,东城宪志等日本友人也亲手将带来的环保与植树工具发放给当地的小学生和林业专业人员。随后,大家一起在当地林场技术人员和乡亲指导帮助下进行植树活动。
    3月27日下午,大家仔细考察了沙漠古都统万城的遗存以及其旁的无定河。在考察过程中,李令福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统万城的都城结构及其研究状况,复旦的老师和日本学者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热烈,收获颇多。
    3月28日,大家前往榆林市,对榆林古城街道与城墙、镇北台及长城、红石峡等进行了考察。3月29日上午,大家考察了延安杨家岭革命圣地,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下午安全返校。返回途中,师生发表了此次活动的感想,进行了总结,决定编入《2012年统万城遗址调查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