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西北研究院学术沙龙“经济论坛”第四讲在新校区图书馆举行
2、西北研究院李令福研究员赴韩国江原道参加“第十二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3、侯甬坚等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
4、第一期历史地理学前沿沙龙成功举办
5、侯甬坚等参加《人类环境宣言》通过40周年纪念暨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成立大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会科学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西北研究院学术沙龙“经济论坛”第四讲在新校区图书馆举行
2012年4月17日下午,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我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专家导引室举行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该活动得到我校图书馆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本院研究生积极响应,同时也吸引了国际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教学部门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抱着极大兴趣参与活动。大家济济一堂,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同学们在饱含着热烈而严肃、欢愉而睿智的气氛中分享到尽情挥洒思想、张扬学术兴趣的快乐,在激烈碰撞中展现出知识火花。继“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走向和中国应对之策”、“美欧债务危机警示录”以及“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三次主题活动之后,这是我院同学积极配合教务处、图书馆第四次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题目为“气候变化下中国何去何从――碳金融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硕士生郝筝筝同学主讲,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杨鹏生、杨波、吴蛟、訾思清、王天宇和二年级戈伟伟,韩晶晶同学均参加了讨论。前三次活动分别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杨鹏生、王天宇、吴蛟三位硕士研究生主讲,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明教授应邀对各次活动做全程学术点评。
本次学术沙龙基于当前经济金融界热门话题“碳金融”展开,对碳金融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结合目前存在问题提出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初步构想。在讨论单元对与“碳金融”相关的新概念、新问题做了充分交流,对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碳金融现状进行条分缕析的比较分析,对自签订《京都议定书》以后不同国家、地区所采取环境战略的异同做了探讨,对全球有关温室效应与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一对一”因果关系的争议结合历史和当代环境变迁状况表达了各自观点,对碳金融交易带来社会福利以及提供给交易者规避风险和盈利的机制与途径各抒己见。郝筝筝同学提到国外开设“碳金融”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引起在场师生热议,由此也引发了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和学术评价问题的关切。
刘明教授对各次活动中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表示赞赏,对我院学生表现出的良好学习兴趣感到由衷地高兴,对各学院、专业同学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鼓励学术沙龙活动能持续举办下去,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自由讨论激扬学术兴趣,引导学术理想,关注家国大事,培育公民责任。
2、西北研究院李令福研究员赴韩国江原道参加“第十二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西北研究院李令福研究员2012年5月3日至5月8日赴韩国江原道参加“第十二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应韩国农业史学会会长的邀请,陕西师大西北研究院李令福研究员2012年5月3-5日赴韩国江原道参加“第十二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进行了农业与民俗考察。
“东亚农业史会议”是东亚中日韩三国农业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轮流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举行,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1届。本次会议是第12届,由韩国农业史学会主办,在江原道春川市举行,百余名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决定,“第十三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4年在中国的云南昆明召开,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举行。
李令福研究员在本次会议上报告的论文是《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功能及其演变》,同时作为主座主持研讨会一场。5月6-8日考察了南怡岛、江村游园地,首尔农业博物馆、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南山韩屋村、新开旧河清溪川,济州岛西归浦农业技术中心、绿茶博物馆,仁川江华岛稻作文化现场等地方。通过会议研讨和实地参观,加强了与韩日农史研究者的交流,扩大了我院农业历史地理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时还了解到不少韩国新村建设的现实以及农耕文化调查、保护与展示的方法,可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3、侯甬坚等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
2012年5月11-14日,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太原市参加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的一系列交流活动,并在会上交流了“庄浪群众烧柴小史——对当地植被生存状况的初步揭示”一文,参加了会议东道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召集的“田野•社会丛书”出版新闻发布会。
会议前后,侯甬坚教授同本校田冰博士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吉田爱访问学者(日本学习院大学EF共同研究员)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河野刚彦博士生一道走访了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观了山西博物院的常设展和特别展,考察了太原市南面的晋阳古城遗址等处。
4、第一期历史地理学前沿沙龙成功举办
2012年5月30日,由我院青年教师发起举办的第一期历史地理学前沿沙龙在崇鋈楼三层敏行厅顺利举行。本期前沿沙龙的主题为:历史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起点与实践——读《由元光河决与所谓王景治河重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围绕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发表在《文史》2012年第1辑上的《由元光河决与所谓王景治河重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一文,展开学术讨论。参加沙龙的研究院教师有张萍、李令福、张莉、高升荣、张青瑶、崔建新、杜娟、李大海和潘威等,30余位研究生参与了旁听和讨论。
5、侯甬坚等参加《人类环境宣言》通过40周年纪念暨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成立大会
2012年6月16日,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中心、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人类环境宣言》通过40周年纪念暨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成立大会”。整整40年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及其所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年前,在巴西东南部的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又举行了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会议文件为《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纪念会先后由环境史专家梅雪芹、王利华教授、世界史专家徐再荣研究员主持,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客人的到来,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前司长杨朝飞先生做了纪念《人类环境宣言》发布40周年的主题发言,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所所长唐大卫女士致辞后,与会嘉宾为新成立的研究所揭牌,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做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环境史”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先生等特邀嘉宾发言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有关论题即席做了发言讨论。
下午,在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梅雪芹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李恩军编审主
持下,多卷本《中国环境史》课题组举行了工作会议,各卷负责人及其课题组成员围绕撰稿任务进行了热烈细致的讨论和交流。本校田冰博士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宇旭博士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聂传平博士生也一同参加了全天的会议和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