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刘景纯《明朝前期安置蒙古等部归附人的时空变化》一文发表
2.刘景纯《< 明代驿站考>陕西驿站补正》一文发表
3.史红帅《清代灞桥建修工程考论》一文发表
4.史红帅《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出版
5.李大海《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一文发表
6、侯甬坚《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一文发表
7、侯甬坚《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一文发表
8、侯甬坚《历史地理实干家谭其骧先生》一文发表
9.李令福《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功能及其演变》论文发表
10.杜娟《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刘景纯《明朝前期安置蒙古等部归附人的时空变化》一文发表
刘景纯《明朝前期安置蒙古等部归附人的时空变化》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77—85页。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资助项目(11JJD790034)资助成果之一。内容摘要:
明代对蒙古人为主体的北方等部归附人实行积极的招抚和安置政策。从洪武初年到成化年间,大量蒙古等部人前来归附,政府多将他们安置在明朝本部,而在本部的随后安置在地域上屡有变动。洪武时期经历了由北方沿边、京师和部分地区集中安置向全国各地分散安置的过程,永乐以后,在“自愿奏请”的条件下,形成了京师集中安置的新模式。以后诸朝,承此精神,主要以都城为中心来集中安置,但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屡有调整和反复。成化以后,来归人员日益减少,安置地也主要移向江南地区。永乐朝的安置模式及其体现的保护和优待精神对以后诸朝有重要影响。
2.刘景纯《< 明代驿站考>陕西驿站补正》一文发表
刘景纯教授《< 明代驿站考>陕西驿站补正》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辑,第105—117页。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11JJD790034)资助成果之一。文章对《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陕西部分”驿站中存在的一些设置时间空白、错误或不清楚处等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补正或辩正,对尚未列入《考》中的一些漏考驿站,加以补考。文中共补正或辩正驿站27个(其中含有设置时间),除补正中考出相关驿站的设置时间外,又考出33个驿站设置的时间,补充漏考驿站26个。
3.史红帅《清代灞桥建修工程考论》一文发表
史红帅《清代灞桥建修工程考论》一文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期。作为东西方向官道上的重要节点,清代灞桥先后经历过5次重大建修工程和3次重建规划。本文以清代官员奏折档案为基础,结合地方志、碑刻、行纪等,对清代灞桥的通行状况、使用分期、桥梁形态、建修经费、工程规模、灞桥建修对区域交通、县丞署移建等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在厘清传统史志记载谬误的同时,指出灞桥建修工程与规划反映了清人对灞河水沙状况认识的逐渐加深、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透射出清代陕西官府与民间社会在大型工程建修上的协作关系,以及关中士绅、商贾在区域公共事务中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4.史红帅《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出版
西北研究院史红帅副研究员所撰《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近期已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的撰写、出版获得了2010年度陕西出版集团重大出版项目的资助,系三秦出版社策划、刊行的《民国丛书》之一。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共计50万字,内含147幅图片。史红帅博士充分利用了以大量英文文献为主的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资料,着重复原、考订、评析了近代西方人在陕西辛亥革命中的活动、际遇与影响,揭示了域外人士视野中陕西辛亥革命的众多侧面和以往少为人知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在从“第三方”视角重新回顾和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第二章 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 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第四章“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第五章 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第六章 “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第七章 东西两线战役;第八章 “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
此前,史红帅博士曾就该书中“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相关内容,以《辛亥革命中的“陕西救援远征队”活动考述》为题参加了2011年10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暨陕西光复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并介绍了该书内容,引起相关与会学者的关注。
5.李大海《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一文发表
李大海《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辑治所迁徙与城址选择,既有联系亦有区别。雍正年间所设靖边县,依托于明代从军事防御角度陆续择址修筑的五座城堡。明代嘉靖以后镇靖堡军事价值的提升,无法动摇靖边营的区域核心地位;设县时确定治所,因未找到直接文献,故原因难以揣度。同治时治所迁移,与各城堡人口及基础设施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宁条梁地处边外,不可能成为备选。“1942年迁治张家畔”的说法,掩盖了此间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外围政治角力过程所导致的一县二治局面。陕北沿边地区的治所变动可以影响所驻城堡的历史兴衰趋向,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边疆内地化的演进格局,与城堡本身在明代的选址过程并无直接关系。
6、侯甬坚《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一文发表
侯甬坚撰写《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一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第13-19页),之后《新华文摘》2012年第9期予以全文转载(第60-64页,注释未收)、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12年第3期也予以全文转载(第71-77页)。该文依照历史顺序,主张西安城市发展史大致经过粮食短缺、巨大战乱、都城迁走、水资源不足四大难关,后者还于今为烈,而西安城市依然挺立,城市生命史已超过3000年。地理环境对西安的支撑作用是最基本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大量出现,社会焦点则在于水资源不足与城市建设中形成的水需求之间巨大而难以统筹解决的矛盾。今日政府担负着城市发展命运和使命的崇高职责,就必须广开合理渠道,与广大市民相沟通,努力形成以关心城市前途为中心的政府-市民新型关系,依据城市历史和环境特点形成自身特色,共同为城市的可持续居住走出新路。
7、侯甬坚《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一文发表
侯甬坚撰写《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一文发表于周长山、林强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74-584页)。本文认为,接续清代同治、光绪以来的基本县情,延川县人口已不足两万,民众生活贫困,呈现出“土广人稀”的社会景象,推测其时百分之七八十的耕地,分布在坡度为15度以下的河谷平川上,这20余年间山地(坡地)比例会大大少于其后的阶段。由于战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随之减少,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延川县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不在民众同自然环境之间,而是同代表国民政府意志的延川县政府之间,生活无着的部分农民跟人做了土匪,即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一种突出表现。当时社会贫困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相当低下,这些情况制约着当地民众的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力度,结果使当地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修复状态之中。从近现代黄土高原农村的聚落-土地间的相互关系做起,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历史关系(历史过程)的研究途径。
8、侯甬坚《历史地理实干家谭其骧先生》一文发表
侯甬坚撰写《历史地理实干家谭其骧先生》一文发表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50页)。该文论述早年的谭其骧先生于1932年初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曾向导师顾颉刚先生提出过自己的研究“志愿”和“计画”,却限于条件而搁置下来。1934年前因合作创办《禹贡半月刊》,顾、谭师生走到了一起。谭其骧撰写、顾颉刚作过修改的半月刊《发刊词》,其主体部分(尤其是中间的六项工作计划)当为谭先生所写,其首尾部分为顾先生改过的可能性最大。1949年后,谭其骧先生在复旦大学创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以主编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中心,建立队伍,做了大量积极务实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逐步实现着自己内心久已树立的理想。本文使用终生致力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学的工作事实及老师顾颉刚先生的评价材料,证实或反推出这些工作同谭其骧早年提出的“志愿”和“计画”,以及《发刊词》中六项工作计划之间存在着相当一致的联系。谭其骧先生诸多实干工作所带来的杰出业绩,而使其成为学术界尊崇的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
9.李令福研究员《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功能及其演变》论文发表
李令福研究员撰写的《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功能及其演变》作为“第十二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的论文入选在韩国出版的论文集,论文集的名称是Agricultural 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11-1390000-003097-01)。该论文主要内容:昆明池是汉武帝开凿于都城长安西南的人工水库,规模很大,水面超过了三百顷。它上引交水,下开三条引水渠直接或通过泬水间接地供应汉长安城的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汉代的昆明池除了向首都供水以外,还发挥着训练水军、生产鱼鳖、园林游览、摹拟天象的多重效用。到了唐代,其功能大幅度下降,仅仅作为都城郊区重要的园林与水产基地在发挥作用。唐代末年,昆明池因失修而逐渐干涸,以至变成了农田。
10.杜娟《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一文发表
杜娟《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一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该文研究认为,“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时期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本文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