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2年第3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通远、泾干二镇考察
2、《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出版
3、西北研究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2012年度合作调研圆满结束
4、我院刘景纯教授应邀在“陕图讲坛”作大型公益讲座
5、潘威老师赴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
6、张萍研究员参加西北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会议
7、2012年暑假张莉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赴新疆考察
8、2012年暑期张力仁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赴宁夏、内蒙、甘肃考察
9、张萍赴天津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授权
10、崔建新博士带领硕士研究生赴毛乌素沙漠考察
11、侯甬坚暑期参加“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12、研究院科研人员出席“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13、2012年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微调力度,促进陕西经济稳定发展”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14、刘明教授与研究生应邀参加2012年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暨理论研讨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社科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通远、泾干二镇考察
2012年6月10日—6月11日,为配合我院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创新团队“关中平原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课题研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工作,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硕士研究生一行到高陵县通远镇、泾阳县泾干镇两地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及人物访谈,调查两地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搞清高陵县通远镇三百年天主教传播发展历程及泾阳泾干镇清代古城镇规模形态及城镇格局演变,探索两镇传统功能特色以及如何提升城镇现代功能等问题提供对策。
2012年6月10日上午7点,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赵阳阳、何博、娄娟娟、肖珺、岳巧茹、魏光一行7人冒着高温,从西安出发,第一站前往高陵县通远镇。约九点多,到达通远天主大教堂。据说通远镇十村有大小六个教堂,全镇有教民三千余人,占总人口的90%,是个名副其实的天主文化镇。由于事先联系了人,我们得到了天主教堂神职人员王执事的热情接待。王执事先给我们大致讲了天主教的基本知识及通远坊天主教堂的历史沿革,然后在王执事的带领下,进入正在维修中的天主教堂参观。
据主堂内墓碑知,早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教会已在通远有教堂和信徒,并是陕西天主教的传教基地。现存的这座古老教堂是1844年开始修建,1848年竣工的,教堂是古罗马式砖木结构,青瓦顶盖,里面大红漆柱,堂门造型美观,只可惜正在修缮加固,无缘一见真面目。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对天主教堂内的碑刻和柱础进行抄录拍照。后又在王执事带领下参观天主教堂周围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通过介绍得知今通远坊教区遗存的清代古建筑尚有四处:天主教堂;保赤会(孤儿院、育婴堂),在大教堂西北方向,为城堡式四方楼,约建于1896年前后,后因火灾烧毁成废墟,现仅存砖结构的立墙可呈现出当时的规模;圣母会大楼,在主教堂正东方向30米处,建筑格局为“品”字型建筑,欧式风格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神哲学院,现存主教堂西150米,为欧式孤体建筑,分两层,原貌保持基本完好,因年久失修有破败现象,无人居住。还有其他一些解放后修建的大楼,如今也是破烂不堪,早已废弃。院中散落很多石碑石刻和精美的屋顶装饰品,每一个都是一件文物,都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整理。之后,在王执士的指引下,我们一行又到通远镇西北的“圣园子”(即历代天主教神父、执事等神职人员死后安葬的地方)墓园考察,墓碑掩映在绿树下,显得庄严肃穆,我们随即对陵园里的墓碑墓志进行了抄录拍照。看园的老奶奶非常热情好客,非得让我们上树摘杏子吃,我们也大受感染,亲手摘了两兜尝尝,酸甜可口。中午就在通远著名的“狗娃猪蹄”店品吃了猪蹄,味道鲜美,确实名不虚传。下午在教堂里继续对王执事进行了采访,加深了我们对天主教知识、清末通远坊城及本地天主教活动的兴衰发展的了解。通远镇全民信教,在其向善、向上教义的指导规劝下,使镇上出现人际关系良好,人人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社会治安情况较好的和谐状况。
下午16:30分,肖爱玲副研究员安排好岳巧茹、魏光两人先返回西安,又带领其余4人坐车从高陵去往下一站——泾阳泾干镇,即泾阳县城。
下午18:00左右到达泾阳县城,安排好晚上留宿地点之后,趁着夜色还没上来,我们又马不停蹄开始对县城调查。在天黑之前,我们走街串巷,探访了泾干湖、味经过书院等几处古迹。对泾干镇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文献记载,在现代县城地面上寻找清代泾阳县城,找到当年的城门、城壕、城内主干道、县衙、寺院等建筑的位置或文物古迹遗存,并使用GPS定位。晚上20:30,吃了晚餐,休息。
6月11号上午6:30,肖爱玲老师带领4位学生,意欲沿着泾阳老城墙外围进行考察,但因文献资料所限,未能准确找出城墙位置,所幸在调查中得到李建功先生(74岁,早年经商)的帮助,李老是土生土长的泾阳县城人,小时候常在城墙上玩,对老城墙很是熟悉。李老非常热心,不顾高龄和炎热的天气,凭借记忆,亲自带领我们绕着当年县城老城墙走一圈,并指认了当年的城壕、东瓮城、城门及主街道、钟楼、四明楼、县衙、太壶寺、茶厂等具体位置。在考察途中,又对城中其他年长的老人进行访问,进一步核实并确定了老城墙、城门、县衙机构的具体位置。我们发现,泾阳县县城形态比较特殊,并非常见的方形,基本呈椭圆形,外有瓮城,以东瓮城最大,上面开三门。如同大多数普通县城一样,解放后泾干城经历了多次破坏,以至于城墙遗迹荡然无存。
县城的行政区、文教区功能历史传承较好,今天的县政府就在老县衙的隔壁,书院集中的文教区如今也是中学教学区,说明我们古代县城传承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形的建筑消失了,但某些历史功能却被继承下来,值得我们重视。下午,肖爱玲老师又带领学生对城内的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如文庙、太壸寺、崇实书院进行了考察。在文庙和太壶寺里,收集了大量的碑刻文字资料,部分碑文已模糊不清,但尚未有过临摹拓片,更别提研究了,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考察中,赵阳阳师兄使用GPS定位系统一一都定了点,何博师兄仔细做了笔录,老师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和录下不少录音资料,这些都是我们回去进一步研究的宝贵资料。
下午17:00,泾阳县城的考察圆满结束,我们收获都很大,背着沉甸甸行李,我们一行赶到泾阳汽车站准备回西安。在去车站路上,老师目光犀利,发现在街对面一处已经倒塌一半的老房子,让我们过去看看有何发现。走近才发现房子很大,临街看到的只是一角,可知不是一般的居民住户,前后三进,上下两层,约有数十间房间。经询问得知此房子始建于民国初年,此后一直作为旅馆使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破落。到现在也有近一百年了,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能进一步过多了解具体情况。返校途中,肖爱玲老师总结了考察经验和考察收获,指导和建议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对泾阳县城进行研究,并期望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2、《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出版
西北研究院史红帅副研究员所撰《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近期已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一书的撰写、出版获得了2010年度陕西出版集团重大出版项目的资助,系三秦出版社策划、刊行的《民国丛书》之一。
《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共计50万字,内含147幅图片。史红帅博士充分利用了以大量英文文献为主的西文史料,结合中文史志资料,着重复原、考订、评析了近代西方人在陕西辛亥革命中的活动、际遇与影响,揭示了域外人士视野中陕西辛亥革命的众多侧面和以往少为人知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在从“第三方”视角重新回顾和审视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第二章 西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 革命中在陕外国人的经历;第四章“浴火之夜”:南关瑞挪会“童学”被袭事件;第五章 在陕外国侨民的撤离;第六章 “千里驰援”:陕西救援远征队营救外侨的行动;第七章  东西两线战役;第八章 “妙手仁心”:辛亥革命中医务传教士的活动与贡献。
此前,史红帅博士曾就该书中“陕西救援远征队”的相关内容,以《辛亥革命中的“陕西救援远征队”活动考述》为题参加了2011年10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暨陕西光复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并介绍了该书内容,引起相关与会学者的关注。

3、西北研究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2012年度合作调研圆满结束
由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等高校合作承担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项目“协商与效应:中国黄土高原的水政策研究”(Negotiations and Impacts :Water Policy across China’s Loess Plateau)2012年度调研活动于2012年7月10日圆满结束。
参加本次合作研究的中方研究人员共有我院的王社教研究员、方兰研究员和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西北大学3名教师和1名研究生。美方研究人员共有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James Cook 教授、Pierre Landry教授、Roberta Solz教授等12所高校的17名师生。双方学生分为历史、经济和水利3个小组,在各自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先是于6月21日至6月25日在西安进行了为期5天的资料查阅和听取专家报告,接着于6月26日至7月10日赴陕西延川和清涧、山西平陆和芮城、河南三门峡和洛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6月27日至6月28日,调研团队在延川县和清涧县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先后考察了延川县梁家塔村、梁家河村、小程村和清涧县下七里湾村的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参观了延川县污水处理厂、兴盛红枣开发有限公司和清涧县枣生堂红枣加工厂等,并听取了延川县方志办、档案馆、水利局、农业局等负责人的专场报告。6月30日至7月6日,调研团队则先后考察了山西平陆县张店镇前滩村和张店村、部官镇东太村和西祁村,永济市马铺头村,以及芮城县匼河村的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听取了平陆县副县长和平陆县档案馆、水利局、果业局、文管新办等部门负责人的专场报告,参观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并到运城图书馆和档案馆、永济市方志办等单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7月6日,中方师生返回西安,美国师生前往河南洛阳考察,此次合作调研圆满结束。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以文献资料搜集、农户访谈、会议座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为期10多天的研究调查,项目组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档案资料,对调研地区历史发展、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记录下了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影像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我院刘景纯教授应邀在“陕图讲坛”作大型公益讲座
“陕图讲坛”是陕西省图书馆推出的系列讲座。致力于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讲座以公益性为主,旨在传承文明,传递信息,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2012年7月28日下午,应陕西省图书馆的邀请,我院刘景纯教授在陕西省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为广大听众作了一场题为“秦文化的精神与特征”的公益讲座。来自西安、咸阳等地200多名各界人士听取了报告,听众反映强烈。报告当中,刘景纯教授分别从“什么是秦文化?”、“秦文化的形成”、“秦文化的特征”、“秦文化的精神”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秦文化形成的历史、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在很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报告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报告结束后,刘教授就听众提出的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会后又与听众就大家关心的秦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5、潘威老师赴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
7月25日赴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参加“近2000年来中国极端旱涝事件研究”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主题为“近3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的报告。

6、张萍研究员参加西北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会议
2012年8月13日至15日,张萍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举办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度会议“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经济、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学术报告“清代陕西关中县域商业发展与商铺数量之考察”,全面分析了清代陕西关中地区县域商业发展条件与商业发展水平。

7、2012年暑假张莉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赴新疆考察
2012年8月16日—9月1日,张莉副研究员带领学生娄敏到新疆吐鲁番市进行口述史调研和野外实地考察。本次调研是在张莉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47)、中央高校专项项目(GK201102031)的资助下进行的。
张莉副研究员带领学生娄敏于2012年8月16日从西安出发,前往吐鲁番市,此次考察与调研的目的是,在上一年访谈、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已经整理清楚的问题,有重点补充搜集相关资料、野外定点考察与拍照,试图以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红旗农场一队为案例,了解移民的环境适应与文化适应、移民社会的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师生二人先后回访五位老人、到吐鲁番市档案馆、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搜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到奥依曼坎儿孜村红旗农场一队考察了灌溉渠系、不同水源田地的分布情况等。

8、2012年暑期张力仁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赴宁夏、内蒙、甘肃考察
2012年7月23日—8月9日,张力仁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赴宁夏、内蒙、甘肃进行为期18天的野外实地考察。本次调研是在张力仁副研究员主持的“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人文社会地关系演变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甘肃卷)》”课题项目的资助下进行的。此次考察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移民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移民生活水平与农业生产状况,试图探索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绿洲景观差异,探访古城遗址及河流湖泊,感受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情况。
7月23日—8月9日,张力仁副研究员带领学生池维兵、胡鹤年、关会芳等人从西安出发,赴宁夏、内蒙古、甘肃考察。考察中重点关注了移民村镇和古城遗址,先后考察了宁夏中卫康乐移民新村、银川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内蒙腾格里镇通湖草原、额济纳旗胡杨林、黑城、东居延海、甘肃金塔县羊井子湾乡黄茨梁村、榆林村、中杰村、潮胡林场等移民点、瓜州县腰站子乡马家泉村和玉门市花海镇小金湾等东乡族移民村、张掖黑水国南城遗址、武威雷台汉墓、民勤青土湖和连古城遗址等地。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了移民村落的农业灌溉体系、移民土地开荒、农作物种植和移民生活水平等情况,对绿洲地区水资源分配政策及环境变迁也有了深刻认识。通过走访镇北堡、黑城、黑水国等古城遗址,考察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东居延海、青土湖等河流湖泊,对历史时期以来的环境变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除野外考察外,师生一行还到档案馆、水利局等部门查阅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9、张萍赴天津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授权
2012年9月22日至25日,张萍赴天津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授权,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召开的“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城镇市场格局及其意义”,并做会议发言。

10、崔建新博士带领硕士研究生赴毛乌素沙漠考察
2012年8月28日到9月9日,崔建新博士同硕士研究生张宇帆、高静静及合作单位硕士生解哲辉,司机师傅一行5人赴毛乌素沙漠地区重点考察古代城堡。此次,重点考察的是明代的营堡。针对课题设计要求,分别选取陕西长城沿线西路、中路和东路典型营堡进行了踏勘测绘以及取样工作。另外,为了与去年研究区内汉唐古城考察工作衔接,此次顺便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的城川古城进行了踏勘和取样。近年来,崔建新博士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毛乌素沙漠古城的跨学科研究和分析工作。先是室内研读研究区内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运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然后是野外的高精度古城测绘(精度可达亚米级),取相关样品,采集文物遗存,最后是实验室样品测试(分别在我院和合作单位完成)以及结果分析。总之,研究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多源数据方法、多种资料来源探讨农牧交错地带这一典型区域内的人类环境互动关系。

11、侯甬坚暑期参加“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8月9-11日,侯甬坚教授应邀前往河北师范大学参加“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提交了《天无绝人之路:陇中高原砂田作业的微观调查》一文,在会上同与会代表做了积极的交流。按照会议的安排,会后各位代表一起考察了定州的历史古迹及易县的清西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研究院科研人员出席“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1-25日,研究院朱士光、侯甬坚、王社教、张萍、刘景纯、崔建新、聂顺新多位科研人员,前往天津参加了“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年会系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单位协办,会议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建筑风格稳重、独特的会议中心举行。
在22日上午的开幕式之后,朱士光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武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论述”的报告,侯甬坚教授则在次日闭幕式前做了题为“重读陕西:本区人文地理重要特征”的报告。王社教、张萍、刘景纯、崔建新各位在分组会上分别做了题为“牵牛织女石像与七夕节的起源”、“城墙内的商业景观——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城镇市场格局及其意义”、“近代西北鸦片种植与城镇、市场的短暂繁荣”、“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京津冀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研究”、“佛教官寺与中晚唐半独立藩镇的政治合法性构建”的报告,为历史地理学年会带去了新的研究论著和视点。会后各位同会议代表一起考察了蓟县黄崖关长城、清东陵等处历史遗迹。

13、2012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促进陕西经济稳定发展”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值九月金秋季节,陕师大校园美景如画。陕西经济学界名家齐聚启夏苑以文会友,评点国策,纵论宏微,共襄盛举。由陕西省经济学会、当代陕西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与金融研究所承办的“2012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22日在我校雁塔校区启夏苑隆重开幕。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党怀兴教授,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冯家臻教授,陕西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赵炳章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委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11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党怀兴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向与会嘉宾了介绍我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作了介绍。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对陕西省经济学会多年来为建设西部强省所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对与会学者为陕西省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改革发展大计的热情表示衷心感谢。赵炳章研究员随后宣读了对获奖论文的奖励决定。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8篇,涉及陕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农问题、企业改革和文化产业等重要议题。专家组评审出获奖论文37篇,其中荣誉奖1篇,一等奖4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8篇,陕西师范大学荣获本届论坛优秀组织奖。我校西北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刘明教授、方兰教授和裴辉儒副教授与研究生合作撰写的4篇论文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明教授主持并点评主题报告。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冯家臻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单元庄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杨沛英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鲁向平教授、罗剑朝教授和田义文教授,西安石油大学曾昭宁教授分别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陕西新兴产业发展”、“田园城市与农业工业化”、“以包容发展推进富民强省”、“农业服务一体化大荔模式新进展”、“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新思路”、“试论城乡居民收入三上台阶”、“陕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题做了精彩主题演讲。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方兰教授、杨凌示范区政策研究室权小虎、陕西省委党校钟卫国教授等做了大会交流。
冯家臻会长最后做会议总结,认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紧贴实际、观点独创、气氛活跃,与会论文研究视角新颖,分析问题深刻尖锐,咨询建议有深度和真知灼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对本次大会承办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和金融研究所表示诚挚感谢。
我校西北研究院立基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创设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特色为西北历史环境变迁、西北经济社会史,近期学校力推西北研究院经济学科加快发展,研究院目前设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学科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农业经济管理3个硕士点学科,经济学科研究人员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数十项,相关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3项,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二等奖7项,主要学术观点产生重要学术影响。2009年12月成立陕西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并依托西北研究院管理。

会议获奖论文奖励决定

优秀组织奖(4项)

1.陕西师范大学
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3.西安翻译学院
4.中共商洛市委党校

荣誉奖(1项)
《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陕西新兴产业发展》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   冯家臻  杨发民     常平阳
一等奖(4项)
1.《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效率CAPM检验》
陕西师范大学    刘 明  陈 娟
2.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张 辉
3. 《杨凌本香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研究》
杨凌示范区政策研究室  权小虎
4. 《基于宜君现状的西部山区农民增收调查》
 陕西省委党校   钟卫国  阮长福
二等奖(14项)
1.《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农业水政策效应的调查与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  方兰, 杨波,孟晓东,訾思清,关会芳
2.《低通胀与高物价双轨下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裴辉儒   陈 领
3. 《基于递归VAR模型的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刘 明  戈伟伟
4.《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陕西农村信息化建设路径与对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施宏伟   郭 君
5. 《“后改革时代”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治理》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杨 洁
6.《基于CROPWAT的陕西省农产品虚拟水分析》
    西安翻译学院   刘俊霞  王宁军
7.《陕西农村金融系统对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改善影响的实证分析》
西安翻译学院   张 英
8.《陕西民办教育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探析》
        西安翻译学院   姚江红
9.《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张 宏
10. 《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商洛市委党校  华中煜
11. 《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的路径》    
临潼区政府   李 涛   陕西省物价局    徐建勋
12.《加快推进和谐、幸福商洛建设的政德工程》 
     商洛市委党校  杨建军  刘 冰
13.《创新“果业+旅游业”两轮驱动新模式,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之路》  
咸阳市渭城区党校  赵小包
14.《试析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特点与发展思路构建》
        商洛市委党校  周 省   周钰杰
                      三等奖(18项)
1.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低碳交通模式建设研究》
          陕西省社科院  冯煜雯
2.《阎良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
阎良区人民政府 王小露  陕西省委党校  康芳民
3. 《浅论加强陕西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何其浩
4. 《保障农民权利  促进农民增收》
宝鸡市委党校  龙丽梅
5.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宝鸡市委党校  罗小荣
6.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绩效管理问题探讨》     
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任跃武
7. 《推进“民企进陕”是保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省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史 凌
8. 《蒲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   
蒲城县政府  孙媛媛   陕西省委党校   邢娟红
9.《陕西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探析》
陕西省委办公厅   田 宇
10. 《重谈中小企业“融资难”,为陕西经济发展“谏言”》 
陕西省委党校   吴伟正
11.《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实施对策》
          陕西省林业厅   薛伊萍
12.《以现代农业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机制探析》
商洛市委党校   梁 鑫
13.《对“十二五”时期商洛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商洛市委党校   殷 莉
14.《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柞水县人民政府  张庆斌
15.《关于榆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榆林市委党校   张蝴蝶
16.《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商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商洛市委党校    陈永芝
17.《文化嫁接视阈下的陕西华县皮影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安翻译学院   王 艺
18.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安翻译学院  李文晶

14、刘明教授与研究生应邀参加2012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暨理论研讨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2年会7月27—29日在乌鲁木齐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主办、新疆大学与新疆财经大学联合承办。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李平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奈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晓峒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美今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史代敏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院王维国教授、高铁梅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朱平芳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数量经济著名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特邀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mes Mirrlees,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陆懋祖教授和新疆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何伦志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专题报告。年会还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立岩教授、日本学者大住圭介和旅日华人学者姚峰教授等举办名家讲坛。
年会分数量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增长与运行、货币银行、资本市场与金融危机、财政税收、投资与贸易、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企业与产业经济、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十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我院博士生导师刘明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戈伟伟、韩晶晶合作撰写的论文入选本届年会,内容涉及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中国货币市场通货膨胀预期行为分析等。刘明教授主持了“货币银行”分会场的学术报告,戈伟伟就中国通货膨胀成因问题报告论文。刘明教授在名家讲坛专场与姚峰教授就统计因果关系与经济事实因果的不一致性、长时段计量与分时分析关系等计量经济学问题与方法做了交流。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成立于1979年3月30日,属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工程院李京文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研究员曾先后任学会理事长。自学会成立以来,中国数量经济学教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数量经济学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资源。刘明教授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