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2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2012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促进陕西经济稳定发展”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2、刘明教授与研究生应邀参加2012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暨理论研讨会
3、朱士光、侯甬坚出席2012中国地理学会第7分会场会议
4、侯甬坚、李令福应邀参加“黄河变迁与开封城市兴衰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开题会议
5、张萍研究员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6、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7、刘明教授参加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12年会并当选副会长
8、王社教副院长出席“文化创新与基地建设高峰论坛”
9、2012年“历史自然地理”课程野外教学实习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2012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促进陕西经济稳定发展”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值九月金秋季节,陕师大校园美景如画。陕西经济学界名家齐聚启夏苑以文会友,评点国策,纵论宏微,共襄盛举。由陕西省经济学会、当代陕西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与金融研究所承办的“2012陕西经济发展改革论坛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22日在我校雁塔校区启夏苑隆重开幕。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党怀兴教授,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冯家臻教授,陕西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赵炳章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委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11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党怀兴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向与会嘉宾了介绍我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作了介绍。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对陕西省经济学会多年来为建设西部强省所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对与会学者为陕西省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改革发展大计的热情表示衷心感谢。赵炳章研究员随后宣读了对获奖论文的奖励决定。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8篇,涉及陕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农问题、企业改革和文化产业等重要议题。专家组评审出获奖论文37篇,其中荣誉奖1篇,一等奖4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8篇,陕西师范大学荣获本届论坛优秀组织奖。我校西北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刘明教授、方兰教授和裴辉儒副教授与研究生合作撰写的4篇论文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明教授主持并点评主题报告。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冯家臻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单元庄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杨沛英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鲁向平教授、罗剑朝教授和田义文教授,西安石油大学曾昭宁教授分别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陕西新兴产业发展”、“田园城市与农业工业化”、“以包容发展推进富民强省”、“农业服务一体化大荔模式新进展”、“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新思路”、“试论城乡居民收入三上台阶”、“陕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题做了精彩主题演讲。西北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方兰教授、杨凌示范区政策研究室权小虎、陕西省委党校钟卫国教授等做了大会交流。
冯家臻会长最后做会议总结,认为本次论坛主题鲜明、紧贴实际、观点独创、气氛活跃,与会论文研究视角新颖,分析问题深刻尖锐,咨询建议有深度和真知灼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对本次大会承办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和金融研究所表示诚挚感谢。
我校西北研究院立基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创设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特色为西北历史环境变迁、西北经济社会史,近期学校力推西北研究院经济学科加快发展,研究院目前设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学科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农业经济管理3个硕士点学科,经济学科研究人员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数十项,相关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3项,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二等奖7项,主要学术观点产生重要学术影响。2009年12月成立陕西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并依托西北研究院管理。

2、刘明教授与研究生应邀参加2012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暨理论研讨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2年会7月27—29日在乌鲁木齐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主办、新疆大学与新疆财经大学联合承办。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李平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奈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晓峒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美今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史代敏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院王维国教授、高铁梅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朱平芳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数量经济著名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特邀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mes Mirrlees,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陆懋祖教授和新疆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何伦志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专题报告。年会还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立岩教授、日本学者大住圭介和旅日华人学者姚峰教授等举办名家讲坛。
年会分数量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增长与运行、货币银行、资本市场与金融危机、财政税收、投资与贸易、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企业与产业经济、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十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我院博士生导师刘明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戈伟伟、韩晶晶合作撰写的论文入选本届年会,内容涉及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中国货币市场通货膨胀预期行为分析等。刘明教授主持了“货币银行”分会场的学术报告,戈伟伟就中国通货膨胀成因问题报告论文。刘明教授在名家讲坛专场与姚峰教授就统计因果关系与经济事实因果的不一致性、长时段计量与分时分析关系等计量经济学问题与方法做了交流。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成立于1979年3月30日,属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工程院李京文院士、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研究员曾先后任学会理事长。自学会成立以来,中国数量经济学教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数量经济学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资源。刘明教授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3、朱士光、侯甬坚出席2012中国地理学会第7分会场会议
  10月14日,朱士光、侯甬坚教授在河南大学新校区——金明校区,参加了2012中国地理学会第7分会场的会议,会议主题为“历史流域与流域环境变迁”,系由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教授提出和申请,并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的认同和支持。据悉,这是继去年历史地理学界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在乌鲁木齐举办)设立分会场之后新的一次,报名参加分会场的人数达70余位,太原师范学院为会议的召开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有助于分会场会议的顺利进行。
会上,侯甬坚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历史流域学”概念的提出和讨论过程,期待在本次分会场上取得新的探讨意见。之后,分会场召集人王尚义教授将自己2009年提出历史流域学前后的心路历程细致地介绍给大家。历史地理学前辈学者朱士光先生则从流域的统合性、特殊性、复杂性、历史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历史流域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了王尚义教授关于创立“历史流域学”的构想。随后,侯甬坚教授则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与王尚义教授同台交流,现场讨论了历史流域学在过去条件下的地理学表达、地域涵盖范围、建构时间的意义等内容,将议题逐步推向深入,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可以预料,有关“历史流域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否成立的讨论,还将在学界深入进行。

4、侯甬坚、李令福应邀参加“黄河变迁与开封城市兴衰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开题会议
10月27日,侯甬坚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应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作为基地2012年重大项目“黄河变迁与开封城市兴衰的互动关系研究”开题委员会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的开题会议。
基地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了会议,项目主持人马建华教授、项目骨干吴朋飞博士、谷蕾博士汇报讲解了项目设计内容,李令福研究员、侯甬坚教授等专家随之发表了自己的具体意见,一些意见得到了中心和项目组的重视。下午,侯甬坚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分别就“‘城市生命史’表达的出现及其理解”、“中国古都谱系中的西安与开封”的题目做了专场报告,报告内容受到与会师生的欢迎。

5、张萍研究员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2012年10月20日至22日,张萍赴上海,参加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的“城市•空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学术论文“城墙内的商业景观”,并做学术报告。

6、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2012年10月11至12日,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13所高校的16位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切磋学术、交流思想,在史念海先生“有用于世”治学理念的感召下,共同探讨当前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是我校纪念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继2011年复旦大学“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之后,国内该学科优秀青年学者的又一次学术聚会。论坛主要由现场报告、专家点评以及圆桌讨论环节组成。
我校副校长、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萧正洪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萧校长从论坛举办之地崇鋈楼和敏行厅命名的来历谈起,寄语国内青年历史地理学者应当志存高远,勇攀学术高峰,同时也建言论坛组织者积极创新思路,努力争取把今后的青年论坛办得形式更加多样,为国内青年学者交流学术、弘扬史念海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和搭建更高、更为宽广的互动平台。随后,研究院朱士光教授、侯甬坚教授先后代表前辈学者发言,勉励青年学者秉承史念海先生“有用于世”的治学理念,扎实为学,注重文献解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未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贡献新鲜的力量。此外,参加开幕式的有西北研究院西北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萍教授以及文学院王伟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王帅博士和研究院青年教师崔建新、杜娟博士。简短的开幕仪式之后,全体与会青年学者和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合影留念。
本届青年论坛自2011年12月通过网络公告及向国内相关高校系所寄送书面通知等方式发出征稿启事,到2012年6月截稿时止,共收到符合应征条件的稿件47篇。其中,校外稿件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11位评审人共同审阅推荐,校内稿件则分别寄送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3位同行专家进行推荐,评审论文全部匿名。结果从中筛选出16篇优秀稿件作为本届论坛参会论文,其中校外13篇、校内3篇。入选作者分别来自历史地理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不同专业背景,大部分为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后,也有在读研究生。这反映出在青年一代学者中,历史地理研究越发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论坛现场报告安排为,先由作者报告15分钟,然后两名同行专家各评议10分钟,最后交流互动5分钟。两天的论文报告及点评、讨论进行完毕后,在12日下午四点半至六点半,又安排了2小时圆桌讨论。本届论坛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宏岐教授以及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席会东博士到场点评并参与讨论。参与点评的校内专家有来自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王双怀教授、艾冲教授、李宗俊副教授、王帅博士和文学院的王伟副教授。此外,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侯甬坚教授、张萍教授、李令福教授、王社教教授、刘景纯教授、张莉副教授、崔建新博士、杜娟博士也一同参加了论文评议。论坛最后阶段近两个小时的圆桌讨论,堪称精彩。不仅有针对此前16场报告的进一步深入讨论与商榷,亦有诸多来自青年学者对目前历史地理学前沿进展把握的个性体会。归纳而言,大家目前较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历史地理学应当坚持综合性的学科特色,坚持跨学科的学术理念,尽量避免在强调学科独立的同时走向学科自我封闭的另一极端;一是历史地理学应当将回归历史学和地理学视为一种学科自觉,这种所谓的回归是指要积极参与到当前现代史学和地球科学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讨论中去,使整个学科在关注传统学术脉络继承的基础上,能够更多地回答其他学科所提出的重大学术问题以及从自身学科角度重新提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问题,以引起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总之,圆桌讨论既体现了青年学者积极思考、不断求索前沿的学术执着精神,也激发了大家对未来推动学科深入发展的某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本届论坛入选论文的选题,关于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有7篇,而涉及历史自然地理以及环境变迁、环境史研究的有3篇,其他分别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交通地理以及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论坛入选论文选题的划分,似乎掩盖了一些论文主题的综合性,因为就其中不少选题而言,多学科关注的视野是其中一个明显的学术动向。而各主题的研究时段若以唐宋之交为界,则数量基本前后均衡。这一格局虽纯属凭文取中,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历史地理学在青年学者中呈现出一种全面发展的态势。
 论坛邀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本研究院的5位资深专家,从13篇非本校入选的论文中挑选出5篇优秀论文,分别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复旦大学中文系汉唐文献工作室马孟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恒、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周雯。在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的闭幕式上,分别由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耿占军教授、研究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社教教授、西北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萍教授为获得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的青年学者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这是我校首次主办国内历史地理学界最高层次的青年学术论坛,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既为校内外青年学子交流学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亦为这一学术盛宴继续开展下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将这一青年论坛坚持举办下去,努力把它塑造为一个国内历史地理学术交流的崭新平台。

7、刘明教授参加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12年会并当选副会长
10月20日-22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12年会”在江西财经大学隆重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推动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20余位专家学者,收到国内外会议论文70余篇,共同探讨了东亚经贸合作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相关政策导向。我院博士生导师、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明教授应邀出席大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赵丽芬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蒋金法教授,辽宁大学林木西教授,原中国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副校长张顺雄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应邀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韩国、越南高校1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当代财经、价格月刊四家学术期刊编辑部和多家媒体受邀参加本次会议。
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越南河内国立大学范士成教授以“中国能源与东亚能源合作”为题系统分析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指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能源合作。刘明教授作为讨论人对范士成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就“东亚各国可否借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经验创设亚洲石油共同体”、“东亚国家如何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市场并取得石油定价权”、“在东亚海洋争议地区进行资源共同开发的可能性如何”等问题质询范士成教授,两位学者的互动交流赢得与会专家强烈共鸣。
学会分东亚经贸关系、产业与能源、金融与价格、收入分配与消费、政府规制与发展战略5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刘明教授和研究生参加了金融与价格分会场讨论,并向大会提交4篇论文,内容涉及通货膨胀预期行为特征与货币政策趋势、基于递归VAR的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中国货币市场通货膨胀预期行为分析、中国农业上市公司CAPM效率检验等,受到与会学者高度关注。这次大会扩大了我校经济学科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影响。
刘明教授2000年以来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本次年会当选副会长。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7月,由我国国民经济学科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终身教授钟契夫、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震中教授等创建,是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国家级学术团体。我国三个国民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所在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均为会长、副会长单位,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民经济学科带头人刘瑞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赵丽芬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林木西教授,四川大学教务长张红伟教授等知名学者目前任会长、副会长。

8、王社教副院长出席“文化创新与基地建设高峰论坛”
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创新与基地建设高峰论坛”于2012年11月3—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外宾楼举行。本次会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片2012年协作联谊会议,来自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和我院共14个重点研究基地的30余位基地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何键处长莅临指导。
会上,各基地负责人围绕“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理论创新与文化发展”、“文化资源与文化建设”、“基地建设与协同创新”4个专题交流了近年来在文化创新和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我院副院长王社教研究员在会上作了题为“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设”的报告,从“明确优势,准确定位”、“规划实践与理论探讨并重”、“培养和组建相关研究团队”、“创新机制,成立国际长安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文化建设和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进一步回答了有关问题。
何键处长做总结讲话,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正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文化片基地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显,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定会更有建树。要求各基地主任抓大事、抓全局、抓长远,立足于脚踏实地,服务于国家的需求,确保基地在一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

9、2012年“历史自然地理”课程野外教学实习
为了配合“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11月初,张莉、潘威两位老师开始组织野外教学实习活动,拟定考察地点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考察前的文献研读、考察中的知识点掌握与准备等工作。随即,王社教老师、刘景纯老师、高升荣老师、聂顺新老师、李大海老师等都参与到各个小组学生的指导工作中来。参加本次野外教学实习的还有在本研究院进行访问的日本学者吉田爱女士、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申请参加考察的所有7位2011级研究生和2位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
12月1日,早上8点历史地理专业师生43人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停车场出发。9点50分,到达风陵渡黄河大桥之后,下车沿黄河护岸大堤步行至凤凰嘴,第三小组同学在这里介绍了黄河小北干流的自然状况、风陵渡名称由来及经由风陵渡附近渡黄河往来山、陕、豫三地的交通状况等。随后,潘威老师为大家介绍民国时期大比例尺地图上反映的风陵渡附近黄河滩地与现今之异同,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史兴民教授为大家讲解和介绍了这一段黄河的河流地貌。12点30分,抵达潼关黄河湿地保护区,第三小组同学介绍了潼关名称由来及建置沿革等,结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习语提出对历史时期的河道东西摆动与滩地纠纷等问题思考,随后师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13点20分,抵达黄、渭、洛三河交汇区,潘威老师介绍了三河口的由来、黄河东西摆动导致的渭河入黄口的变化等情况,并且请大家观察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河流地貌状况。
14点55分,到达华阴农场以北渭河的北岸,第二小组同学介绍了这一段河漫滩的自然状况,提出对明-清-民国时期这一段河漫滩的开发、清代渭河华阴段的聚落情况、渭河华阴段的洪涝灾害等问题的讨论。随后,师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渭河南岸大堤上,潘威老师从气候和宝鸡峡水库的修建两方面为大家讲解了近50年来渭河变窄的原因。16点25分,第二小组同学在华阴农场场部所在地华西村介绍了华阴农场的建立、三门峡水库库区移民与反迁、河漫滩开发等情况。
12月2日,8点从华阴县城出发,10点05分抵达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南的唐代东渭桥遗址,第一小组同学介绍唐东渭桥遗址的发掘过程及相关考古、历史、桥梁工程的研究、耿镇段渭河的河流地貌特征、汉唐以来耿镇渭河段的南北摆动、渭桥与渭桥仓等情况及相关思考。史兴民教授对同学讲解的河流地貌相关知识进行纠正和补充。随后,师生就东渭桥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疑问展开了深入的讨论。11点45分到达高陵渭河大桥下渭河南侧河漫滩,潘威老师讲解了该段渭河的河漫滩变迁,史兴民老师讲解了河漫滩现代地理成因及其变化。
14点05分,到达高陵县文化馆,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了馆内收藏的碑刻情况及新出土的北周佛塔,考察本欲寻访的唐东渭桥碑与明永济桥碑,由于正值周末而未果。16点,经过半个小时的步行后,抵达泾渭交汇处,第一小组同学介绍了“泾渭分明”成语的来源、历史时期泾渭清浊交替变化的过程及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及自己的思考、结合地图讲述了引泾渠道的历史情况及变迁、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泾渭清浊的情况。随后,同学根据实地观察提出疑问,师生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张莉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且安排了野外教学实习之后考察报告的撰写安排。19点25分返回学校,野外教学实习圆满结束。
此次“历史自然地理”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得到了西北研究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通过此次野外教学实习,使历史地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和认识了河流地理状况、河流地貌辨识、河道变迁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互动关系等,初步掌握了历史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了室内文献研读与野外考察相结合进行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