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我院召开研究院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大会
2、《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出版
3、西北研究院张萍教授应邀参加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会在我校召开
5、汉学大师鲁惟一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6、我院主办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靖边召开
7、著名环境史学者刘翠溶先生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8、西北研究院举办环境史学术座谈会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我院召开研究院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大会
为响应学校加强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的号召,根据我校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大会精神,2013年5月27日下午,西北研究院全体师生在崇鋈楼闻道堂召开“西北研究院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大会,会议由萧正洪院长主持。
大会初始,萧院长就大家积极参会表示赞扬,并强调召开本次大会的意义。萧院长认为: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是一所学院、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每一位教职工、科研人员、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基本素养,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在我们周边,因而有必要召开这样一次大会端正全院师生的学术态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王社教副院长就教育部、学校关于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的具体规章制度向参会人员作出解释说明,具体介绍了各类学术失范的表现,并针对我院今年上半年度毕业研究生论文检测的实际情况,指出加强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号召我院师生积极参与我院的教风、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
最后,萧正洪院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例向全院师生说明了学术不端行为对于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危害以及对于学校声誉的影响,萧院长指出,学术道德是科研人员的第二生命,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上得以立足的根本,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也是对自己人格尊严、思想道德的极大侮辱,损人害己。因此要求全院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严格规范,切实做到一个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应尽的本分,宁可劳而不获,不可弄虚作假不劳而获。
会议结束后,全院师生积极踊跃的签署学术道德承诺书,纷纷表示,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切实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用实际行动展现我院学术道德建设的风采,捍卫自己和学院的荣誉。
2、《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出版
我中心史红帅副研究员翻译的《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近期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徐家汇藏书楼汉学译丛•近代西北史地辑”之一。全书共38万字,内含120张照片、4幅地图(其中2幅为实测大比例尺陕西、甘肃省区图)。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是由英国著名外交官、汉学家台客满(Eric Teichman, 1884-1944)撰述,于192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同时出版的西人在华行纪类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1915-1917年间英国外交官台客满及其随员在西北内陆地区,即今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以及内蒙古中部、四川北部等地调查鸦片种植情况的行程。
1915-1917年间,台客满先后两度深入西北内陆地区进行实地踏查,曾穿行于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脉、阿拉善沙地、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其考察线路兼顾了环形路线和往复路线,实际行程长逾14200里,足迹遍及当时陕甘两省的绝大多数县域。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一书多角度记述了台客满在西北内陆地区的行程与所见、所闻、所感,内容涉及清末民初陕甘等地的气候、地貌、河流、动植物、城镇、村落、宗教、交通、商贸、农业、民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状况。书中所附120张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清末民初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图景与社会众生相。1943年,民族学家李安宅先生即高度评价该书“忠实严正,不同凡品”。
中译本除原著15章内容外,还特别附录了译者精心采择的17节附录史料,包括台客满考察陕甘鸦片种植情况的函件、在甘肃考察期间拍摄的系列照片信息、相关书评和书讯,以及台客满爵士被杀事件的新闻报道、讣告等,时间跨度从1915年延伸至1945年,可为研究者提供多层面的史料,以期促进对近代西北史地、中西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作为民国初年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实地考察的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资西北历史地理、城市史、社会史、环境史、中西交流史、基督教史等领域学者研究近百年前西北内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变迁。
3、西北研究院张萍教授应邀参加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
“中德学术高层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小规模、高层次学术论坛。会议每1~2年举行一次,中德双方轮流承办。首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和中山市委、市政府承办,于2013年5月26——29日在广州中山市举行。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编审,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校长胡军教授,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魏长宝编审,副主任安蕾,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张芝梅编审,马克思主义部副主任李放副编审。
会议就“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该会议本着多学科、高水准,确定中德两国各邀请杰出学者十人参加会议。本次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等国内十个院校的十二位学者参会,分别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环境伦理学各分支学科。来自德国的学者则分别从事政治学、生态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共计九人。
会议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义务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就城市的承载能力与生态安全做了阐述,并介绍了近年来由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中国的碳排放与未来碳预算方案的研究、制定及其在国家政策中的实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洪大用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与欧洲等西方国家公民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行为表现,希望从国民意识的提升方面,寻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公众关注。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院长波多•洪姆巴赫(Bodo Hombach)提供了德国能源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示范效应,认为德国可作为中国建设节能型工业的合作伙伴。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弗朗克•戴克(Frank Decker)提出中国对金砖国家、非洲及太平洋地区外交政策中的气候保护问题及实施方案,对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张萍教授作为历史学学科特邀代表,就长时段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积累的结果,气候的波动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出现。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化学工业以及使用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工业的发展均加剧了空气污染、碳排放增加以及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以1929年民国时期华北、西北的大饥荒为例,提供了国家制度、政策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提醒人们借鉴历史,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两国学者还就生态威权主义、健康能源的使用、中欧跨地区合作等多方面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最后,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教授辜学武教授总结说“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很好的学术议题,为学界关于中德、中欧合作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时值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虽然政治已经走在了学术的前面,但是要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需要我们学者的认真思考与实践上的关注。相信这一话题会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共同学术语言,也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学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同时这一话题还可以跨越自然与社会,人文与历史,为我们以后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会在我校召开
2013年6月5日,由我院“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周宏伟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会,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召开。出席会议的部门领导和专家有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副处长、陕西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刘新安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祝超伟研究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徐峰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周跃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发展与规划部主任许楗教授。我校副校长萧正洪、校长助理杨祖培、科技处处长吴晓军、副处长陈新兵、我院副院长张萍同时出席了课题启动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丰阳建筑工程总公司、三原县市政工程公司等课题合作单位代表和我院课题组成员侯甬坚、李令福、王社教、刘景纯、史红帅、潘威等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刘志华博士主持。
萧正洪副校长致欢迎辞,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说,“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项目获准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是我校提升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标志,即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为我校今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经验。此项目前期工作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同时课题组具备较好的科研条件和人才团队,为高质量完成项目做好了条件保障。项目组要按照任务书实施方案,遵循国家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王峻副处长说,“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是科技部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本次启动的课题是“十二五”期间西北地区承担的唯一课题,该项目的实施对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村镇社区宜居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课题组能协调沟通,通力合作,严格执行经费预算,认真落实研究方案,为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做出贡献。刘新安处长强调我省承担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难得的机会,承担单位要加强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课题组要按照中央“新四化”要求,认真实施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考核指标,从而加强我省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与示范。
周宏伟教授对课题目标、考核指标、任务分解、经费预算、管理方式与运作机制等情况进行了汇报。我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丰阳建筑工程总公司、三原县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的课题任务负责人分别就课题主要研究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对课题组汇报的工作方案表示肯定,认为实施方案论证充分,技术路线完整,课题意义重大,同时就课题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后,专家组现场考察了作为该课题示范地之一的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地窑第一村”三原县柏社村。
“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以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作为视角,拟在全面了解西北地区村镇社区传统功能和各省区现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社区现状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省区典型历史文化村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营造历史文化村镇宜居社区为基本目标,以提升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为中心内容,以编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历史文化村镇社区管理监测系统为主要手段,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山阳县漫川镇,“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地窑第一村”三原县柏社村为示范地,遵循传统功能与现代功能兼顾、传统村镇整治与新村新区建设结合的原则,进行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工程示范,为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宜居社区建设提供现实范例。
5、汉学大师鲁惟一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剑桥中国史•秦汉卷》主编、剑桥大学荣休教授、汉学大师鲁惟一教授,于2013年6月6日下午,在崇鋈楼闻道堂做了题为“西方学界的中国史观”学术报告。众多校内外师生慕名而来。报告由我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戴梅可教授(Ms. Michael Nylan)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何如月博士解说翻译。
鲁惟一教授首先从西方史学家的一些基本观点开着手,阐述了西方史家的历史观。强调在研究对象上,西方历史学家关注人类本身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十分重视将文献资料与物质资料进行互证,喜欢利用历史比较学的方法;在史料运用上,他们特别考虑史料本身的局限性,侧重从史家的史观分析史料本身的内涵。其次,鲁教授阐述了他对西方学界中国史研究的认识,认为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史研究与其它历史研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研究角度上,西方史学家由于史料的局限偏重于从宏观上研究中国史等等。鲁教授还特别指出,从多个层面来研究历史,呼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研究。最后,鲁教授阐述了自己进行中国史研究的目的,总结为三个层面,即:为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为其它学科借鉴的研究,为普及中国史知识的研究。
两个小时报告结束后,90多岁的鲁教授依旧精神饱满。师生们争先恐后地向鲁教授请教问题。在戴梅可教授与何如月老师准确地翻译解说下,鲁教授就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满意的解答。
6、我院主办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靖边召开
为纪念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统万城建城1600周年,推动对其周边地域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旅游资源诸方面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由我院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参与,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13~16日在陕西省靖边县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匈牙利、加拿大和国内大陆及台湾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成为研讨会的最大收获。
大会学术交流工作由我院侯甬坚教授全面负责组织筹备,副院长王社教研究员在大会开幕式上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致辞,青年教师李大海博士以《元代察罕脑儿城未建于统万城遗址说》为题做会议报告。此外,我院六位研究生分别提交研究论文,并积极参与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本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亦有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提交了选题多样、内容丰富的研究论文。
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分别对统万城遗址、靖边县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共有近30位专家学者在本次大会上做学术报告,收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得到了学界的进一步重视。会后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专题论文集,以供学界继续切磋交流。
7、著名环境史学者刘翠溶先生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台湾著名的环境史学者,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先行者、组织者——刘翠溶先生于2013年6月17日上午8:00-10:00在崇鋈楼学思堂作了题为《尘肺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发生的情况及其意涵》,报告会由我院侯甬坚教授主持。
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长期吸进有害于人体的某种尘埃所引起的肺纤维症。报告会上,刘翠溶先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尘肺病在大陆和台湾的种类划分、分布区域和人群、病症状况、治疗方法等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刘翠溶先生指出,尘肺病一直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职业病中占较大的比例,约为70-80%。在台湾地区,尘肺病只分为矽肺、石棉肺和矿工尘肺三类,相关的调查研究开始于1950年代初,但是一直以个案研究为主,尚未有全面性的调查研究。中国大陆将尘肺病细分为12种尘肺,并且于1987-1990年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显示各地区尘肺的种类分布因工业重点不同。要控制尘肺病的继续发生,除医药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早发现病症并立即停止暴露在粉尘中、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及加强劳工职业卫生和安全措施等。学术报告之后,与会师生就“尘肺病的统计资料”、“尘肺病的分类”、“尘肺病的预防与治理”、“人文社会学者对尘肺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意义”等话题与刘翠溶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
8、西北研究院举办环境史学术座谈会
2013年6月17日上午10:15-12:30,我院组织召开了题为“经验材料与理论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探索与思考”的环境史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西北研究院的张莉副研究院主持,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的刘翠溶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周运中博士、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张健博士、西北研究院的侯甬坚教授、王社教研究员、黄正林教授、李令福研究员、潘威博士、高升荣博士、李大海博士、杜娟老师及校内多所院系、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参加了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的核心话题是“如何从已占有的经验材料出发,探讨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学术问题,推进对前沿历史学理论问题的思考,进而指导更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刘翠溶先生对环境史的缘起、发展及目前的学术动态、东亚环境史研究的组织与推动等情况进行了一个简短而清晰的介绍。在近十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侯甬坚教授谈起了“动物史:历史动物与人类社会的阶段性关系”这个话题,重申“历史动物”的内涵界定、将历史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分为史前时期、新石器时期、文明时代、环境保护时代四个阶段,并且指出不同阶段动物史研究在核心问题所在。刘翠溶先生援引自己以前对中华肝吸虫疾病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动物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针对这一话题,黄正林教授提出:“历史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发展中,人的选择‘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张莉副研究员认为应该进一步区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李大海博士则提出应该更注意“人性”的层面。
王社教研究员阐述了自己对环境史研究的起源、发展及目的的认识,指出在生存与环境问题同时存在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基层有不同的环境意识与做法,研究历史时期官僚体制的改良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将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座谈会上的师生围绕官员评价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李大海博士指出其中应该关注权利分配与环境资源占有之间的关系。
潘威博士针对“‘道光萧条’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这一学术话题,细致分析各类气候变迁曲线与社会变化指标,对此提出质疑,并且援引目前自己正在研究的案例说明道光时期河患的发生,不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而是由于河政的荒废导致的,进而指出气候与社会之间关系不能简单对应,而应该探寻一条气候到社会之间的复杂因果链,同时应该注意气候作用的时空尺度问题。刘翠溶先生指出大时空尺度气候的变化与小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是不同的,潘威博士这类细致的研究方向非常好。侯甬坚教授进一步指出关注社会变化中气候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李令福研究员认为环境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张健指出复原自然要素变化过程是研究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然后才能讨论气候变化的社会响应问题。此外,大家还就“生态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关键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