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3年第1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 侯甬坚《“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一文在发表
2. 史红帅翻译的《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出版
3. 刘明教授主著《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获得三项优秀成果奖。
4. 张青瑶老师独著《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与《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两篇论文发表。
5. 刘景纯教授《明代九边女性的道德精神与阶层局限——以地方志“列女”为主的考察》一文发表














主送:教育部社政司
抄送: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科研处


西安市师大路1号 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Tel: 86-029-85303935  Fax: 86-029-85308547
No.1 Shida Road, Xi’an China  Postcode: 710062 E-mail: xbhjbq@snnu.edu.cn


1. 侯甬坚《“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一文在发表
侯甬坚撰写《“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一文在《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发表(第25-34页)。该文论述内容为:1949年前后刚刚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对历史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的评价,而当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思潮在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涌入国门后,学界对历史上的农业开发活动则转换了思维,对应提出“环境破坏论”的观点,其研究声势浩大,相延至今,盛行时间已达三十多年。本文归纳此一观点的基本思路及相当盛行的原因,进而在人类诸多文明成果基础上对其展开直面的生态史评议,其中论述到生态史观在中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及在关注人类命运之中关注环境、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细化研究过程的分析提示。探讨目的在于期待我国学术界逐步提出既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生态学评价原则的历史生态评价体系,并不断推出中国学者的生态史研究作品。

2. 史红帅翻译的《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出版
史红帅副研究员翻译的《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中译本于2013年5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徐家汇藏书楼汉学译丛•近代西北史地辑”之一。全书共38万字,内含120张照片、4幅地图。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是由英国著名外交官、汉学家台客满(Eric Teichman, 
1884-1944)撰述,于192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同时出版的西人在华行纪类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1915-1917年间英国外交官台客满及其随员在西北内陆地区,即今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以及内蒙古中部、四川北部等地调查鸦片种植情况的行程。1915-1917年间,台客满先后两度深入西北内陆地区进行实地踏查,曾穿行于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脉、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脉、阿拉善沙地、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其考察线路兼顾了环形路线和往复路线,实际行程长逾14200里,足迹遍及当时陕甘两省的绝大多数县域。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一书多角度记述了台客满在西北内陆地区的行程与所见、所闻、所感,内容涉及清末民初陕甘等地的气候、地貌、河流、动植物、城镇、村落、宗教、交通、商贸、农业、民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状况。书中所附120张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清末民初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图景与社会众生相。1943年,民族学家李安宅先生即高度评价该书“忠实严正,不同凡品”。中译本除原著15章内容外,还特别附录了译者精心采择的17节附录史料,包括台客满考察陕甘鸦片种植情况的函件、在甘肃考察期间拍摄的系列照片信息、相关书评和书讯,以及台客满爵士被杀事件的新闻报道、讣告等,时间跨度从1915年延伸至1945年,可为研究者提供多层面的史料,以期促进对近代西北史地、中西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
     《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作为民国初年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实地考察的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资西北历史地理、城市史、社会史、环境史、中西交流史、基督教史等领域学者研究近百年前西北内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变迁。

3.刘明教授主著《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获得三项优秀成果奖。
刘明教授主著《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西部金融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获得3项优秀成果奖:(1)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5);(2)西安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9);(3)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9)。

4. 张青瑶老师独著《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与《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两篇论文发表。
张青瑶老师独著的《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在《历史地理》第27辑发表;《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在《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上发表。两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一文,基于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认为可以对马铃薯引种山西的诸多问题进行再探讨,主要涉及马铃薯引种山西具体时间的讨论,有关马铃薯在山西的分布与传入路线,以及清至民国时期山西马铃薯品种的改良与普及、马铃薯引种山西的社会经济影响等问题的关注。主要工作结论即认为马铃薯至迟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就已由地方官自陕南引种至山西浑源州,不仅发挥抗旱救灾功能,并逐步成为北部地区民众的主要食物来源;以及依据调查资料和档案资料进一步分析马铃薯引种山西之后的分布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并对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及意义做了相关探讨。
《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一文,从营生方式的角度,探讨清代晋北地区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间作物种植的不同,还体现在区域内各种农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及民众营生方式的多样性。文章认为清代晋北地区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制约性较大,但同时民众能够较为理性地选择生存方式,并能适时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变化。营生方式的选择反映了清代晋北地区的人地关系。

5.刘景纯教授《明代九边女性的道德精神与阶层局限——以地方志“列女”为主的考察》一文发表
   《明代九边女性的道德精神与阶层局限——以地方志“列女”为主的考察》,作者刘景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S025)成果之一。文章认为:明代“九边”在漫长的历史运动中形成以军事卫所为主体的准军事社会,社会成员构成,除了各级官僚、军官、军士及其家属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州县民藉人员和卫所代管的民藉人员。九边地区的“礼教”和“节烈”主义思想观念及其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节烈”女性多是官僚、军官、士人家庭或有着这样家庭背景的女人,一般军户、民人家庭的“节烈”妇女虽然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总体上以“大家庭”、富户和商人家庭为多。九边社会重建后,生活于其中的少数民族妇女受“礼教”文化观念的影响甚微,终明一世,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并没有实现礼教文化意义上的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