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台湾漳化师大陈文豪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3、“河山论坛”——李并成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4、我院2014年博士研究生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5、“河山论坛”——石破天惊: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6、我院组织参加我校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7、王社教研究员应邀赴浙江师范大学作学术讲座
-
台湾漳化师大陈文豪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4月9日下午,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陈文豪教授应邀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做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老师——台湾历史地理学家王恢教授的学术生涯与贡献。本次报告由我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我院师生与其他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本次报告。
王恢教授于1909年出生于广西全州,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研究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后由钱穆推荐至台湾中国文化学院(1980年改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任教,平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校对中国古代地理类书籍、探索古都长城运河的意义、研究历代疆域形势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教育生涯不仅帮助中国文化大学保持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历史地理学者。
作为王恢教授的弟子,陈文豪教授目前正全方面地搜集王恢教授生前的学术作品,以更好地整理总结王恢教授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在讲座中,陈文豪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原浙江大学史地系的历史联系,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其后,陈教授介绍了王恢教授的生平经历、研究重心与研究成果。特别地,陈教授客观点评了王恢教授的研究得失,指出王恢教授的四个研究特色:关注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关键;重视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重视地图绘制。同时,王恢教授的研究却失于三个方面:缺乏现代地理学训练;其地图绘制不够精确;辑失考证失当。但是,这些缺失与王恢教授的人生经历和所受的历史地理训练有关,后人应当理解。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场学者积极向陈文豪老师提问,以更多地了解台湾学人对历史地理的了解。如我院李令福老师就向陈文豪教授请教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师承状况。
本次报告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关于台湾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两岸学者、学生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下午5点,报告在师生们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2、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孝聪教授,于2014年4月21日上午在我校崇鋈楼闻道堂作了题为“跨越时空的传递——“记康熙时期传教士与全国总图的测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
在报告会上,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皇舆全览图》测绘的缘由:尼布楚谈判期间,为了解黑龙江流域的地理情况,康熙要查看相关地图,但当时的地图粗略不确,给谈判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康熙便决定派人重新测绘全国地图。接下来,李教授讲述了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过程,并指出当时采用的是三角测量法,而且是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最后,李教授给我们列举了现存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的不同版本:测绘分幅图稿、木刻印本、色绘附图说本和铜版印本,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劣,还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报告不仅就地图本身展开详细的解读,同时对于绘制技术,中西文化交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术报告之后,与会师生围绕古地图的利用与研究,与李教授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3、“河山论坛”——李并成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2014年5月28日下午15时,西北研究院“河山论坛”——李并成教授学术报告会在雁塔校区崇鋈楼二层报告厅思齐堂顺利举行。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并成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关于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中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侯甬坚教授主持,我院王社教教授、李令福教授、崔建新副研究员、聂顺新讲师、杜娟讲师、张青瑶讲师和院内外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李并成教授从西北开发史的定位问题、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问题、西北地区河流水量变化问题、西北地区沙漠化及绿洲变迁等问题入手,对学术界在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中存在的若干误区和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极大兴趣。其后,李并成教授热情而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关于报告内容及相关学科问题的提问。
侯甬坚教授对李并成教授的治学经历及态度给予高度评价,并代为表达了我院师生的敬佩之情。报告会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为我校七十周年校庆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报告会在增进师生有关西北历史地理研究兴趣、拓展学术视野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4、我院2014年博士研究生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5月28日周三上午8:30分,我院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二楼思齐堂进行了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答辩主席: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 ;答辩委员:西北大学吕卓民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萧正洪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张 萍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刘景纯教授 ;答辩秘书:聂顺新。 博士论文题目:①清朝—哈萨克汗国贸易研究(1757-1822),答辩人: 陈海龙,导师 :张萍 教授;②清代陕西食盐产销问题研究,答辩人:杨蕊,导师:张萍 教授;③历史社会地理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1821-1949)——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中心,答辩人:刘超建,导师:萧正洪 教授。
经过几个小时的答辩,最终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5、“河山论坛”——石破天惊: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2014年5月29日下午,应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孙周勇研究员在我校雁塔区崇鋈楼思齐堂做了题为《石破天惊:公元前2000前后中国北方石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西北研究院张萍研究员主持,讲座得到了我院以及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院系师生的响应。
石峁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系公元前两千年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结构清晰、形制完备、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石峁东门址揭露的瓮城、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及建构技术,开创了古代城建史的多项先河,也表明了在早期国家形成的前夜,中国北方地区政治格局的复杂化及武力战争的频繁。它的发现为理解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基于上述发现,石峁遗址考古发掘荣获2012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及2013年“世界重要考古发现”称号。
报告会上,孙周勇研究员从遗址概况、调查与发掘收获、初步认识等四个方面对石峁遗址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中心,形成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环套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先河。石砌墙体内极为特殊的大量葬玉现象,凸显了东亚地区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东门址或许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玉门”、“瑶台”等相关。瓮城墙体上彩绘的几何纹壁画,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系中国古代美术考古及艺术史的重大发现。城墙修建过程中用于防止意外塌毁而横向插入墙体“纴木”,是中国古代城建技术的重要创举。瓮城、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的出现成为东亚地区土石结构城防设施的最早实物资料。集中埋葬于城门地下的头骨,清晰地表明了城建过程中奠基活动或祭祀仪式的存在,以及这一区域社会复杂化倾向加强。通过对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认为本城址规模大于时代较为接近的浙江良渚古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孙老师指出石峁遗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石峁遗址所揭示的这一部落的首领是谁?敌人是谁?大量玉器从何而来?遗址又是如何废弃的?这些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给与解释。
最后孙周勇研究员与我院李令福研究员、刘景纯教授以及其他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学术探讨,对城墙出土壁画和是否有其他部族继续建设该城等问题分别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陕西记者站陆航针对一些考古问题进行了采访,相关报道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出。
6、我院组织参加我校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别母校而永游,赴修途以寻远。2014年6月27日下午,我院组织参加我校在长安校区上林体育馆举行的 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2526名硕士研究生和111名博士研究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告别母校,开启新的人生征途。特邀嘉宾,著名慈善家、我校名誉教授何崇本、何崇源先生和徐良英女士,学校党政领导,各学院、研究中心、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及毕业班辅导员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在师大曾这样走过。典礼开始前的宣传片,记录了2014届毕业生几年来在学校学习、生活、成长的点点滴滴,曾经的往事仿佛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谈到大学生活,我对自己很满意,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感谢恩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毕业了,要走了,内心总有抑制不住的伤感。”毕业生赵磊说着说着眼泪就冒了出来。
离别的伤感也伴随着曾经的荣耀。毕业典礼上,30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139名毕业生被学校聘为2014届校友工作联络员。“过去几年,大家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陕西师大,这段学习生活既是短暂的、辛苦的,也是充实的、美好的。”“我相信,你们在这里的学习和历练,提升了能力素质,陶冶了道德情操,积累了人生财富。”程光旭校长在讲话中对毕业生在师大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离别之际,他希望学生,在探求科学真理上,要善于独立思考,甘坐冷板凳,秉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常怀严谨务实之心;在工作生活中,要乐观向上,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常怀感恩之心。
师恩难忘,母校难忘。教师代表政治经济学院丁为祥教授,作了题为“以生命支撑理想,以理想统摄生命”的发言,他希望毕业生高扬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撑,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坚守自尊和理智,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价值的光辉。“暂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纵使千般不舍,生命的旅程也容不得片刻停歇,唯有以更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回报母校。”“忘不了母校的美景、忘不了在学校学习的点滴、忘不了老师的敦敦教诲、忘不了同学的深情厚谊。”硕士研究生代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徐彦蛟,博士研究生代表、教育理论专业侯佳也分别讲述了他们难忘的师大记忆,道出了所有毕业生的师大情怀。
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副校长萧正洪说道:“或许我不知道你未来终将身处何方,但我坚信,母校与你之间总有一根无法割断的红线。这终南脚下的土地将是你永远的家园,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在母校的心中。有时间来封信吧,告诉母校你的喜悦或者烦恼;有机会回来看看,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新的力量。母校将和你一起分享成功,将和你一起面对困难;母校就是你发展的后盾,母校就是你心灵的港湾。值此分离之际,母校祝愿你直挂云帆济沧海,勇敢地出发,去追求真理,去探索世界,去创造新的辉煌!”
毕业典礼结束后,伴随着优美动听的《蓝色多瑙河》,2014届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分别举行。
7、王社教研究员应邀赴浙江师范大学作学术讲座
2014年5月16日晚,王社教研究员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浙江师范大学2012、2013级历史和人文教育的同学作了题为“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和研究主旨的转换”讲座。讲座中,王社教研究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论,提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沿革地理阶段、现代历史地理阶段和当代历史地理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研究主旨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指出历史地理学今后的研究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复原”研究,二是要加强对“地方”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