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4年第3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美国奥本大学张耀启教授赴西北研究院交流座谈
2、“《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
6、“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9、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河野正博士应邀来我院进行交流座谈
10、“河山”论坛:新疆南部水短缺约束下的现代化案例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11、2014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1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杨煜达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4、我院肖爱玲副研究员与聂顺新助理研究员带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行8人对青海省8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考察
3、我院李大海博士完成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交流访问工作
5、崔建新副研究员及其研究生完成暑期野外考察活动
8、王社教研究员陪同陕西省副省长江泽林赴西安调研
12、王社教研究员参加“李文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西北文史研究专题研讨会”
 
美国奥本大学张耀启教授赴西北研究院交流座谈
2014年7月2日上午,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 USA)张耀启教授来到西北研究院开展“森林环境史”主题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卜风贤教授主持开展,侯甬坚教授、张莉副研究员出席参与,与会的还有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代表。
卜风贤教授介绍了张耀启教授学术研究情况。张耀启教授2003年起任教于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林业与野生动物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土地利用变化,非市场价值,林业经济与政策,城市林业与生态政策,城市化与人口增长,土地所有制改革。张耀启教授学术成果丰富,在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本次座谈会主要就森林环境史展开交流。
侯甬坚教授介绍了目前中国环境史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不断发展壮大,各学科领域争相尝试开展环境史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突出代表为伊懋可教授的《大象的退却:从环境角度看中国历史》和台湾中研院刘翠溶教授主编的《积渐所至》(英文版为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1995年出版),该论文集作为第一届中国生态环境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侯甬坚教授指出,西北研究院各位学者多为历史地理学出身,扎实的史学功底有利于开展环境史研究,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区别日益显著,各位学者兴趣日渐浓厚,并向张耀启教授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创立者史念海先生及其著作《河山集》。张耀启教授表示,了解到这些信息对经济学出身的自己从事森林环境史等研究大有裨益。
张莉副研究员就其掌握的环境史具体研究情况向张耀启教授介绍交流。森林环境史相关著作有史念海《河山集》第二辑、邹逸麟,张修桂,王守春《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日)上田信《森林的中国史》等;气候环境方面突出学者有竺可桢、葛全胜、满志敏、方修琦等;在张耀启教授关注的农牧交错带研究中,台湾的邱仲麟学者值得借鉴学习。张耀启教授做了详细记录,指出这些史学和自然地理学学者开展的环境史研究对其以经济学角度开展森林环境史研究大有帮助。
最后,张耀启教授表示他在本次座谈会中收获颇多,本着学习交流的心态获得了中国环境史领域更多学术研究情况,对其以后从事森林环境史研究帮助巨大,并热情表示以后要多加强与西北研究院学术交流,对环境史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丰富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多样性内容。
 
 
2、“《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4年7月8日至9日我院副院长张萍在北京参加“《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并作会议发言。
3、我院李大海博士完成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交流访问工作
由我院推荐,李大海博士获得中英奖学金基金会访问学者(SBFT FELLOW)项目资助,于今年5月至8月前往国际著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从事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访问。期间,李大海博士参加了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中英奖学金基金会优秀访问学者年度颁奖仪式,并先后访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以及利物浦大学地理学系等。访问结束前,李大海博士以Historical Geography, or Geographical History? Comments on the Question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at in Britain为题,在李约瑟研究所进行了公开的演讲。
4、我院肖爱玲副研究员与聂顺新助理研究员带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行8人对青海省8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考察
2014年7月29日至8月10日,西北研究院肖爱玲副研究员与聂顺新助理研究员带领赵阳阳博士、高小强博士以及张婷婷等在校研究生一行8人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年都乎乡郭麻日村、保安镇城外村、隆务镇吴屯下庄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镇、街子镇孟达山村、清水乡大庄村8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搜集所考察村镇的相关资料、做调查问卷以及对村镇的现实状况进行拍照。此次调查活动是周宏伟教授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一部分。
同仁县,藏语称之为“热贡”,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是自治州政府驻地。本县民族以藏族和土族为主,主要信仰为藏传佛教。本地“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节”、“黄南藏戏”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堆秀、雕塑等是热贡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调查的同仁县几个村镇中,年都乎乡的年都乎村、郭麻日村的堆绣艺术最为突出,被评为“堆秀村”,隆务镇吴屯下庄村被称为“唐卡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以表演“藏戏”为特色。这些古村镇中还保留有明初建立的古寨堡,据清乾隆时龚景瀚撰写的《循化志·保安四屯》记载:“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贵德共十屯,而保安有其四。”保安四屯,即季、吴、脱、李四寨子或四屯,今年都乎村为季屯所在地,郭麻日、尕赛日村是李屯所在地,吾屯村是吴屯所在地。另外,同仁“村村有寺院”的地域宗教文化特色,使得同仁名村形成了“古寨堡、寺院、现代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格局,即年都乎村—年都乎寺、年都乎古堡、堆秀;郭麻日村—郭麻日寺、郭麻日古堡、堆秀;吴屯下庄村—吴屯下寺、吴屯古堡、唐卡;江什加村—江什加寺院和黄南藏戏。而以汉族为主的保安镇城外村除了有保安古城外,还有多处明清营房、都司衙门和城隍庙等古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历史文化。
循化县属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撒拉族少数民族特色。被称为撒拉族发源地的街子镇,拥有骆驼泉、街子拱北、街子清真寺、古城墙、撒拉族千户院和我国最早的手抄本《古兰经》展览馆;街子镇孟达山村具有悠久历史的唤礼楼;清水乡大庄村拥有孟达清真寺、古民居、古篱笆楼群,给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撒拉族人民的历史生活。
调查组在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帮助下,获取了此次调查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料,可以说收获颇丰。但由于时间关系,调查者尚不能以土著的身份,深入体验当地生活,还只能以一个“调查者”,或者“旅游者”的身份,尤其在藏族村镇还必须依靠向导、翻译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力。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通过对古寨堡、古民居的考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文化特色有了初步了解,对各个村镇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学校、管理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也有了初步认识。调查组在十来天的考察中无时无刻不被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熏陶和感染,这将有利于正确认识和了解上述传统村镇的历史功能和特色,为研究如何提升村镇社区功能提供了基本素材。
 
5崔建新副研究员及其研究生完成暑期野外考察活动
8月7号到8月18号,崔建新及研究生程凯悦、赵小龙在陕北进行了野外考察以及系统采样工作。此次工作重点是对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地层沉积进行有目的、大范围踏勘。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较好的沉积剖面,并且进行了系统密集采样。后续实验室分析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与此同时,考察组深入石峁遗址发掘现场,深切体会到了考古发掘工作的艰辛与细致。另外,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邵晶老师和发掘现场的研究生一起考察了秃尾河流域从龙山到明清的部分遗址点,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总之,此次考察满载而归,为将来在该地区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6、“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2014年8月10日至14日,我院副院长张萍赴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参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全球气候变动与民国十八年陕西大年馑”。
1928——1930年,我国北方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饥荒,饥荒由旱灾引起,中国农村人口大量死亡。陕西在这次大灾中受害最重,死亡人数最多。过去学者一般认为此次大年馑是三年大旱的结果,本文指出它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全球气候变暖后极端气候事件的总体现,是陕西1921——1931年前后十年荒旱以及多种自然灾害作用的结果。陕西的灾害不仅死亡人口多,同时也带来农村经济的彻底崩溃。本文还详细估算了民国时期陕西罂粟的种植面积,分析了罂粟种植与陕西长期以来农业结构之关系,认为民国陕西罂粟种植对于农业经济质与量上都形成打击,加剧了陕西的大饥荒。推究此次大年馑的内在原因,极端气候是造成灾害连年的主要因素,而政治混乱所带来防灾能力的低弱则是造成大饥荒的根本原因。
 
7、“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2014年8月17日至21日,我院副院长张萍在云南大学参加“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内亚的边缘及其景观变迁”,并作会议发言。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northern border of Shaanxi was the Great Wall and present border was formed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arly PRC. Beyond the Great Wall, the lands of north Shaanxi area were called as forbidden lands between Shaanxi and Mongol in Q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rbidden lands to black earth to the mix planting lands and finally the identifying boundaries Between Shaanxi and Suiyuan. There were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 in the area. This paper explores lots of social changes in the North Shaanxi bord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frontier into inland through the view of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t argues th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was based on ethnic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population model in the agriculture and nomadic pastoral mixing area of the North.
 
8王社教研究员陪同陕西省副省长江泽林赴西安调研
2014年9月16日下午,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前往西安市调研大明宫、青龙寺遗址保护情况,王社教研究员作为随行人员之一参加了调研活动。
 
9、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河野正博士我院进行交流座谈
2014年9月16日晚6点半,应研究院潘威博士的邀请,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河野正博士在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举行了题为《重新考虑 “共同体论争”:以1950年代的河北农村为例——兼及日本汉学研究现状的介绍》的学术报告。研究院张萍教授、聂顺新博士和潘威博士以及研究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河野博士是专门研究中国土改问题的青年学者,尤其在河北、山西地区从事了多年农村土改历史的研究工作。本次报告会中,河野博士首先介绍了日本汉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主要学者和资料情况;之后河野博士详细介绍了“共同体”争论在日本学界长达近半个世纪争论的过程;而河野博士通过综合对河北农村土改时的国家政策背景、地方实际操作方法和土改中的农村个案的研究,指出了河北农村在土改中的若干特征,并通过对比中日两国传统农村的基层社会情况,重新考虑了“共同体”争论的价值。会后,聂顺新博士就满铁资料本身的问题、潘威博士就“共同体”中“外村人和本村人”概念的界定等问题与河野博士进行了交流。
 
10“河山”论坛:新疆南部水短缺约束下的现代化案例报告会在我院顺利举行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玉米提·哈力克教授,应我院张莉副研究员邀请,于2014年9月17日下午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做了题为“新疆南部水短缺约束下的现代化案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方兰教授主持,肖爱玲副研究员、裴辉儒副研究员、张莉副研究员、崔建新副研究员、张青瑶博士等老师,以及来自西北研究院、西部边疆研究院的研究生们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哈力克教授长期关注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与城市化问题,多次参与中德合作研究、中亚河流、城市问题的国际学术对话等。本次讲座中,哈力克教授在讲解了南疆绿洲生态系统的独特之处后,用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工程、城市化建设两个案例,阐释了当代新疆南部水短缺约束下,现代化的问题与困境。讲座第一部分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问题及其治理”这个多学科关注的论题,哈力克教授用自己在塔里木河下游实测的胡杨林生态指标为依据,指出不应只在冬季有农闲水时才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而应该兼顾胡杨种子的成熟期与萌芽期(8月上旬),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生态效果。此外,沙漠公路的维护等都要充分考虑可持续的生态工程,而不是需要反复投入的机械工程。讲座第二部分针对“新疆南部绿洲城市的现代化问题”,哈力克教授提出城市的发展规划要兼顾生态性、功能性和经济性,不能一味地照搬东部城市规划模式,建设不适合干旱区缺水、炎热条件下的大广场和大草坪;在城市管理上,要重视维护城市生态,尊重文化传统,完善城市行政管理。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相关感兴趣的话题,与哈力克教授进行了交流,对于“如何缓解南疆缺水问题”、“政府如何履行开垦耕地中的责任”、“德国大众选择乌鲁木齐设厂的原因”、“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治水经验”、“新疆新能源的开发”、“塔里木河水资源分配”等问题,哈力克教授都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哈力克教授深厚的学养、深切的人文关怀、先进的研究方法、多学科、国际化的研究思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2014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2014年9月20日上午,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等单位承办的“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年会。据了解,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是每两年召开一次的最重要的学术会议,是国内外从事历史地理教学和研究者的学术盛会,自1979年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先生发起、创办中国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以来,该项会议已经成为海内外历史地理学界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具有崇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届年会为期四天,会议主题为“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与会专家学者将分别围绕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中国西部边疆历史文化与历代开发研究、西南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华阳国志》与巴蜀史地研究、历史地理专题研究等板块开展深入、全面的探讨。
按照大会安排,我院刘景纯教授作为第一小组召集人之一于20日下午主持第一小组第一阶段小组报告,并于第二阶段作小组报告。报告论文《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变革——史念海先生的主要思想与实践》。该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在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转变的过程中,史念海先生于其中的思考、思想和具体实践,揭示了史念海先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困惑、思考和贡献。
 
12王社教研究员参加“李文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西北文史研究专题研讨会”
2014年9月20日,由青海民族大学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李文实先生延辰100周年纪念会暨西北文史研究专题研讨会”在青海民族大学召开,王社教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出席会议。李文实先生早年师从顾颉刚先生,继承了“古史辨”派的学术理路,围绕民族、宗教、民俗、语言等学科对西北古代历史地理及羌藏文化展开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与史念海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会上,王社教研究员作了题为“李文实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李文实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创刊初期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大力支持;指出李文实先生惠赐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一系列论文,不仅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得以按期出版,更重要的是填补了历史地理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指明了语言学方法和实地考察对于西部内陆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意义,示范了语言学方法和实地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王社教研究员认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西部内陆地区常被称为边疆地区,但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生活在其间的古今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文化上和东部地区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差异,无论是中华文明的研究,还是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这一地区都不能稍有忽视,冀望有像李文实先生这样精通各民族语言,熟悉本地区山山水水,了解本地区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学者加强相关研究,促进本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水平的提高。
 
1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杨煜达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4年9月25日上午9点,应研究院张萍副院长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杨煜达副教授在崇鋈楼敏行厅举行了题为《王朝•族群与边疆控制:乾隆朝中缅冲突研究》的学术报告,张萍教授、张莉副研究员、聂顺新博士和潘威博士以及研究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杨煜达副教授在西南边疆史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其对清乾隆时期中缅战争的研究长达10余年,本次报告的内容是其最新专著中的核心部分。报告中,杨煜达副教授利用中缅两方面的大量一手史料,从跨境民族、清代云南的银矿开发、明王朝、清王朝和缅甸东吁王朝、雍籍牙王朝的关系,特别是清乾隆时期的近代领土意识萌芽和缅甸王朝传统的疆域观念的冲突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乾隆中期中缅战争的复杂起因,并以此次事件为例,较为系统得阐释了报告人提出的“边疆控制”理念。报告人还特别强调了在边疆研究中对于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多方面材料综合使用的重要性。报告会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分别从边疆、民族研究方法、理论和目前存在的边疆民族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